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习俗,佤族早年风俗

2023-04-30 04:20:04 106阅读

景颇族习俗,佤族早年风俗?

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穿戴

景颇族习俗,佤族早年风俗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三、饮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缔结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五、丧葬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云南有什么奇葩的婚俗?

#了不起的城市云南#

中国人一贯带有相对保守的标签,但不知何时起,对于气氛推动及祝福新人的婚礼游戏逐渐变成了出格的婚闹。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云南,一些地方的婚礼习俗虽然“奇葩”,但非常喜庆,也不会闹得那么污,这样的婚礼才是能留下美好记忆的。

白族婚礼:争相掐新娘的脸

白族姑娘出嫁时,全村人都要争相去掐新娘子美丽姣好的脸蛋,“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掐扭扭闹洞房”,直到把新娘子的脸掐红掐紫,掐得越狠表明对新人祝福越深。当然新娘要强忍痛苦陪笑脸。

到婆家之前,新娘要戴上一副墨镜以便遮住哭肿的双眼,胸前要佩一副镜子作为避邪之物。到了洞房门口,新娘又会一反害羞的常态与新郎去抢枕头,谁先抢到以后谁就掌管家政大权。通常新郎都会让新娘抢到,女方管家他好得清闲。

布朗族婚礼:婚后夫妻不同居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满族婚礼:新郎院内射三箭

满族婚礼正日,男方家备喜轿彩车,新郎骑马前往迎接新娘。新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弓、箭由司仪递与新郎,射毕再由其接过。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以免意外。

辰时,由新郎家的长辈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壳,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

花腰傣婚礼:午夜脚踩新郎浇灭火把

花腰傣的婚礼一般在午夜举行,接亲途中,若途经河水,新郎必须背新娘过河。在家门口还会举行隆重而充满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一位老阿妈手持火把围看新娘绕三圈,驱逐路上带来的邪气;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婚姻牢固;

新郎用左脚踏在门槛上,新娘把右脚踩在新郎脚背上,老人拿着火把在他们脚上用水浇熄,表示赴汤蹈火不分离;夫妻同食蛋黄染的同心糯米饭团,共饮交杯酒,表示黄金白银要靠夫妻同心协力用劳动去创造。

景颇族婚礼:亲朋好友设三道路障

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郎想要娶到新娘必须越过三道路障。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

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哈尼族婚礼:新娘劈头盖脸捶新郎

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迎亲当天,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这时,大家起哄助兴。

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却毫不还手。当新娘捶够了,破涕为笑时,新郎才说:“现在该走了吧”。在难分难舍之际,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此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畲族婚礼:综合考验迎亲队伍

畲族人家有着极其隆重热闹的婚俗,新娘要由8位赤娘陪伴进行婚礼中的各项仪式,取双喜之意。畲族的迎亲仪式与过程是对新郎迎亲队伍的一次综合考验。

第一关“杉刺”拦路,以歌代题。来到新娘家的中堂,赤娘们端上“宝塔茶”,过关难度非常之大;第三关“借镬”(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第四关“杀鸡”、第五关“对歌”,连连考验。

摩梭人婚俗:男不娶 女不嫁

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保留着最古老的婚俗:阿注婚。阿注婚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自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成为夫妻关系的男女,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天明回母亲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及舅、姨抚养,男子不养子女,要抚养的却是外甥。

由于阿注婚是男子晚上到妻子家,天明即离开,亦称为走婚。阿注婚中男女婚姻纯粹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双方一旦产生爱情,即可结为阿注关 系,解除阿注婚,非常简单,只要女方闭门不开或男方不去就行了,男女从此即可寻找新的情人。

傣族婚俗:女娶男嫁 不重生男重生女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孩出生后,幼时须到寺院为僧三年,方可回家务农。成年以后,当选中自己的意中人,并到姑娘家提亲获准后,就要到女方家劳苦三年接受考验,方能获准嫁入女家。

傣族重女轻男,生了女儿的人家扬眉吐气,生了男孩则无异于“赔钱货”。

苗族婚俗:看中姑娘就抢走

云南金平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当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时,男方便可邀约好友在女方的必经之路堵截对方,带回家中。

苗族习俗认为,被抢到男方家的姑娘就不能再回到娘家了。当然,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方家说亲,随后即可举行婚礼。

德昂人在泼水节有什么习俗?

德昂族的泼水节节日期间有上山采花的活动,所以德昂族泼水节也叫采花节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德昂族的泼水节。

德昂族人自称德昂族、尼昂族或纳昂族。他们以前被称为崩龙。1985年,根据自己人民的意愿,国家统一为德昂族

到2000年,全国共有德昂族17935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自治州的鲁西、瑞丽、万鼎,以及两河、盈江、龙川县,也分布在云南省的镇康、永德、耿马、保山、澜沧等县(市)。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系,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一些地区常用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的房屋一般为干柱建筑,建筑高度较高。房屋的主要材料是竹木,屋顶用草饰品装饰,特别有意思。

德昂族泼水节的第一天,主要是采花。人们一大早就上山采花,穿着节日服装,提着花篮。累了就坐下来休息,有一种原始的乡土气息。休息时,人们会随着大象的鼓和钹的声音跳传统的孔雀舞,年轻的男女会互相赠送香包以示爱意。夕阳西下,采花大队回家,各家互赠鲜花,表达祝福。居民在屋顶和栅栏上种花,洒在佛像上迎接灰尘。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德昂族泼水节第二天是真正的泼水活动。每个人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女孩们把香花戴在头上。他们首先带着香烛、饭碗、旗帜和其他祭品去佛寺给佛陀洗澡。许多善良的男女认真听寺里的长老念经,女人在佛像上洒上鲜花制成的香水,然后开始激动人心的泼水仪式。首先,长老们用浸过水的花向人们洒水。当大象鼓响起时,人们举起高高的竹筒,往老人的手上泼水,庆祝他们的生日。然后是大规模的泼水活动。德昂族泼水节有两种:泼水节和泼乌节。文-泼水是人与花沾水,说祝福的时候把水泼在对方背上,被泼的人逃不掉;武陂的意思是随意泼水,被泼的可以跑路,但作为一种祝福活动,谁愿意走?

德昂族泼水节的第三天是节日的尾声,是年轻人的活动时间。通过泼水节认识之后,年轻男女成双成对地恋爱。

滇西地方文化特色?

第一,地域特征,云南西部则以高山小盆地为主,海拔高,气候呈立体型分布,造成山地经济特征;境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提供了丰富的水力和交通资源;它们切割山体,又因岩性不同造成诸多关隘, 使之成为相对隔离的地理区域;动植物繁多,植被覆盖率达 70%以上,生态资源优势至今突显。这些都与云南其他区域文化具有显著区别。

第二,民族宗教特征,相比其他区域文化,滇西的居民民族种类更加繁多, 期间也经历了数次外族迁入的情况。在滇西边区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区域内的各民族显然进行了融合和交流,各民族风俗习惯有了交叉,比如德宏的傣族和德昂族都有泼水节,仪式内容也是高度相似;与此同时,由于与缅甸接壤,因此与缅甸、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密切,尤其在宗教上,深受其影响,傣族全民族信奉佛教,景颇族和阿昌族多信奉基督教,宗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博大、和谐的精神特征,滇西地区在地理区位上有着漫延的边境线,和缅甸只是一步之遥,气候则受印度洋海洋湿润空气的滋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形成了滇西边区民族和善、多元、包容的民族性格,各民族和谐相处,对待外来来客热情真诚、毫无保留,造就了博大的民族性情;另外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予当地人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要经过艰苦的劳动就能解决存活理由,同时也受佛教教义的影响,滇西人民对待自然持有一种感恩、敬畏的心态,对待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滇西地区各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总是保持着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云南佤族女人多吗?

云南佤族女人不多。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服饰:以黑色为基调。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①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

佤族的农家妇女的地位与中国的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我想可能的最高的了。“相传女人比男人先懂得道理,那是男子听从女人的话,女子领导。后来男子才懂得道理了,女子不想领导了,才让男子来领导。女子共领导了三十代,后男子领导了二十代,就到今天了也就是说佤族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不是很久的事。”

②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了千年的无意识中那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在佤族女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是没有的。

这千年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种缺憾,但从女人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或许正是佤族妇女们最大的幸运。她们竟然跳过了女人们忍受了千年的不平史。佤族女人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聪明、善良、巧秀,更多出了大方、自由、任性和强悍。

男人们在她们面前似乎占不到半点便宜。据我个人自己的观察,在农村佤族家庭中女人掌家的家庭还占大多数。她们会耕田、种地、会织布、做依、会抽烟、会大碗喝酒、会跳舞唱歌。集美丽秀巧、力量、强悍于一身。只让位二十代,佤族的女人们在男人面前完全还有自信。 其实从家庭角度来看,佤族的女人是最有责任心和爱的人。

她们不但参与所有的劳动,还担负着养育孩子的一切责任。这样就使得佤族女人具有了男人的刚强和大气。西盟已经养育出了两位女县长,原来的老魏红和现在的魏艺红。魏红,佤族,西盟人。

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女人,女强人。一个能把握大局、背负重任的政治风云人物。1995年她背负着阿佤人民未来的希望和命运到北京参加全世界的妇女大会。她说:“我是佤族,我的名字叫魏红,我是阿佤山来的,我背负着阿佤山的山,我背着阿佤人的深情厚谊,我背的佤族同胞的心,我说我来这里了,向全世界的妇女朋友们,向你们问候了,向你们致敬了,向你们学习来了,向你们汇报来了,向你们交流来了”。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