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夷人,少数民族蛋族介绍

2023-02-21 04:32:04 103阅读

百夷人,少数民族蛋族介绍?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百夷人,少数民族蛋族介绍

族称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中国在古代叫什么国?

据史书记载及现有的考古文物证实,“中国”名称约在三千年前就有了。据一九八三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上记有“余其宅兹中或”。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所谓“中”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所谓“国”,在古代意指“城”。“中国”一名,古代含义不尽一样。有的指京师为中国;有的指帝王所在的都城为中国;有的则指华夏族和汉族所在的地区为中国;也有的指我国华夏族所建的国家在黄河流域一带,以为黄河流域为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古时的“中国”与史书记载的“华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华”一词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共同称谓。从秦以后,“中国”名称的含义则指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领土。《史记·天官书》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汉书·陆贾传》曰:“皇帝(指刘邦)起丰沛,讨暴秦,诛疆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名称则是指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部疆域领土。

在各个历史朝代也有各自的称呼,比如大唐、大明、大清之类的称呼,但中国这个名称确实由来已久。

求问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可以调节音高。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还有的系着彩带。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还有中、小象脚鼓,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 每当夕阳西下,估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所以象脚鼓是傣族的打击乐

中国古代十大奇书是那十本?

一、《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二、《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三、《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考工记》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五、《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六、《鬼谷子》

《鬼谷子》一书基本上讲述的是谋略及技巧,诸如“捭阖术”“应变术”“揣摩术”“抵术”“飞箝术”等等。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实现说服目的的基础之上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背,因此受到了猛烈的攻击,这也正是历史上对此书评价差异很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经过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和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其他学派则日渐衰微。因此鬼谷子谋略也受到了很大挑战,《鬼谷子》一书的研究也遇到很大的阻力。

七、《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八、《心书》

《心书》又称《孔明心书》,《新书》,《将苑》,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军事著作,为诸葛亮所著。原文共50篇。诸葛亮在书中博采《孙子》、《吴子》、《六韬》、《左传》之言,从各个角度论述为将之道,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诸葛亮本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治军带兵方略的集中体现,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原著言简意赅,妙语连珠,警句迭出,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九、《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十、《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爆发?

自从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战之后,东周就正式确立了晋、楚争霸格局。邲之战爆发于公元前597年,是城濮之战后晋、楚第二次争霸大战。

邲之战前,晋国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都处于缓慢衰退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衰退,却是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公元前627年,因为秦国试图偷袭郑国,让刚经历国丧的晋人极为不满。在晋国正卿先轸的竭力推动之下,晋人联合陆浑戎在崤山下伏击了秦军,让秦国损失惨重。因为崤之战,秦、晋两国反目成仇。为报复崤之战,秦穆公三次攻打晋国。从此,晋国在西部多了一位强劲的敌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将精力投身于中原争霸。公元前611年后,秦国甚至与楚国结成同盟,共同来对抗晋国,更是让晋国的国际环境雪上加霜。这段时间前后,晋国不但要防止秦国从西边入侵,也要防止楚国冲出南阳盆地,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两头作战的状态下,让晋国国力大大消耗,霸业渐渐难以为继。

崤之战后,曾经最重要的盟友秦国成为晋国敌人,这是晋国走向衰退的最大外因。

其次,崤之战后,晋国国际环境恶化。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刚刚继位才七年的晋襄公又不幸去世。晋国政权,从此被赵盾所把控。公元前621年,在董之蒐上正式担任晋国正卿,一直到公元前601年去世,赵盾主导晋国国政长达二十年。但是,赵盾执政的二十年,却是晋国内乱不断的二十年:公元前621年,狐射姑杀阳处父,被赵盾赶出晋国;公元前620年,因为改立国君风波,先蔑与士会逃奔秦国;公元前618年,因为箕郑父、先都、士縠、粱益耳、蒯得等大臣联手杀死了中军佐先克,赵盾又先后将上述几位大臣诛杀;公元前608年,因为胥甲父不听从将令,将胥甲父放逐至卫国;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试图杀赵盾不成,反倒是被赵盾联合族人赵穿所杀……。这些内乱,表面上都是赵盾的政敌自作自受,但是深入分析就可知,赵盾本人执政时多任人唯亲、执政不公、心存私心才是晋国内乱频发的根源。

晋国内乱如此频繁,自然也消耗了晋国太大的实力,成为晋国走向衰退的最大内因。

对于楚国,其实内部问题也不少。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之子商臣因为发现父亲有更换太子计划,便悍然发起内乱,逼楚成王自杀,夺取了君位。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承了君位。不过,他刚一继位楚国就爆发了一次内乱:楚国太傅与太师挟持了楚庄王,准备作乱。幸好,这一次内乱很快就得以平息。

公元前611年,楚国又爆发了大面积饥荒。楚国西南的庸国、麇国以及百濮人纷纷起来反抗楚人。为此,楚国不得不关闭了申县和息县的北门,不敢再向中原踏进一步。在此危难之时,楚庄王亲率大军,联合秦人,将庸国给灭了,稳定了楚国政局。

到了公元前605年,在楚国政坛举足轻重的若敖氏,在令尹斗越椒的率领下,发起了大规模叛乱。最终,楚庄王及时稳定军心,快速地平定了这一次内乱。

相比较于晋国,楚国内部矛盾更加激烈,内乱规模也更加巨大。看起来楚国比晋国更加不稳定。

但是,楚国内部矛盾虽然更加激烈,每一次内乱爆发后,在短期内都将问题彻底解决,不留后患。因此,邲之战前,楚国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期。

相比较之下,晋国的每一次内乱,看似问题解决,实际上内部人心却更加混乱了。

这一点,从邲之战开战前,晋军将领的表现就可看出:荀林父得知楚庄王已征服郑国,下令退军,可中军佐先縠却强行抢渡黄河,想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想与楚军讲和,魏锜与赵旃二人却擅自前往楚军阵中请战;士会见情形不妙,提议全军加强戒备,先縠却命属下不可备战;开战后,见到楚军突然发起总攻,荀林父惊慌失措,竟然让全军撤回到黄河对岸,造成晋军抢渡黄河、场面一片混乱……。

邲之战的失败,与荀林父威望不足密切相关。但是,在荀林父威望不足的背后,深深掩埋着的却是晋人的勾心斗角与人心涣散:先縠恃祖上功劳自傲,赵同、赵括桀骜不驯,魏锜因没得到公族官位想败晋军,赵旃因没得到卿位而对晋国六卿深怀不满……。从邲之战的过程来看,晋军真实实力未必弱于楚国,但是因为内部人心混乱,导致晋国在这场关键性的争霸之战中失利了。而晋国内部人心混乱的根源,就是赵盾执政期间权力斗争的后遗症。

因此,整体上看,邲之战晋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此前的三十年中,晋国正处于缓慢衰退期,而楚国则在楚庄王这位强力领导的率领下,正处于缓慢上升期。晋、楚两国,一个衰退、一个上升,积聚到邲之战时全面爆发,使得楚国最终战胜了晋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