古代满100岁称为什么,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2023-05-04 01:15:03 98阅读

古代满100岁称为什么,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首先题主预设的结论「越简单的汉字越难破解」完全不成立!只能说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说,越简单的字,「结体、用笔」越难。好像这种说法还挺流行。所以,把这个问题解释一下,我们再来谈中国数字的本义。

-------------------------------------

一般来说:

古代满100岁称为什么,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越简单的汉字字形越稳定,古今变化不是很悬殊,讹变的概率较小。

越简单的汉字记录的一般都是汉语中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最能反应原始汉语概貌,也能反应了先民古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如何认识自身和世界。

比如:「自然——日、月」、「人体——「自(鼻)、目)」、「亲属:父、母」,也就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些字的字形、字义相对其他非核心词汇来说较稳定。

比如:「语言反应文化」的例子——我们中国人以强烈的家庭观著称于世,有绵延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所以,在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汉语中亲属的称谓是最复杂的。。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此类的「核心词汇」,随着人类思想深刻和丰富,由这些「核心词汇」通过隐喻、引申、假借不断演化出更多的词汇,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

在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中,以「语言发生学」的原理,对「核心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来判断不同的语言是否同源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并以此构建所谓的「语系假说」:

仿照生物学,假设若干语种是由特定祖语演化而来,按照各个语种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下分语族,语族下分语支,语支下是语(语种),而语种下是方言(dialect)。

世界上最主要的语系:

语言学家提出过「原始印欧语(简称PIE)」的假说。

印欧语系下的很多语言: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很多的核心词汇都是同源的,这些词词叫做「同源词」。

比如:父亲——梵语为pitar,波斯语为pedar,希腊语为patēr,拉丁语为pater,哥特语为fadar。

我们说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的谱系图:

分化时间:

古今汉语和汉语方言的演变:

汉语中一些核心词汇跟藏缅语的同源分析:

以上书影引自:吴安琪、《历史语言学》,第四章、第五章

在任何一门语言中,对应手指的「1-10」,对应历法的「1-12」等等,这类涉及到人类最基础生活的数字、计数系统,都是一门语言的「核心词汇」。

「量词」发达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语言现象,汉藏「1-10」的发音是同源的,而且藏语发音更为古老:

引自:泽朗卓玛. (2016). 汉藏数词对比. 青年文学家(9X).

所以,汉语数词【一-十】相比其他词汇是比较稳定的,从同源词角度分析,汉语数词跟藏缅语下很多语言都是同源的,语音和文字的演变基本取得了共识。

本来,这个问题我以前写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再重说一遍吧:

汉语数词【一-十】始见于甲骨文:「一、二、三」

这个就不用多讲,积划表意,也有说取像于具象的「算筹」,都可以讲得通。

世界上很多文字都是这样表达「1、2、3」的。比如古罗马的:Ⅰ、Ⅱ、Ⅲ

「四」本来就是写作四横「亖」,但是这样效率不高不说,中国古人竖写汉字,很容易跟「一、二、三」混淆。

所以,在春秋时代开始,就借用了一个同音字「四」来代替「亖」,

「四」的本义有两说:

一说是是「呬」的初文「四」,象唇、鼻部呼出之气息之形。

一说是「泗」的初文,想鼻子有鼻涕之形。

-----------------------------------------------------------------

五、六、七、八、九、十

数字大了,全部用积划表意表意显然是不现实的,效率太低下了。

所以,「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假借字。但本字、本义是什么,有多种说法,我只说最多人认可的说法。

「五」:从古老的刻画符号「乂」演变而来,或说假借「互」,象形,像「收绳器」之形。

「六」:假借「庐」的初文,或者假借「入」的初文。

「七」:假借「切」之初文。

「八」:假借「分」的初文。「分」古音为重唇。

「九」:假借「肘」的初文,像「手肘」之形。

「十」:假借「针」的初文。

茶寿都是古代男子的寿称吗?

77岁喜寿共通“喜”的简写可分解成“七十七”

80岁八十路共通 伞寿共通“伞”的简写(仐)可分解成“八十”下寿共通中国古代传说杖朝男性礼记81岁半寿共通“半”字可分解成“八十一”漆寿共通礼记88岁米寿共通“米”字可分解成“八十八”

90岁卒寿共通“卒”的简字(卆)可分解为“九十”95岁珍寿共通 99岁白寿共通“百”中去“一”

100岁百寿,纪寿共通1世纪 = 100年中寿共通中国古代传说100岁以上毎年上寿共通 108岁茶寿共通“茶”字分解得“十、十、八十八”不枠共通 111岁皇寿共通“皇”字分解得“白 (=99)、一、十、一”川寿共通“川”可以看成111111岁以上

112岁以上,120岁以上珍寿共通由于能活到这么长寿是相当珍稀的事119岁顽寿共通 120岁昔寿共通“昔”字分解得“廿 (=20) 百”大还暦共通第二次还历之年上寿共通中国古代传说250岁天寿共通。

两岁的小男孩在古代称为什么?

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2、3岁的儿童:孩提,幼年儿童:垂髫,男孩7岁:韶年,男孩8岁:始龀,幼年泛称:总角,儿童:垂髻之年,10岁以下:黄口,

10岁:幼学,13岁至15岁:舞勺之年,青少年:束发,15岁:志学,15岁至20岁:舞象之年,男子20岁:弱冠、加冠,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至90岁:耄耄之年,100岁:期颐,老年: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黄发。

我想问一下比如汉武帝?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老百姓不可能叫他汉武帝,不光是下层百姓,就是皇帝身边的近臣、皇亲国戚也无法叫他汉武帝,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武帝的称呼是一种谥号,是死后给的称号,怎么可能生前就叫做汉武帝呢。

汉武帝是驾崩后给的谥号,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谥号其实并不专指皇帝享有,在古代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生前影响较大名人大臣也配享有。他们在死后,人们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所作所为给出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有好有坏,比如隋炀帝的“炀”字,就是一种恶谥,因为隋炀帝在世的时候,贪恋美色、横征暴敛、三征高丽造成民怨四起,起义不断,民不聊生,自己也落得被属下缢杀的下场,死后人们根据他的恶行给了“炀”的称号。

而反观汉武帝,则是一种美谥,其实应该是汉孝武帝,因为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在打击匈奴方面颇有建树,为我大汉开疆扩土,威震四方,因此后人根据他的表现给出谥号“武”,“武”的意思是“威强睿德”,可谓实至名归。

谥号最早起源于西周,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到了秦始皇时期曾短暂废除过,不过到了西汉又恢复谥号这一传统。

普通百姓如何称呼皇帝

其实,在古代普通百姓很难见到皇帝,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动不动就是皇帝微服私访,在古代这种事真的是凤毛麟角。如果百姓真的见到皇帝,那真是像中了六合彩一样。

至于百姓见了皇帝的叫法,也分朝代,像西汉这个时期,如果见了汉武帝,可以称为“皇上”,"天子",“万岁”,稍微有点文化的百姓会说的更文雅一点,称为“陛下”。

到了西晋以后,又多了一种叫法,称皇帝为“官家”,估计很多人以为只有宋朝的皇帝称为“官家”,其实是被现代影视剧误解而已。

题外话

古代对死去皇帝的称号除了谥号以外,还有一种称呼为“庙号”,只不过庙号是皇帝专享的,它是皇帝的子孙将先皇的灵位送入皇家太庙后,后世皇帝祭祀时对先祖的称呼,像汉武帝的庙号则是世宗,也可以叫汉世宗,不过还是汉武帝的名气大些。

印度女孩住院期间惨遭医生等5人轮奸?

印度多民族,多地域拼凑的国家,认同感低,在建国初期,中央军队四处接收英国的殖民地,有点继承遗产的感觉,大部分的地区是通过战争强行纳入印度的,比如东北六邦南方各邦,还派军攻打斯里兰卡没成功。战争过程中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从古代的战争和日本的侵略也可以想象,强奸是最轻的罪行了,台湾朝鲜冲绳都有类似情况,就连民国北平也发生了美军强奸大学生的事。虽然印度统一几十年了,有的地区还是侵略占领性质,当地民族就是国破家亡。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