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斩爱妃,孙子兵法六千字归为二句话是什么
孙武斩爱妃,孙子兵法六千字归为二句话是什么?
具有灿烂文化和战争频仍的春秋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期中在思想、政治和兵学上有重要影响的兵家至圣孙武也活跃其时。
孙武(约前545-约前470)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西北部。现代对其故里有争议,有广饶、惠民、博兴、临淄说等。各地各有观光纪念景点。)
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其本人被誉为“东方兵学鼻祖、百世兵家之师。”其理论在哲学、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有广泛影响。成为同老子、孔子一样矅目的孙子。
其著作被译成英、日、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并成为各国军校的必读经典。
孙子兵法,十有三篇。妇人可试,法令为先。左右视手,背后心前。申令既熟,笑则斩焉。斩而易队,赫然肃然。大威齐楚,千古名传。
本诗是做过兵部尚书的明末著名学者、抗清名将黄道周写的《广名将传》中的小诗。记录的是著名的“孙子训宫女”典故。公元前512年孙子在大将伍子胥的推荐下,觐见吴王阖闾。献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
吴王大加赞赏,为检验孙子统兵能力,吴王抽调180名宫女让孙子操练。孙子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并明确宣示前后左右口令。没想到口令发出后,众位宫女只是嬉笑。
于是孙子说:“为将的,如果口令不清楚,是将的责任,那再重申一次。”于是孙子又清楚的重申一次。结果众宫女还是不听号令。孙子说:“我既然清楚的的发出了号令,你们不遵守,那就是士兵的过错,士兵不可尽斩,队长当受其罪。”于是命军吏将两名队长斩首。吴王忙求情:“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了,但失去爱姬,将食之无味。求赦免。”孙子说:“臣既为将,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执意斩守两名队长。又重新认命两名新队长。此后再传号令众宫女不敢怠慢,很好的完成了各項指令。于是孙子向吴王说:“大王现在可以任意驱遣这只对伍,赴汤蹈火也能办到。”吴王虽然不悦,但也知道孙武真能用兵,终于用孙子为将。
此后吴国以一小国西破强楚,攻入郢都。北上中原,威震齐晋。助吴王成就“春秋五霸”的正是孙子。正如唐代史学家《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所言“美人既斩,良将得焉。”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爆发,孙武指挥大军在柏举之战中以少胜多,深入楚国,五战五胜,直捣郢都。几乎使楚国灭国。一次,大战将至,吴军千里奔袭,敌众己寡,大军已有疲态。
孙子命人取出自酿的美酒。酒香四溢,军士大喜,疲劳之感顿消。这时孙子说:“如此美酒,待我们攻入楚都后再来畅饮吧。”遂命人撤去美酒。于是三军用命,鼓舞精神。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举完胜成倍于己方的楚军。得胜后,孙子将美酒赐给军士,并成惯例。以后每胜必饮。人门将此酒称为孙武宴。
吴军大破郢都后,孙子渐渐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了。不知所终。《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载为“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隐。”执此说法的很多,当然也有被杀说,从而成迷。
《孙子兵法》总计十三篇是一套系统完备的用兵体系。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分为:(一)始计篇——决胜于庙堂之上。(二)作战篇——速战速决。(三)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四)军形篇——胜兵先胜
(五)兵势篇——正合奇胜(六)虚实篇——致人而不致于人(七)军争篇——以迂为直(八)九变篇——为将之道(九)行军篇——处军相敌
(十)地形篇——地道将任(十一)九地篇——胜敌之地、主客之道(十二)火攻篇——以火佐攻(十三)用间篇——知敌之情。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历史名人的简单评论。(一)唐太宗: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二)王充: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获学其法者,战必胜。(三)曹操: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四)诸葛亮: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五)刘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六)杜牧: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堪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七)欧阳修: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八)戴溪: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九)郑友贤: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而愈见十三篇之法,如五声五色之变,惟详其耳目之所闻见,而不能悉其所以为变之妙。
(十)戚继光: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之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細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十一)魏源:孙武其言兵之书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吾于斯见兵之精。故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十二)苏洵: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十三)苏轼:古之言兵者,无出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知矣。
根据阅读孙子兵法和前人评价总结为两句话:(1)据阴阳之道,明虚实之法,晓奇正之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古代怎么检验士兵战斗力?
一、战斗意志
战斗意志这一点不用解释了吧?从古至今,当一支军队从上到下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战斗意志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取得胜利。
比如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建立在不胜利就死亡的危局之下,极大的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然后就一鼓作气战胜了对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作战纪律
在《阿甘正传》、《冲出亚马逊》等影片中,不论是美军还是中国军队,都在不断的强调服从命令!在解放战争中,人人都会传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见军纪对于现代军队的重要性。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其实在古代,军纪只会更加严格,古代将领和士兵都必须知道《十七禁律五十四斩》;一些小事也动不动就是“斩首示众”!比如孙武斩了吴王不听话的爱妃,司马穰苴斩了迟到的监军……挂在旗杆上面血淋漓的人头都强调着纪律的重要性。
在面对战略、战役全局胜负之时,部分士兵是可以牺牲的,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主帅都是诱饵是可以牺牲的。这种时候谁的纪律更严明,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就是一例。
多说一句,按照解放军的纪律,像电影《集结号》中上级首长通过吹号欺骗谷子地的下级部队死守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当年越是危难的局面、越是啃骨头的战役,大家都说抢着上;更何况上级命令谷子地死守,你还能抗命?无论如何都不会用欺骗这种招数。这样的影片还被人传诵也真是醉了。
三、战斗技巧
这一点要看军队的训练程度以及实际作战经验的总结程度。强悍的军队都是练出来和打出来的。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吴起当年精心选拔魏武卒,能入选的士兵必须要披上三层重甲,戴着铁盔,每人要背着五十只弩矢,手里拿着长戈或铁戟这样的长兵器,腰带利剑这样的短兵器,还要携带供自己食用3天的作战粮草,戴着这么多武器装备半天还能走一百多里。
选出这样的优秀士兵后,吴起有请了十八般兵器的教练、队列教练、阵法教练等一系列军事培训,最后达到“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的恐怖效果,这也是魏武卒以区区五万之众横行天下,百战百胜的厉害之处。
四、武器装备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没有好的武器装备,想要战胜敌人就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上世纪三十年代对阵日本、五十年代我们对阵联合国军的时候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为我们武器装备落后,想要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就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患有网络上所谓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在冷兵器时代,好的武器装备更为重要,每一朝每一代基本上都涌现出了代表性的强大装备,比如汉代的环首刀;唐代的唐刀、陌刀、明光铠;宋代的神臂弓;今天的东风快递……
五、指挥能力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拿破仑说过“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队伍,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的队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将领的指挥能力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基本上都验证了这一条。官渡之战时期,袁绍无论在士兵数量、武器装备、粮草储备上都远胜曹操,但是曹操在指挥能力上远超袁绍,袁绍有无数次战胜曹操的机会,一次都没有抓住;而曹操抓住了一次机会就得以大破袁绍,将领的能力对战争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六、战争的正义性
这一条在古代就是要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也是从古至今的战争中,不但要在宣传上要把自己塑造为正义的一方,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
所以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五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政治优势;岳飞北伐收获美名……
七、后勤补给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强悍与否,很大程度来源于后勤补给是否充分。
这里的后勤不仅仅包括粮草、武器装备……还包括兵源的补充,老百姓的支持,外部势力的援助等。所以曹操命令禁止糟蹋粮食,哪怕自己犯了错也得割发代首表示一下。
当然霍去病不要补给,一骑双马乃至三马,万里狂飙直接杀入匈奴老巢封狼居胥而还这种事情是例外,几千年也就这样寥寥几个战列;
更多的是白袍将军陈庆之率领七千大军一路击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但是因为没有后勤补给,最后只能独自逃生的故事。
八、战场地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过: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胜负也有极大的作用,在战争中能提前预设战场、天气的一方往往能取的胜利。
在古代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了解这9个方面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偶然因素
比如昆阳之战,刘秀的几千兵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赢王莽的数十万大军,但是一颗陨石、一阵浓雾直接造就了“位面之子”的奇迹,这还能说啥?
再比如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多次马上就要战败了,然后几次突发大风,不是救了朱棣的命就是让朱棣反败为胜,这种奇迹一样的偶然事件最终造就了永乐称帝的事实。
所以说战争的魅力在于哪怕纸面上分析的头头是道,一方看起来100%能赢,但是在实战中,却又非常之多的偶然因素,不论是天气、地形还是其他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对战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让旁观者跌破眼镜。
你是怎样理解?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在塔山组织保卫战的是东野的第二兵团,负责正面防守的是四纵,实际摆在前线的是34、35、36团。
负责对塔山进行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54军,后来独立95师也加入了进来。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但当时的作战任务也非常明显,必须死死的守住塔山。
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将对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形成合围,整个战争都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国民党动用优势的炮火,几乎将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战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顽强的意志在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时的伤亡非常的惨烈。
34团的一连原本是一个加强连有178人,到战斗结束,只剩下了7个士兵。36团警卫二排在前线阵地上全军覆没。三十四团最后只剩下了21个人,35团最后也不足100人。
正像电视剧描写的一样,当时前线的指挥官向林彪打电话,说自己部队的伤亡太大,请求增援,或者撤下来休息。当时林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要求你必须守住塔山。
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官在很多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姓性命,去减少整体的伤亡,最终实现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
试想如果当时林彪心一软,同意四纵撤下来,那将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后果。进攻锦州的主力军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的合围,大批的重武器将会丢掉,惨重的伤亡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锦州,把55万国民党军队消灭在关外的计划就破产了。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重要含义,古今中外的优秀将领都明白这一点。
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军事组织,戚继光对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训练和作战,就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在鸳鸯阵中,指挥官如果战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处死,如果指挥官受伤,战士也要被处罚。
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纪,戚家军才以少胜多,战胜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到了北方的长城防线,同样把北方的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国时期的白起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赵国的40万大军活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正是靠着白起的不人道行为,才让赵国这一秦国的重要对手基本上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门户。
在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别人问董存瑞,你的班长和战友哪儿去了?董存瑞说都死球了。有人说董存瑞冷血,董存瑞回答说,他们都死了,哭有球用,只有替他们报仇才有意义。
这就是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判断战争也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战争就是死亡的艺术,只有理智的指挥官才能减少死亡,才会对局部的死亡视若无睹。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对一部分人的残忍就是对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现在有什么好看的历史正剧?
谢邀~
历史正剧我首推《东周列国·春秋篇》 豆瓣评分:9.1分一句话:真实、色情、血腥、史诗、狞厉、毁三观……
不看不知道、一看毁三观。
剧中真实的呈现了不少颠覆三观的历史真相,比如:诸儿文姜兄妹不伦恋;鲁惠公、卫宣公、楚平王跟儿子抢老婆、强行将儿媳推上龙床;一代霸主齐桓公(公子小白)晚年竟然被活活饿死,死后67天直至尸体腐臭、爬满蛆虫才被人发现(剧中这幕太过真实,看得我直想吐);人渣要离为刺杀庆忌、扬名天下,竟狠心杀掉自己的妻儿,终成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之一……真是一个文明与野蛮、礼崩乐坏的时代!
这部剧基本上一集一个故事,直观的复原了春秋时期广为流传的典故,从骊山烽火(烽火戏诸侯)、黄泉认母、千金一笑、管仲拜相、重耳励志、赵氏孤儿、一鸣惊人、掘墓鞭尸到卧薪尝胆共30个故事,每个故事讲述一个人物。
剧中也有很多感人的励志故事: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12年,63岁才登上君位,终成春秋第二位霸主;伍子胥一夜白头,为报父兄之仇,联手孙武5次攻入楚国首都,并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三百;勾践卧薪尝胆18年终复国……
唯一让人晕菜的是,这部剧有不少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出现在多个故事中…不过也可以理解~
至于《东周列国·战国篇》 豆瓣评分:8.0分个人觉得比春秋篇差多了,如果要了解这段历史,也可以看下。
不过,这部剧有很多狗血剧情,堪称“爱是一道光、绿的你发慌”!
什么魏文侯老婆子夷和国相翟璜偷情、燕文候老婆出轨战国纵横家苏秦、张仪和楚怀王宠妃郑袖有染……各种瞎编乱造,还有很多著名历史人物都生搬硬套的加了一段感情戏,简直就是“戏不够、情来凑”。
重磅推荐《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豆瓣评分:8.7分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剧不能算是历史正剧,但实在太好看了~
它每一集1个计谋,围绕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以36集连续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何为三十六计。以前只知美人计、连环计、调虎离山、苦肉计等,看过这部剧才知道原来还有“树上开花、假痴不癫、假道伐虢”等计策。
剧中还有孙膑和红颜知己钟离春(历史上著名的齐国王后钟无艳)的感情故事,虽为杜撰,却也至情至深!
钟离春,一个侠女,整日舞刀弄剑,却愿意为孙膑擦席、洗脚。可谓是“女人委身于男人,在心不在身”。她和孙膑彼此爱慕,却发乎情止乎礼。
而孙膑,作为一个兵家,真情永远排在功业之后。他“大义嫁红颜”,把自己的挚爱送入上级君王的怀抱。电视结尾,一个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不败英雄,竟孤身一人凄凉离去。哀莫大于心死,不过,他也从此远离了宫廷斗争的残害。
重磅推荐《三国演义》 豆瓣评分:9.3分《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从头至尾、每一集都认真看过的怕是不多。
小时候看不懂三国,长大才明白什么叫“浪花淘尽英雄”。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刘备20多年间受尽屈辱、多次落败成丧家之犬,40多岁才咸鱼翻身、实现人生逆袭,堪称励志!
一代枭雄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刺杀董卓、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允貂蝉心系天下苍生,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吕布,终为民除害。
还有一代贤将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汉水破曹,可谓是“好男儿一身是胆”,赵云也成为许多寒门子弟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
此外,吕布、典韦、关羽、张飞、许褚、马超等武将也都有不少精彩的戏份。还有周瑜联刘抗曹、陆逊火烧连营等。
老三国真是一部良心好剧,尊重原著,场面宏大而细腻,人物形象塑造也很成功,乃国产电视剧中的不朽之作。
强力推荐《康熙王朝》 豆瓣评分:9.1分以前一直以为,当皇帝很爽,看了《康熙王朝》,才明白皇帝的艰辛与不易。小时候觉得陈道明太有魅力了,这样的男人才称得上有 “男人味”。
这部剧从顺治帝福临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讲起,浓墨重彩的刻画了千古一帝康熙充满传奇的一生。
炒鸡喜欢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康熙自8岁登基,亲政后擒鳌拜。后开修河道、开科选拔人才、礼贤下士。平三藩、战葛尔丹、收复台湾。还有太子派索额图、阿哥派明珠,这两股势力发起的党争、势力牵制。期间也有周培公、魏东亭、姚启圣、李光地等人的参入,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
陈道明老师塑造的康熙善于运用权术、工于心计、懂得恩威并济,在他精湛的演技下,演绎得淋漓尽致。
个人最欣赏的是康熙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以及利用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相互制衡,并最终将他们全部铲除。
这部剧感情戏虽少,却有一段大尺度激情戏。那就是在康熙亲征葛尔丹大胜、准备班师回朝之际,心机女宝日龙梅“强暴”了康熙。当时大阿哥就在旁边,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和自己的阿玛野战,心里应该在流血吧。
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容妃(杜撰人物)。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是康熙的红颜知己。只因传达孝庄懿旨、反对废黜太子,被康熙打入冷宫、每天洗马桶。最后在康熙千叟宴当日,被砸于马桶车下压死。
在江山与红颜之间,帝王多是选择江山,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强力推荐《汉武大帝》 豆瓣评分:9.0分这部剧前面十多集主要演汉景帝刘启:削藩策、腰斩晁错、平定“七国之乱”、二立太子、智斗梁王刘武…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
到第17集,由于天资聪颖,并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刘彻登基!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初期,匈奴掳掠侵犯不断,但由于国家军事实力较弱,只能依靠“和亲”换取短暂的和平。刘彻忍受不了这种国家尊严被践踏的痛苦,他发展骑兵,提升武器质量,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指挥军队长驱直入匈奴的领地,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匈奴终于被打得四分五裂而俯首称臣。
刘彻是历来皇帝中少有精通军事的全能帝王,扫除匈奴之患、打通西域、在南方开疆辟壤,开创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等伟大先河。
片尾曲韩磊的《等待》也很好听,他的歌有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味道。
每次这歌声响起,我妈就催我洗漱了~~~
强力推荐《大秦帝国之裂变》 豆瓣评分:9.2分这是一个身处绝境的国家,但国民的血性不曾泯灭。他们最爱呼喊的一句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大秦帝国》一上来就告诉你历史的沉重和残酷,当时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已在灭国边缘。魏军20万人压境,死伤无数。后秦献公身死战场,传位给二儿子嬴渠梁,大儿子嬴虔立刻削指明誓,表示今后绝对不会觊觎弟弟的皇位。
嬴渠梁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他广招天下贤士,颁布“求贤令”。在魏国不得志的卫鞅(商鞅)辗转来到秦国,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此剧也着重演绎商鞅变法给秦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强秦由此崛起,奠定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伟大创举。
当时看的时候,真的是震撼到了。不亏为一部让人激情澎湃、看后陷入沉思的好剧。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大气磅礴,彩!(当时点赞、喝彩都叫“彩”)
除了英雄主义,剧中的浪漫主义也让人叹为观止。高圆圆在剧中扮演商鞅的红颜知己白雪,这是一个虚构的女主——天下首富白氏商社唯一的女继承者。她不仅有着明艳绝伦的美貌,还具有罕见的智慧胆识。她敬慕卫鞅,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卫鞅的身上;她深爱卫鞅,但是不愿把他绑在自己的身边;她极尽所能、倾尽家财帮助卫鞅去秦国实现他的理想。为此白雪心甘情愿地牺牲了很多很多。两人有白首之约,在即将成婚之际却为情势所迫、被迫分离。后白雪独自携卫鞅之子默默隐居山中。
商鞅与白雪的爱情至纯至美,而孝公与玄奇则是至贞至重。“不移、不易、不离、不弃”不仅是他们坚定的爱情誓言,更是他们艰辛情路的写照。一个为国为民耗尽心血,一个为信为义身不由已。孝公最后五脏俱竭,一半为国、一半则为情。明明是情根深种,却只能与佳人天涯相隔。因此孝公与玄奇的感情,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感叹。
英雄拔剑切腹肝胆相照、美人执手到老生死不离!
影片最后,白雪穿着大红嫁衣款款走来,为商鞅饮下毒酒、自尽殉情,商鞅则拔剑切腹、从容赴死。两人相拥而亡、大雪覆体、浪漫而悲情。
强力推荐《大明王朝1566》 豆瓣评分:9.7分《大明王朝1566》把官场的勾心斗角展现的淋漓尽致,把明朝特有的制度刻画的入木三分。官场的圆滑世故、隐晦帝王、不同立场的心态都拿捏的十分到位,煞是精彩。
推动全剧发展的便是嘉靖与海瑞:嘉靖至阴,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至阳,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一个封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一个封建制度的挑战者;一个处于权力的巅峰,一个位于权力的底层。两个有天壤之别的人却因历史的机缘巧合碰撞在一起,相生相克,并达到了某种奇妙的心灵默契。正是由于嘉靖对国事的放任自流才使海瑞冒死进谏,正是由于海瑞的刚直无畏才使嘉靖不能除之而后快。
他们都是精神上的囚徒,都面临着社会责任与个人生活的矛盾。嘉靖只想修道养生,于是选择了逃避,二十年不上朝,把自己软禁于西苑。海瑞为“忠孝”二字操劳一生,他的政治生涯,也充分表示了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
推荐《贞观之治》 豆瓣评分:9.2分这部剧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正史、较少戏说的原则,其严谨的制作和对史实的再现几乎堪比纪录片。
该剧是一部很平淡的历史剧,很多场景都是一群人在讨论交流、在论政,没有太多说明李世民和兄弟之间如何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就连“玄武门之变”都略显平淡。也没有编出李世民和某个江湖女儿之间的情爱,更没有后宫女人间的争风吃醋。整个情节过于平淡寡味、高潮戏几近缺失,50集的长度显得冗长而枯燥。
不过,个人觉得《贞观之治》也有一些突破。以前很多作品把李渊描绘成一个窝囊废、糊涂虫,能当上皇帝也完全是靠儿子李世民。这部剧里的李渊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有头脑却却缺乏决断力的君主。他教导太子李建成:君不与臣争功,以及如何笼络并用好李靖这种大才;又教导李世民:怎么收服对自己不太服气还爱闹别扭的弟弟,以及如何留住受了委屈而要辞职的大将。
对于三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他更是心知肚明。他不希望这种斗争继续下去,但出于骨肉之情,又不想处置任何一个,而是寄希望于他们自己和解,最终迎来了悲剧。
另外,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礼仪制度等,这部剧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值得称赞!
推荐《非常公民》 豆瓣评分:8.7分这部剧也叫《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讲述的是溥仪与五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故事,展示了溥仪从一个皇帝到普通公民不为人知的一面。
以前对溥仪的印象,是末代皇帝、是傀儡、是叛徒、是懦弱无能。看了这部剧发现,这个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有很多无奈和身不由己,甚至是值得同情的。
在那个风雨飘渺、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出生注定是场悲剧。任何人被冠上所谓封建皇帝的头衔,都只能是一场悲剧。
全剧着重表现溥仪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故事,不得不说黄子华对溥仪这个角色的投入,是用灵魂和溥仪在契合。溥仪孤僻的性格中所蕴涵的那份幽默被黄子华诠释的十分到位,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一段,则让人看了心生哀凉。溥仪不懂生活,没有人教过他要怎么生活。他不会打鸡蛋、不会洗衣拖地……当淑贤想离婚时,他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曾经的皇帝,沦落至此真是心痛!
蒋雯丽饰演的婉容虽然年纪有点大,扮嫩看着也违和。不过,她把婉容活泼又嚣张跋扈的性格,及后面因寂寞难耐而出轨偷情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婉容家族地位显赫,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或许是婉容与文绣失和的原因之一。她想要幸福,却舍弃不了自己的名号,从而选择了偷情。若婉容也如文绣一样舍得丢掉皇后这一虚名,或许也能得到一个自由的灵魂,而不至于凄婉一生。
再说秦海璐扮演的文秀,还真是丑,和历史上真实的文秀确有几分像。以前一直被蒋勤勤饰演的文秀骗了,其实文秀真的很丑。
推荐《大风歌》 豆瓣评分:7.4分推荐这部剧,主要是个人很喜欢前面王姬扮演的吕后。
这部作品讲述了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直到汉文帝去世,为我们展现了从西汉建业到“文景之治”近五十年的风云画卷和盛世之貌。
吕雉心狠手辣,协助刘邦诱杀韩信、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在她统治期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吕后在外交上也很有建树,最出名的是冒顿单于写信来羞辱吕后,吕后不计个人荣辱,凡事以国家社稷为重,悉心听取大臣意见,终与匈奴和解。这件事在《汉武大帝》刘彻军事课上也有提及。
剧中还原了戚姬被吕后迫害的整个过程:吕后将戚夫人的头发拔光、灌哑药、手脚砍断、挖出眼珠、熏聋耳朵、关在猪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人彘”。
还有吕后逼迫年仅11岁的张嫣和舅舅汉惠帝刘盈结婚,在婚礼上,小姑娘张嫣吓得尿裤子。而刘盈也答应姐姐鲁元公主,永远不会碰外甥女,张嫣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
大风歌有些桥段好像是抄袭《汉武大帝》,如:汉文帝问周太尉周勃国家一年可以收多少粮食,他答不上来。这和《汉武大帝》中汉景帝问周亚夫(周勃次子)的情景一模一样。
吕雉死后,这部剧就感觉没那么精彩了。
主要都是汉文帝刘恒勤政节俭:废酷刑、鼓励农耕、屯垦戍边、发展人口,以仁德治天下。加上这剧有“捧薄太后、黑窦漪房”的嫌疑,就不那么讨喜了!
暂时推荐这么多~
为什么孙子砍掉了吴王两个宠妃?
孙武(前545年-前470年) 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姬姓或妫姓,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
春秋时期,孙子在伍子胥的大力推荐之下,终于见到了吴王阖闾,吴王将孙武的十三篇《孙子兵法》读了几遍,但是吴王还是不相信孙子的才能,于是就对孙子说可不可以让孙子在他面前指挥下队伍,又问他需要什么人配合演练,但是孙子很自信的说,什么人都可以,吴王就心想,这个人这么厉害得好好试试他,于是就让他操演宫中的宫女。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宫女们不听话,孙武杀了两个带队的立威,而且这两个带队的是吴王心爱的妃子,之后所有人都认真操演,服从命令。
那么为什么剩下的人这么快就服从命令,不需要再费口舌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严明纪律,树立标准是前提图中所写,所以开局就树立了严明的纪律,号令清晰,立起了操演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有事可做,有令可听。
二、兵错将承,可以服众是基础图中显示,妇人们依旧不听命令,并且大笑,所以就说不是他们的错,是自己命令没有说清楚,于是主动承担了错误,兵犯错将主动承担,这样做可以服众。
三、法不责众,处理重点,威慑作用是关键在大家都还不听孙子命令,于是所以杀掉了带队的两个队长,而且这2个是吴王的爱妃,这说明孙子会抓住重点,并不是处理所有人,而且他知道我有如何才能真正的起到威慑作用。
四、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坚持己见是根本吴王求情孙子都没给面子,说明这个将领纪律严明,性情耿直,不畏强权,不怕得罪人,于是会严格执行制度,这也是让宫女们怕的原因。
五、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都不想死啊!!如果您还有其他想法,可以评论,一起讨论,一起进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