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保卫战公主病,爱情保卫战公主病最作的女人是哪一期

2023-04-27 15:20:04 94阅读

爱情保卫战公主病,爱情保卫战公主病最作的女人是哪一期?

爱情保卫战公主病女友是第201209006,节目把现实中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矛盾搬上舞台,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与争辩,把内心的痛苦与困惑全盘托出

郭靖的儿子郭破虏后来怎么样了?

据我猜测,郭破虏的结局一共有三种。其实,关于江湖第一大侠郭靖之子郭破虏,以及其女郭芙,女婿耶律齐的结局,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倚天屠龙记》中,已经明确交代了郭破虏的结局,可是,关于他的猜测依旧不绝于耳。至于郭芙和耶律齐,他们的猜测就更多了,这里便不讨论郭芙和耶律齐了,只说我的观点,我认为郭芙和耶律齐是不会背叛郭靖的,世人对此二人其实多有误会。

爱情保卫战公主病,爱情保卫战公主病最作的女人是哪一期

一、郭破虏的第一种结局

在《神雕侠侣》中,郭破虏虽然和郭襄是双胞胎,都是郭靖和黄蓉的子女,但是,他性格太像郭靖,十分木讷,导致了他很没有存在感。

小龙女跳下断肠崖,十六年后的几乎所有剧情,都围绕在郭襄身上,并且,杨过送了郭襄三件礼物时,众人的目光全部都集中在郭襄身上,即便郭芙这个人爱嫉妒,她嫉妒的也是郭襄。

所有人都忘记了,郭襄的生日,其实也是郭破虏的生日。

郭破虏就是这样没有存在感,到了《倚天屠龙记》中,依旧是以郭襄为开场的,并且,她还创建了峨眉派,在江湖上享有盛名,百年之后,张三丰依旧怀念当初那个明眸皓齿的少女郭襄。

然而,没有人记得郭破虏,似乎没有人在意郭破虏。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存在感、没有人在乎过的人,却和众人喜欢的郭襄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郭襄传下的峨眉派肩负着各种责任,却都忘记了,郭破虏才是那个,自始至终,都没有从襄阳离开,没有过一天属于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都在追随自己的父亲郭靖,手持屠龙刀,抵抗蒙元铁骑。

既然要讨论郭破虏的结局,那么,我们只能推翻《倚天屠龙记》中,关于郭破虏结局的记载,其实,在《倚天屠龙记》原著之中,有几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如果从细节分析,很有可能便是郭破虏的化身。

猜测一:阳顶天就是郭破虏。并非只有青衣客一人如此猜测,很多人都如此猜测过,但是,后来经过我的仔细分析,我认为阳顶天应该不是郭破虏。

认为阳顶天就是郭破虏:

襄阳城破,郭靖黄蓉夫妇身死,耶律齐与郭芙下落不明,郭襄得知消息,为时已晚,朱子柳、大武和小武等人远赴昆仑,远离中原,躲避蒙元铁骑追捕。郭破虏身为郭靖黄蓉夫妇之子,其性格敦厚,武功得到真传,又有屠龙刀在手,更有无数追随者,多不愿郭靖自此绝后,定然不想郭破虏就此身死。

因此,有人猜测,襄阳城外,屠龙刀遗落,乃是一计,只为瞒天过海,造成郭破虏假死消息,摆脱追捕,毕竟,战争之中,数十万铁骑,无数中原武林人士,谁又如何保证,去世之人必然是郭破虏。

郭破虏被朱子柳等人,带到昆仑山,一起生活。

恰巧,就在明教总坛光明顶之侧,相距不远,郭破虏得知明教存在,想起父亲郭靖讲说的九阴真经之事,明教曾在北宋末年,举行大规模起兵,最终被黄裳一人而摧毁,其后衰弱,江湖不见踪影,多少年来,无人知其行踪。

郭破虏上了光明顶,以自身之武功,成为明教教主,一改明教之颓势,锐势发展,蒸蒸日上,并与朱子柳等人之后达成约定,与光明顶守望相助。

为了不引人注意,郭破虏精研武功,将降龙十八掌和落英神剑掌相结合,最终悟出“大九天手”,成为明教一大绝学,依之能纵横江湖。

基本理由:

1、阳顶天绝学是大九天手,郭靖之绝学是降龙十八掌,龙腾四海,翱翔九天,降龙对应九天,再加上十八和九,因此,有这种推测。

2、明教衰弱近乎两百年,毫无征兆,忽然崛起,大反常态,不能以常理度之。郭破虏跟随郭靖,精研兵法,明白其中道理,更有无数追随者,这些就是郭破虏可以短时间让明教迅速崛起之缘由。

3、阳顶天去世后,他所留下的书信之中,要让明教众人继承前人之志,对抗蒙元,直至将他们驱逐。其实,这种理念和想法,与郭靖的志向是相同的。

但是,青衣客却觉得,郭破虏或许会是阳顶天的师父,却绝无可能是阳顶天。

理由:

1、郭破虏是阳顶天师父,理由和上面怀疑阳顶天就是郭破虏的三个理由一样,只是,应该是郭破虏完成一切,阳顶天继承而已。

2、郭破虏是郭靖之子,性格敦厚,而阳顶天却强行拆散了成昆和其师妹,这绝不符合郭破虏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3、阳顶天曾经用大九天手,让灵蛇岛上一任主人,也就是银叶先生之父跪在自己的面前。若是郭破虏,做不出如此事情。

所以,我认为这种猜测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不足为信,因为阳顶天行事,以及其性格,与郭破虏相距甚远。

二、郭破虏的第二种结局

襄阳城破后,郭靖黄蓉夫妇死战不退,希望,用他们之死,让江湖后人铭记。郭破虏身为他们之子,也不愿走,然而,郭靖和黄蓉镇守襄阳城数十年,为天下人敬仰,如今,二人不走,他们的骨血也要留下,江湖人不愿,偷袭了郭破虏,将郭破虏带走。

杨过听闻襄阳城被破,赶到之时,一切已晚,众人将昏迷不醒的郭破虏交给了他。

古墓之中,郭破虏醒来,想要绝食,追随父母而去,被杨过骂醒,然而,郭破虏却并无求生意志,原来,江湖人虽然将郭破虏从乱军之中带出,可是面对重重堵截,各人都受了重伤,而郭破虏则是伤上加伤,失去了所有武功。

九阴真经完整版,虽有疗伤之篇,可郭破虏却是受伤太重,对他已经无用,想要再次拥有武功,只能从头修炼。然而,这种日子,茫茫无期,他天赋不如其父,需要更多岁月,可是,他却不想永远留在古墓。

因此,趁着杨过和小龙女外出之时,他在古墓之中,精研九阴真经,妄图走出一条捷径,天可怜见,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确,他从中走出一条新的武学之路,然而,此路却极为凶险,甚至极端,这是一种速成的武功,十分阴毒。

没有等候杨过和小龙女的归来,他便不告而别,走向江湖。

自此以后,江湖之上,再不平静,江湖上多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百损道人,他的武功阴损之际,十分歹毒,让许多江湖人闻之色变。

他拥有三种武功:一曰玄冥神掌,二曰幻阴指,三曰寒冰绵掌。

在江湖上声名赫赫,无人知其来历,无人知其传承,似乎凭空而出,杨过和小龙女归来,找寻多日,不知郭破虏下落,时值小龙女离开绝情谷多年,隐藏内伤和毒伤爆发,杨过举止失措,乱了心神,早已顾不得其他,一直照顾小龙女,寻求名医,走访名山大川,然而,最终也没有能挽回。

多年后,张三丰寻到了百损道人,将其击毙,临死之时,百损道人散去所有武功,方得到清醒,才知多年时间,被武功控制,失了心智,让人唏嘘。张三丰这才明白,他竟然是郭破虏,知道自己错杀郭靖之后,张三丰心中很是愤怒,从此封剑,再也没有下过武当山。

理由:

百损道人凭空出现,没有蛛丝马迹,武功却十分超绝,张三丰对此人更是不愿多谈,想必是有牵连,让张三丰三缄其口之人,定然是有莫大关系。

没有一个高手可以凭空诞生出现,强如黄裳,也是修书数十年,悟出绝世武功,虽然强横,却不能横行,又修炼四十年,方才真正无敌。

“百损道人”这个名字,与九阴真经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太过相像了。

对于此种猜想,我倒是觉得有些可能,比之郭破虏就是阳顶天要靠谱许多了,这也很好解释了郭破虏为何性情大变的原因。

更能够解释百损道人武功的来历,如果是从九阴真经中领悟出来的速成版,足够阴毒,也说得过去,毕竟,无论是梅超风,还是周芷若,他们所练的速成版都是这一类的特性。

三、郭破虏的第三种结局

郭破虏重伤昏迷,被人救出,为了避免目标明显,被人追杀,只好抛弃屠龙刀,然而,郭靖黄蓉对抗蒙元铁骑数十年,被恨之入骨,身为郭靖之子,天下很大,却无容身之处,杨过曾击杀蒙哥,古墓并非安全之地。

想来想去,郭破虏被送上了少林派,从此落发为僧,隐姓埋名,改名空见,成为少林弟子。

保持这种猜测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包括青衣客在内,也比较认同这样的猜测,或许,正因为郭靖的无私,却总想给郭靖留下一个人吧,然则,我又不愿觉得空见就是郭破虏,毕竟郭破虏出家了。

认为空见就是郭破虏的理由:

1、少林派衰弱数十年。很少插手江湖事,那数十年里,十分不起眼,但是,少林派一直是江湖正派,人数众多,在其中隐匿一个人,比较方便。

2、空见的年纪比较大。少林派虽然有四大神僧之说,但是,很显然,作为大师兄的空见,其年纪却比之其他三人大了许多,这其实是不符合常理的,如果按照年纪推算,空见的年纪,似乎比他们的几个师兄年纪都要大。

3、空见的武功。空见的武功之高,在《倚天屠龙记》原著之中,是站在最为巅峰的,是数一数二的。他去找谢逊之时,以谢逊当时的武功,他数次拍谢逊的肩膀,谢逊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将谢逊给吓坏了,他从未想过,竟然有如此武功高绝之人。

按照那样的说法,即便是隐居三十年的少林三度都无法和空见相比。

其实,少林九阳功是残缺版本的,他那种功力几乎可以和完整版的九阳神功大成相比了。唯一的解释是,空见就是郭破虏,他身兼九阴真经和少林九阳功两家之长,武功再次突飞猛进,让谢逊都震撼无比。

谢逊以七伤拳攻击空见,一点作用都没有。

4、其仁厚之心。少林三度受到成昆挑拨,和阳顶天为敌,为报仇,隐居三十年,还未消解仇恨。少林四大神僧,其他三个,并不具备仁厚之心,张三丰亲自上门,交换少林九阳功,他们尚且不同意,而且,张三丰也只是为了救人。

空见与六位有很大不同,他也被成昆利用,这太像郭靖的性格了,于是,出来帮忙,想化解谢逊和成昆之间的恩怨,为此,他甘愿受谢逊七伤拳之攻击,甚至,他担心会震伤谢逊,专门用比较柔软的肚子去接谢逊的七伤拳,由此可见,空见之仁厚。

无论是被成昆利用,还是面对谢逊时表现出来的仁厚,与郭靖太像了。

基于上面这三个理由,其实,我也觉得,空见就是郭破虏。

四、郭破虏的真正结局。

我们为何一直都想要看到郭破虏的结局,难道说,我们读《倚天屠龙记》原著之时,都忽略了灭绝师太所提到的郭破虏之结局,他就是战死在了襄阳城吗?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郭靖和黄蓉的敬佩,他们镇守襄阳城数十年,中间甚至没有时间离开,最终,在城破之时,又不愿离开,决心与襄阳城共存亡。

这样的大侠自然让我们十分感动。

可是,他们的女儿郭芙和女婿耶律齐下落不明,另外一个女儿郭襄饱受爱情的苦,流落江湖,飘零半生,没有归宿。

看到这样的结局,我们总想着,希望郭靖的后人中,有一个人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因此,我们总是会猜测郭破虏的结局。

其实,按照郭靖和黄蓉的安排,郭破虏应该带着屠龙刀离开的,因为他和郭襄都知道屠龙刀和倚天剑的秘密,希望有天,在未来,有机会,可以帮到后人。

但是,作为郭靖和黄蓉的子女,郭破虏的性格又像极了郭靖,他是绝对不会愿意离开的,因此,我觉得,《倚天屠龙记》中的结局,便是郭破虏最后的结局。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

每一个大侠,都给我们许多感动,因此,我们总是幻想,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即便那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我觉得,还有一种结局,郭破虏隐居了,静待时机,后来江湖上突然流传“宝刀屠龙,武林至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几个字,就是郭破虏的后人放出来的。

战争史上都出现过哪些严重的放水事件?

1937年10月打响的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战例,28万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统一指挥下,将板垣和东条两个侵华日酋的部队死死挡在了忻口以北,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跟鬼子的飞机大炮誓死相搏,战事胶着而激烈。然而忻口血战21天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忻口阵地没顶住,而是太原东边的娘子关开了口子。

(第27路军总指挥冯钦哉)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隘,相传是因唐朝平阳公主(李世民胞姐)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遂有此名。娘子关西去太原仅有300多华里,一旦此处有失,则太原必然不保,所以也被称为“三晋门户”。

早在忻口战役前哨战刚刚打响时,延安方面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娘子关的重要性,主席专电已经到达太原的周、朱、彭等八路军首长,建议敦促蒋、阎重视娘子关的防御,同时指出:“娘子关不失则太原虽失仍可坚持,如娘子关失守则华北战局立即变为局部战,失掉了全局的意义,须知华北战局重点并不在太原,而在娘子关、龙泉关一带之太行山脉”!

(陕军第17师赵寿山)

说得够清楚的了吧?因为娘子关若失,则山西北部的日军板垣、东条兵团(第5师团和蒙疆兵团)将与河北日军的第一军合流,届时山西东部的屏障将彻底不存,而忻口前线的20多万中国军队也将面临后路被抄的腹背受敌险境。这种对全局判断的战略眼光,那不是盖的,可惜老蒋和老阎真的差了一个段位,他们好像听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在忻口一线打得如火如荼时,阎锡山决定派遣新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赶赴娘子关统一指挥守军,然给这位原桂系大佬拨了多少兵呢?计有中央军曾万钟第3军的两个师、陕军冯钦哉第27路军的两个师、陕军第38军的赵寿山一个师,拢共五个师不到6万人,由一位桂系将领指挥中央军和陕军部队,并且还没有晋绥军一个兵,简直有点玩笑。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把两拨陕军分开说是有原因的,杨虎城将军的第17路军原辖第7军和第38军约60000余人,“西安事变”后第7军军长冯钦哉投蒋,被扩编为第27路军(仍然只辖第42和第169两个师),其实属于陕军的“叛徒”,而第38军才是真正忠诚的部队,故而也就被分拆使用。所以这五个师当中,真正敢战并且善战的只有赵寿山的第38军第17师。

1937年10月11日,隶属于华北日军第一军的第20师团,在师团长川岸的指挥下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这虽然是个常设师团,但是在华北作战的损失尚未得到补充,并且还在石家庄留驻了一部,真正叩关攻击的仅有万人左右,在20师团一份报告中,记载当时师团动用兵力只有9804人。按理说,黄绍竑的五个师据险顶住一万日军的进攻,应该问题不大吧?麻烦大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因为这五个师全部被顶在北至龙泉关、南到九龙关150里宽的第一线,后面既无战略纵深也没有预备队,这样的一字马平摊部署倘若日军捅破一个地方,以国军的战术素养,立马就会全线崩溃。果然,日军分头钻隙发起进攻后,整个娘子关防线一片混乱,一股日军甚至从曾万钟和赵寿山两部之间,直接钻过去攻陷了旧关。

尤其是冯钦哉的部队表现最为糟糕,黄绍竑得知旧关失守后,急令第27路军派出一个师回救,然而冯部第169师却在路上被遭遇的日军一个加强大队“包围”,拼死突围后全师基本溃散。该路军另外一个第42师,因为阵地没有遭到日军进攻,就在山上干呆着,既不增援其他阵地,也不琢磨怎么去帮助169师,反正就是“遵令防御”。

(第一军团长孙连仲)

战局倾刻间就恶化了,日军在娘子关正面防线猛攻一点,重点打击赵寿山的第17师,而在战线后方,曾万钟的第3军经过反复争夺,也未能克复旧关,至于冯钦哉的第27路军,自169师溃散后干脆无所作为,说该部放水一点都不冤枉。陕军第17师独自硬抗日军第20师团主力,营以下军官阵亡27人,全师13000余人拼得只剩下3000,娘子关危矣。

黄绍竑一看情况不妙,急电阎锡山请援,阎老西还是没有派晋绥军主力前来,而是将原拟增援忻口的孙连仲第26路军(番号已改为第一军团)调往娘子关,于是黄绍竑的大杂烩里又多了西北军。在第17师的拼死阻击下,终于坚持到了第26路军到来,然而到了10月19日,日军第20师团全部开抵前线,同时还增援了第109师团的一个旅团,人马不足20000的孙连仲部队,仍然改变不了被动局面。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卫立煌)

战至10月26日,娘子关终于全面失守,这等于给整个忻口前线的侧后放了水,阎锡山试图做最后一搏,再命令川军第41军、八路军第129师前往堵截,可惜已经晚了,到11月1日日军已经通过山岳地带攻陷晋东的寿阳,兵锋迅速进逼重镇榆次,太原已危在旦夕。1937年11月2日上午10时,鉴于娘子关保卫战已然失利,忻口前线部队有被包抄的巨大危险,卫立煌下令全军撤出阵地,忻口会战遗憾落幕。

娘子关保卫战的失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先后以“添油战术”上阵的10万中国守军,未能挡住15000多鬼子的突破,实在可叹!倘若娘子关在手,那么日军第20师团就无法与北面板垣师团遥相呼应,进而对太原形成夹击之势。结果是日寇东路第20师团11月5日占领榆次,11月6日北路第5师团兵临太原城下,11月7日起两路日军对太原发动总攻,11月9日太原沦陷

阎锡山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一心消耗其他派系军队的小心眼,终于让太原会战功败垂成,他曾在日记中无不惋惜地写道:“假使娘关不失败,岂只念三任敌攻”,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冒顿单于作为一代英主?

提要:

对西汉王朝来说,最大的边患莫过于北方的匈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亲率32万汉军与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精锐骑兵战于平城。

本来冒顿单于已经设下包围,将刘邦团团围困于白登,可是最终他却主动撤围放走了刘邦。为什么冒顿单于要放弃这擒王破军的千载良机?难道真是听信了一个女人的说辞吗?

遥远的地平线的尽头,凛冽的北风掀起大漠黄沙滚滚而来。风声里,有杂沓纷乱的马蹄,有声如响箭的啸叫。渐渐地,黄尘卷近,大地开始了震颤。影影绰绰地,有无数身背长弓、手执利刃的勇士闪烁在昏暗的日影中。

正当人们努力睁大双眼,想要看真前方究竟是何人物的时候,那些马背上的勇士已经遮天蔽日地冲到了夯土的城墙之下,接踵而至的,便是血腥的屠戮……

公元前166年,戍守在朝那塞(今宁夏彭阳)上的汉军士兵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恐怖的场景。那年冬天,匈奴老上单于亲率14万骑攻破朝那、萧关,一路烧杀抢掠,前路军锋直逼渭北的甘泉宫。站在渭南的长安城上向北眺望,广阔的平原处处狼烟,烽火星布。

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虽然怒不可遏的孝文帝刘恒钦点了六大将军,举尽全力以反击匈奴的侵略,但汉军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将匈奴人“礼送”出塞而已,丝毫伤不到那些强盗的皮毛。从攻破朝那到全身而退,老上单于在西汉的腹心之地——渭河平原上大模大样地逗留了整整一个月,而近在咫尺的孝文帝却拿他毫无办法。

在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民族的历史上,大概也只有明末的崇祯帝,在清太宗皇太极发动的那几次入口之战中才品尝过这么窝囊的滋味吧?朝气蓬勃的西汉不是行将就木的大明,一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孝文帝更不可与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崇祯同日而语。但奇怪的是,西汉王朝最严重的边患都集中发生在孝文帝执政的这24年间: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趋骑入侵上郡,长安告警……;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老上单于亲御戎行,陷朝那,破萧关,烧回中,至甘泉……;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天,六万匈奴铁骑兵分两路,攻入上郡、云中,首都保卫战的警报再一次响彻长安城的上空……

《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一书就此评述说:

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初期的20多年间,西汉王朝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限制,对匈奴基本采取妥协政策,用和亲、开放关市的办法,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孝文帝真是因为国力不敌,才无奈地任匈奴人在塞南为所欲为吗?恐怕未必。

文帝时期投靠匈奴的燕人中行说曾经对老上单于说过:“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史记·匈奴列传》)。对那些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国家来说,人口数量是决定国力与军力的关键因素。而囿于极其有限的传世史料,中行说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描述匈奴人口规模的权威论断,直到今天还在各类历史研究著作中被一再引用。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句话的描述其实相当模糊。以《汉书·地理志》所载汉郡资料来说,大郡如颍川、汝南,人口都在二百万以上,至于人口稀少的小郡如武陵,人口还不足二十万。同为汉郡,差距何止10倍?到底中行说口中的“汉之一郡”是多大数目呢?

要解索答案,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汉书·西域传》里边的这段旁证资料。据班固所载,与匈奴同俗的大月氏国:

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

——《汉书·西域传》

从这里看,北方游牧政权治下的人口总数和军队人数比例最高可以达到4:1。而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公元前200年发生在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之间的白登战役,匈奴总计投入了40万精锐骑兵参战。

照此推论,鼎盛时期的匈奴应该拥有约160万左右的人口——当然,40万参战军队的数字并不一定准确,司马迁在别处提及匈奴军力,总说30余万。因此班固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述白登之围,便将这40万改作了30万,要照这样算来,匈奴的人口总数还要更少——的确还抵不过规模最大的几个汉郡。

不但人口基数差距很大,在军队装备和军事素质等方面,汉军相对于匈奴骑兵也有更多优势。太子家令晁错曾在给孝文帝的上疏中仔细分析过汉、匈两军的优势与劣势,他说: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汉书·袁盎晁错传》

相比于汉军,匈奴骑兵的主要优势是善于长途奔袭。匈奴马匹的越野能力超过汉马,骑兵的骑术优于汉骑。因为战士与战马的耐受力都很突出,匈奴武装力量的大范围长距离机动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原军队。但是游牧骑兵的劣势与他们的优势一样突出:从武器装备来说,匈奴骑兵的弓箭射程和铠甲防护能力都比不了汉军。

至于战术素养,差距就更大。汉军在车、骑两兵种的相互配合下,于平原作战中能够利用密集突击轻易冲散匈奴骑兵的队形。经过严格训练的汉军骑兵可以做到万箭齐发,而匈奴的革甲木盾却难以招架倾泻而下的箭雨。更不必说匈奴专倚骑兵,作战样式单一。一旦离了战马,步行格斗就更不是汉军步兵的对手了。

晁错说,面对匈奴骑兵,汉朝军队在纸面上更有优势。可书生口里的这支优势军队真上了战场,表现却令人沮丧。这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失败无过于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在楚霸王项羽跟前儿尚且无所畏惧的刘邦居然落入了冒顿单于设下的包围圈,差一点让土木堡之变的故事提前一千多年上演。高祖皇帝御驾亲征的失利在汉人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致书刘邦的遗孀吕雉,言语之间颇多轻慢调戏之意。刚毅的吕后勃然大怒,召集诸将,议欲出兵。她的妹夫、上将樊哙第一个站出来,拍着胸脯表态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耿介的季布当场厉声批驳樊哙道:

“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此言一出,朝堂之内鸦雀无声,出兵之议因此无疾而终。“连高皇帝都败在匈奴人手里,我们又能做得了什么呢?”后来的许多年里,面对匈奴频繁的南侵,只要有人提出武力反击的动议,这个声音就会像魔咒一样响彻在未央宫的大殿上。谈匈色变,畏敌如虎。

汉朝因白登之围而产生的恐慌似乎有些过分了。白登之围真的败得那么惨吗?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场战役的经过。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

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史记·匈奴列传》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举南侵、被刘邦徙封于马邑的韩王信为图自保,变节投敌,汉朝北疆由此藩篱洞开。匈奴骑兵长驱直入,逼至晋阳。刘邦被迫御驾亲征,发起反击。司马迁接下来的叙述较为笼统,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刘邦甫一北上就轻敌冒进,陷入了重围。

但这并非事实。在《史记》的另一篇《韩信卢绾列传》中,太史公对战役的前期进展有更详细的描述:

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刘邦的反击其实进行得相当顺利。韩王信一再为刘邦所破,力不能支,只得向新主匈奴请求援手。但即便匈奴左、右贤王率军赴援,与韩信并力御敌,仍然无法抵挡汉军的凌厉攻势。一败晋阳,二败离石,三败楼烦。匈奴节节失利,且战且退。战场形势的发展印证了晁错的论断:平原交锋,游牧骑兵不是汉军车骑的对手。

战役的转折点出现在追亡逐北的路上——刘邦得到情报,冒顿单于就在代郡、上谷间。汉军挟战胜之余威,若能击败冒顿单于,或可一劳永逸地解除匈奴的威胁。这个愿景当然美好,但刘邦毕竟是百战余生,还不至于愚蠢到不打探敌情便贸然出兵。史载:

闻冒顿居代(上)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

——《史记·匈奴列传》

决定向冒顿单于开战前,刘邦曾派使者到彼以探虚实。而《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显示,刘邦派往匈奴的使者不是一批或一人,而是前后共计十批。这些人回来之后异口同声地向刘邦禀报说,匈奴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谋士刘敬独持异议,提醒刘邦要小心匈奴的诱敌之计,他的声音就太微弱了,高祖皇帝当然听不进去: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陷入白登之围,并非汉军实力不济之故,而是由于初次交锋,汉军统帅不了解匈奴“善为诱兵以冒敌”(《史记·匈奴列传》)的战术战法所致。冒顿单于以示弱伪退的办法吸引机动力强的汉军车骑脱离步卒的掩护,独进白登。然后将刘邦率领的这支先头部队和后续的步军主力分割开来,造成局部包围之势。

如果此时冒顿单于决意要吃掉包围圈中的刘邦,包围圈外的几十万步军必然拼死营救皇帝。白登将会因为双方70余万军队的惨烈厮杀而变成一架恐怖的“绞肉机”。

但是,就在决战打响之前,冒顿单于主动撤围,放了刘邦一马。倘若换做项羽,或者其他任何一位中原军队的统帅,恐怕都不会放弃这破敌擒王的天赐良机,冒顿单于为什么要卖刘邦这个人情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了两点解释。

其一: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陈丞相世家》

其二: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

——《史记·匈奴列传》

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两点解释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在此前的战斗当中,王黄、赵利一败涂地。这群散兵游勇来与不来,能对汉、匈两国倾力相搏的大决战产生多大影响?

至于陈平,我不否认他的奇谋密计曾在楚汉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史记》、《汉书》所载的匈奴历史中,还没有哪位阏氏展示过足以左右匈奴单于的强大影响力,就像吕氏、窦氏之于西汉皇帝那样。“其计秘,世莫得闻”,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夫人外交”恐怕是太史公采自故旧耆老之口的传闻吧。

冒顿单于究竟为何撤围?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汉、匈百年战争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汉、匈两军的历次主力决战无一例外都爆发在匈奴境内,在汉朝的国土上则从未有过。换句话说,只有汉军主动出击、深入敌境,才能引发大战。换做匈奴为主动方,大战就打不起来。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一文说:

从战争方式上,匈奴大都是“盗边”、“寇边”,而且一遇汉军主力,即撤回本土,从不敢“占领汉地”,或夺取长城以内的汉朝地界。

——《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

匈奴民族的习性,“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史记·匈奴列传》),唯利是逐,轻进易退。南下盗边,匈奴人的目的端在抢掠财货,攻城略地甚至入主中原,则历代单于从来不做此想。这就好比一个入室行窃的小偷,盗得了值钱的东西就要赶紧撤,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跟主人家搏命。

冒顿单于集兵白登,结结实实地吓了刘邦一跳。逃出生天后,刘邦马上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和亲纳贡。往后不必鞍马劳顿、亲自南下,汉朝就会自己乖乖儿地送来金银绢帛,冒顿单于的战略威慑已经达成了目的,他干嘛要在白登与刘邦拼个你死我活呢?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有什么影视好看的?

个人看过还不过的几个电影排名不分先后:

1.《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个生下来就是80岁模样的怪胎,一首长达一个世纪的个人史诗,一段跨越时间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水行舟的本杰明·巴顿将带观众从相反层面体会生的欢乐与死的痛苦。抛开这一切,看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婴儿将如何长成性感迷人的皮特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个人由生到死由幼到老本就是自然规律但男主人公这段逆生长的确给人很大的感触

2.《林中小屋》前半部分俗套的怪兽虐人剧情就不多说了,重要的是后20分钟看的人那叫一个字刺激,害人终害己,最后群魔乱舞挑战你的感官神经3.《迷雾》不仅是对怪物的恐惧还有对人性的审判都表现的淋淋精致特别是最后结局的反转更是神来之笔4.《猩球崛起》一个高智商的猩猩带领同族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故事,还是第一部最好看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吧4.《无姓之人》118岁男主人公尼莫·诺伯迪所经历的一场穿越疏离现实关系而迷失的爱情故事,在记忆长河中寻找一个男人的人生之谜,人一生充满了无数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都是你的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的后果,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可能能改变你的一生5.《发财秘笈》贫困已久的黄尚得新叔协助得以离开长洲到香港工作。有一天他在海边无意中捡到了一本《发达启示录》,它是一本厚黑学教本,教人要发达必须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依它的教导,他果然获得意外之财,升职,最后终于醒悟的过程5.《东邪西毒》也许很多人看不懂王家卫的电影剧情很简单,但他对人生,爱情都有很深刻的理解特别是 里面的台词都很经典“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6.《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是我第一个看过的外国电影映像很深在回头看一遍领悟也很多对于教育也许世界的教育都有缺陷但我们都希望能像主人公一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