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3种原因

2023-04-27 11:00:04 94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3种原因?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3种原因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纪念屈原

端午节与屈原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都有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门楣插柳技、喝黄酒的习俗。

此节日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战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关于此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而最接近民间传说的应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记载:屈原是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作为楚国举足轻重大夫,一度提出了很多抵御侵略,关怀百姓、发展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但由于佞人当道,终被馋言所害。不仅正确建议得不到采纳,还被惨遭流放!流放期间,依然“未敢忘忧国”,写下了《离骚》、《天问》 等千古名篇,极具忧国忧民情怀,对后来墨客骚人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攻楚。屈原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终于留下 《怀沙》 诗篇后抱石投江而亡,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不约而同去凭吊屈原。有的划起船只,企图打捞屈原的尸体,更有拿出米饭倾倒江中,目的是让虾兵蟹将吃饱喝足,就不会啃噬屈原的身体。后来群众争先仿效,岁月流逝,山河依旧,几经变迁,终于把倾倒米饭的做法改成投放棕子。 世易时移,到现在每逢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目的都是为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大夫。

曾经也有流传端午节与伍子胥,曹娥有关的说法,这里不再详叙!我要说的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实际的民生情怀,都能说明,为民请命者都能得到人民的怀念.

屈原己走两千多年了,但,当五月初五来临,人民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记忆犹新、仿佛如昨,投粽子反映了人民保护自己民族精英的美好愿望,节日延续至今也体现了劳动人民薪火相传正能量的迫切要求。往往,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你在场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而是你离开后还能得到人民的怀念!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端午节是给屈原专门设的?

为什么端午节会被认为是专为屈原而设立,是祭祀屈原的节日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端午节俗源远流长,根据史料,其起源似与屈原无关。

闻一多的《端午考》认为“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还有一个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被古人看重。夏至之时,气温升高,杂草恶木、病虫害鸟、瘟疫瘴疠蔓延加剧。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为化解物生不茂、人命不长之劫,在五月五日举行各种活动,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艺文类聚》卷四引录《夏小正》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毒气。”汉朝乃将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动,定为国家仪典(《后汉书·礼仪志》)。

东汉时已于端午纪念人物,就其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时间而言,最早是介子推,其次是伍子胥,再次是屈原,曹娥与陈临皆晚;就其于端午受到纪念的地域范围而言,最广是屈原,其次是介子推,再次是伍子胥,曹娥与陈临皆狭。

端午纪念屈原最早或许因为屈原自壮年被放逐江南后,在江南生活长达约20 余年,行踪遍及沅湘流域诸地,最后赍志殉国,高葆贞节,自投汨罗,抱石沉江,传说即死于端午。沅湘流域民间于屈原流放之际就受其影响而祭祀保有爱国晚节的楚怀王,或许也最早于端午祭祀屈原。民众年复一年地传扬屈原的事迹、民间年复一年地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屈原的社会影响日渐广远。

到了东汉,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乃至地方官员也自觉参与端午祭祀屈原的活动。在传世文献中,屈原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是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屈原逐渐成了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政治纷乱,民族冲突不断。南渡之人客居故楚之地,直接受到楚文化的传统的熏陶,又怀念故土、渴望统一,便更好读屈原的《离骚》以畅情,也更为深切地体察到屈原发愤而抒发的爱国情志,更为尊崇屈原的精神和人格,于是和南方士民一起,在端午节以巨大的热情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以此招屈原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振兴。屈原,便与端午密切联系到一起。前代在端午受到纪念的其他人物,便逐渐在端午节俗活动中黯淡或消失了。

在社会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南北文化汇融,南朝文化成了主导文化。盛行于南方的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习俗,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

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祭祀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活动又因承古老夏节的祈禳传统,如民间长期流行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采药草煎汤沐浴之类,由此构成的端午习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了,并且流行至今、盛而不衰。

当年粽子是投到江河里喂鱼虾保护屈原的?

不不不,这个提问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

端午、粽子都不是因屈原才出现的,芈大人只是因为运气好,才出现在端午C位,但轮到起源,三闾大夫连边都摸不着。喂鱼虾保护屈原?当初人们可从没这么想过,大夫就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实际上,关于端午及粽子的起源,学术界早就已经证实,这跟芈先生无关。

且不论曹娥陈临,单只是介子推和伍员两人的端午起源说都远比三闾大夫的版本更靠谱得多。屈原能在端午C位出道,完全因为民间以讹传讹,所以,他是侥幸才跟端午和粽子挂上钩的。

粽子也并非是要往河里扔的。毕竟,当年并不富裕,有点粮食活人吃还不够呢,哪里顾得上屈原。

经考证,最早的粽子被称为角黍。《太平御览》引晋人《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黏米,以枣栗灰汁煮令熟,节日啖。”

人们在端午时吃粽子只是为了应和节令,尤其是“以枣栗灰汁煮”这办法,是为了抵御毒虫,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与屈原并无关系。

直到东晋中后期,屈原才逐渐与粽子挂上钩,是文人墨客因敬仰屈原的为人,杜撰出来的“投食保护屈原”的故事。

综上,最早粽子出现时就没为后世的屈原打算过。原本,粽子就是人们要吃的,并不是给屈原预备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演变不演变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