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水淹没的国家,永暑岛的淡水资源是怎么被发现的
被海水淹没的国家,永暑岛的淡水资源是怎么被发现的?
永暑岛建造工程,是我国在南海地区岛礁填海造陆工程的一个典型示例。
最开始的永暑岛,还被叫做是永暑礁,因为它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够不上岛屿的规格。但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却相当重要,其处于南海国际航道的正中央位置,距离著名的万安滩只有不到400 公里。
而南海航线本身也是目前国际社会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之一,来自中、韩、日这东亚三大强国的商船想要前往非洲或者是欧洲进行贸易的话,都需要通过南海航线。
因此,南海航线也是目前国际社会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而南海也与我们有着很特殊的关系,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理上来看,南海都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是由于欧美国家的刻意干预,有不少国家都不愿意接受我们所划定的南海九段线。
也正是在他们的主导下,南海周边的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一直都对南海的控制权虎视眈眈。更别说南海海床上还蕴藏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石油资源,这让某些南海周边国家有了一些念头。
所以我们相对应地提出了南海岛礁填海造陆计划,这项计划根本目的就是把南海上的岛屿进行扩大,让这些岛屿上可以建造包括机场、军事基地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解放军、海军乃至于我们国家在南海上的重要战略支点。
而永暑岛,便是我们南海战略的几个重心之一。
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永暑岛上发现了一些让人惊喜的东西。
要知道我们未来是很有可能会把永暑岛建设成一个在南海地区的永久性海上军事要塞的,就算是再不济,也有概率会在这里建造一个小型的城市。
那么人多了,消耗的资源也就多了。虽然永暑岛的战略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但是它本身就孤悬于中国大陆之外,所以岛上的资源产量根本不可能满足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日常需求。
因此未来永暑岛上定居者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肯定要通过运输船去进行运输,其中也包括重要的水资源。如果没有足够充分的水源储备,大规模建设永暑岛也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在进行永暑岛的填海造陆工程的过程中,却发现这座岛屿居然有着相当丰富的地下水淡水资源。按理说像这样的一个岛屿,不可能有完善的地下水脉。
只是永暑岛地面之下的特殊地理环境,却最终造就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迹。
根据科学家公布的数据来看,如果往前算上几千年的话,原先的永暑岛还算是一片暗礁。当时的永暑岛还沉在海面之下,在永暑礁上生长着很多的珊瑚和其它各种各样的造礁生物。
在历史进程中,永暑岛的地质环境也由于这样特殊的因素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在永暑岛真正地冲出水面以后,反而在海底形成了一个隆起型的地理结构。
在永暑岛的最底部是年代久远的融蚀灰岩,也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构造,在岛屿的底部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孔洞和孔隙。
这就代表着永暑岛的底层,它本身拥有着比较强大的渗透性,海水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渗透层进入到永暑岛地表与地底结构之间的空隙处的。
在永暑岛礁的人工填海造陆工程开始后,大量的碎珊瑚和沙石被直接堆砌在了原先的永暑岛的两边,在它们沉入海底以后又形成了一个过滤渗透层。
虽然海水渗入到永暑岛岛礁内部的空隙地带的效率降低了,但是这些海水在渗透过程中都受到了一层过滤,海水中的盐分在一定程度上被过滤掉了。
而且永暑岛本身是一个年均降水量比较高的地方,这里的年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300 毫米以上,按照年降水量的划分标准来看,这里也算得上是湿润区。
随着岛屿的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水可以直接降落在永暑岛的土地上,这些雨水也可以渗透到地下,这就形成了一个直接内嵌在永暑岛地面之下的淡水透镜体。
永暑岛岛礁最下面的过滤层,还可以过滤掉一些地下的海洋咸水,而地表与地底之间的空隙层又可以成为降落的雨水的储藏地带,这就形成了永暑岛地下的特殊地貌结构,在这里可以形成一条又一条的流量算是中规中矩的淡水河。
虽然这些淡水河的储水量相对而言比较有限,并非是取之不尽,但是目前永暑岛地下河中的淡水,是能够满足岛屿上居住人员的日常需求的。
这就已经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了,因为海上运输本身就并不稳定,我们无法排除在海运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某些极端气象,比如说台风,再比如说雷暴等等,这都给海洋运输的稳定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而永暑岛拥有一定的地下水资源,也就代表着海上运输线路在短时间内被断绝,那么岛屿上生活的居民也暂时不用担心淡水不足的问题。地下水在一段时间内,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
而且在岛屿建设的过程中,也肯定需要大量的淡水。现在永暑岛本身有一些淡水贮存,也可以进一步加快永暑岛填海造陆工程的修建进度。
在未来政府只要把握好地下淡水的消耗量与补给量之间的一个平衡,然后在不足的部分利用海洋运输的方式去填充,就已经足以满足整个永暑岛的淡水供应稳定,让这座岛屿真正起到南海战略支撑点的作用。
现在的永暑岛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岛屿了,未来永暑岛上可能还会形成一个小型的城市,永暑岛对于我们的南海战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信随着永暑岛工程的逐渐完成,解放军海军可以利用这座岛屿作为自己的补给中心,逐渐迈向深蓝。
只是很可惜的是,在南海的岛屿中,像永暑岛这样拥有着独特的淡水透镜地下结构的岛屿,起码在现阶段为止还没有找到。否则的话,我们就能多有几个在南海稳定的永久性战略堡垒了。
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海啸是?
1960年智利海啸对2万公里外的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智利东倚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海沟,根据现代板块学说的观点,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是智利一种常见的自然 灾害。在历史上,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一些海滨城市,曾多次遭到海啸的侵袭。 1960年5月,厄运又笼罩这个国家。从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实属少有。大地震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的有10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当5月21日地震刚刚发生时,震动还比较轻微,但这种颤动与以往地震不同的是,它连续不断地发生着。接着,震级一次高于一次,震动也一次比一次剧烈。仓皇之中,人们摇摇晃晃跑出室外。 这时虽然也有一些不太结实的房屋被震塌、震裂,偶然也有慌不择路的人们被压死和砸伤,但一些比较牢固的建筑物还都安然无恙。由于地震开始来势并不那么凶猛,人们还有时间躲避,伤亡人数不多。然而,连续两天持续不断的震荡使人们产生了松懈麻痹情绪,由于破坏程度不大,人们不像开始那样惧怕地震,有人甚至搬进了已被震裂的房屋中居住。 5月22日下午19点11分,忽然地声大作,震耳欲聋。地震波像数千辆隆隆驶来的坦克车队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不久,大地便剧烈地颤动起来。这次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一次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达8.9级(后修订为9.5级)。它发生在位于太平洋智利海沟、蒙特港附近海底,震中为3..2°S,76.6°W,影响范围在南北800千米长的椭圆内。这场超级强烈地震持续了将近3分钟之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蒙特港是智利的一个重要港口,设施完备先进,具有较强的吞吐能力,但在这场地震的淫威下,所有房屋设施都被震塌,许多人被埋进碎石瓦砾中。 大震之后,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那些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在海滩上拼命挣扎。一些有经验的人们知道大祸即将来临,纷纷逃向山顶,或登上搁浅着的大船,以躲避即将发生的新劫难。大约过了15分钟后,海水又骤然而涨。顿时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浪涛高达8-9米,最高达25米。呼啸着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袭击着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和乡村。那些留在广场、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顿时被吞噬,海边的船只、港口和码头的建筑物均被击得粉碎…… 随即,巨浪又迅速退去。所过之处,凡是能够带动的东西,都被潮水席卷而走。海潮如此一涨一落,反复震荡,持续了将近几个小时。太平洋东岸的城市,刚被地震摧毁变成了废墟,此时又频遭海浪的冲刷。那些掩埋于碎石瓦砾之中还没有死亡的人们,却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死。在几艘大船上,有数千人在此避难,但随着大船被巨浪击碎或击沉,顿时被波浪全部吞没,无一人幸免。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为中心,南北800千米,几乎被洗劫一空。 在这次大海啸的灾变中,除智利首当其冲之外,还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如美国夏威夷群岛、日本、俄罗斯、中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损失也十分惨重。 地震发生后,海啸波又以每小时700千米的速度,横扫了西太平洋岛屿。仅仅14个小时,就到达了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到达夏威夷群岛时,波高达9-10米,巨浪摧毁了夏威夷岛西岸的防波堤,冲倒了沿堤大量的树木、电线杆、房屋、建筑设施,淹没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不到24小时,海啸波走完了大约1.7万千米的路程。到达了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岛。此时,海浪仍然十分汹涌,波高达6-8米,最大波高达8.1米。翻滚着的巨浪肆虐着日本诸岛的海滨城市。本州、北海道等地,停泊港湾的船只、沿岸的港湾和各种建筑设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临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乡村和一些房屋以及一些还来不及逃离的人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卷入大海。这次由智利海啸波及的灾难,造成了日本数百人的死亡,冲毁房屋近4000所,沉没船只逾百艘,沿岸码头、港口及其设施多数被毁坏。 智利大海啸还波及了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在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附近,海啸波涌起的巨浪亦达6-7米左右,致使沿岸的房屋、船只、码头、人员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在菲律宾群岛附近,由智利海啸波及的巨浪也高达7-8米左右,沿岸城市和乡村居民遭到了同样的厄运。中国沿海由于受到外围岛屿的保护,受这次海啸的影响较小。但是,在东海和南海的验潮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海啸引发的汹涌波涛。总之,智利大海啸对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地区,都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破坏,其影响范围之大,为历史所仅见。 历史上重大海啸一览 除了1960年智利大海啸外,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次大海啸。 ●公元前16世纪,克里特岛北边的桑托林岛火山发生了一次极为猛烈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后只剩下锡拉岛和一些小岛矗立在爱琴海中。海啸专家后来研究发现,那次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并波及到了300千米外的尼罗河河谷。 ●1498年9月20日日本东海道因海底8.6级地震引起海啸,海啸最大波高15-20米,在伊势湾冲毁1000栋以上建筑,溺死5000余人,在伊豆,海浪侵入内陆达2000米多,伊势志摩受灾惨重,据静冈县《太明志》记载,死亡2.6万人;三重县溺死1万人。 太平洋沿岸易于受到灾难性海啸的袭击。日本自1596年以来就遭受了20多次大海啸的袭击。1703年海啸袭击日本栗津,10万人遭难。1933年日本本州岛东岸遭海啸,约有3000人死亡。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海岸水位大退落,露出了整个海湾底,好奇的人们纷纷下到海湾底“探险”。然而不过几分钟,波峰到来,滔天巨浪冲上海岸,卷走了几万居民,城市也被淹没,浅海底的“探险家们”自然成了那次海啸的第一批牺牲品,无一生还。西班牙濒临大西洋的海港加的斯也遭到了10米巨浪的袭击。海啸还席卷了荷兰、英国及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小安地列斯群岛等地。 ●1783年2月5日,墨西拿海峡发生大震,伴随着发生了海啸和洪水,使墨西拿城陷于灭顶之灾。同年4月8日,地震再次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折磨,直接死于地震和海啸的达3万余人。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海峡再次发生7.5级地震,同时引发海啸,造成墨西拿8.5万人死亡。 ●1883年8月26日和27日,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将20立方千米的岩浆喷到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巽他海峡。当火山喷发到最高潮时,岩浆喷口倒塌,引发了一次大海啸……爪哇梅拉克的海浪高达40余米,苏门答腊的直落勿洞巨浪也高达36米,3.6万人遭难。海啸波及全球,连英吉利海峡的观潮器都录下了它的震波。 ●1896年(明治29年)的日本三陆大海啸,里氏震级虽只有7.6级,也没有发生直接的地震灾害,但死于海啸者却超过2.7万人。著名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十分惊人,造成8000余艘船只沉没,5万多人淹死,并使沿岸大小港口均告瘫痪。 ●1946年4月1日,夏威夷也曾发生过一次大海啸。这场海啸由发生在距夏威夷3750千米的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底的7.3级地震引起。地震发生45分钟后,滔天巨浪首先袭击了阿留申群岛中的尤尼马克岛,彻底摧毁了一座架在12米高的岩石上的钢筋水泥灯塔和一座架在32米高的平台上的无线电差转塔。之后,海啸以喷气式飞机般的速度往南直扫而去,摧毁了夏威夷岛上的488栋建筑物,造成159人死亡。 ●1978年7月17日,西太平洋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12千米的俾斯麦海区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20分钟后发生5.3级余震。之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与西萨诺泻湖之间狭长地带的近万村民,浑然不知更大的灾难即将临头。一种异样的隆隆声由远而近,很多村民都以为那不过是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临,纷纷出来看热闹,转眼间,20千米长、10米高的巨浪就呼啸着横扫而来,绵延横亘在西萨诺泻湖与海滩之间的7个村庄顿时被淹没在海浪之中。仅仅几分钟,西太平洋这座风光迷人的度假乐园便变成了人间地狱。1万人中仅2527人生还,7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生还者中7成以上是成人,小孩幸免于难的极少。
海平面上升10米后世界哪些国家和城市被淹?
如果海平面上升十米,世界上有许多低海拔的地区会被海洋所淹没, 亚洲有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的平均海拔只有两米左右, 如果海平面上升十米,地图巷将再无马尔代夫, 我国的上海和天津也将被海洋所淹没, 欧洲的丹麦也将不复存在, 丹麦的海拔只有一米左右
苏联真的是通过人海和装备海淹没德军的吗?
在西方的作品中,苏军对付德军的办法就是人海战术还有坦克海,最后德军就是失败于数量处于绝对的劣势,也就是说苏军就是依靠庞大的数量优势。
这种说法多是在西方国家,比如曼施坦因最著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就曾经说过他在1:8的劣势上,打赢了这场战役。而且我们看到的士兵回忆录大部分都是德国人写的,在他们的回忆中从来都是对面的苏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坦克一群接着一群。在西方世界占据着话语权的情况下,基本上大家都是觉得苏军的胜利就是依靠庞大的人数优势和装备的数量优势所取得的。
不过在这几年,由于苏联的解体,开放了大量的档案,一些西方学者在研究了这些档案资料后,重新认识到,苏联的数量优势并没有德国人宣称的那么夸张。
比如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的确苏军的作战师数量可能有很多,但是苏军的师满员情况很差,苏军的一个师齐装满员只有1万人,而且经常只有几千人,多数情况能有5千人就不错了,这一个就像崔可夫的回忆录中记载的,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63集团军改编为第八近卫集团军,下辖4个军12个师,还有大量的配属部队,可谓兵强马壮,可是这个兵强马壮的第八集团军有多少人?只有6万多人,这样算下来一个师只有三千多人,这个只相当于德国的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团,在英国人写的苏德战争中也认为,苏军的一个军才能相当于一个大型的作战师,也就是如果只算师的苏联,的确是可以很吓人一跳,而实际计算一下参战人数,那苏军的人数优势马上就要大打折扣了。
比如到了柏林战役,苏军参战兵力最后达到了200万人,德军的参战兵力也达到了80万人。而同时的德军进行的春季觉醒攻势,德军和匈牙利部队一共有30万人,但是面对的苏军和东欧联军有约60万,不过在匈牙利的德军都是德军党卫军,就是希特勒师,帝国师这种精兵,而苏军是乌克兰第3,4方面军说老实话有点凑活过日子那种部队,无论是补充还是装备都不如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这种。
对于苏军来说,到了战争的后期属于进攻一方,对于进攻一方来说,按照美军的FM100-40条令,进攻有6个要素,迫使敌人属于弱势地位,击弱避强,以异常迅猛之势打击敌人,穷追猛打,指派保障并调整主攻力量,为扩张效果制定计划并提供兵力兵器。所以,苏军处于进攻一方占据一定的优势是必然的,在苏德两军这样装备上没有代差的双方,数量上的优势就是双方必然追求的目标,通常进攻兵力和防守兵力对比要有3:1的优势,不过苏军从来没有占有过这样的优势。
不过苏军善于在计划突破的地段集中兵力,苏军通常的做法是缩短突破口的距离,原来一个步兵师的突破口按照条令是6公里宽,但是苏军一个师的突破口经常缩短在3公里以内,这样就在突破口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兵力,这样在苏军进攻的地段,经常会有比3:1更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这样就是德国人经常回忆苏联人占有巨大的兵力优势的原因。
这种在战线的突破口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火力是各国的通行做法,属于比较教科书式的打法。德军也是这样做,在战争爆发之初,德军在进攻突破口也经常集中大量兵力,对苏军的防线薄弱环节进行密集攻击。美军也是这么做的。
全球最易被淹没的国家和城市?
第一个国家是图瓦卢,图瓦卢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每月只有一班轮船,每周只有一个30座的航班。 走在图瓦卢仅有的一条马路上,心里极不踏实。因为往左边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往右看,还是大海。时不时在马路中间的洼地里还会冒出一摊海水来,让记者总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跟马路一起沉下去。
富纳富提环礁长约20公里,平均宽度却只有二三十米。只需一个两三米高的海浪,就能将这里从头到脚给彻底洗个“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