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者,巡抚负责什么

2023-04-27 12:55:04 98阅读

清朝建立者,巡抚负责什么?

在清代巡抚是一省之最高长官,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巡抚一般为从二品官,但是在清代基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职,就和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一般都兼任中央委员一样,而在清代巡抚一般都会兼任六部侍郎或者其他中央部门的官职,大多以兼任侍郎居多,六部侍郎按品轶来说也是从二品官,和巡抚是一个品轶,但是两个从二品加一起就变成正二品了,所以通常兼任侍郎的巡抚都是正二品官。

清代时期两到三个省还会设有总督,名义上来说总督管着巡抚,实际来说总督和巡抚权力是并行的,不存在上下级负责关系,因为不管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是直接隶属中央。总督相比于巡抚更侧重于军事管理,当然总督也对民政有一定影响,但是整体负责地方政务还是以巡抚为主,总督也不能过分干涉。

清朝建立者,巡抚负责什么

虽然总督和巡抚都直接归中央管,但是总督的品轶要比巡抚高,总督本身是正二品的官职,但是通常总督也都会在中央兼任职务,一般都会出任六部尚书之一,比如清代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他就是总督兼任刑部尚书,而六部尚书的品轶属于从一品官,所以一般兼任尚书的总督就是从一品的官职。

虽然总督和巡抚名义上是平行的权力,但是上面说过,一般总督在中央兼任尚书,而巡抚则是兼任侍郎,如果这个总督兼任了刑部尚书,那位巡抚兼任了刑部侍郎,那他们俩还是形成上下级关系,所以说总督不管怎么来说在官位和职能上都要略高于巡抚。

总督这个职位不好用我们现代的官职来对应比喻,如果非要说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的话,那只能说总督相当于新中国解放初期六大中央局行政区,比如直隶总督就相当于那个时期的华北局第一书记。

再接着说一说道台,这个官职是清代各省里所设置协助藩台和臬台处理事务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厅厅长。

所以要先从藩台和臬台说起,在清代一省之中除了设有巡抚,还设有布政使和按察使来辅佐巡抚处理政务,就相当于副巡抚,和现代副省长大致相似。

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和治安,也被称作臬台。

布政使是从二品官,从官位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平级,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任侍郎,就成为正二品官了,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而按察使官位比布政使略低一级,是正三品官职。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而从重要性上来说布政使比按察使更为重要,所以布政使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而按察使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省长兼省政法委书记。

再说回道台,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各省都有道员,是辅佐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事务的官员,清代叫作道员,而尊称为道台,所以道台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厅厅长。

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但是只有盐道是从三品官,因为古代盐道比较受重视,官盐是跟朝廷利益相关的问题,所以盐道比一般道台官位都要略高一些,而且油水也是最丰厚的官职。

最后再说说知府,清代知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一般都是从四品官,清初时期知府一般都是正四品官,后来至乾隆时期知府的官位降了一级。所以造成了知府比道台官位级别略低,也就造成了知府与巡抚之间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

一般的知府都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不算,顺天府和奉天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所以这两地的知府比一般知府官位高两级,这两个府尹都是正三品官职。

在知府这再给你延伸一点,清代知府还有两位副手,分别是同知和通判,同知是正五品官,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名义上就是知府的副手,辅助知府处理政务。

通判是正六品官,相当于按察使的职能,属于主管一府的诉讼、刑法和治安,同时别看通判官职比知府和同知都低,但是通判有权力监督知府和同知,所以说通判官职虽低,但是权力可不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市长兼市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

因此按照你的问题来说,巡抚>道台>知府,中间还差了藩台和臬台,其实知府与巡抚之间差了三级。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如何评价清朝时期的政治家龚自珍?

龚自珍,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以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生于公元1792年,去世于公元1841年,字璱,号定庵,世代官宦世家出生,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为官期间,多次抨击时弊,上书奏请清除弊政,积极为林则徐禁烟运动出谋划策,抵抗外国侵略者。

龚自珍是一位眼光十分毒辣的人,他对当时朝廷多年的积弊一年看清,曾经多次对此进行抨击。无论是他留下的散文,还是诗词,都有这方面的表现。

他是一位热血沸腾的青年,在面对积弊的清王朝,他仍然能保持全心的热情,倡导进行改革,增强国家实力。他曾经多次指出,社会动乱的缘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要结束动乱,增强实力,需得改革科举,不能仅仅是凭借八股取士,需要多方笼络各方面“通经致用”的人才。正如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句诗所说的一样。

龚自珍是一位锲而不舍,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年少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数次名落孙山,一直到参加了六次会试,最终才得以进士及第。放在今天来看,就是起码复读了六次高三,想想都十分可怕。但是龚自珍在一次次的金榜无名的失落中坚持下来,并且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最终取得了想要的成功。进士及第,步入官途。

龚自珍诗词兼备,但是在词方面的成就却远远逊色于诗。在晚年的时候,龚自珍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在词方面的不足。他说自己的词:“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

龚自珍是一位懂得自省的人。对于龚自珍此人,梁启超曾经评价道:“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全集》,若受电然。”

相比于在仕途方面的成就,早早辞官的龚自珍还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更高。他的诗词大多数都主张变法改图,深刻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诗句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洋溢的爱国热情。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作者用“落红”(落花)作比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愿意像春泥护花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这种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一直以来都为人称颂。

二、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出自清·龚自珍《漫感》。带着一枝箫、一把剑,仗义行走江湖,本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如今十五年都已过去了,当初的狂名也全让我给辜负尽了。“负尽狂名十五年”常用来形容那些早年颇具盛名,后来却平淡无奇的人。

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诗读来真有雷霆万钧之感。“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意思是:整个国家需要有蓬勃的生气,这要靠雄风雷动,才能振作奋发。

四、人难再得始为佳,文字缘同骨肉深。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认为人之所以“始为佳”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难再得”。不仅对人是如此,对其他的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往往在当初拥有它时,人们总是不加以珍借;一旦失去,才发觉它的美好与珍贵,可是追悔已来不及了。

五、多君蛑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

出自清·龚自珍《杂诗》、朋友聚在一起谈心论道,由于对文字的共同爱好而结成知己,这份感情就像兄弟骨肉间的感情一样真挚、深厚。文友相交,文字结缘,意气相投,情同骨肉。对某些人而言,拥有这样一份深挚的情谊,的确可以终生无憾了。

六、消我关山风雪怨,天涯握手尽文人。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这远离京城的天涯一角,一起握手相谈的,全都是一些擅于写作的文人呢!作者描写自己浪迹关山,心底原有的多少凄苦悲凉,全都在文人诗友的论文谈艺与饮酒欢笑中,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七、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别黄蓉石比部玉阶》。不是我特别喜爱逢人就夸赞你,实在因为你的为人,有狂气,有侠情,却又温文儒雅。作者代借这两句诗描写自己对友人黄蓉石的衷心赞美。

八、一事平生无齿奇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生平只有一件事,没有人能拿它来当做攻击我的藉口,那就是我只以著书立说来开启一代风气;从来不收学生或以老师的身份招党聚众。

九、美人才调信纵横,我亦当筵拜盛名。

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那美人的才情格调,高雅超绝,不受任何拘束。“美人才调信纵横”通常用来形容有才气的人,他的特立独行与卓然不群。

十、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出自清·龚自珍《夜坐》(其二)。美人貌美有如白玉,宝剑发光有如长虹。这一句诗可用来形容英雄美女的神采焕发,技艺超群;也可形容才子佳人的文采风姿,才情卓越。

晚清政府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在当今的中国,当我们受到外来挑衅或者干涉的时候,无论是外交部还是普通民众都会甩出这样的话:“如今的中国政府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单从这些话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晚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那是让中国人饱受屈辱的历史,那是中国人民抹不去的痛楚记忆。

晚清时期的时间节点

晚清时期,顾名思义指的是清朝统治晚期,它开始于1840年,结束于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五朝皇帝。1840英国侵略者用洋枪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清朝的统治力量开始衰落,晚清时期正式开启。

晚清政府无能不堪的表现

1、对外战争几乎完全失败。晚清时期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给国人留下不可磨灭记忆的是几次大的对外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又遭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除了中法战争取得了胜利,但落了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可悲的结局,其余战争全以失败而告终。

2、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凡是参与侵华的异国贼子,都想从中国身上分一杯羹,清政府就像一只无力反抗的羔羊任人宰割。从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一直到清朝灭亡,总共签订了大大小小多达343个不平等条约。这些主要是同俄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丹麦等西方列强签订。它们像沉重的枷锁桎梏,压的中国人民喘不过气。

3、丧失大面积国土。清朝的时候我们的国土形状,像一片大桑叶,广阔无垠。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致使很多土地离开了我们的疆域版图。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四次侵华战争,清政府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其中沙俄尤甚,侵占中国领土最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被俄国割占,严重破坏我国领土主权,滋长侵略者的气焰。

国土沦丧、人民受辱政府却无能为力,清政府的不堪和无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铁律,回想起这段历史心绪难平。这段历史是我们中华人民及后代子孙永远不会忘记的屈辱,它即是民族被侵略、被奴役、被羞辱、被分割的落后黑暗史,它同时也激励我们勇于反抗、打倒列强、不怕牺牲、发奋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清朝是满洲蒙古联合的政权?

虽然很多人对清朝入主中原耿耿于怀,更对其近现代以来的丧权辱国口诛笔伐,但是,说满清时期是满蒙乱华,我觉得不恰当,虽然我过去也没少批清。

首先,有一点,清时蒙古人在中原政权组成里就没有那么大存在感。

满清对蒙古各部,不过就是耍一手棍棒一手糖的手段,不听话的就揍,听话的就给颗糖,这是很明显的臣属关系,双方不存在什么共治天下,这通婚,不过就是拉拢手段而已。

满蒙联姻出现频率的时期,其实主要是存在于满清的中前期,尤其是满清起家打天下的那个时段,后期联姻频率其实没有那么高了。

其次,满清入主中原时期,也当不得一个乱字!

说“乱”,我想肯定是有人拿这一时期同五胡乱华时期做了对比,这有可比性吗?

什么是五胡乱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肯定对乱字有着深刻感受,在所谓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堆各式胡人,在中原大地上到处裂土称王称皇,你打我我打你,相互攻伐兼并,政权交替频繁,民不聊生,乱了150多年,造成了中原地区的毁灭性破坏,这就是个古代大型大乱斗现场。

满清时期,虽然是所谓的异族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华夏大地还是维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安稳与发展。清朝入主中原前,其实,乱大明天下者,乃农民军,破京师使皇帝殉国者,还是农民军,满清嘛,不过是趁乱得了天下。与其说“满清乱华”,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满清窃华”更合适。入关以后好歹也是以正统自居,打得也是统一之战,所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在满清头上是不恰当的。

以上就是小可的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讨论

清朝的巡抚是什么官?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延续性,王朝的许多制度往往会承袭前朝设置,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都是很好的例证,接下来我们就明承清制中的典型代表清代地方官职巡抚一职做一个简单交待。

清代巡抚府邸旧址

巡抚,也尊称为“抚台”,是中国明清时期地方官制名称。如果进行通俗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省长”,但由于巡抚往往身担地方民政、司法等大权,其实际权力又比今天的省长更大。“巡抚”早在明朝初年就已成定置。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并统一全国后,对元代的政治制度做了损益修改,将元制的地方机构行中书省大权进行拆分,原本由行中书省一手掌握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分,并分别直属中央。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意为巡行地方,抚镇军民),“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

漕运总督府

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燕京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正式官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等处事”,为从二品常设官位,若加衔兵部右侍郎者则为正二品。其职兼管行政与司法,进入清代中期后又有了兼管一省军事的权力,一般均加衔“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自顺治元年开始设置顺天巡抚、宣府巡抚等,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三省设置奉天巡抚、吉林巡抚、黑龙江巡抚,巡抚制度自此遍布中国大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由于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头衔,副都御史俗称御史中丞,故也称巡抚为“中丞”。

巡抚与比其高一级的地方官职总督常常并称为 “督抚”,成为清代地方大员,在有清一代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督抚们手握重权,当中央权威堕失,督抚们往往会以地方利益和自身立场出发而违抗中央命令,比如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东南互保”,就是地方督抚与外国势力私立条约的产物,表明了晚清中央衰弱的情况下,地方军政实力抬头的先兆。

东南互保示意图

巡抚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官职,由于清代中国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周边国家和民族也有仿照清代政治制度的举措,例如阮朝越南也设有巡抚一职。

参考资料:

赵尔巽等:《清史稿》

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

夏柯、张振国:《论明清时期巡抚军事职权之演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