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悍卒,功业影响后世深远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

2023-04-26 22:10:04 90阅读

大秦之悍卒,功业影响后世深远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

秦始皇被世人诟骂和丑化也是由来已久,主要依据他的残暴统治,让大秦子民们不堪忍受,沉重的徭役苦不堪言,百姓就像他唆使的工具,当机器一样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修长城,修陵墓,还有筑宫室,修驰道,规模可见不是一般小,都是巨型工程,遍布整个广大的秦朝疆域,所以秦始皇劳民伤财也足以见他残暴不仁。

除了他明显的政策弊端,还有个人的性格,尉缭子曾接触过秦始皇,言:“嬴政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大秦之悍卒,功业影响后世深远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

从这句话得知秦始皇除长相迥异以外,还把他说成软骨症患者,豺声,音带刺耳,有鸡胸,明显患有支气管炎,鼻梁高挺,也肯定与气管炎有关系。所以通过尉缭子这一些话,传到至今,也不会把秦始皇形象描写那么好,性格方面少恩,虎狼心,易出人下,得志轻食人,种种说明秦始皇是个不计恩惠的人,而且不甘人下,雄心勃勃。首先从从他成长经历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早年在赵国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受尽贫穷,苦难。一回到秦国,不到二十岁时就有理政独断专行的能力,铁腕手段极强,粉碎嫪毐叛乱,贬母后,又遣散仲父吕不韦,一手拿到了大权,集权于一身。后又进行消灭六国战役,所以就铸造了这样的人物,正是这样,让他反而走向了成功。

除了个人因素以外还有最污的那就是焚书坑儒,将先秦诸子百家用这样残酷方式取缔,杀冥顽不灵的儒生,实际上想推广法家,取缔孔儒,尽而也让先秦竹简的书籍大部分流失,秦始皇这样做,也是对文化上的摧残。

还有他本人的不良嗜好,沉浸于声色犬马中,大兴土木,消灭六国后,将六国宫室原原本本复制在秦咸阳周围,建造了如星罗棋布一样咸阳宫,围绕咸阳在渭水以南以北分布,几乎遍地都成皇家宫阙,不止如此还收拢六国贵族于咸阳,试图把咸阳建立成国际大都市。秦始皇感觉这样的荣华富贵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原因是自己快慢慢老去,于是求方士得仙丹,试图去蓬莱寻长生不老药,由于秦始皇过多服用含汞的丹药,也让他壮年奔猝。不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最终死在东巡的半路上。

可是他刚一死,太监赵高就按捺不住,假传旨意,令长公子扶苏赐死,立胡亥为帝,他更是残暴,对兄弟姐妹动杀心,加上急着封陵,加重徭役,征调各郡县民夫,于是就出现渔阳郡陈胜和吴广起义,一直杀到秦始皇陵临潼附近。接着就是项羽刘邦的楚汉争雄,直接将秦朝给推翻。所以总结一句,如果不是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曾经强大得消灭六国的秦帝国却不到二十年奔溃,肯定有他的原因。

从这几点就知道有些人会名正言顺的把秦始皇的功业尽量贬低,用过大于功来衡量。加上汉承秦制,汉朝漫长的四百年里,不乏也有对前朝的贬低,而提高自己形象,也尽而把秦朝描绘成黑暗的朝代。就如唐贬低隋炀帝一样,简单说用罄竹难书可以形容,以至于传至后世,就连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得按照汉朝思维来想问题,加上时间久远,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来辩证,所以就有被人们诟骂和丑化的原因。

但实质上却不知道秦始皇的另一面,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由纷争的时代尽而走向中央集权,奴隶制向封建制迈进,他之所以修建长城无非就是想作为保护中原的屏障,抵御外夷。修驰道,运河是利国利民,筑宫室,修陵墓是彰显大秦之盛,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却由于急于求成,劳民伤财最终埋下了苦果。其次就是他焚书坑儒一种想法是他统一思想,尽量撤掉分封制不想帝国分裂等等。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三“祖”即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皇太极是为太宗。 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难道清朝有三位开国之君?当然不是啦!清朝之所以会出现三个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用的“祖”,其实是有原因的。这里且听澳古君为你详细道来。

古语有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庙号”源于商朝,在那个时代由于盛行祭祀和敬拜,所以在世之人都有为故去的人立牌位祭祀的习惯。而作为商王来说,当然也有这个习惯,且相对于平民百姓家,王室的祭祀来的更为隆重,他们不但会为商王立牌位,还会专门建一座家庙来供王室来祭拜。

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随着逝去的商王越来越多,所建的家庙也越来越多。于是在位的商王,每年要参拜的故去商王就越来越多。就这样,在商王和大臣们的商量下,他们决定对于那些对社稷没有多大贡献的商王,就采取过几代就拆掉这个商王的家庙,然后将他放到太庙,与其他先人合祀。

而对于那些对社稷有大功的商王,就采取给他们上“庙号”。这样就能让他们永久保留家庙,然后世代祭祀。当然在商朝,庙号就只有四个,立业者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然后商朝还会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来为这些有庙号的皇帝,分别加上“祖”或“宗”的称号。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曰“祖”,后继之君曰“宗”。

周秦之时,由于开国之君对于“庙号”都不感冒,所以“庙号”就被暂时的废除。但在汉之后,又被刘邦下令恢复。而在汉朝对于给皇帝上庙号的事情,是极其的严格的。他们坚持奉行“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规矩,终两汉一朝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庙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汉朝对于“庙号”的谨慎与重视。

不过这种对于“庙号”的谨慎,到魏晋的时候开始变的“宽松”。自三国魏国开始,魏国接连有三位皇帝被上“庙号”,且都用开国之君,亦或创业之君才能用的“祖”,如曹丕为高祖、曹叡为烈祖。史曰“降及曹氏,祖名多滥”,也就是在魏国的带头下,庙号开始走向了“普通化”。

自魏开始,不管是大一统的皇帝,还是割据政权的皇帝,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且也不再遵守“祖”和“宗”的规矩,“庙号”的制定就全凭新君做主,后继之君想替先帝上什么庙号,就可以上什么庙号。比如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庙号是“太祖”,但是他并非开国皇帝,只不过他的后继之君,认为他就是,所以他就被给予了“太祖”的庙号。

那么在说了这么多后,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为何清朝会出现三个“祖”了吧!其实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后继之君认为他们有这个资格能被称“祖”,所以才给了他们有“祖”的庙号。

首先努尔哈赤被上尊号“太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就是大清实际上的开国之君,他被上“太祖”也算是实至名归。再是福临被上尊号“世祖”倒也说的过去,毕竟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让清朝实际上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而“世祖”的定义就是“重新打了次天下”的皇帝,所以福临也算是实至名归。

但是康熙即不是开国皇帝,也不是重新打了一次天下的皇帝,为什么他能被上尊号“圣祖”呢?很多人应该知道,“圣祖”是玄宗皇帝当年为了追尊老子所创的庙号,老子可是圣人哎,也就是如此李隆基才上尊号“圣祖”。那么康熙何德何能能够担的上“圣”这一庙号呢?

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因为雍正的原因。雍正认为他的父亲康熙有“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的功劳,也就觉得只有“圣祖”才能匹配的上康熙的身份。所以简单的说就是雍正想给康熙上“圣祖”的庙号,那就这样康熙的庙号就成了“圣祖”啦。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朝皇帝的庙号还算是守规矩。如乾隆的庙号“高宗”,就有由盛转衰的意思,而实际上清朝的衰落的确是从乾隆开始的。如嘉庆的庙号“仁宗”,就有仁爱孝顺的意思,而实际上嘉庆的确很孝顺,他实际上就是因为孝顺才被选为皇帝的。再比如光绪的庙号“德宗”,就有遭遇动乱被迫逃亡的意思,而实际上光绪的确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逃亡出首都。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清朝的庙号并不是说不公正。只是康熙的庙号“圣祖”的确让人觉得有些许的抬高,毕竟说实在的康熙真的匹配不上这个庙号,有点名不副实了。当然不管如何,康熙“圣祖”的庙号还是这么定了。

明末各地有什么特色的兵种吗?

明朝末年,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和关外的清军双双对明朝的统治造成威胁,自崇祯二年起,明朝军队同时面对两大强敌,一直到南明永历朝灭亡,明朝军队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奋战中,涌现出来了不少有特色的军队,本文就简单介绍下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军队。

辽东军团(关宁军)

这支军队是指在关外辽东地区防范清军(后金)的明朝国防军,也是明朝末年在朝廷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唯一能完整划拨粮饷的军队。只不过从崇祯元年开始,在袁崇焕“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指导思想下,辽东军团的成分全部以辽人为主,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也成为了明末官军里面军阀中的军阀。

在袁崇焕死后,辽东军团主要由两家将门在指挥,分别是祖大寿和吴襄(吴三桂之父),辽东军团也只听从祖、吴两家的命令,朝廷基本上是指挥不动,当然,看在朝廷每年划拨大量的辽饷给辽东军团的面上,他们还是有选择的派出部分军队帮助明朝剿灭流贼,至于清军,他们只是以防守为主,毕竟,清军要是没了,辽饷也就没了。

辽东军团的骨干是骑兵,他们长期在关外和战斗力强大的清军作战,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在崇祯年间所有的官军序列中,应该算是第一。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中,辽东军团是唯一敢跟清军面对面硬拼的明朝军队,当然,这也跟清军已经杀到北京城下,辽东军团当时的统帅袁崇焕已经退无可退,必须拼命有关。

因为在“己巳之变”这一战之后,辽东军团基本上不和清军硬拼了,直到在吴三桂的率领下投降清朝。甲申之变后,辽东军团摇身变成清军,一路从山海关杀到云南,除面对南明晋王李定国的军队有一定阻力外,不论是前明朝军队,还是李自成的军队,辽东军团都几乎所向无敌,也为他们的统帅吴三桂打出来个平西王的封号。辽东军团最终的结局是在康熙年间随吴三桂反清失败后被清除。

郑芝龙水师

明朝一直禁海,但在沿海地区依旧少不了实力强劲的海盗团体,福建人郑芝龙就是明末最牛的海盗头子,郑芝龙专注海贸,所以手下水师实力强劲,是当时整个东、南中国海最厉害的水师。明朝水师和荷兰人都在郑芝龙手下吃过亏,郑芝龙的水师帮助他把商贸活动开展至从日本到马六甲海域的众多沿海国家。

郑芝龙也因为水师的强大,让明朝官方感觉到不可敌,于是被明朝招安,成为福建的土霸王。南明时,郑芝龙投降清朝,但麾下水师的大部分力量被儿子郑成功继承下来,由郑成功率领继续抗清,清朝入关初期没有水师,所以郑成功只要不上岸,清朝就拿他毫无办法。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在原郑成功部将施琅的帮助下,清朝才攻上台湾,郑芝龙缔造的这支水师才消亡。

郑成功铁人军

铁人军是郑成功组建的一支陆战军队,郑成功麾下的水师纵横海上无敌,但郑成功要抗清,要收复明朝河山,就必须要在陆地上击败清朝军队,但郑成功的军队天生就没有陆战的基因,陆军的战斗力惨不忍睹,所以,郑成功花费巨资成立了铁人军。精选勇武之人,给他们全身披上厚重的鱼鳞重甲,佩盾牌,持重剑,据说刀剑、火铳都不能损伤。

铁人军的装备是牛逼的,可打造一副装备要花费的代价也很大,所以这支军队并不多,不会超过三千人,是郑成功陆战的杀手锏,在和清军以及荷兰人的作战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铁人军是重装甲兵种,所以行动迟缓,适合突击和混战。不过铁人军也因为装备的维护和制作不易,随着郑成功抗清的不断失败,地盘缩小,财政上无法支撑,最终慢慢消亡。

白杆兵

白杆兵是明朝四川石砫宣慰司的一支地方军队,纯粹的步兵,创建人是石砫土司马千乘和他的妻子秦良玉(后继任石砫土司),总数一直保持在三万到五万人左右。因为石砫地区山多,所以白杆兵的特点是擅长山地作战,使用的兵器也是独具一格,用的是特制的白杆枪,以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还可以借钩攀岩。

白杆兵在明末也是大名鼎鼎,战斗力超强,明朝天启元年的浑河血战中,白杆兵在秦良玉的兄长秦邦屏、兄弟秦民屏的率领下和八旗兵死磕,白杆兵战死两千多,但也击杀八旗兵几千人,在浑河之战的明军序列中,只有那支最后的戚家军可以与之比肩。崇祯三年的“己巳之变”中,白杆兵在秦良玉的率领下,千里驰援北京,在和清军的作战中,战斗力也仅次于当时还是袁崇焕指挥的辽东军团。

崇祯十七年,在救援重庆的战役中,秦良玉所率领的三万多白杆兵和万余明军被张献忠击败,这一战白杆兵全军覆没,只有秦良玉逃回石柱,但只要秦良玉在,白杆兵在石柱地区就随时可以建立,张献忠占领四川后,也没有因曾围歼过白杆兵敢对石柱下手,四川所有的土司都收到张献忠的劝降书,唯独石柱没有,连派人去都不敢。秦良玉死后,在顺治十六年,她的孙子率部归附清朝,石柱宣慰司依旧保留,所以白杆兵应该延续到清朝,只不过后来没有相应的战绩和记录了。

李定国蛮兵

李定国是张献忠义子,南明时期率部归附明朝,以明军的身份坚持抗清,是南明在军事上最后的依仗。李定国归明后,因为是以云南、贵州为根据地,所以作战兵员也主要是在这两个地区招募,这两个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由于李定国采取汉族和少数民族平等对待的政策,所以他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威望很高,大批苗族、彝族、壮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青年踊跃参军,愿意跟随李定国抗清。

因此,李定国军队中的少数民族占比相当高,甚至在永历朝后期,李定国的军队几乎全部是少数民族成分,他们作战悍不畏死,擅长丛林和山地作战,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地形适合他们的作战特点,此外,李定国的部队中还有“象兵”这一兵种。清朝以骑射为主的八旗兵、蒙古兵,包括吴三桂的关宁军都在他们手下吃过大亏,一度惊惧的将李定国的部队称之为“蛮兵”。

不过,李定国以一隅敌一国,终究是回天无力,云南、贵州两省的资源也有限,和沿海的郑成功又始终不能全心配合,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后,李定国病死,留下遗言:“宁死荒外,勿降也”,李定国残部数千人遵照他的遗言退往缅甸北部,自称“桂家”(永历皇帝称帝前是明朝桂王),今缅甸北部的果敢族中就有大量李定国残部后裔。

以上就是小编选出来的明朝末年(崇祯朝至永历朝)有一定特色的军队,明末还有如孙传庭指挥的秦军、卢象升指挥的天雄军等战斗力较高的军队,但这些军队的作战方式还是和传统的军队一样,除了因主帅的约束,战斗力高一些,纪律性强些,也无其他特点,谈不上有特色,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

骄傲的骄组什么词?

骄傲、骄狂、骄子、骄奢、骄阳、骄横、骄人、骄气、骄躁、骄纵、骄矜、

“骄”,普通话读音为jiāo。“骄”的基本含义为马壮健;引申含义为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如骄傲、骄气。

在古文中,“骄”通“娇”,表示爱怜,如骄儿。

“骄”,初见于战国晚期时代,会意字。从马;从乔,乔有高义表示马高六尺为骄;乔兼表声。后来逐渐见于秦朝小篆时代,最终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骄”。

三国袁绍家族为什么强大?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东汉帝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士族集团的代表家族,也是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家族。

当时采取察举制度选拔官员,所以选官的权力都落在了现有官员手里。袁家人不仅通过关系选拔自己家族的子嗣为官,而且也选拔了一大批其他家族的子嗣为官。

从袁安开始,一直到袁绍一这代,他们家族上百年来,为东汉王朝选拔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些官员都认为袁家是他们的师门,所以袁家自然是名声显赫了。

01袁绍是袁逢的儿子,袁成的嗣子。

所谓嗣子,其实就是过继来的孩子。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儿子继承香火,所以就从亲属中选一个侄儿作为自己的儿子,袁成就是这么干的,弟弟袁逢的儿子袁绍成为了袁成的嗣子。

袁成的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只做到了左中郎将的官职。不过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和两个厉害的弟弟。

袁成的父亲袁汤,官至司徒、太尉,这已经是三公的职位了,主要掌管民务和军务。据说他活了86岁,生了12个儿子。袁成的弟弟袁逢,也就是袁绍的生父,官至太仆卿、司空以及执金吾。掌管京城军务,位居三公,是真正有实权的人。袁成的另外一个弟弟袁隗比袁逢更早成为三公之一,历任汉朝太尉、太傅等职位。不过因为袁绍和袁术反叛董卓,结果被董卓杀害全家。

由此可见,袁绍的生父和叔叔全都是三公之一,而袁绍的爷爷也是三公之一。三公是东汉朝廷臣子中最高的官职,可见袁家在东汉的权势有多大。

同样作为袁逢的儿子,袁绍相比较而言,就没有袁术那么有面子。为什么呢?虽然从名义上来说,袁绍是袁术的哥哥。

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后汉书》

实际上袁绍是袁逢的小妾所生,而袁术则是袁逢的正妻所生。过去庶子不仅分不到家产,而且要给嫡子做奴仆,可见袁绍在袁家的地位。

好在后来袁绍成为了袁成的嗣子,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袁绍的一生。因为袁绍成了袁成的嫡子,也就成为了袁术正儿八经的堂兄。也就具备了瓜分爷爷袁汤遗产的资格了。

02袁绍的先祖袁安,是袁家创业的第一代掌门人。

袁绍的爷爷袁汤,位居三公。那么他的这一职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吗?其实从他的家世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袁汤的爷爷袁安,那是东汉非常著名的人物。袁安出身不高,虽然没有做官的先辈,但是世代都是读书人。

袁安也不例外,从小饱读诗书,早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物。因为学识出众,所以袁安被提拔为成武县令。

我们所熟知的袁安困雪其实就是他的故事,当时袁安还没有做官,在洛阳求学。这一年冬天下了大雪,洛阳令前去看袁安。他发现袁安家的院子里雪非常深,所以就让人扫开了一条路,走进了袁安家里。这个时候洛阳令发现袁安正躺在床上冻得发抖。洛阳令非常不解地问袁安,为什么饥寒交迫,还不求助其他亲戚呢?袁安无奈地两手一摊,本身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又是大雪天,怎么好意思叨扰人家呢?

由此可见,袁安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洛阳令便举荐他为孝廉,这当然是故事,并不能成为袁安走上仕途的根据,不过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袁家还没有发达起来。

袁安做官十分正直公正,周围的同事对他都很敬重。因为这个人做事的时候一丝不苟,做人又非常正直,脑子里又都是学问,实在是挑不出他的什么毛病来。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后汉书》

袁安曾经多次阻止朝廷攻打匈奴,即使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因为攻打匈奴失利,也使得袁安名声大振,此后袁安历任司空、司徒等三公官职。

汉和帝初年,朝中外戚主政。袁安也只能哀叹不已,这是东汉王朝的顽疾,根本无法真正得到治理。不过袁安始终在为汉和帝争取权力,可惜他没有看到汉和帝亲政的那一天就去世了。

03袁安的儿子、孙子都成为了东汉三公。

袁安从贫寒之中崛起,成为了袁家第一代三公人物,此后袁家便发达了起来。袁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裳、袁京以及袁敞。

其中袁裳是袁安的大儿子,被汉和帝任命为郎官,官至车骑都尉。这是袁安最早被提拔上来的儿子,并没有位居三公。袁京是袁安的二儿子,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儿子。他非常讨厌做官的生活,所以跑到山里隐居起来了,他也是袁汤的父亲。袁敞是袁安的三儿子,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在朝中做官。因为父亲的关系,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位,后来更是官至司空,位居三公,可惜他不屈服于外戚力量,最终被逼自杀。

这三个人是袁家发达的第二代人,其中只有袁敞做到了三公的位置。而袁敞的后人,并没有什么太大出息。

不过袁家这么多子孙在朝中做官,家族规模早就已经布局好了,这也为后来袁京的几个儿子铺好了路。

袁京的长子袁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到了光禄勋、议郎的职位。而袁京的二儿子袁汤则做到了司徒、太尉的职位,甚至被封为安国亭侯。

安与任隗奏,以为“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算,可得捍御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更立阿佟,以增国费”。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事奏,未以时定。---《后汉书》

袁汤也就是袁绍和袁术的爷爷,也是袁家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袁家的四世三公,并不是一脉相承。

袁安到袁敞这就断了,袁京没有位居三公,不过他的儿子袁汤继承了爷爷和叔叔的遗志,成为东汉三公。

总结:所谓四世三公,其实就是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袁家四世三公,听起来是非常厉害。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就能明白,袁家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钻了制度的空子。

官位哪有什么世袭制度呢?东汉时期官位,一般都是举孝廉得来的。如果通过正规渠道,袁家的子孙难道能个个入选吗?当然不能。

所以不要鼓吹袁家的子孙有多么忠义廉洁,如果果真每一个都是清廉的好官,那么他们家就不会创造出四世三公的格局了。

举孝廉选拔官员,本身就有漏洞。最初官员都推荐自己家的子孙为孝廉。后来为了隐蔽一点,就是互相推荐。

你推荐我的儿子,我推荐他的儿子,他再推荐你的儿子。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够做官,这也就是东汉时期贵族世家垄断官场的重要原因。难怪袁京不愿为官,宁可隐居深山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