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本书是什么成语,一年级读书的四字成语
第十一本书是什么成语,一年级读书的四字成语?
1)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 满腹经纶: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3)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4) 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5)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6)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7) 学识渊博:指人的学识广而深,往往也称其为博学多才的人。
8) 学贯中西: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9) 饱读诗书: 读书多。形容很有学问的成语。
10) 百感交集: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11)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12)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2001年12月11日?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199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自此从复关转为入世。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个月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形容书枯燥无味的成语有哪些?
1、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2、兴味索然 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3、无所事事 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4、闲愁万种 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5、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6、穷极无聊 穷极:极端;无聊:无所依托。原指光景穷困,精神无所寄托。现也形容无事可做,非常无聊。
7、兴味索然 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8、心灰意冷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9、无以自遣 遣:排遣。没有办法排遣。形容非常无聊,没有办法打发日子。
10、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11、万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12、味同嚼蜡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13、索然无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乏味(多指文章)。
14、枯燥乏味 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的无聊,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15、意气消沉 灰心丧气,无精打采,失去上进心。
怎么评价乌合之众这本书?
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的心态。”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
作者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对种种群体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某个受崇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下面总结几点《乌合之众》经典语录。
1.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2.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3.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4.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5.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6,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妈字到底是舶来词?
可能是。因为英文的“妈”音同汉语的“妈”很相近。不过我记得《红楼梦》里有“漠漠”这种称呼,音应是同“妈”也很接近,同样也是对长辈身份的人称呼。🙏一一其实,我对这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也看了別的网友的回答,很长见识。所以这么写,只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让大家思维活跃起来,“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吗!地垢多生物,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吗!老是一本正经教训人,人家怎么亲近你呢?其实,我对这个问题更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民族和地区,特别在古代互不来往的洪荒世上,居然对母亲的称谓如此接近于“妈”?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由来已久。幸好,借助这个平台,借助这个答题,使我可以收集到第一手材料。感谢平台,感谢提问者,感谢作者,感谢编辑,也感谢其他热心参与者。我以前到有过一些推测,不成熟,愿意同大家分享。人每当遇到危险,受到惊吓时,本能地发出的第一声是“妈呀!”意思是妈来救我。明明爸比妈更强壮,怎么不喊“爸”呢?妈是怀我的,在母腹里便有交流。妈是生我的,使我第一次在生命里见到这世界。妈是怀抱我的,保护我,喂养我的,妈是我生命里第一人。能为我舍命,牺牲一切,母亲是不二人选。世界上所有人都背叛了我,母亲始终是不离弃我的。母亲,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实在太重大了。这是喊“妈呀!”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是为什么单同“妈”这个音相近?人张嘴,气流振动声带,口腔里发出的清晰音就是这个“妈”字。把这个音献给母亲,也就情理中的事。但逻辑思辨归逻辑思辨,还需要事实根据,所以想法还不成熟。现在,沿另一条路寻求。《圣经》里说,最初天下的人都聚在一齐,说着一样的语言,有着一样的心。耶和华 神认为这不好,就把他们口音变乱,使他们分散在全地上。莫非所有的语言都变了,唯此人生起初第一个音声有些保留?也等待事实论证。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朔本逆源,都会归结到一种语言上。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