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倾君侧是什么意思
谭嗣同传,倾君侧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
《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唐 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新唐书 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示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谭嗣同传》: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号甲骨文?
没有甲骨文,初见于金文时代。
号
汉语汉字
“号”,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hào、háo,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
“号”的基本含义为名称,如国号、年号;引申含义为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如别号。
在日常使用中,“号”也常做动词,表示大声喊叫,如号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号
部外笔画 2笔
繁体 號仓
颉码 rmvs
四角号码 60027
字源演变
“号”,初见于金文时代,会意字,简体字从口、从亏,表示号,是拖长声音的大声喊叫。本义是大声呼叫,转指大声哭。
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号”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号”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号的字源演变图1
号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
háo
动词
大声喊叫
howl;yell
号噪、号踯
号泣载道。——《明史》
哭而有言
cry
号啕痛、号天搭地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roar
寒号虫、号群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hào
动词
扬言有
多少多少
口喧佛号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命令,发令
order
号令
明诏大号。——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召唤;呼唤
call
号召
宣称,称号
declare;name
号为军机四卿。——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名位;名称;称谓
name
号位、号带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记号;标帜
mark
号记、号箭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alias
号谥、号簿
自号刚峰。——《明史》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word of command;signal;password
号哨、号炮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number
号件
犹种,类。多为贬义
sort
那号人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horn;brass instrument;bugle
号筒、号头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bugle calls
起床号,熄灯号
商店的代称
shop
八月五号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表示人数的单位
一百多号人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
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
八月五号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同号。详虍部号字注。
(号)【唐韵】【正韵】胡刀切【集韵】乎刀切,音豪。大呼也。【诗·大雅】式号式呼。【小雅】载号载呶。【传】号呶,号呼讙呶也。
又哭也。【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周语】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逃于褒。
又鸡鸣也。【晋书·律历志】鸡始三号。
又【广韵】胡到切,音号。名号也。【公羊疏】春秋贵贱不嫌同号。【注】通同号称也。【白虎通】春秋传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爲号也。【周礼·春官·大祝】掌辨六号。【注】号谓尊其名,更爲美称。
又【夏官·大司马】家以号名。【注】鄕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
又【冢人】诏其号。【注】谓諡号。
又号令也。【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又号召也。【齐语】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土。
又叶胡沟切。【皮日休·悼贾文】临汨罗之漾漾兮,想怀沙之幽忧。森樛罗以蓊鬰兮,时逬狖以相号。【集韵】本作号,又作唬。毛氏曰:从口从丂,丂音考,俗从号,非。
又作号,俗字。号字从作。
说文解字
痛声也。从口在丂上。凡号之属皆从号。胡到切。
说文解字注
痛声也。号,嗁也。凡嗁号字古作号。口部曰:嗁,号也。今字则号行而号废矣。
从口在丂上。丂者气舒而碍,虽碍而必张口出其声,故口在丂上,号咷之象也。胡到切。二部。按当读平声。凡号之属皆从号。
以后的后繁体?
後
[拼音][hòu]
[部首]口
[释义]
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
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
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
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
5.君主的妻子。
6.古代称君主。
7.姓。
详细释义
名词
1.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同本义
后,继君体也。 ——《说文》
班瑞于群后。 ——《书·舜典》
允王维后。 ——《诗·周颂·时迈》
后王命冢宰。 ——《礼记·内则》
昔我先世后稷。 ——《国语·周语》
皇皇后帝。 ——《左传·文公二年》
夏后 皋之墓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后王(君王;天子);后帝(天帝;上帝);后夷(上古有穷国的国君);后辟(君主;帝王)
3.帝王的妻子
天子之妃曰后。 ——《礼记·曲礼》
帝嫡妃曰皇后,帝母曰皇太后,帝祖母曰太皇太后。 ——《独断下》
又如:后族(皇后的亲族);后党(清末慈禧一派;皇后、太后的亲族或与皇后、太后利害关系一致的人所结成的政治集团)
4.古代指列国诸侯
肆觐东后。 ——《书·舜典》。郑玄注:“东后,东方之诸侯也。”
5.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赫赫明后,柔嘉维则。 ——汉· 李翕《西狭颂》
岂知吾后意,忧此毗陵最。 —— 前蜀· 贯休《上孙使君》诗
6.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王大封,则先告后土。 ——《周礼·大宗伯》
又如:后皇(后土与皇天);后缗(地神)
7.姓
如:后缗(夏少康的母亲)
动词
1.(会意。金文,从“彳”(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yāo,小),从“攵”(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后
2.同本义
後,迟也。 ——《说文》
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
子路从而後。 ——《论语·微子》
兄弟之後生者。 ——《仪礼·有司後》
臣闻命後。 ——《左传·定公八年》。注:“晚也。”
收气乃後。 ——《素问·五常政大论》。注:“後,不及时也。”
知古则可知後。 ——《吕氏春秋·长见》。注:“来也。”
又如:随后就来;落后;殿后(行军走在最后)
3.承继
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商君书》
名词
1.后代,子孙
式救尔後。 ——《诗·大雅·瞻卬》
为人後者为之子也。 ——《礼记·杂记》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代秦。 ——《史记·项羽本纪》
求太监后。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无后;绝后;后叶(后代);后胤(子孙,后裔);后戒(后人的鉴戒);后哲(后代的哲人);后绝(没有后代)
2.后世
如:后镜(后世的借镜);后后烈(流传后世的业绩);后叶(后世);后报(来世受报应)
3.次序在后
子路从而后。 ——《论语·微子》
后岁余。 ——《聊斋志异·促织》
从诸君子之后。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恐或后。 ——清· 周容《芋老人传》
4.指肛门
如:后庭(肛门);后窍(肛门)
形容词
1.时间较迟或较晚。与“先”相对
君还而后退。 ——《仪礼·聘礼》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墨子·尚贤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礼记·大学》
以五戒先後刑罚。 ——《周礼·士师》
事至而後虑者谓之後。 ——《荀子·大略》
后遂无问津者。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后遂不复至。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花朝节后。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其后为之者较少。 ——蔡元培《图画》
又如:后时(后来;以后);后次(下次;下回);后儿(后天);后番(下次;下回)
2.后面,位置在后
事成而後。 ——《礼记·乐记》。注:“谓位在下也。”
以後路与冕服。 ——《礼记·杂记》
近出前后。 ——唐· 柳宗元《三戒》
后狼止。 ——《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其敌。
转视积薪后。
以攻其后。
又如:后山(后面的山);后应(居后作接应 的部队);后廷(后宫);后户(后门);后言(背后的议论);后阁(在后面 的殿阁);先斩后奏
期冀是什么意思?
期冀是期望与希冀的意思。冀可做动词,有两个意思。第一种是假借为觊,意思为希望,期望。例如出自《国语》的吾冀而朝夕修我、出自《史记》的冀至珠庭焉、出自《谭嗣同传》的冀缓急或可救等。
第二种解释是希冀、冀图、冀其成功
经的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
经
經 jīng
〈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 同本义 [warp]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3)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longitude]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4)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principle]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5) 经典 [classics]
(6)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7)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8)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9) 月经 [menses;menstruation]。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0)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channels]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又如:经穴;经络
(11)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Confucianist classics]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2) 中国古地名 [Jing town]。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3) 通“径”。小路,途径 [footpath;road]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词性变化
◎ 经
經 jīng
〈动〉
(1) 治理 [administer]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2) 经过,经历 [go through]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3) 经营;料理 [manage;run]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4) 量度;筹划 [measure;plan]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5) 上吊,缢死 [hang]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 经
經 jīng
〈形〉
(1) 正常;经常 [normal;regular;ordinary]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2) 另见 jìng
◎ 经
經 jìng
〈动〉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spin]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comb the yarn in order to make it warp threads]。
如:经纱
(3) 另见 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