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八弟,八阿哥死的时候多大
雍正的八弟,八阿哥死的时候多大?
不足一周岁,夭折。 皇八子(公元1637年-公元1638年),生母为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未命名,幼殇。 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亥时生;崇德三年正月殇。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雍正王朝老三的下场?
雍正三哥是胤祉,胤祉(雍正帝即位后,改为允祉)的结局却并不好,他的四弟雍正帝即位后,先是将其降为郡王,接着又以非常奇葩的罪名,革去他的爵位,将他们全家都囚禁起来。最后,胤祉在忧郁和疾病中离开人世,死在禁所。那么胤祉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康熙时期,别的皇子忙着拉帮结派、收买人心,而胤祉整天和一群文人在一起,编书修书,搞起了文化事业建设。他先后主持编修了《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深得康熙帝的赞许。然而,雍正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对三哥胤祉进行敲打。
雍正帝是从胤祉的亲信陈梦雷下手的,说他“不思改过,招摇无忌,不法甚多”,将其发配黑龙江地区。接着,雍正帝又在将康熙帝的梓宫送到东陵后,直接下旨让胤祉“暂留数日”,实际上将胤祉困在此地。雍正二年,胤祉的儿子弘晟获罪,“削世子,为闲散宗室”。
由于胤祉威胁不是很大,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受到多大打击。雍正六年,有人告发胤祉向人索贿。雍正帝将其降为郡王,“而归其罪于弘晟,交宗人府禁锢”。到了雍正八年二月,胤祉恢复了亲王的爵位,但没想到几个月后,更大的灾难就降临了!这年五月,雍正帝最信任的兄弟、怡亲王胤祥病死。在为胤祥举行丧礼的时候,胤祉迟到了,而且在过程中没有悲伤的表情。谁能想到这样一件小事,雍正帝居然小题大做,丝毫不顾及兄弟情谊,将胤祉逼上了绝路。
庄亲王允禄等人上书弹劾胤祉,还说他与八阿哥等人勾结。之后,宗人府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允祉)与其子弘晟皆论死”。不过,雍正帝表现得非常“宽宏大量”,“命夺爵,禁景山永安亭,听家属与偕,弘晟仍禁宗人府”。
在处置胤祉时,雍正帝给三哥定了几条罪名,结合史实来看,雍正帝完全是在颠倒黑白,胡说八道。比如说“诚亲王允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养育于外,年至六岁,尚不能言。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胤祉排行老三,比雍正帝大一岁半,他怎么能知道胤祉“自幼即为皇考之所厌贱”,“每见皇考,辄惊怖啼哭”呢?
然而历史的现实却是,康熙帝很喜欢胤祉,多次到胤祉的园子里,比到雍正帝园子的次数要多。“允祉进见,朕必赐坐,以朕勤政忧民之心告之。伊从未许朕一是字,且并未尝一点首也。但以闲居散适之乐,娓娓陈述,欲以歆动朕怠逸之心,荒废政事,以遂其私愿。”
雍正帝意思是说自己勤政爱民,但是三哥从来没有肯定、夸奖过他,总是劝他“闲居散适之乐”,来让他荒废政事。胤祉看皇帝辛苦,劝他多多休息,这算是罪名吗?胤祉被处置,还是和他的政治态度有关。在雍正帝看来,怡亲王死后,胤祉无动于衷,显然是对自己的挑战,是藐视自己的表现。在被囚禁两年后,胤祉病死。乾隆二年,乾隆帝追谥胤祉为隐。
九子夺嫡八阿哥的结局?
被幽禁至死
被幽禁至死。 八阿哥就是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王朝十三爷胤祥是什么样的人?
清朝时期,康熙有35个儿子,其中第十三个儿子胤祥最为孝顺。一部雍正王朝让我们熟悉十三爷胤祥这个人,被众人称为“侠王”。因为此人有情有义,康熙也曾这样说过。
可见,他在康熙心目中印象还是比较好的,除了这些之外,他也非常孝顺。康熙曾说:如自己遭歹人袭击,他定会以身相救。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对这位皇子的评价非常高,说明十三爷胤祥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较高。
对于十三爷胤祥只有孝顺与有情有义吗?其实不然。与众兄弟之间的感情都是比较和谐,不过与雍正之间的感情最为深厚,毕竟他们一起长大,平时雍正还照顾十三爷。两人平时做事都在一起做,比如到江南赈济灾民,在追讨国库欠款上也有帮助,不过没有明确的协助。后来雍正登基时,都有十三爷的协助,当时,十三爷率领兵力解救雍正。
对于十三爷胤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有他在,雍正登基就不会出会乱子?
我们先来谈谈,十三爷胤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一,为人有情有义。为何说十三爷有情有义?如雍正、邬思道与十三爷正在喝酒,李卫便把雍正叫到门外说,太子来了要见雍正。邬思道说,这个时候不能见太子,因为太子正处于非常时期,此时,与太子见面,会对四爷不利的。十三爷便说,不行我去见他。四爷说,那样可以,他问什么你接什么,要随机应变。就在当晚十三爷见了太子,后来,十三爷被说成与太子一起谋反。
其实,十三爷在见太子之前,便知道见了太子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可是,十三爷没有顾虑这个,因为十三爷从小母亲去世,很多阿哥对他都不怎么好,当时只有四爷与太子对他最好,为了这些,十三爷不能看着太子在为难之时,没有一个说知心话的人。
可见,十三爷对待兄弟有情有义,实属难得。
其二,为人孝顺,性子比较直爽。十三爷平时都会过问康熙的身体怎么样,当时十三爷被圈禁起来,四爷去看望他,还问康熙的身体怎么样。可见,十三爷对康熙非常关心,这也是十三爷的一片孝心。
在九王夺嫡中,康熙能感觉出来,十三爷是非常有孝心的一个皇子。因此,为了保护十三爷,便圈禁他10,年,还不让他做大将军王。在当时的环境下,如做了这些事,面对八爷党肯定会遭遇不测。康熙为了自己最孝顺的儿子,真实费尽心思。
首先,十三爷之前带过兵,也做过将军,有很多老部下。以十三爷的为人,与下属的关系都非常好,基本都是铁哥们。只要十三爷说一句话,其老部下都会听他的,这就叫一呼百应。对于当时的兵力都在丰台大营,但这个地方的兵力基本都是十三爷的老部下,只要有十三爷在,不会有人来为难雍正。
如有人为难雍正,十三爷肯定会调动丰台大营的兵力营救。八爷这边的带兵的十四爷被康熙安排在西北,这也是康熙之前安排十四爷做大将军王,而不安排十三爷的原因。为了雍正能顺利登基,康熙其实费了不少心思。
其次,十三爷与雍正的关系好,感情较为深厚,如雍正有事,十三爷肯定会以身相救。说到十三爷与雍正的感情,要从小时候说起,因为十三爷的母亲去世的早,基本都是跟着雍正长大,雍正对他非常好。
深厚的感情,是两个人能在一起的重要原因,让十三爷与雍正无话不谈。虽说不是亲兄弟,可比亲兄弟还要亲。再加上十三爷有一身武艺,当雍正遭遇不测时,也会很好的保护他。
十三爷既然这样说,肯定有把握保护雍正。当时,能掌握兵权的,除了十三爷其余都是小角色,就连康熙身边的图里琛,都是十三爷一手带出来的。可见,十三爷的人员以及老部下都比较多。更说明了十三爷说,只要自己在,雍正登基就不怕出乱子的原因之一。
爱新觉罗辈分用字寓意?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
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
据《金史》载,"夹谷"(即交鲁姓)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与"同"、"童"、"佟"三者音同。
因此,有的史书译"仝"为"童"或"佟"。
而"夹谷"为女真文译音,在满文中的译音即为"觉罗"。
"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
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太祖高皇帝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奉传说中神女佛古伦所生布库里雍顺为始祖,奉有史可查的孟特穆为直系祖先。
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
其余的觉罗氏统称"民党罗",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如:伊而根觉罗、西林觉罗、阿哈觉罗等。
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
爱新觉罗系满语,译为汉语则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太祖之父塔克世)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兴祖直皇帝(太祖之曾祖福满)、景祖翼皇帝(太祖之祖父觉长安)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
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家族,经四百余年的演变,逐步汉化。
首先体现在名字的汉化上。
清康熙朝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均用满语。
为了标明直系与远支的区别,康熙帝在给诸皇子命名时一律用"胤"字,给皇孙命名一律用"弘"字(个别幼亡者除外)。
这是爱新觉罗氏行辈用字之始。
不过,当时康熙帝未必想用汉字排列一个行辈顺序,因为他没有要求皇子皇孙以外的人也用这个字命名。
但《玉牒》中载,康熙帝诸子名字除胤祯外都用"允"字,因此有的人以为"胤"字不对。
其实,康熙帝诸佣际怯?胤"字命名的,胤祯继帝位后,为避圣讳才将其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
乾隆帝弘历不讲忌讳,其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
乾隆帝以"永"字给皇子们命名。
有一次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祖母孝圣皇太后。
乾隆帝在上面题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让老太后为儿孙繁衍和成长而高兴。
此后,永、绵、奕、载四个字就作为后代命名用字了。
乾隆帝晚年将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永琰。
为免众兄弟改名,而将永琰一人改为颙琰。
此后道光帝绵宁继位,也将其名改为旻宁。
咸丰以后,皇帝也不改名了。
从这以后,皇帝与其兄弟都按辈份顺序命名了。
道光时,上述六个字已不足用,故于丁亥年补了"溥毓恒启"四个字;咸丰丁巳年又续"焘闿增祺"四字,前后共十四个字。
民国以后,爱新觉罗氏已成平民。
为恐后世不辨宗亲,难明辈次,乃于1938年由宗人发起重修谱书。
这次修谱由光绪帝七弟载涛牵头,由本枝宗人金松乔、庆厚等人组成修谱委员会。
书名改为《爱新觉罗宗谱》。
逊帝溥仪又增补行辈用字十二个,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过去所定十四字共为二十六个字。
从此,爱新觉罗氏按行辈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来。
故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