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我大清与江户幕府是什么关系
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我大清与江户幕府是什么关系?
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其所处的时代被称为江户时代(1603至1867年),其相当于中国明朝(1368年-1644年)末年到清朝(1616年—1912年)初年的那段时期。
同处一个时间段的双方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联系。
那么在江户幕府时代的两百多年中,清朝与江户幕府的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
德川家康
清入关后并没有像元朝一样,用武力强制要求日本前来朝贡1636年到1682年之际,清朝忙于国内的统一战争,无暇顾及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如在1637年“ 丙子之役”后,清政府在议和条款中要求朝鲜引导日本使者赴沈阳觐见。
但朝鲜坚持采取不合作策略,清政府也没有强令朝鲜执行,最后这个条款没有签订。
同时江户幕府也囿于华夷成见,所以更倾向于支持明朝残余势力。
在1645年时,清曾救助日本的“漂流民”并通过朝鲜将其送还日本,虽然此时的清政府与日本有了直接性接触,在其诏书中也希望日本接受册封,但并未如愿。
因此双方既没有隋唐时期双方和平交往的繁盛景象,也没有元朝初期和明代援朝抗倭战争时期那样充满对抗性的激烈竞争。
日本以自身为中心,通过朝鲜与琉球另建了一套大君外交体制在德川幕府的时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三种秩序。即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欧洲国家体系和大君外交体制。
日本曾加入过华夷秩序,但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后,朝贡关系不复存在。
至德川幕府时,日本曾试图恢复与明的外交关系但是失败了 ,再加上基督徒危机和“北狄”清朝的威胁。
日本就在华夷秩序之外重新建立了大君外交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国际秩序。
日本幕府统治下,民众的生活百态
锁国下的日本主要外交通信对象是朝鲜和琉球,因此日本就以本国为中心,与朝鲜和琉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结成一种封闭的外交体制,这种体制的核心就是德川幕府的将军。
在中日先后都采取了锁国政策的情况下,双方的联系及彼此态度自后金建立一直到清朝初期,正好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幕府时代的前期,那时中日之间在政治上没有建立官方关系,但由于双方对彼此都有需求,所以以商船贸易为纽带的经济交往一直没有停止,但这种商船贸易表现在中国单方面与日本的的经济交流。
(一)直接关系:最主要的是中国沿海商人在日本长崎的经济贸易活动—唐船贸易
唐船不是指中国唐朝时的船只,而是日本对中国与日贸易所用的帆船的统称,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人出航海、禁止与天主教国家葡萄牙、西班牙人通商,只允许新教国家荷兰和中国船赴日贸易,贸易限于长崎一港。)后,参与到与日贸易的中国帆船。
江户幕府初期的对华贸易中,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并随着两国贸易走向的变动做出调整。
在政策的刺激和鼓励下中日贸易走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日本白银的大量外流。
在1715年,为防止日本金银铜的大量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并向当年来航的中国商人发放“信牌”,规定无牌商人禁止贸易。
正如岩井茂树把当时中日间的交往模式称为“沉默外交”中说的那样,双方虽无公文书或外交使者的往来,但双方仍能获取许多情报,其中建立在商业通则上的中日“互市”体系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间接关系:贸易下中日两国间十分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
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史当中的重要阶段,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明末清初时,由于国内动荡不安,许多中国人漂流移居日本。
其中有海商船主、自然科学及技术人员、明朝遗民与宗教人士等。这些华人的加入使日本得以吸收中国的文化,技艺等。同时中日交流的内容涵盖了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三)中日双方对彼此态度的变化
日本虽然最初将清政权视为“鞑靼(蛮夷)”,但随着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及“康乾盛世”下清代社会出现的长达百余年的繁荣,使得日方对清认识都发生重大转变。
康乾盛世
于是日本不仅在事实上认可了清政权在中国的正统地位,还极为仰慕同时期清代的中国政治、文化。
在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很是关心中日关系。于是派官员赴日查探,试图打破对日僵局,进而建立外交关系。
虽然此时的江户幕府还没有与清朝建交的意愿,但对清朝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敌视、排斥转变为默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清朝的尊重。
双方关系转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双方往来仍旧以民间经济往来为主。
在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近代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紧接着世界列强接踵而至,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850年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再加上列强百般羞辱中国,使中国天朝上国地位严重受损。
鸦片战争
而日本通过长崎贸易中,中国与荷兰报告的海外消息及中国相关书籍资料等渠道了解到清政府现状。
鸦片战争的巨大冲击引起了日本的巨大反响。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重新认识了世界局势,并以此为鉴。
但随后日本也被迫打开了国门。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进行通商。但却没有与交往悠久的中国建交。
进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日本幕府企图改变与中国的关系。于是在1862年6月7日,日本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义派遣了名为“千岁丸”的商船前往上海,这次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尝试虽然没有达成建交目的,但也有其一定的意义。
那时日方虽已接受了清朝,但清不能把日本视为双方对等的国家,清朝还以“天朝”自居,将日本视为东夷下等国,故无法达成建交。
结语在中日关系中,清朝与江户幕府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
清朝与江户幕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各自的原因,先后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日本以自身为中心,通过朝鲜与琉球建立出一套大君外交体制,这样日本就始终游离于清的朝贡体系之外,期间双方虽有几次建交上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果而终,双方也始终没有建立官方的正式的外交往来。
日本江户时代
因此锁国下中日进行的基本上是“沉默外交”式的交往模式,清与日本的直接关系体现在长崎一地的民间贸易关系,间接关系则是在该贸易下双方的思想文化交流上产生的联系。
与明朝不同,清朝的对外政策非常务实,双方各取所需,所以日本和中国在经济上有往来,但政治上并没有隶属关系,所以也可以说主要是互市的贸易关系。
此后直至1871年两国才订约正式建交。
为什么叫大清十三王朝?
我们时常称清王朝为"满清十三朝",却几乎从未仔细思考过这个中的缘由,只觉得大概清朝一共是有十三位皇帝吧。
其实不然,整个清朝统治期间,总共只有十二位皇帝。
清朝十二个皇帝,为什么叫大清十三王朝?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要称清朝为"十三朝"呢?这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实际上,虽然清王朝总共只有十二位皇帝,但由于皇太极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两个年号,所以清朝历史上先后共出现了十三个年号。也因此人们称清王朝为"满清十三朝"。
今天,我们不妨一道来了解了解其中的几位清朝皇帝。
一,清太祖努尔哈赤
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谈起努尔哈赤,相必大家除了想到他卓越的军事能力与对清王朝的贡献,便是他的残暴与无情。在军事方面,努尔哈赤无疑是极其出众的。尽管他从未接触过任何军事方面的教育,仅是通过《三国演义》等文娱书籍对此有部分的了解,就能通过征战大大地拓展了清朝时期中国的版图,并且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但说起他的残暴,也没有人会否认。努尔哈赤不仅四处掳掠,还大肆进行屠杀活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下降。努尔哈赤还建立了农奴制,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受到严重的剥削与压迫。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努尔哈赤是一位有功亦有过的皇帝。
二,清圣祖康熙
康熙凭借其突出的政治能力与军事能力,带领着清王朝走向了"康乾盛世",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毫无疑问,康熙作为皇帝是十分尽责、十分成功的。对内,康熙通过平三藩、收复台湾等举措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对外,康熙成功抵制了沙俄的侵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若是非要说出康熙的一个缺点,笔者认为其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得不是十分妥当。而这一问题导致了其晚期朝中政局不稳。
三,清高宗乾隆
对于乾隆帝,相必大家一定有着不小的了解,毕竟在众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着关于乾隆在位时期的故事。乾隆通过军事行动实现了国家内外部的谋反活动,收回了多处失地。因而道,乾隆帝在位期间正是中国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
四,清德宗光绪
光绪帝虽是位傀儡皇帝,但在其长大后也并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并着手开始变法以改变中国的现状。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光绪也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光绪帝在时代面前是一位勇于尝试、敢于斗争的尝试者,比那些软弱无人的人不知是好上了多少倍。
在这296年里,共传了十二位皇帝: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世祖章皇帝福临、圣祖仁皇帝玄烨、世宗宪皇帝胤禛、高宗纯皇帝弘历、仁宗睿皇帝颙琰、宣宗成皇帝旻宁、文宗显皇帝奕詝、穆宗毅皇帝载淳、德宗景皇帝载湉、废帝溥仪。
这种数字上的不同说法很常见。燕北老人说清朝十三皇朝说的是清朝(后金)有十三个年号,有十三个历史阶段。从努尔哈赤到溥仪,总共12个皇帝,其中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其他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本来清代一共只有十二个皇帝,只是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所以又称为十三个皇帝。
皇太极即位之时还是大金国,也叫作后金,即位时年号定为天聪。后来将大金朝改名为大清朝,为此又改了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
总结:不是指13个君主,是年号有13个。
太祖高皇帝努尔哈齐 年号"天命"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 年号"天聪"和"崇德"
世祖章皇帝福临 年号(顺治 1644-1661) 入关
圣祖仁皇帝玄烨 年号(康熙 1662-1722)
世宗宪皇帝胤禛 年号(雍正 1723-1735)
高宗纯皇帝弘历 年号(乾隆 1736-1795)
仁宗睿皇帝顒琰 年号(嘉庆 1796-1820)
宣宗成皇帝旻宁 年号(道光 1821-1850)
文宗显皇帝奕言宁 年号(咸丰 1850-1861)
穆宗毅皇帝载淳 年号(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德宗景皇帝载湉 年号(光绪 1875-1908)
逊帝末代皇帝溥仪 年号(宣统 1908-1912)
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十三个年号
乾隆康熙雍正光绪嘉庆顺治同治的顺序?
①顺治②康熙③雍正④乾隆⑤嘉庆⑥同治⑦光绪
1、顺治:中国清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的年号,通常也代指清世祖。
2、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3、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4、乾隆:乾隆(Emperor qianlong)是清代高宗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6年。
5、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第五位)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的年号,时间为公元1796年至1820年。
6、同治:是清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慈禧和咸丰帝之子,对应年份为公元1862年至1874年。
7、光绪: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在位34年(1875-1908年)。
扩展资料清朝(1636年 -1912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经历了哪些阶段?
导语:
鸦片战争前,从嘉庆年间直至道光年间,中国处于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封建主义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使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逐渐深化,传统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破产,国家主权被西方列强侵犯。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军入关算起,清朝已经有276年的历史。满清入关,从顺治帝开始以汉文化治理天下,直至康雍乾盛世,将清朝的发展推向顶峰。
乾隆皇帝之后,清朝的发展急转直下。政治上:朝野贪污之风盛行,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经济上:府库空虚,逐渐走向“入不敷出”的境地。军事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八旗军,已经变成手提鸟笼的纨绔子弟。整个大清,一改往日的盛世雄风,开始走向衰败。
直至道光年间,整个大清已经深陷泥潭,却浑然不知。民间鸦片肆虐,洋人横行。满清朝野沉浸在康雍乾盛世的荣光之中无法自拔,却不知道更大的危险正悄然而至。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改变中国历史格局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渐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列强开始针对中国的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都经历了那些阶段呢?下面,我将为您剖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历的各个阶段。1.盛极而衰,天朝自大1795年,乾隆皇帝将皇位禅位给了嘉庆皇帝颙琰,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康雍乾三代盛世的不朽荣光。这位年轻的皇帝一即位,面临的不是一个盛世的江山,而是一个烂摊子。朝廷上,以和珅为首的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经济上,大清朝的府库里,再也没有了乾隆盛世时的鼓鼓囊囊。军队里,曾经英雄辈出的八旗军,却沦为了手提鸟笼,揣着核桃的纨绔子弟。这位年轻的嘉庆帝何尝不想再造盛世,可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儿皇帝,太上皇乾隆爷依旧在畅春园中处理国政。
1799年,八十八岁的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终于在继位三年之后执掌大权,嘉庆帝对于大清朝时局判断,过于片面。他认为,当前大清朝出现的问题,所有根源都在于和珅一党扰乱吏治、贪污腐化。于是,乾隆帝的棺椁还未下葬,和珅的好日子就到了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但是,嘉庆帝虽然解决了和珅,也填了府库的空缺,但是也难以改变大清走向衰落的现实。他所改变的,只是一两个家族的兴衰,但是吏治的问题依然严重,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强。依然以闭关锁国为长久国策,并没有像世界眺望的眼光,从朝野到平民始终以天朝自居……
2.国门洞开,昏睡如常道光年间,英帝国通过沿海地区大肆进行鸦片走私,造成了大量白银流失。上至王爷贝勒,下至民间百姓,很多人染上了鸦片,造成民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被染上的百姓瘦弱干柴,士兵毫无斗志。但是,朝廷仍旧不将此当一回事。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对于鸦片深恶痛绝,他上书提请道光皇帝全面禁绝鸦片。道光皇帝封林则徐为禁烟钦差大臣,在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组织销烟活动,销毁了大量鸦片。林则徐禁烟的活动深深地惹恼了英国人,英帝国借故发动了骇人听闻的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大门由此拉开。
英军的坚船利炮登陆时如入无人之境,英军到处抢掠百姓。虽然英军在途中遇到了组织起来的民兵黑水军,又在三元里受到了挫败,但是血肉之躯又怎敌枪林弹雨呢?清政府被迫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南京条约》,百年失地之辱由此开始。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开放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列强的胃口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3.甲午一战,大梦初醒1856—1860年,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尊严又受到残酷的打击。中国庙堂之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醒悟,以恭亲王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大臣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兵器制造知识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组建了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在悄然窥探,中国买什么舰艇,日本也要买什么。后来出现了日本举国捐款购买“吉野号”的事情。
另一方面,李鸿章也积极地多次提请慈禧太后,希望可以得到拨款购买舰艇和炮弹。但是慈禧太后每次都以财政紧张而断然拒绝,可是另一边,慈禧太后却不断地筹款建造圆明园,让一帮大臣为了他的寿辰而奔走。
1894年,日本借朝鲜内乱的机会出兵朝鲜,朝鲜国王向大清求救,作为宗主国的大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东海上,一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争正悄然降临。1894-1895年,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渤海海面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的结局是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举国沸腾,他们为了这场战争等了很久了,他们急需要一场战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消息传到大清,慈禧太后仍然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她的寿诞,全然不管家门口的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一个民族希望自上而下改良的计划化为泡影。北洋水师没了,李鸿章的心碎了,《马关条约》签了,他的心死了,发下毒誓:有生之年,绝不踏上日本岛。甲午战争,使天朝自大的美梦猝然破碎,一个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的自信受到打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4.园中一炬,完全陷落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一路浩浩荡荡开进紫禁城。闻讯的慈禧太后,早已经带着光绪皇帝西逃了。八国联军的铁骑踏破了紫禁城的宁静,无数外国士兵四处搜刮财宝,将中国人积累百年的文化遗产扫荡一空。最后,圆明园的火点亮了无数个寂静的夜空。
又一个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条约出现在谈判桌上,中国的主权又一次被侵犯,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又一次被践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负担,又一次因为赔款雪上加霜。
历经百年,沧桑岁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无尽的痛苦,给我们古老的民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鸦片战争前后的这几个阶段,从荣耀到自大,从无知到迷茫,从迷茫到觉醒,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中国人也在反抗,也在觉醒。中国这只古老的睡狮,也正在又昏睡走向觉醒,由觉醒走向强大。
清朝的满族人起的名字是汉名吗?
早期满族在生产生活各领域都有女真原始部落的痕迹,在起名字时一开始没有什么规律讲究。皇族也同样,在家中的排行或飞鸟走兽动物名都能成为人的名字,比如多尔衮就是熊的意思。
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爱新觉罗的姓,这当然是满语发音,早年间康熙之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大多都是满语或蒙语,比如禇英,索尼,阿济格,鳌拜等,包括听上去像汉名的皇太极都是汉语音译。康熙之后,随之满族汉化的深入,起的名字也变成了汉字并且还赋予一定的意义,比如康熙的名字玄烨,一个带有浓厚佛家意味字眼,因为当时的顺治醉心于佛学。
在爱新觉罗的姓之后,康熙给儿子们选好了“胤”字作辈分,第二个字以“礻”作偏旁,比如胤禛,胤礽,孙子们以“弘”为辈分,第二个字以“日”作偏旁,比如弘昼,弘时,乾隆弘历(繁体字暦),当然这些安排康熙都是从字面上取他认为吉祥如意,统御万年的意思。
乾隆继位后,又给子孙名字预定了“永绵奕载”四字,第二字分别以“王,忄,言,氵”作偏旁。到了道光朝,道光又补了“溥,毓,恒,启”四字,溥字辈第二字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最后面两个的第二字配啥偏旁就随便了,因为清室不存在没人追究了,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如溥仪,启功他们在清室的辈分排序。
末代皇帝溥仪为效法祖宗,曾经又补过“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这只能是当玩笑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