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的性格特征,大闹野猪林中突出了鲁智深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鲁智深的性格特征,大闹野猪林中突出了鲁智深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大闹野猪林中突出了鲁智深胆大心细,勇猛,侠肝义胆的性格。在这段中主要是讲了林冲得罪高俅之后,被发配沧州。但是高俅不想林冲活着到沧州。所以想让衙役在途中杀了林冲,而鲁智深之前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而且还成了朋友,所以不放心林冲一人上路,就跟在他们的后面,然后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一命,由此也可以说明鲁智深是一个可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大闹野猪林人物形象?
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可以看出由他追林冲到野猪林,他是个很讲义气的人。
由他暗藏于林中以及他怕连累林冲而并未杀入白虎节堂来看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由他几次要杀那两个捕快来看他的性格有些粗暴。由他劝说林冲逃走来看,他并不完全忠实于朝廷。
而林冲却是性格隐忍、耿直,对朋友义气,对上司软弱。被陷害发配后,林冲性格发生了变化,对前途产生了迷茫,但是没有放弃对朝廷的幻想,有了反抗的勇气和信念,但是没有造反的决心。
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花和尚鲁智深当了二龙山首领,肯定是可以不还俗的。不但在二龙山可以不还俗,后来上了梁山也不必还俗。假如鲁智深在《水浒传》中还俗了,就是施耐庵乱写了。
这是为什么呢?
鲁智深为何拜了智真长老九拜,又为何去宝珠寺落草?这个小标题,似乎也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实际上是在宝珠寺里做住持方丈。如此, 鲁智深还会还俗吗?问题是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二龙山上为何就有座宝珠寺,鲁智深为何要来这里落草。……等等这些疑问,还得稍微读一读鲁智深上二龙山前的故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赶出来了山门。然而,智真长老却没有将花和尚逐出佛门,而是把他打发去了东京大相国寺。临行之前,智真长老送给了师弟四句偈子,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鲁智深肯定不明白这四句偈子的意思,“拜了长老九拜”,辞别五台山,跋山涉水,来到了东京大相国寺。
《周礼》说,九拜共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规定了不同身份等级之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这些礼节所针对的场合有吉有凶。其中,“振动”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节,吉拜是守孝三年后与丧家见面时所行之礼,凶拜是丧礼期间与守孝期间使用的礼节。
鲁智深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这就意味着这对师兄弟之间恐怕再无相见之日了。续书《征四寇》没有读懂鲁智深为何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又写了一段“五台山宋江参禅”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山寺野僧形象。因而,续书中鲁智深的结局肯定是不对的。
到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深见了智真,书中写得很清楚,只向智清拜了三拜。这也意味着,鲁智深与智清长老之间还会有故事。
从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之后的故事看,花和尚变得规矩多了。他按照智真长老的话,一心要谋个职事僧人做,因而,甘心去看菜园子,希望在大相国寺步步升级。
智真长老曾经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而外,正果都不如鲁智深。从鲁智深对两个师兄的不同礼节来看,以及“智深”与智真、智清同辈这个信息来解读,鲁智深将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可是有皇家寺院气象的大去处。
二龙山隐喻是北宋末代两个君主,鲁智深住持东京大相国寺,就是伏笔上二龙山的伏笔。看看智真长老住持的五台山文殊院,周围所有的产业都是寺院的,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鲁智深岂不是“遇山而富”吗?
既然如此,鲁智深还能还俗吗?
鲁智深为何“遇林而起”?又为何“遇州而迁”?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中,第三句有两个版本。容与堂本《水浒传》作“遇水而迁”,“遇州而迁”则出自贯华堂本。从前七十回书的故事看,“遇州而迁”更为准确。
所谓“遇水而迁”,大概指的是梁山泊,这个也讲得通。鲁智深上了梁山泊,然后追随宋江投降招安,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然后才会有“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然而,绿野老道认为,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每一句并不仅指一件事、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人。比如,“遇林而起”,即可指野猪林,也可以说是指林冲。同时,还可以说是赤松林。施耐庵的文本需要细读,既然智真长老偈语中说到了“林”,则鲁智深的旅程中但凡出现“林”字,就是要“验证”偈语了。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了史进,是其上二龙山落草的伏笔,因为,“九纹龙”隐伏的是北宋九代君主。更为重要的是,花和尚与九纹龙联手杀掉了崔道成、邱小乙,火烧了瓦罐寺。这座寺庙原本很繁华,但寺院的额匾却几乎废掉了。一个偌大的去处,竟然被一个称姓氏的和尚伙同一个道士糟蹋得不成样子。
瓦罐寺的情况,实际上隐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宋徽宗摘掉寺院的牌额,改寺院为观,僧人改称德士,要称俗家姓氏,入道学。宋徽宗“崇道抑佛”,以道教渗透佛教,从而达到禁佛毁佛的目的。所以,崔道成已经被道教异化,与邱小乙在寺院中横行。
鲁智深、史进联手杀掉了这两个佛、道败类,火烧了瓦罐寺,意味着和尚的反叛,鲁智深由大闹五台山毁坏佛门设施,亵渎佛门圣地的“花和尚”,在赤松林“华丽转身”,开启佛门正果之途。
所谓“迁”,就是改变地点、改弦更张的意思,说的是变。既然如此,鲁智深“遇州而迁”就更有改弦更张的含义了。但凡遇到州,鲁智深也将“华丽转身”。
三山聚义打青州,花和尚上了梁山。梁山的晁寨主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与鲁智深是同门同道。但是,不久之后,晁天王就“归位”了。此后,鲁智深就是梁山之上的“第一尊佛”,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如此,鲁智深就更不能还俗了。
“遇江而止”究竟是何寓意,鲁智深的结局就是坐化了吗?上文讲到,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再无重逢之日,所以,智真长老肯定不会给鲁智深下第二道佛偈,让他在浙江坐化。坐化算什么正果?难道智真长老要否定自己“汝等皆不及他”的预言吗?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的最后一句,便是鲁智深的大结局——“遇江而止”。
江,绝非钱塘江,而是江苏镇江,也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的地方。宋江反诗中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点明了他所在的江州属于吴地,而不是江西九江。同时,蔡九知府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后来宋徽宗镇江复辟时的镇江留守,蔡京的儿子(应当是老三,三三入九,大抵如此)蔡翛。
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其实是写的预言诗,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将是七十回书之后的伏线。这个伏线隐伏的故事,大概应当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反对宋徽宗复辟,第二次造了这个皇帝的反。
宋江是绝对反对宋徽宗的,《水浒传》的“忠”应当是针对宋钦宗的。所以,江州劫了法场,二十九条好汉在李逵的带领下,前往白龙庙聚义。这个细节非常重大,讲的是宋江等人投降招安后,支持宋钦宗抗金而反对宋徽宗复辟。
因为,宋钦宗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就是一条“白龙”。
鲁智深一定是追随宋江到了镇江,然后,在这里完成了英雄的传奇,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当然,“遇江而止”也与宋江有关,按照四句偈子来对应鲁智深,但凡遇到“江”字,肯定也是要有“应验”的。
“止”不一定就是死,简单理解为“坐化”,是续书作者的拙劣。鲁智深完成了英雄故事,肯定要完成智真长老所预言的“正果”,最终成佛。
自始至终,鲁智深都会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完成自己传奇故事。因为他的“正果”是佛门正果,所以,自五台山剃度那天起,花和尚便再也不会还俗了。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真正的“花和尚”,此人成就了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却也没有还俗。毕竟这个人是谁,不在本回答之内,今后有机会再讲。
总而言之,鲁智深做了二龙山首领却没有还俗,其中大有深意。
鲁智深的人物性格分析和经典故事初三网?
鲁智深性格直爽有正义感,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尤其见不得弱势群体被人欺负;他做事比较鲁莽,不考虑后果,所以在江湖上吃了几次亏,闯了很多祸,不得不做和尚,有几次差一点被坏了性命;但他也粗中有细,有几次做事在细节上处理得很好。
经典故事有三拳打死镇关西,醉打山门,野猪林等。
水浒传鲁智深的绰号来由及性格特点?
1、性格特点
(1)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
(2)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3)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2、人物简介
鲁智深,本名鲁达,绰号“花和尚”,法名智深,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渭州(甘肃平凉)人,生活在北宋年间,原名鲁达,当过提辖,又称鲁提辖。身长八尺,长得面阔耳大、鼻直口方。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但粗中有细,与史进、林冲、武松、杨志等交好。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出家当和尚,后与杨志、武松占领二龙山担任大头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死后追封义烈照暨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