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推翻,梁启超为何会认为推翻清政府会引起军阀割据
清朝被推翻,梁启超为何会认为推翻清政府会引起军阀割据?
自古以来政府对地方不仅仅是领导,更是统一一个国家的重要部门。只要政府在,不论他软弱也好还是强大也罢,国家表面上都会是一个同一的国家。不论是当初周王朝的分封制土崩瓦解,还是东汉末年的三国割据。周朝有周天子,不论战国七雄多么强大都不敢称帝,只能称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东汉末年虽然三国割据,但曹操仍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唐朝中后期对地方管辖不力,节度使天高皇帝远造成藩镇割据最后演变成五代十国。就说明天子的存在就是国家的象征,不论他有权利还是没权利。就像英国女王统而不治,英国上下无不尊服。只要皇位有主,天下再乱都会维持统一。
可一旦帝位被人推翻,唯一维持统一的象征都没了那这个国家就连想保持统一都没有人来做一个表面统一的象征,那还怎么统一?就只能各自为政,这就是藩镇割据的由来。
再反观清朝自咸丰驾崩后,清廷摇摇欲坠。太平天国的爆发使满清八旗折损大半,几乎无力制衡汉族统治。最后慈禧重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慈禧运用高超的政治手段实行新政新军高一系列改革,才将将维持住清朝的表面统一。最后东南互保就是清廷最后一块遮羞布,当慈禧光绪一起逃跑列强也无人敢擅自推翻清廷,因为第一清廷实际统治者还在怕收到国际谴责,二来只有清廷存在才有统一的象征,才能更好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晚清就算在羸弱,好歹清廷还在,国家就算再半殖半封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可这种表面统一一直到1912年被打破,清帝退位中国当时唯一一位实际上的有名分的统治者被推翻,那中国那么大听谁的不听谁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国家没了统治者的象征大家像维持表面统一都做不到了。只能各自为政,梁启超认为清廷推翻后一定会藩镇割据其实稍微有点政治看法的都会看出来,并不能说明梁启超就一定是第一个看出来的。中国要别的没有,要历史一抓上下五千年,哪一个朝代不是因为皇位推翻无人继位,就导致社会藩镇割据呢?从东周末春秋和战国,到东汉末年三分魏蜀吴,再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再到清朝覆灭后军阀四起这都是很好的证明。
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政权是?
辛亥革命后,中国经历过的正统政权有: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重庆国民政府,再之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之临时管治机构,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又称南京临时政府,简称临政。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由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继承,权力归入不同机关。
2、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首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直到北伐战争后才完成了短暂的形式统一,但不久后又爆发了其规模远超北洋历届政府的中原大战和十年国共内战。
3、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它采用委员制取代大元帅府的一长制,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张静江等16人为委员。汪精卫、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下设财政、军事、外交等部。
4、武汉国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是由以汪精卫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中由广州迁都的第一个政府。
太平天国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推翻满清?
诚邀,虽然这只是个假设问题,和事实不一样,但我就试着回答一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网友们原谅指正!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表面上是清朝政府打败了它还不如说是太平天国的人自己打败自己,太平军打到江苏后就急着在南京定都封王,这是一大败笔,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么早急着封王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矛盾加深,天王,东王,北王,翼王等诸王水火不容,自相残杀,导致太平天国大伤元气,得不偿失,加上洪秀全的不作为更是把太平天国推向深渊。
设想一下,如果太平天国当初占领江苏等地不是着急定都封王,而是一如既往地的实施正确的策略消灭清王朝统一天下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假如太平军在占领江南等地的时候应该一鼓作气,全力挥师北伐,先取河南,再图山东,最后攻击河北直逼北京。如果能这样太平天国战胜满清不是难事,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腐朽啊堪,只要再加把力就能把它推倒,可惜太平天国领导层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满,最后失败是必然的事。
设想太平天国能全力北伐中原,那么满清政权就会提前失败,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样的例子很多,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中原和北京后可以说天下已定,然后派兵攻占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统一天下。
当时太平天国占踞天时地利人和,比三国时期蜀国政权好很多,蜀国在失去荆州后元气大伤,没有地利优势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一点太平天国比蜀国强,只是领导层的昏庸无道才让太平天国走向末路,这一点很像陈胜,吴广起义,先胜后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暴露了很多失误,首先急于定都封王,后来领导层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互相猜疑,互相残杀。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错失战机。治国策略失误太多,没有惠及底层人民,失去民心。用人方面是用人又疑,疑人又用,缺乏团结。
太平天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警示后人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形势的变化,善变者通,不变者亡。
把太平天国的势力换成巴黎公社的势力能推翻清朝吗?
如果让天国上下知识结构与1873年公社领导群众大致相当,并且拥有公社的平均武备水平,那消灭“清妖”何足道哉!
你要知道,到1873年,火药武器普遍后装化(后装可不只是装填问题,这是弹药的革命);新武器射击效率比前装枪炮提高不是一点点。想想看,在19世纪50年代,突然有一支公社国民自卫军怼上我带清八旗绿营,来复枪对抬枪、鸟枪齐射,那必须是一面倒的屠杀啊!当然,作为一支中世纪军队,我带清压根玩不动“排队枪毙”——哪怕是新式一点的湘军淮军也不会有这个意志,肯定都是闻风而逃一溃千里。战争胜负还有悬念吗?
然而,战争胜负并不全由武器决定。如果天国与公社领导群众是连带思想一起对换,那会失败得更快。
后人常批评天国领袖小农思想,其实公社领导人“小富即安”的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公社武装起义轻易拿下巴黎后,就关起门来建设心目中的“理想国”,对近在咫尺的凡尔赛反动当局视而不见!眼睁睁看着本来虚弱不堪的敌人,在世界反动派支持下满血复活,然后在绝对优势敌人镇压下失败。尽管公社战士意志坚定英勇无畏,但不能改变大局。
因此哪怕公社起事于北京赶跑皇帝,他们的保守策略,也无法对抗各地“勤王”——至于之后“清妖”还混不混得下去,那和公社无关。
那清朝会不会被汉人推翻?
会,没有外国因素,清朝后期也搞得不像样了,否则也不会有太平天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