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打伞歇后语,阳的歇后语
和尚打伞歇后语,阳的歇后语?
答:多此一举。(大太阳撑伞——多此一举)
详细解释:
[发音]:duō cǐ yī jǔ
[解释]:举:行动。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
老人常说的歇后语?
1、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2、孙悟空的兵器——光棍儿一条。
3、屎壳郎搬家——滚蛋。
4、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5、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6、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7、六根手指头挠痒——多那一道儿。
8、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9、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10、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1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2、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13、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4、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15、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1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7、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18、秦琼卖马——没办法。
19、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0、孙悟空听见紧箍咒——头疼。
21、小毛驴拉磨——没长劲儿。
22、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23、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4、老鼠钻到书箱里——咬文嚼字。
25、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6、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27、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8、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29、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30、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1、老虎打架——劝不得。
32、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3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3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5、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36、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37、挂羊头,卖狗肉——里外不一样。
38、按老方子抓药——还是老一套。
39、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40、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41、梁山上的兄弟——不打不相识。
42、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43、盲人上街——目中无人。
4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5、拉琴的丢唱本——没谱。
46、大老爷坐堂——吆五喝六。
47、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8、庙里失火——慌了神。
49、飞机上点灯——高明。
5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5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2、竹篮打水——一场空。
5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4、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5、饺子破皮——漏了馅。
56、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57、孔夫子挎刀——能文能武。
58、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59、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60、芝麻开花——节节高。
61、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62、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63、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64、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6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楚。
66、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67、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68、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69、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7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71、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72、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识自家人。
73、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74、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75、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76、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77、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78、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79、头上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80、水仙不开花——装蒜。
歇后语无法无天的前半句是什么?
歇后语: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
解释 和尚没有头发,打伞看不到天,所以是 无发无天。
儿子打老子 ———— 情理难容;无法无天;岂有此理
公堂里造反 ———— 无法无天
和尚打阳瑟 ———— 无发无天;无法无天
和尚担摭 ———— 无法无天
和尚挡瑟 ———— 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和尚展雨瑟 ———— 无法无天
赫光头打洋瑟 ———— 无发无天;无法无天
胡作非为 ———— 无法无天
花果山的猴子 ———— 无法无天
瘌痢打瑟 ———— 无法无天
谐音双关歇后语西游记?
猪八戒发脾气——又丑又恶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猪八戒拱帘子——嘴先进
猪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
伞的别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伞是汉族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上至皇帝出行的黄色罗伞,下至百姓的避雨工具,可以说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汉族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使用伞的传统,而欧洲至16世纪才开始风靡中国伞。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它可用作骨架的材料与缠线。
使用时以手将之举起,虽然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阻挡阳光,但是现在最常被当作雨天挡雨的雨具。
用来遮蔽阳光的伞又称作阳伞或遮阳伞,可固定于露台桌等户外家具,或用在海滩上。伞的其它用途包括装饰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号梁苏记伞就是可作兵器的伞。
箬笠
在伞出现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遮蔽恶劣天气呢?小学课本里有一句唐诗,许多人都很熟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就是斗笠,与“蓑衣”一样,一般都是用竹篾、箬叶及一些防水的树皮编成的,雨天人们穿身上,就不会被雨水打湿,就像是我们今天的雨衣。
但蓑和笠不是在唐朝才有的,先秦时的人们就在《诗经》中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东汉《说文解字》中写到了一种叫“簦”的物件,“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这是一种有柄的斗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实就是伞早期的样子了。
后来,伞的材质慢慢发生改变,从简朴的草木变成了昂贵的丝帛,到造纸术出现后,有人在纸上刷上桐油防水,慢慢演化出后世最普遍的纸伞。
《太平御览》引文提道:“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繖”读如“伞”,也是早期伞名称的一种,一直到唐代,“伞”这个名称才最终确定下来。
雨伞传说
关于雨伞的发明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则关于春秋时的发明家鲁班和他的妻子。相传那时还没有伞,为了让人们尽可能少地暴露在烈日暴雨之下,鲁班就在道路的沿途建造了很多亭子。
但鲁班的妻子还是心疼丈夫,总想着,如果能有一个随身带着的小亭子就好了,于是她仿照亭子的样子,用木条树皮和草叶扎出了一个轻便的小棚,又装上了手柄,让丈夫可以随时带着,再不必被晒被淋。
这传说很有人情味,象征着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意,如今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在初遇时也是以一把雨伞定情。于是雨伞这种物件,也就被披上了古时纯美的浪漫与温情。
皇家的伞
说到伞,有一个歇后语最为流行,叫“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僧人不蓄发和打伞会遮住天空的客观事实外,就是因为古代用伞有规制,包括和尚在内,是不能随便打伞——称为“华盖”的伞曾是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御用品。
这个制度的出现,与一个传说有很大的关系。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古今注》里所说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伞状的吉祥云。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因为这一传说,后来作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华盖车,撑华盖,类似的“翠盖”、“芝盖”、“凤盖”、“鹤盖”、“罗盖”等,也都是高贵者的专用伞。
但到先秦时还未出现“伞”这个字,伞具在当时多称为“盖”。皇帝出行用伞除了吉祥用意和挡风避雨、遮阳防晒外,还是皇权的象征,代表荫庇天下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