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为何说美军原子弹才是促使日本投降最终因素

2023-04-27 22:15:03 91阅读

波茨坦会议,为何说美军原子弹才是促使日本投降最终因素?

这句话是不对的,我们先结合当时的背景。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燃至日本本土。7月美、英、中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仍然负隅顽抗,叫嚣要在“本土决战”,拒不投降。正当苏、中两国还在为下一阶段的对日作战进行部署时,8月6日,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广岛市中心顷刻成为焦热的火海,大量有毒气体弥漫全城,数万生灵顷刻间灰飞烟灭。9日,同样的悲剧因另一颗原子弹“胖子”在长崎岛的爆炸而重演。这两颗由美军投放的原子弹大大影响了战争进程。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波茨坦会议,为何说美军原子弹才是促使日本投降最终因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二战”中这两颗原子弹的作用呢?

首先,原子弹的爆炸,促使日本法西斯当局放弃顽抗到底的立场。

“二战”末期,不甘失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制定了疯狂的“一亿总五碎”计划,准备本土作战。他们希望凭借日本国民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就身精神,以及国内完善的防御系统,将战争坚持到底,让攻日美军付出沉重代价。原子弹爆炸引起的恐怖灾难,彻底击溃了日本人的斗志和幻想。8月8日,日本天皇要求内阁及军方接受同盟国一切条件,立即停战;一周之后,日本正式投降。

其次,原子弹的爆炸,加速了苏军入华抗日的军事行动。

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后,苏联方面估计到日本有立即投降的可能,出于其战略利益考虑,紧急宣布进入对日作战的状态。苏军大举进入东北,有力支持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加速了在华日军的覆灭和投降。194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在14年的持久抗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并有效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

太平洋战场上,英美盟军的反攻,摧毁了日本庞大的海军舰队和空中力量,切断了日本与南方的海上联系,战线已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国内,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战时经济遭到彻底破坏,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军国主义政权岌岌可危。此时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对加速日本政府投降、提早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原子弹的爆炸令广岛和长崎十几万市民丧生,但和平的早日到来却可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从特定的历史角度来说,美国对日的原子弹袭击是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的。

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

1945年5月8日,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宣告结束。由于意大利早在1943年9月8日已经宣布投降,所以整个轴心国阵营就只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甚至还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

1945年7月17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为新首相艾德礼)代表各自政府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会,但公告发表前还是征求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意见。

接到同盟国的最后通牒,接替小矶国昭出任首相刚刚三个月的铃木贯太郎立即就懵圈了。这个老头儿已经77岁,曾经是一名海军大将,现如今早已经耳聋眼花,是裕仁天皇和皇太后节子连番劝说才勉强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尽管内心深知日本必败无疑,但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显得非常犹豫,也非常谨慎,迟迟不敢明确表态。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被美国人消灭殆尽,而海军出身的他自然也就没有了可以豪横的底气和靠山,只能仰人鼻息和看人脸色。再准确一些,只能仰陆军的鼻息,看陆军的脸色。

做一下背景介绍和前情提要,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历来就不和睦,互相都看不顺眼,“狗咬狗之争”经常发生。基本上,两者的关系就类似于国民党内的军统和中统,始终视对方为眼中钉和肉中刺。

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余毒,思想异常顽固和守旧,对天皇绝对忠诚,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拥护者;日本海军则成军较晚,深受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思想相对开明一些,属于军国主义的坚决跟随者。

明治维新后,天皇终于干掉了长期的幕府统治,使自己从一个傀儡变成了真正意义的皇帝,从而也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回顾他的倒幕运动,基本上依靠了“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否则绝无可能实现。

这“四大强藩”分别是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的逐渐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明治政府和军队中的主导力量。久而久之,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则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了“长之陆军、萨之海军”的传统。

长州藩和萨摩藩虽然都支持明治天皇,但他们两者之间却是水火不相容,历史上曾经有过血海深仇。1864年,日本也面临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入侵,长州藩主张武力抵抗,而萨摩藩则主张妥协退让,随后在“七卿流亡”和“禁门之变”等事件中演变成了流血冲突和上层内斗。

从此以后,长州和萨摩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而且历经数代都没有化解开。因此,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泾渭分明和楚河汉界,能够和平相处和齐心协力才怪呢。

当然,除了尖锐的历史矛盾外,日本军队中奇葩的“二元制”也是加剧陆军和海军矛盾的重要因素。据说,明治天皇深知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恩怨,设立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还颁布了《海军军令部条例》和《战时大本营条例》等法令平衡双方的争议,但实质上依然还是“陆主海从”。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满清朝廷越来越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加之,奕訢、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积极推动,终于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旨筹建新式海军。

1875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成为中国新式海军的第一代战舰。之后,陆续购买了“超勇”和“扬威”两艘重型巡洋舰,又从德国订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新型铁甲舰,还有数艘鱼雷艇和其它军舰,北洋舰队尽管尚未真正成军,却也算是初具规模了。

1886年北洋舰队造访日本长崎,在停留期间,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激烈的群体冲突,造成数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面对日本政府的无理狡辩,清廷表现得非常强势,在英国和德国的联合调停下才达成了和解,史称“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是清政府少有的一次外交强硬,也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一次外交强硬。受此“奇耻大辱”,整个日本国内都沸腾了,海军更是兴风作浪和借题发挥,趾高气扬地积极推动“陆海对等”,要求与陆军实现平起平坐。

眼见自家的海军和自家的陆军闹得不可开交,为了适应对华强硬的态势,明治天皇于1893年5月19日以“敕令52号”的形式公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其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

在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参谋总长及不久成立的海军军令部长分别作为其幕僚长,并且参与帷幄之机密。同时,分别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指挥陆、海军之作战。

《战时大本营条例》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军令与军政、陆海军分离体制、统帅权独立和帷幄上奏等制度的集中表现。说白了,日本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务由大本营的参谋长、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共同处理,而战时则各自负责,保留了足够的独立性和对等性。

至此,日本陆海军的“二元制”终于形成,为二战中两个军种的各种奇葩事件埋下了隐患。例如,由于相互敌视和相互攀比,陆军有什么海军也要有什么,反之亦然。

或许您觉得可笑,但这是如假包换的事实。根据史料记载,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约为150万吨,但日本陆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却达到了210万吨,简直比海军更像海军。真是“军备竞赛害死人啊”!

而日本海军也毫不示弱,你陆军有的我海军也要有,甚至还秘密研发生产出了两栖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战车,整体质量和性能都优于陆军正在使用的装备。啥叫作?这就叫作!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和钢铁完全依靠进口,再加上美国的封锁和禁运,很快就变得捉襟见肘。引用现如今的时髦话来形容——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内卷”严重,难怪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蒋百里会这样表示: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不过,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了“弱”。

在1945年7月,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的同时,日本陆军尚有360万左右的部队。其中,驻扎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拥有60万人,这是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此外,中国关内还有100万的二流部队分散各地,日本国内也有20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

日本陆军乐观地估计,尽管目前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似乎依然具有一战之力。凭借着这最后的家底,他们对于海军出身和接近耄耋的铃木首相根本不屑一顾,丝毫都不放在眼里。

在内阁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够保证天皇的地位,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过,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都坚决反对,不仅拒绝投降,还鼓吹“一亿玉碎”计划:

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由于陆军的坚决反对,由于天皇裕仁的态度暧昧,铃木贯太郎内阁只得作罢,还正式通过了《义勇兵役法》。其中规定,所有年龄在15岁到60岁的男性国民,所有年龄在17岁到45岁的女性国民,除已经加入现役或服务于科研军工单位者外,皆须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以增加2800万的兵力守卫本土。

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吃干喝尽”,政府再也无力武装这些所谓的“国民义勇战斗队”,只好要求他们自行筹措武器和装备。于是,除了少数老掉牙的火器以外,大部分人都使用的是弓箭、武士刀、镰刀、铁叉和铁锹,颇有堂吉诃德的遗风!

面对日本陆军的强大压力,铃木首相不仅颁布了《义勇兵役法》,而且还得亲自视察备战情况。在看过一次集中军训后,他实在忍不住破口大骂:“纯属胡闹!难道这是儿童在玩打仗游戏吗”?

即便如此,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不得不在1945年7月29日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拒绝了《波茨坦公告》。期间,日本陆军已经制订好了所谓的“总决战计划”:

一、全力保卫皇国的本土,以“玉碎”战术为主;

二、只要首都东京不沦陷,日本就绝不会投降;

三、关东军固守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直至全体“玉碎”。

在被称作日本“陆军之城”的广岛,所有人都已经处于了癫狂状态。其中,中青年男子已经绝迹,要么已经从军,要么已经战死;小学生们早已扔掉了课本和书包,排着队去领取手雷,叫嚣着与登岛的盟军同归于尽;妇女们则纷纷涌进了兵工厂,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夜以继日地生产自杀式武器。

有一名新婚女子,为了能让丈夫义无反顾地上战场,留下遗书后竟然在深夜自己割喉自尽。作为“玉碎计划”的典型,她的事迹竟然被广为传颂,引得全国妇女们纷纷效仿,真不知道该可怜?还是该憎恨?

面对日本的全民疯狂之举,美国人的确有些发怵了!为了减少伤亡,接替罗斯福担任总统不久的杜鲁门只得修改了早已制定好的登陆计划,决定使用刚刚试制而成的原子弹去对付日本。

其实,早在德国投降前夕的1945年3月初,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联合司令部就已经制定了登陆日本的“没落行动”作战计划。这一计划简单来说分为三步:首先登陆九州岛南部,以此为跳板登陆本州并且直取东京,最后占领日本全境。

1945年3月9日夜,334架B-29轰炸机突然袭击了东京。不过,这次丢下的并不是炸弹,而是超过2000吨的燃烧弹,瞬间就引起了地狱般的熊熊烈火,使得8.3万日本人当场烧死,10万多日本人受伤,近41平方公里的东京市区彻底烧毁。

大量投掷燃烧弹的可怕之处在于,因为燃烧造成了极高的温差,会在燃点附近形成每秒20到30米的火焰旋风。由于东京特殊的木质结构,所经过的一切生物和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故而得名“李梅烧烤”。据一位日本记者报道,东京被大量燃烧弹轰炸后变成了一座火海,很多身上着火的人都跳进湖里想要灭火,但却被烧开的湖水了煮“熟”了。

一周以后,300架B-29轰炸机又光临了神户,再次如法炮制投放了大量的燃烧弹。为了避免无谓的平民伤亡,美军开始在轰炸前投下警告性的传单,而且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恐慌。负责指挥这些轰炸任务的柯蒂斯·李梅将军,在战后曾经这样回忆:

杀日本人并没有使我感到不安,使我不安的是战争。

据统计,日本有超过50万人被燃烧弹直接烧死,比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亡还要多一倍。而被炸毁房子导致无家可归的人数,更是超过了800万之多,极大地动摇了所谓的“玉碎计划”。

事实上,“李梅烧烤”只是大战前的开胃菜而已。为了实施庞大的“没落计划”,盟军联合司令部不断调兵遣将,准备动用比当年诺曼底登陆时更多的兵力和装备。

而且,“没落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群英荟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军中所有的大佬,比如尼米兹上将、麦克阿瑟上将、莱希上将、马歇尔上将、阿诺德上将和约瑟夫·金上将,清一色的五星上将。纵观美国历史,只出现过十位五星上将,而在二战中只出现过七位五星上将,除了艾森豪威尔身处欧洲以外,其余的六人全都在此聚齐。

虽然盟军登陆日本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这个“东风”却着实不好借来,这个“决心”实在难以下定。由于日本的死硬抵抗,又是“神风特工队”,又是“玉碎计划”,使得美国人不得不考虑伤亡问题。而且,日本列岛多是山湾纵横的破碎地形,能够容许大规模登陆展开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绝对是易守难攻,这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根据登陆计划,盟军从6月28日开始进行外围的攻势,对九州岛沿海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以尽可能摧毁日军的岸防工事和陆基航空兵力量。同时,借机侦察日本的防卫力量和火力部署,以便减少未来登陆部队的人员伤亡。

最终,“没落计划”的执行日期被确定为1945年11月1日,这一天被命名为“X日”。方案报送白宫的同时,军方也预估了登陆日本本土的伤亡人数。据解密的《日本登陆作战要纲》预测,美军登陆并且占领日本全境,阵亡士兵将会在11万人以上,伤员和失踪者也将在30万人以上。

1945年7月16日,美国秘密执行的“曼哈顿计划”取得重大突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不过,因为担心这一新式武器过于恐怖的毁灭力,杜鲁门政府一直都在犹豫是否要将其投入到战场。

为了减少美军的人员伤亡,为了迫使日本尽早投降,杜鲁门总统最终才下定决心使用原子弹去轰炸日本。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则交给了保罗·蒂贝茨和查理士·斯文尼去具体实施。

1945年8月5日,保罗·蒂贝茨驾驶着一架B-29轰炸机从塞班岛的美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日本广岛投下了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不过,顽固死硬的天皇裕仁竟然在陆军的坚持下拒绝投降,又遭到了查理士·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投下的第二颗原子弹“胖子”的轰炸。

面对这一连串的紧急事件,天皇裕仁再也不能若无其事了,立即授权铃木首相于8月9日下午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具体商讨是否要接受《波茨坦公告》。很明显,他已经做好了投降的打算,只是希望由内阁提出来会体面一些。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才结束,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死战派依然拒不投降,依然要继续执行“一亿玉碎”计划。但是,首相铃木贯太郎、外交大臣东乡茂德和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等人却已经不再争辩,反正多说无益,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听凭天皇本人圣裁。

裕仁终于低下了罪恶的头颅,明确表示要把“朕的臣下作为战犯引渡出去是不能容忍的,但现在我们忍不住也得忍了”。最后,他假模假式地“含泪恩准”,同意首相和外相等人提出的“以保持天皇制度为条件投降”。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讲的话,日本当年并非无条件投降。

到了8月12日,日本天皇已经同意投降的消息逐渐流出,绝大多数民众都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一批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却显得群情激愤,坚持认为这是那些贪生怕死的政客们和将领们误国,还制定了自以为周密的行动计划:

一、先得到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的认可,这样可以“事出有因”;

二、再得到近卫师团长的支持,出动军队控制皇宫,同时将包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内的内阁“议和派”全部隔离;

三、继续和盟军进行谈判,可以适当放弃一些既得利益,但绝不会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夜,天皇裕仁在皇宫内录制好了《终战诏书》的录音,准备在明日正午12点向全世界播放。为了抢夺并且销毁这段录音,以畑中健二、古贺秀正和竹下正彦为代表的下层军官们竟然决定提前兵变,甚至不惜闯入皇宫。

这些人都是一些佐官级别,实在不具备什么号召力和影响力。为此,他们决定展开“游说”,首先选定负责皇宫警备的近卫师团长森赳中将,遭到拒绝后竟然拔枪射杀了对方。

枪杀森赳后,畑中健二和古贺秀正等人伪造了对方的手令调动部队冲入皇宫,史称“宫城事件”。不过,他们实在对皇宫太过陌生,又对天皇太过畏惧,四处翻找都没有寻到那段投降录音。

兵变的消息很快就被军团司令田中静一知悉,他立即下令近卫师团的士兵全部退出皇宫。这下,作为带头人的畑中健二等人变得里外不是人,只好在宫门前剖腹自杀,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这出荒唐到近乎闹剧的“兵变”。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点,天皇裕仁通过广播电台发表了所谓的“终战诏书”录音,正式宣布日本接受由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而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也没有最终实施。

假如,杜鲁门总统没有下令投放那两颗原子弹,同盟国势必会登陆日本本土作战。那样的话,“一亿玉碎”计划就能实施,结果会如何呢?五个字:天下太平了!@文史不假

1945年波茨坦会议上的三巨头分别是谁?

杜鲁门 ,斯大林 ,丘吉尔被称之三巨头。波茨坦会议于17日下午5时在德国柏林西席林霍夫宫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和三国的外交和军事部门的人员。

1945年召开了哪个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 年 4 月 23 日- 6 月 11 日 延安)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为什么二战后苏联没有参与占领日本?

苏联不是不想占,是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中输了,所以没占成。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不少人对此存在误区,认为苏联既然是盟军阵营的,那么一定与法西斯阵营的日本水火不容。

但实际上,二战时日本与苏联的关系居然维持的还不错,甚至表面上还挺和气。

尽管两国在1939年爆发过远东的“诺门罕战役”,狠狠的打了一场,但这场战争并未让日、苏撕破脸。

被狠狠教训过的日本几乎立马就认怂了,主张“北向”的海军派系垮台,主张“南向”的陆军派系则得以上位。

所以,日本关东军从此放弃了与苏联的进攻性对抗策略,转而一门心思的在东北挖工事、修要塞。

他们还努力修复了与苏联的关系,双边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计划,甚至日本人投资与苏联人共同开采起库页岛的石油。

苏联对日本其实也比较警惕,只是他们的发展方向是西向的,旨在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并且与德国合作吃掉波兰,还准备与芬兰开战。

所以,苏联非常不希望后方不稳定,在往西推进“新国界”的时候,后方可千万乱不得。

况且日本表现的还挺客气,吃亏认怂倒也干脆,他们的海军实力也相当吓人,不如先稳定下来再说吧。

于是,1939年这场战争,不仅没有恶化苏日关系,反倒还奇异的增进了他们的政治联系,乃至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反效果。

苏联本来是支持中国抗日的,原因很简单,有延安的关系,有先总统孙中山联俄联共的友谊,也有蒋公的面子,毕竟黄埔军校是苏联帮忙建立的。

别笑,1926年、27年,国民党曾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共产国际没批,只决议承认国民党为“准共产党”,蒋公职务为共产国际中央执行委员会名誉常委。

所以呢,苏联自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对中国的支持是很给力的,顶着日本压力硬是出售了相当多的苏式武器给国民政府,坦克飞机大炮一应俱全。

甚至他们还派来了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形式上“保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打仗,在许多空战中很是干掉了不少日机。

日本人当时也不客气,在国联上破口大骂苏联卑鄙,指证苏联参与战争,还多次在《朝日新闻》上刊登“证明苏联飞行员”参战的相关消息。

但苏联也无所谓,一句“雇佣兵”、“个人志愿者”就硬糊弄过去,后来干脆让飞行员说中文,死咬那是“中国飞行员”。

实际上呢,这些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飞行员,不少还是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确实为中国抗战付出了流血牺牲。

中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些飞行员,在武汉等地为牺牲的苏联飞行员修筑了纪念碑,一直到今天仍在纪念。

总之,1937-1940年为止,中苏关系都比较好,日苏关系则被称为“冷战状态”,各自都囤积了大军防范。

但这桩37年还算比较好的中苏友谊,自39年诺门罕战役以后开始崩裂了,日苏开始走到一起。

原因是多重的,主要为日苏之间各自的战略稳定需要,你想想啊,双方都为对方提心吊胆,乃至屯兵近百万,这划不来。

倒不如都敞亮点,化解开这个局面,把兵力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日本的“南向”,苏联的“西进”。

39年底,苏联与芬兰正式开战,打了一场“冬季战争”,结果苏联来了个惨胜,这促使苏联更加坚定了稳定后方的想法。

所以苏日之间很快达成了共识,在1940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条约》之后,两国凑一起搞了个《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

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签订,这个条约依然如日俄战争时那样,拿中国的权益当牌打。

条约的大意为:

1.日苏友好和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

2.对方加入第三方战争时,另一方保持中立

3.库页岛权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4.苏联尊重满洲国、蒙古国的领土主权

所以说,《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是建立在日苏互相妥协情况下的“缓兵之计”。

但站在中国人民立场上,毫无疑问它出卖了中国的利益,苏联也没有权力拿中国的国土做交易。

基于条约第二条,苏联很快开始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并撤回了援助的专家和飞行队,这让抗日战争霎时间又陷入了黑暗。

幸好国民政府傍上了另一棵大树——美国。

日本要“南进”,瞅的就是西方打世界大战的漏子,亚太地区资源丰富,还有大量油气资源,最让日本垂涎三尺。

尤其是美国此时已经缩紧并开始断绝与日本的资源贸易,失去石油、钢铁的日本完全无法支持在中国的战争,不得不另辟蹊径。

实际上,苏联原本是他们的攻击方向,这也符合日本与德国的盟友利益,但无奈日本让苏联打怕了,他们愣是靠条约与苏联达成了和平。

那么,亚太地区就成为日本必然的选择,他们也很早就在东南亚进行了布局,挑动当地反殖民者斗争,还拉拢了不少当地人支持,甚至获得了泰国这个盟友。

当时的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缅甸、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是荷兰殖民地,日本人瞅着加里曼丹的油田,脑一热就上了。

当然,脑子也不是瞎热,他们预先干掉了美国在珍珠港的舰队,“偷袭珍珠港”举世震惊,同一时间日本对美宣战。

然后罗斯福很顺溜的拉着美国上了战场,1942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

打了好几年都不敢宣战的国民政府,也终于跟在美国后面对日宣战了。

当然,也得到了大批的美援,同时日本的主力从中国战场调走大半,让中国军民着实松了口气。

罗斯福总统这时候开始干一件大事儿——他要促成美国为主导的“盟军”。

之前虽然有英、法、荷、比、波等国结成的同盟军,但罗斯福希望能借鸡下蛋,掺美国的沙子,变成美国领导的同盟。

反正你们大家不都靠《租借法案》吃我的喝我的,名义上再走个形式不行么?于是罗斯福四处纵横串联,与诸国领导人各种商谈,终于将新盟约跑出个大概。

1943年6月,罗斯福告诉蒋公,我准备把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都叫到一起,大家坐着开个商量结盟的大会。

蒋介石也挺光棍,他让宋子文去面见罗斯福,然后传达了“日苏混一起玩中国玩的这么开心,咱委员长与斯大林碰头合适否?不如你们先谈,谈完了再随时找我。”的意思。

罗斯福邀请了几次,蒋介石都以各种方式拒绝了。

于是,美、英、苏只得在1943年10月凑一起开了场“莫斯科第一次外长会议”。

这次会议重新强化了1941年来美国对苏的援助力度,然后明确了各自的战争情况。

苏联期望能尽早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后来“诺曼底登陆”所进行的任务,好早点插死德国,三方为这个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

后来美国提出了“中国属于重要盟国,地位理应被尊重”的建议,于是中国驻苏大使得以进入会议,在三国《关于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成为《四国宣言》,奠定了联合国的初始基调。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对罗斯福做出了外交承诺,表示对德作战如果成功结束,苏联将加入对日作战。

正深陷太平洋战争打得血肉横飞的美国,此刻当然对苏联的“善意”表示感谢,为此定下了下次会谈的基调。

11月初,罗斯福再次邀请蒋介石开会,1943年11月,22日,蒋公夫妇二人出席了在埃及的开罗会议。

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确定了三国的同盟地位,也商讨出了从缅甸组织军队进攻日本的途径,但英国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英国既不愿意中美进入其殖民地作战,也不愿意战后交还香港,更与罗斯福在对缅作战问题上大吵一架,迫使罗斯福不得不中止已答应蒋某人的“安达曼群岛登陆”计划。

但大会好歹定下了一个主基调——坚决彻底的同盟进行对日作战,打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开罗宣言》呈递斯大林后,苏联也进行了签字,这表明了他们对日作战的态度。

紧接着,1943年11月28日,也就是开罗会议结束2天后,美、苏、英三国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撇开中国开了次大会。

德黑兰会议明确了三国对德作战的义务、战略,以及各种欧战后的利益分配,对日作战也成为其中的重头戏。

苏联再一次明确的表达了对日作战的决心,承诺苏军会在打败德国后半年将投入对日作战。

不管怎样,德黑兰会议很好的强化了盟军阵营,也显示出苏联干掉日本已经具备完整的时间表,他们完全是卡着《日苏互不侵犯条约》5年之约去的。

就这样,盟军开始凝聚起来平推轴心国,很快就打得轴心国溃不成军失地千里。直到1945年,美、英、苏三国又决定开一次碰头会议。

咦?为什么没有蒋公?

还不是等胜利等的太狠了呗,谁会尊重一条咸鱼呢?

11945年2月4日,雅尔塔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完全是一场战后的分赃大会,三国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把世界化成了大蛋糕,你一口,我一块,吃得不亦乐乎。

罗斯福展现出极大的胸襟,他期望苏联能支持加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而且希望苏联拿出具体的对日作战策略。

斯大林也为此十分高兴,他甚至体现出一种焦虑,因为他认为苏联必须要有个机会在日本身上为日俄战争雪耻,以及拿回当年苏联失去的一切领土。

他还承诺:对德作战结束后2-3个月必定参与对日作战。

但是,谁都不能染指蒙古,必须维持现状,千岛群岛、库页岛属于苏联,旅顺、大连也应该成为苏联的租界,中东和南蛮铁路归苏联。

苏联在之后还恬不知耻的表示:愿与中国签订《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武力帮助从日本手中解放中国。

寿元无多的罗斯福急于促成对日协定,英国对远东利益也没有插足之地,于是中国的利益再次被卖了。

三国在会上还进行了秘密协定,协议了对日具体作战区域,以及各国负责的占领区域,苏联划分的领地是北海道,它正好连着库页岛。

以苏联一贯的德行,如果真让他们上岛,这北海道也就从此不姓日了。

可惜的是,斯大林最终棋差一招。

斯大林生性有点过于谨慎,也喜欢耍弄俄式的狡猾,还比较贪婪,他答应3个月内出战,在条约上攫取了大量的好处,却仍嫌不够,他想要更多。

怎样得到最大好处呢?不如坐山观虎斗,看日本和美国打,苏联在最合适关头插手,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苏联人看来,日本人的战斗表现其实挺不错,最起码美军在岛屿上的损失是愈来愈大的。

当牛岛满等将军开始调整战略,将“打赢”为目的的战斗变成“多杀美国人”为目的的行为后,美军的伤亡开始飙升。

这思路其实也是从中国学来的,这不就是毛泽东“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论持久战思想么?

日本人学的有点晚。苏联人看到美国的艰难,几下就参谋出了美国的痛点,并得出美国人无法快速攻占日本的结论。

那么,等美国人上日本岛,打得正乱的时候,咱几下子把好处捞走不就行了么?

苏军为此秘密调集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悄悄在远东囤积物资,运输人员,就等抓住机会雷霆一击。

而且不要忘了,日苏二战时的关系好得很,日本也成为苏联的利用品。

盟军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开罗宣言定下的调子。

但日本不愿无条件投降,开玩笑,坂上之云才升起多久?咱占了那么大的殖民地,现在全吐出来?然后趴地上任人蹂躏?

八嘎!

日本找到的救命稻草就是苏联,他们希望苏联人能看在交情的份儿上,做个负责人的“战争斡旋者”,帮助调和日美矛盾。

说简单点,日本希望苏联能做和事老,帮忙说好话,让战争就这么停了算了,哪怕多给点好处也不要紧。

可苏联哪里那么简单,每次日本人拍给苏联的电报,苏联甩手就扔给美国人了。

日本人其实包藏了祸心。

此时苏美关系已经无限濒临破裂,欧洲为抢个德国已经快打起来了,日本人岂有不知之理?

日本人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可以火中取栗,尽力的拖延时间,先等两家翻脸,然后日本再赶紧贴一个主子,这“无条件投降”的局不就破了么?

还别说,意大利不就这么做的么?弄死个墨索里尼,再不痛不痒喊几句口号,摇身一变就成了盟军,成了战胜国。

多好的路子,日本为什么不呀!

问题是,日本楞是不明白,美苏两国为什么都吃了药一样,非要嫩死自己。

其实美国心里也急呀,这时候罗斯福已经死了,副总统杜鲁门继任,论胸襟战略他不如罗斯福,但论政治谋筹,杜鲁门也是一位天才。

为了寻求连任支持,他表态:

要少死人;

尽快结束战斗;

要带小伙子们回家;

要谋求最大的战后利益。

那还能怎么办?自己要少死,那就得日本多死;自己要捞好处,那就得抢在苏联人前面。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日本识相点现在就投降。

但日本偏不,一来天皇不愿被废,二来将军们不愿受死,三来他们得等局势变化。

这可逼急了杜鲁门,美国人巴不得战争现在就结束,不然谁那么天真,真等到苏联准备好了出来抢蛋糕?

杜鲁门可不是罗斯福,他有野心,有戾气,不愿放弃这个机会,更不爽苏联人。

别忘了,后来的“冷战”,就源于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以及他在会议上做出的姿态。

于是他让舰队团团围困日本,将这个岛国逼迫得断粮断顿,片板不得下海,堵着港口轰炸!

他让寇蒂斯李梅到日本上空嚯嚯,成千上万吨的凝固汽油弹被砸在日本人头上,专门找天黑睡觉时候人多的地方烧,地毯式燃烧轰炸!

终于,他让原子弹在日本人头上炸响,这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苏联明显已经准备好,难道真让美军上岸陪日本人打巷战?

苏联人开始没品出味儿,毕竟那是原子弹,日本人自己都封锁了消息,对外说是“天外陨石”。

再说了,那会儿谁认识原子弹?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核物理还是个玄幻概念,什么U238、Pu239,啥原子核、中子加速的,说天书呢?

就连爱因斯坦都没能推测出原子弹的真实威力,按照他写给罗斯福的信,原子弹被描述为一种可以装在船上运过去自爆的武器,可以炸掉对方的港口。

结果,杜鲁门拿真正的原子弹炸翻了一座广岛城。

斯大林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迅速做出了反应,而且与日本的条约也到了该废的时候,于是苏军在8月9日0时发动了全面进攻,华西列夫斯基的钢铁洪流汹涌南下。

据说关东军总司令当时看了一晚上表演,还喝了不少花酒,第二天早上才搞清楚状况,连日本国内都比他清醒。

美军也不含糊,当天早上就出动了“博克之车”轰炸机组,对小仓发动第二次核打击。

结果那天云太厚,轰炸机怕丢歪,便更换了轰炸目标,把炸弹扔在了长崎市的三菱工厂上面。

日本这下才知道怕了,赶紧与美国接洽表示投降。

美国也没让日本真的无条件投降,释放了一点善意,表示可以暂且保留天皇制度。

于是日本人就自己掐起来了,天皇坚决不再支持好战将领,逼得决战派差点逼宫政变。

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终于投降了,他们迎接了美军上岛,摇身一变成了美粉。

苏联这时候再打已经迟了,构想中的美军大规模鏖战并未出现,原子弹和高强度的轰炸逼迫日本提前当了跪族。

苏联红军拼命的冲,也就干掉了一些日本顽抗者,勉强把战线推到了东北和朝鲜,美军腿脚快,伸腿就卡下半个朝鲜,按38度画了个线,苏军也只能认了。

为了赶苏联走,美军还帮忙不迭从峨眉山爬下来的蒋介石搞了次大运兵,空、海运了大批人员到东北,进行“接收大业”,逼得苏军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人。

留着还能干啥?他们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夺天下,与国民政府关系也别扭的很,美军也顺手囤积在一旁,再加上此前说好的条约、美国的原子弹……还是见好就收吧。

就这样,苏联对日作战的计划便这样中道崩殂了,闹了个不痛不痒的结局。

不过他们也为此赚了不少好处,不仅库页岛尽入其手,还拿回了日俄战争中所有失去的东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