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是哪个殿,太和殿最后一次修建

2023-05-03 10:30:03 115阅读

金銮殿是哪个殿,太和殿最后一次修建?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最显要位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殿,次年遭雷击焚毁。之后近300年间又多次重建,多次遭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年间(1695-1697年)重建的形制。

据史料记载,太和殿最后一次重建距今也超过了300年,期间只是每年 进行例行的除草、修瓦等保养,从未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有记载的变化也只是在乾隆年间修过6根金柱、袁世凯时期将门额匾上的满文刮掉、1959年在维修中部分彩画未完全忠实原状。也就是说,除了上述情况,现在的太和殿基本保持了康熙时代的原状。

金銮殿是哪个殿,太和殿最后一次修建

故宫博物院运用传统的徒手测绘、现代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木材腐朽勘查技术对太和殿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观测分析后,把维修工程的性质定为“现状保护维修”。

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

早朝是古代皇帝召集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议会,在古代凡是能参与早朝的人都属于官职级别比较高,权力比较大的国家高官,但是实际上早朝却让这些人十分发愁,这主要就在于上早朝的官员交通和后续的工作问题,下面就具体来说一说古代官员起大早上早朝会住在哪里以及下朝之后又去哪工作的问题。

早朝时间很早,为了节省时间,很多官员选择就近置业

早朝是中国古代皇帝召集群臣的会议,早朝其实是根据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廷议规矩演变而来,在战国时期到秦朝时就已经有了统治者召集王公贵族开会商议讨论国家大事,但是当时的廷议是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完全是看统治者的心情而定,当然时间通常以早晨为主,毕竟一天之计在于晨,但也不能称其为早朝。

到汉朝之后又分为内朝和外朝,内朝主要是皇帝亲自主持并召集宰相等重臣讨论一些国家机要大事,外朝则是有宰相主持召开,商议讨论的是皇帝的大略方针具体怎么执行,参加外朝会议的官员品级地位比内朝官员要低得多。

到了汉宣帝刘病已(刘询)时期,汉宣帝正式确立了早朝制度,汉宣帝规定每五天召开一次早朝,皇帝亲自与朝廷重臣商议讨论事务,而这项规矩也被后世所沿袭下来,成为了后世的皇帝早朝会议。

早朝在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规矩制度其实还并不完善固定成形,直到隋唐之后早朝制度日趋完善也逐渐固定成常态。

在《唐会要》中就曾有明确记载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每月初一、十五要参加一次早朝,宋朝则是每五天举行一次早朝,但是宋朝却规定在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参加,当然了,唐朝的一二品官多是虚职权力反不如三四品官大,唐朝的宰相也不过是三品官,所以唐朝会要求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早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唐朝的五品以上官员权力地位与宋朝的三品以上官员相等。

明朝早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比较疯狂,朱元璋是个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间是每天都要开早朝,不过明朝后面的皇帝大多比较懒散,大多是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才开一次早朝,至于像修仙皇帝嘉靖和怠政皇帝万历他们俩更是常年不再开早朝,木匠皇帝天启在位七年更是没召开过一次早朝,只有明末帝崇祯皇帝一心想中兴大明,恢复了朱元璋时期天天开早朝的规矩,结果大明却亡国了。而清朝则沿袭了明朝时期每月初五和十五以及二十五这种逢五就开早朝的规矩。

根据现有的明清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早朝时间大概在卯时(早晨5点到7点),在光绪时期曾因为慈禧太后想历练少年光绪,把时间提早到了寅时(凌晨3点到5点)。

不要看早朝时间很早,其实古代人睡得也很早,毕竟古代人没有电灯,点油灯又比较浪费了,因此通常没事的情况下古代人都会在晚上7点多就开始就寝。

不过早起难是古今人们的通病,虽然古代人睡得很早,但是真让他们早起对他们来说也很痛苦,而且为了上早朝大臣们还不能吃饭,起床就走,一早起不吃饭还要跟皇上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很耗费精力,因此很多大臣都对早朝十分头疼。

之前说过早朝的规矩比较严苛繁琐,朝臣们上朝不能迟到,只能让朝臣等皇帝,不能让皇帝等朝臣啊。

在早朝时皇帝通常会派专门的监察御史纠察朝臣,不能随意吃东西,不能交头接耳,迟到那更是不能了。

通常迟到或不参加早朝的大臣在唐朝时期会被罚俸,也就是扣除薪水,而且罚得还很高,通常会罚官员的一到三个月薪水。

当然如果只是罚钱还不算太过严厉,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素来以严苛御下著称,朱元璋则规定早朝迟到的人不仅要罚款,还要挨打,迟到一次挨打20大板,如果迟到满20次以上就要挨打100大板,要知道100大板子体格不好的人有可能就被打死了,到朱元璋时期上早朝迟到可不仅是罚款的事了,还容易有生命危险。

而古代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所以官员们为了不在早朝迟到,他们通常很早就起来,如果凌晨5点开始早朝,他们通常都会早早起来去皇城门外等候。

早起困难和赖床其实算是古今通病,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人,早起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因此这些养尊处优的朝廷重臣为了早起能多睡会还能赶上早朝,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在皇城根附近购买房屋置业。

比如清朝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由于和珅当时极受乾隆重用,因此和珅经常要进皇宫与乾隆商讨一些军国大事,和珅为了上早朝不迟到,也为了方便进出皇宫,更为了离乾隆近一点沾一沾龙气,所以和珅才在什刹海附近修建了宅邸,从和珅家到紫禁城仅六里地多点,很快就能到达。

因此历朝历代像和珅这样会在皇城附近安家置业的高官有不少,他们主要也都是为了离皇宫近点,方便上早朝。

当然绝大多数朝廷重臣像和珅这样的都是被皇帝御赐在皇宫附近居住,但是这只限于像和珅这样的高级官员,如果级别地位不够,没获得皇帝御赐,而由于这些原因,距离皇宫近的地方房价很容易就被炒高了,还买不起皇宫附近房屋的官员,只能住得远了一些,那他们也只能早点起来去上朝了。

而且在早朝期间是不许与会的朝臣吃东西的,朝臣们起得还非常早,通常大多数人起来的时候都顾不上吃东西就得出门上朝,而一旦上朝了和皇上讨论国家大事时,也不能皇上喝口粥,大臣们吃块饼,然后再讨论,那成何体统了。

因此很多朝臣只能在路上买点饼或者从家里带点肉装到袖子里,然后在皇宫门外排队等候上朝的时候偷偷吃点顶一顶。

别说这样一来其实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根据一些民间资料记载,在古代京城中很多早餐小贩都会早早就出摊,他们就是为了卖给这些着急上早朝的官员们。

别看皇帝很富有,其实他们也很抠门,最初的时候早朝是不会管官员吃早饭的,到唐朝中后期以及明朝时期基本都会管参加早朝官员的一顿早餐,这也算是朝廷给的一顿工作餐,不过这顿工作餐可是要等到散朝之后才能吃。

而且这顿工作餐也不是参与早朝的人都能吃的,而是有身份地位等级要求的,只有朝廷中一些重要的官员,他们在早朝完事后可能还要和皇帝继续开小规模机要会议,因此宫廷御膳房才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如果皇帝和他们的小会议开到中午,那宫廷还会再管他们一顿午饭,能吃上皇家一顿工作餐,就已经算是皇家莫大的恩赐了。

因此早朝的时间很早,迟到还会受到严厉惩罚,所以大臣们为了避免迟到,都会选择离皇宫较近的地方安居置业。

早朝之后大臣们又还有哪些工作?

其实早朝之后商议完国家大事了,大家就得各回各家了,当然这个家不是指真的回家,而是回自己的本单位,得回到单位传达皇帝的会议精神啊。

在古代其实能做到参加朝会的这种高官级别都很高,他们的工作其实也很轻松,他们平日里也都是早起到所在的部门单位点个卯,接受下属的工作汇报,一般中午就回家了,下午更是休息了,所以他们只有半天班。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这些高官的下属坐班值班帮他们处理事务,第二天早起由下属统一汇报工作,所以在古代高官们的工作其实比较轻松,当然,如果遇到军国大事,他们也是最劳心劳力的。

因此下朝之后,高官们多数是去本单位象征性地传达一些会议精神,然后也就回家休息去了,因此古人才会有了睡“回笼觉”的说法。而一些不负责具体单位事务的王公贵族则是下了朝之后,直接回家睡“回笼觉”。

之前说过古人晚上休息的都早,就算是凌晨3点起来,晚上7点睡也睡够8个小时了,为何他们还会在下朝之后再睡“回笼觉”?

这主要在于早朝的规矩,唐朝时期早朝时大臣们还会有座位,到了宋朝以后,上朝的大臣们就都得站着,只有皇帝才能坐着,上朝时集体跪拜皇帝,下朝时还得跪拜皇帝,列班出来奏事时,还得跪着说,如果一件事说的比较长,那很可能大臣都跪的站不起来了。

商议军国大事本来就耗费脑子和精力,还要跪着说话,对体能消耗也非常厉害,因此下了朝的大臣们都跟打了一场仗一样,累的只想回家补个“回笼觉”。

其实早朝在清朝康熙时期之后基本就开得少了,清朝时期早朝分为御门听政和御殿听政,所谓御门听政就是指的在皇宫门前,皇帝召集大臣开会,这个参会人数比较多,在清朝顺治时期御门听政主要在太和门,康熙后来改为乾清门,这属于是比较大规模的朝会。

御殿听政是指皇帝召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少数重臣在殿中召开小规模的具体决策会议,会议规模比御门听政要小得多。

清朝自雍正起御门听政的次数就逐渐减少,到同治时期之后基本已经废除,到光绪时期只保留了御殿听政,因此清朝中后期指的早朝其实指的就是御殿听政。

清朝皇帝不用上早朝还能把控权力维持国家运转主要是和明朝的嘉靖、万历似的,明朝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改用内阁大学士制度替代宰相职能,而嘉靖和万历常年不上朝还能做到揽权就是通过内阁制度来把控。

皇帝不上朝,但是政务文书奏折却要照常流转到内阁,再由内阁呈递皇上审核,因此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中。

这也是为何御门听政会在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这里逐渐减少,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更加分散了内阁权力,雍正只需要把控好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处大臣就行了,他就可以通过他们操控一切。

文书奏折流转到内阁和军机处,再由他们转递雍正,这样雍正也就不需要经常御门听政来听取朝政事务了。所以雍正每天批阅很多奏折,平均每天批阅30件左右奏折,最多的时候一天曾批阅50多件奏折,实际上像他这样批阅奏折的工作量比每天都召开朝会还要大。

而在清朝像雍正时期的张廷、乾隆时期的和珅这样身兼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两大重要职务的重臣,早朝散会之后他们的工作也很繁多,他们要替皇帝筛选文书奏折,几乎也都要忙到深夜。

所以别看和珅是大贪官,但他的工作量其实并不小。而张廷玉更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他比雍正还能工作,连雍正对他都是自叹不如,由于张廷玉的职位很重要,雍正几乎每天早起都会和他议事,张廷玉可以说是几乎天天要上早朝,早起和雍正议事完他就回到军机处审阅奏折,据史料记载,张廷玉经常工作到午夜才回家休息,第二天还要起大早和雍正议事,甚至连他在上早朝时坐轿子都在审阅奏折,可见上完早朝后,这些国家重要级高官工作量依旧很大。

写在最后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由于早朝时间很早,所以很多大臣都是就近居住,专门找离皇宫近的地方安居置业,而他们上完早朝之后,有单位有职位的官员则会回到本单位传到会议精神,然后他们就会回家休息了,闲散的王公贵族则是直接下了朝就回家休息,至于宰相级别的高级重臣则会继续留在宫廷中帮助皇帝处理工作,他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很多重臣年纪大了之后都想提前告老退休,就像清朝的张廷玉,他在雍正时期深得雍正信任,为了不辜负雍正的信任成为了工作狂,到了乾隆时期,他与乾隆政见不合,加之他年事已高,工作量还依然那么大,所以张廷玉就想告老退休,也是为了躲避早朝和如此繁重的工作量,结果他执意告老退休,反而激起了乾隆的不满,被乾隆罢官夺爵抄家,落得晚年凄惨的下场。

所以说古代的这些重臣看似每天都能看到皇帝,地位显赫,风光无限,其实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当然,如果只是挂虚职的闲散王公贵族那还好一些,不过毕竟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介绍故宫太阳殿?

故宫没有太阳殿,只有太和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介绍

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金銮殿有多久的历史?

距今有三百年的历史。

清康熙时重建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北京故宫的每个宫殿详细介绍?

1.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并不是皇帝日常办公之所,而是举办国家重大仪式的地方,比如登基大典,元旦和万寿节(皇帝生日)等重大庆典。太和殿前有两只铜龟和铜鹤,象征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2.中和殿

中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

中和殿高19米,方形殿,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放置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远知八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3.保和殿

保和殿是皇帝举行御试的地方,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殿内以金砖铺地,设有雕镂金漆宝座。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4.乾清宫

乾清宫是紫禁城后寝部分的主要大殿,原是供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宫殿,后来皇帝也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日常政务,雍正即位后,将寝宫迁至西部的养心殿,乾清宫就成为皇帝办公的专用宫殿了。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

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在两个金柱之间设屏,屏前有一宝座;东西两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以金砖铺路。内殿的宝座上方挂有一块“正大光明”的横匾。

5.交泰殿

在乾清、坤宁两座宫殿之间有一座方形的交泰殿,规模不大,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这是清代皇后在重要节日时接受众皇族朝贡的地方,并且用龙纹和凤纹并用装饰,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

交泰殿是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殿中设有宝座,宝座后有4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殿顶内正中为八藻井。

6.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的居住地,后来把殿内分作两个部分,东部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部为萨满教的祭祀场所。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 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