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怎么死的,张良是不是皇帝

2023-04-27 08:40:04 83阅读

张良是怎么死的,张良是不是皇帝?

不是的,张良,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张良是怎么死的,张良是不是皇帝

中国素有千年古县之称的襄垣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襄垣有哪些历史名人?

李懋之 (1910~2009)

李懋之(1910-2009.2.11),襄垣县王椁镇五阳村人。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952年回国。1952年回国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副教……

苗逢澍

苗逢澍(1916 )山西襄垣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岚县、山阴县委书记,晋绥一、五地委组织部部长,晋西北地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康定地委书记,西康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委常委、省监委书记,四川省农机厅、化工厅厅长。……

戴苏里 (1919~2000)

戴苏里(1919-2000.1.22)山西省襄垣县戴家庄人。原名戴登润。1937年2月革命,参加牺盟会。8月入党。山西省长治“牺盟会”突击队党支部委员,长治县委委员,县游击支队党支部书记,壶关县工委组织委员,书记,陵川县委书记,太南区党委组……

刘绍武

刘绍武,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自幼酷嗜史学,稍长,始自学中医理论。1924年悬壶于乡梓,由于屡起沉疴,遂名声大振。1930年在长治市创办友仁医院,并附设友仁医社,名扬晋东南,为当地培养名医多人……

高明山 (1915~1991)

高明山(1915.10~1991.8),山西省襄垣县人。1937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定教导五团决死队战士,襄垣县下良镇大偏村村长,县差务局局长,祁县政府财粮科科长,总务代秘书。屯留县联社常委兼经理,灵宝县政……

马如腾 (1915~1997)

马如腾(1915.3~1997.5),山西省襄垣县人。1936年10月在襄垣县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襄垣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县分会协助员、区特派员、县人民武装自卫队五中队政治工作员、县抗日游击……

李晋西

李晋西 (1959~)女。山西襄垣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四川省农业银行干部学校教师,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宇宙耳》、《月亮飞逝的梦幻》,长篇……

刘龙 (1476~1554)

刘龙(1476~1554),字舜卿,山西襄垣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伦文叙榜进士第三人。刘龙乡试曾获第二名。殿试夺得探花后,授翰林编修,充经筵讲官。正德年,参与编修《孝宗实录》,改授兵部职方主事,升吏部考功员外郎。不久,又升…

连楹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连楹以“专于职守,事君无二心,护法可断头,耿直忠烈”着入国史,同尚书暴昭以潞安“双忠”载入方志。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华,春秋时晋国人,代父秩扁佐中军尉。其食采于铜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称铜鞮伯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就发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赞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

赵襄子

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

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襄垣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张良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张良与范增谁更厉害一点?

谢谢悟空邀请!

张良与范增谁更厉害一点呢?

当然是张良啰!范增和张良比差远了。那又何以见得呢?

要把张良与范增来进行相比的话,应该是把他们俩人为各自主子所出谋略的绝妙程度来进行相比,因为他们都是谋臣,都是他们主子倚重的左膀右臂。从下面几点就可以看出:

1、鸿门宴上双方谋略的直接交锋下,范增作为主动进攻者败于张良之下。

“鸿门宴”大家都知道了,其实就是范增和张良面对面地导演了一场险象环生的交锋。

当项羽作为后来者入主咸阳之后,范增劝项羽以40万人马立刻包围刘邦的10万人马,并要求一举歼灭汉军,项羽迫于道义压力迟迟未动。项羽的叔叔项伯和张良是故交,偷偷到汉营告知张良。

张良让刘邦拜项伯为兄,并且与他结为姻亲,项伯回去后便在项羽面前进行疏通。第二日刘邦只带一百多人亲赴“鸿门宴”,范增在宴席上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掉刘邦,项羽迟疑着不为所动。

于是范增叫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导演了一场叫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历史成语故事。却不料项伯上前与之对舞,用身体为刘邦左遮右挡。张良见状马上叫来樊哙站在刘邦身后进行保护。

后来刘邦借上茅厕之时逃回,又是张良断后与项羽周旋。张良不但化解了范增的计谋,而且他本人也成功脱身。

2、张良一身忠肝义胆,范增只会卖主求荣。

范增一生最为得意的主意就是建议所有义军拥立楚怀王熊槐之子熊心为楚怀王,这个主意无疑是正确的。拥立楚怀王之后众将归心,一盘散沙有了凝聚力,利用了楚国百姓仇恨秦国的心理,义军得到空前的壮大。

但是范增错在哪里呢?说范增卖主求荣表现在哪里呢?

其实楚怀王对于范增还是相当器重的,当时楚怀王对所有义军将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当时项羽一路的人马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副将,楚怀王把范增封为末将。

范增不带一兵一卒,只不过只身来投,能够担任分路军第三把手说明楚怀王已是相当看重范增,可是当项羽杀害宋义之时,范增没有阻止;当项羽夺取楚怀王的权利并把楚怀王迁到郴郡时,范增没有阻止;

当项羽要杀楚怀王之时,范增没有阻止。范增对于项羽一切不仁不义的行为全都采取姑息养奸的政策。范增没有阻止项羽杀楚怀王是为不忠,没有阻止项羽杀宋义是为不义。

那么张良的忠肝义胆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张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是忠义之外,还有一件事特别可以表现出张良不为已欲的忠义行为。

项羽称王之后对包括刘邦在内的诸侯进行了所辖地域的划分,项羽忌惮刘邦的能力,刘邦仅仅分得“巴、蜀”两个贫瘠的地方,刘邦不敢言语,但心中暗暗记恨。

张良是韩国人氏,他的初衷是复立韩国,所以当辅佐完成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就想重归于韩王成的帐下。临行之时,刘邦送给张良“金百镒、珠二斗”,

可是张良却把这些东西送给了项伯,要项伯在项羽面前替刘邦美言几句,把汉中一并封给刘邦。经过项伯的活络,项羽果然把汉中一并封给刘邦,这为刘邦部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张良用谋善于从大处着眼,而范增只是提一些鼠肚鸡肠的奸计。

张良为刘邦所出之计有许多都是事关大的战略计划与企图,比如“下邑奇谋、虚抚韩彭、借箸谏阻分封、明烧栈道等等”。

这里就说说“下邑奇谋”,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乘项羽北上攻打田荣之时,一举端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张良、陈平等谋臣的忠告,暂时失去了对项羽的警惕,开始花天酒地,尽情享受。

不料项羽率领三万铁骑,心中装着对刘邦的无比仇恨,操小路突然出现在刘邦军队的面前,当时刘邦虽说有56万人马,但是都是一些乌合之众,被一击就溃,刘邦抛弃家小仅带张良等数十骑逃到了下邑这个地方。

吓破了胆的刘邦惊魂甫定之余,喘息地问张良这下该怎么办?

没想到张良胸有成竹地向刘邦说出了一套长远的规划与战略企图。他说九江王英布这一次没有听从项羽的指挥,项羽正要废了他的王位和兵权;梁国的彭越早就对项羽没有封他为王而抱恨在心;另外叫刘邦一定要相信转战齐国的韩信。

张良建议刘邦派人重金联络这三方的力量,发展他们的地盘,然后从四面向项羽形成战略包围。后来果然实现了四面合围,同张良所说的战略企图一模一样。

而范增只知道叫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玩一些阴损的花招而已。

4、张良敢于犯颜强谏,而范增对于项羽的劣迹总是熟视无睹。

当时刘邦先入咸阳,被阿房宫壮丽的美景和数不清的美女迷眩住了双眼,就想乘时奢侈,好好的享受一下,彭越大声谏阻,刘邦却不为所动。

情况处于僵持之中,张良这时却敢对着刘邦侃侃而谈,他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言劝谏刘邦采纳彭越之言。最终说服刘邦放弃了美女和财富的企图。

然而后来当项羽坑杀秦国降卒,烧毁秦国阿房宫时,并对秦国极尽奸淫掳掠之时,没有听到范增有对项羽说上只言片语。

5、张良目光深远,功成名就之后就懂得退隐江湖。然而范增年已七十尚不知怡养天年,而是强行出头。

总之张良不但文韬武略远胜范增,而且对于人生真谛的理解也比年龄更大的范增更进一层。总之张良各方面都比范增强多了。

问题回答完毕,请大家指正。谢谢!

汉初三杰为刘邦立下大功?

刘邦手下有三位才能卓绝被后世推崇的人物,,他们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

他们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可最终三个人命运迥异,值得后人深思。

刘邦完全是靠自己的拼博,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夺取天下的,刘邦用人之道,有张有驰,体现了非常高的艺术。

项羽和刘邦相比,在用人方面颇有不足。范增是项羽的智囊,但他的建议却常常不被采纳。

如果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刘邦早已被杀掉,哪里会有后来的楚汉争霸?

刘邦自己总结过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听范增的意见便是其中之一。

(刘邦)

刘邦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当韩信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时,刘邦为了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虽然心中十分生气,但仍然不动声色,满足了韩信的要求。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韩信的用兵,刘邦最终占用了项羽。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为吾用, 所以吾胜也。”

可以看出汉初三杰各司其职,对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性。

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是政治利益的驱动。

随着汉朝的建立,,这三个人反而因为他们的才能,成为刘邦的潜在对手,他们与刘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风云际会之中,为什么张良、萧何得到善终,韩信却死于非命呢?

(张良)

三人之中,张良出身贵族,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曾刺杀秦始皇未果,在逃亡之中结识刘邦。

《史记》上说“良亡,,间行归汉王。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张良非常了解刘邦的心理,,他一直努力帮助刘邦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宣扬“沛公殆天授”的主张。

反对一些人建议刘邦“复立六国后世”的意见,,非常符合刘邦的胃口。

张良对历史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他能给刘邦战略层面的建议,他是刘邦最重要的战略设计师。

因为楚强汉弱,所以在韩信的问题上,他建议“君主能与共天下,,可立致。”

让刘邦对韩信采取安抚策略,换取韩信的支持。当项羽集团覆灭后,又督促刘邦“袭夺齐王军, 徒信为楚王”,将韩信的兵权夺走。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有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刘邦称他为第一功臣。

在刘邦攻下咸阳,,诸将都在争抢金帛财物的时候,萧何却推行将秦朝的“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为后来刘邦“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萧何是个优秀的HR。正是他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并明确的告诉刘邦,欲争天下,非韩信不可。

当韩信逃走时,萧何又上演了月夜追韩信的大戏,促使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

在楚汉之战中,萧何帮刘邦看守关中大本营,“转漕关中, 给食不乏。”

完美的完成了刘邦后勤部长的任务。

刘邦称帝说萧何常有“万世之功”。“诏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韩信)

面对刘邦的这种宠信,萧何头脑很清醒,他制定汉朝法律,建议“无为而治”,最终能够“位冠群臣, 声施后世”,可以说在历代开国功臣中,萧何的下场是最好的之一。

韩信是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而又非常自负的英雄。他一生中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不如意的,年轻时饭都没得吃,又受跨下之辱;跟了项羽又不能用,跟了刘邦也不受重用,要不是萧何力荐,也许他只能一生默默无闻。

另一方面,韩信又是个极为自负的人。

他一生总让人看不起,所以他需要用才能和地位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要靠“齐王”这种名号来证明他的成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不用多说,刘邦能容忍韩信在自己危急时候敲竹杠,也证明韩信是刘邦不可或缺的。

但刘邦需要韩信为自己服务,而不是韩信服务于他自己的个人追求。

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与张良、萧何不同,他们其实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起张良、萧何来,相当的不稳定。

在刘邦称帝,后,韩信与刘邦合作基础没有了,韩信就成为刘邦要铲除的危险人物。

古代君主的政治权力是不容分享的,开国功臣如果不认清这个根本问题,想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中与皇权斗争,后果是很惨的。

汉初三杰命运的迥异,是三人对这个问题认知的差异造成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那些老兄弟个个争功,争赏,张良却认为刘邦“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所以“愿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

(张良归隐)

张良这个人,是属于那种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对功名利禄真的不放在心上。

他的理想就是推翻暴秦,如果他只想过优越的生活,他大可以不必冒险刺杀秦始皇。

张良是韩国贵族,衣食无忧,不是为了理想,他何必把脑袋挂在裤带上造反?

所以汉朝建立后,张良完成了心愿,他的人生已经圆满,他不想再负政治责任。

特别是在刘邦准备废除惠太子中,张良请出商山四皓,逼得刘邦发出“ 羽翼已成, 难动矣”的感叹后,张良不愿意有朝一日被刘邦“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所以他放弃权力,归隐林下。

萧何的为人可以用老奸巨滑备来形容。他举荐韩信固然是为了刘邦的事业,但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后来他为了政治自保,又可以毫不犹豫的出卖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咏叹。

早在刘邦与项羽交兵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非上所诏令召。”

刘邦对萧何真的那么放心?非也。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其实也是一种试探,对忠诚度的试探。

萧何自己也知道“汉王有疑心也”,所以他将他的子侄送到刘邦阵中,换取刘邦的信任。

萧何初入关中,得百姓心,民所上书皆与相国,也遭受到刘邦的责问,萧何只得通过贪赃枉法破坏名声的办法来换取刘邦消除疑虑。

这也说明萧何是一个为了自己,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的人,这种人的生存能力很强,惯会见风使舵,掌握领导意图,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韩信之死)

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分场合,不知收敛言行的作法。韩信提出代理齐王,这是政治上的幼稚,也是他最后被杀的祸因。

韩信“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这是刘邦最害怕的事。

在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后,韩信用称病不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是愚蠢的做法。

所以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攻,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蒯通曾对韩信建议拥兵自立,韩信虽然没有采纳,但这一直是刘邦的心结。

被贬的韩信“日夜怨望”,更坚定了刘邦铲除他的决心。

刘邦要想建立一个皇权至上的统一国家,必然不会允许异姓王的存在,刘氏子孙的封国制与郡县并行,是符合刘邦心意的政治制度。

作为最高统治者, 刘邦是不会舍不得除掉“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韩信的。

(刘邦与萧何)

封建社会的皇权至上,任何臣下都必须依附皇权存在,所以刘邦完成国家统一后,信任的是陆贾为代表的儒生,喜欢的是儒生们给他制定的那些儒家礼仪。

也许刘邦看不起儒生,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儒家统治驾驭民众有着一套高明的办法。

刘邦需要的是臣服于皇权的儒吏,,需要没有政治野心的臣下,而不是像韩信那样有着巨大威望和能量、而又一心想当诸侯王的危险人物。

萧何虽然贵为丞相,但相权也一直被刘邦打压。刘邦后来借口上林苑事件, 挤压相权,如果不是萧何表现得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等待他的命运如何还不可知。

刘邦与汉初三杰的关系说白了是一种利用和需要的关系,三杰只有在规范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才能被皇权所容忍。

所以三个人三种性格,三种命运,是丝毫不奇怪的。

参考资料:《史记》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张角张宝张良最后死的是谁?

张角张宝张良最后死的是张宝。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天公将军”,东汉冀州钜鹿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得到《太平清领书》一书后,利用书中部分内容创立“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信仰“中黄太一”之道,并广收信徒以传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