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资料

2023-04-30 23:50:03 97阅读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资料?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诸葛亮: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 孙中山:辛亥革命发起人

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问题: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否说明孔子承认鬼神的存在?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资料

导论

圣人孔子的行为,如今可以考证的只有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可以说明一切。

《论语•述而》记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用现在的话也就是说“孔子从不谈论怪异、勇力武暴力,叛乱和鬼怪神话。”,在学术界这似乎已成不争的定论。

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儒家文化”是非常讲究祭祀活动的。众所周知,所谓祭祀就是祭拜已经死去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孔子主张祭拜已经死去的人,那么孔子是不是也就相信鬼神呢?在他老人家心里,确实承认鬼神的存在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对待“鬼神”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去谈论和讨论。倘若当时有人去问孔子有关鬼神这一类的问题,人家孔子不和你谈这些,换句话说,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从表面上看这是回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孔子伟大的哲学理念,伟大的智慧思想。一个人如果学会了怎样与人和谐相处,这个人自然就会知道怎样去祭祀鬼和供养神灵了。事实上,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应抱着敬畏、真诚、恭敬和利他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品质,那么无论是与“人”还是与“鬼神”打交道,都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2. 在“与人相处”和“与鬼神相处”这两件事当中,相比之下前者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应将有限的生命用来学习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

3. “人”离我们最近,最贴近生活,我们朝夕相处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孔子认为,“鬼神”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所以“与人相处”的技能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与鬼神相处”在人的一生当中到底能有几次呢?

针对这个问题,孔子还有一句值得后人深思:其出自《论语•雍也》,原文如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何谓“敬鬼神而远之”?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之。孔子的思想是:国家应该让百姓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这跟迷信无关,和信仰有关。这是一种合理的信仰。通俗的说那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事入得了天堂,做恶事便下地狱,在远古时代,这种教化有利于让百姓克制自己做恶的念头,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可以看出人们正是缺乏了“敬畏之心”,造成很多“天灾人祸”,有的看似天灾,其实都是人为造成的。孔子说要“敬鬼神”。那么为什么又要远之呢?这便是做任何事必须一个度。所谓“心诚则灵”,相信鬼神的存在而敬畏它,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而人们心目中的鬼神通常相伴的就是一些超乎寻常的东西。如果过分的依赖或者亲近鬼神,忽视人的力量。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迷信”。结束语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孔子之所为“圣人”,谦虚谨慎,温良恭俭,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敬畏。他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弄不明白的情况下,绝不妄加揣测评论——君子之风范,彰显无疑。对于“弟子”、外人的提问,孔子避而不谈,甚至巧妙地“王顾左右而言它”,这是一种智慧明智的选择,也是其“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几千年前的 “圣人”尚且如此,而今社会上的所谓文化“大家”是否值得深思!通过对先贤哲人的剖析,以此来捍卫一个文化人的那丝尊严。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挚谢题主邀答,共同分享这一话题。以上问答纯属个人观点,敬请关注。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为实现天下归仁?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一生崇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但孔子也清醒地明白,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已成为过去,从夏禹开始,以及到现今周朝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的讲求礼义、规则的时代。

但是,即使如此,只要人人都遵行礼义,崇尚仁德,君主遵守君主的礼义;臣子遵守臣子的礼义;父亲遵守父亲的礼义;子女遵守子女的礼义。那么,依然会形成一个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尊敬君主、父慈子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道和谐的社会。

在仁道和谐的社会里,就不会出现弑杀、残暴、虐民、叛乱、内战、战争、争夺、诉讼等问题了。

而要达到仁道和谐的社会,最主要的还是君长的表率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在各级官吏的层层教化下,民众也就会遵守礼义,社会也就形成了遵守礼义的好风尚。

所以,孔子作为鲁国大司寇以及周游列国的一生,都是力求使自己成为遵守礼义的道德模范,同时,也要求全体弟子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也自觉遵守礼义道德规范。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能形成“仁爱”和谐的理想社会了。

因此,在那礼崩乐坏、尔虞我诈、奢侈糜烂、道德败坏的春秋动乱时代,孔子及三千弟子们形成了一个廉洁奉公、克己复礼的犹如鹤立鸡群般的具有崇高道德理想的文化团队,从而成为一颗时代的璀璨明珠和黑暗中的指导火炬,照亮中国数千年

孔子有哪些著作?

最有名的《论语》,也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孔子的主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是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进行采集、搜索、整理、修正,这是“述”。

诗歌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孔子的著作有哪些?

最有名的《论语》,也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孔子的主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是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进行采集、搜索、整理、修正,这是“述”。

诗歌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