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君主立宪制,一元君主和二元君主制的区别
日本君主立宪制,一元君主和二元君主制的区别?
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产物。
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
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
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
世界上有哪些君主立宪制国家?
目前,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尼泊尔、泰国、斯威士兰、汤加、阿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约旦、莱索托、不丹。在这些君主国中,有一些是社会和技术很进步的先进国家,如欧洲的一些君主国;另外一些是震撼世界的“石油皇帝”的君主国。西班牙恢复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
日本的天皇体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在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都是虚位元首,国家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
但是两国君主立宪形成的方式不同。
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由本国议会实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驾控。
而日本则是由于二战战败,天皇在盟军的占领下被迫放弃权力,走上了立宪之路。
英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君主立宪的国家。
1688年到1689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英国的新教徒联合起义,将信奉旧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罢黜。
之后英国国会邀请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和其夫婿荷兰国王威廉三世,来英国继承王位。
由于国王是国会认定的,从此以后,英王在国会面前的权力被大大限制,为英国后来的议会民主制度打下了基础。
(英国皇室全家福。前排左边端坐的便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天皇被神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的日本是绝对的君主专制。虽然在1912年-1926年出现过“大正民主”,日本有志之士开始试图约束天皇的权力,发展民权运动。
但在狂热地军国主义分子的迫害下,“大正民主”最终没有让日本的民主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直到二战日本战败,昭和天皇在同盟国占领当局的主导下发表了《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非神。
在战后日本新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中正式确立君主立宪,规定日本天皇的主要职责是在大选之后,象征性的任命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的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天皇从此不在有干预政治的权力,日本民主制度由此确立。
(日本皇室全家福。居中正坐的是平成天皇)
日本的首相和天皇有哪些关系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浩荡爆发的时候,日本首相毫无疑问就是日本天皇的手下、是帮助日本天皇统治国家、统筹战争的权力工具,从这方面来说,日本天皇就是日本最大的战犯。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天皇的地位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首先他从日本权力的巅峰跌落了下来,成为了一个身份尊贵、保有昔日尊荣的普通人,此后的他,再没有掌握任何国家权力的机会。
麦克阿瑟统治下的日本在日本被美国军队的践踏、占领之后,美国军队的司令官麦克阿瑟替代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掌握起了日本的最高权力。
麦克阿瑟通过帮日本驱逐了战争带来的阴霾、帮日本走向了繁荣,从而收获到了当时日本人无上的敬意,受到了日本人的感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不过在美军占领日本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以自己的军伍作风很难切实地治理日本,所以他们又任用了曾经被他们关押起来并释放掉的战犯,让他们帮忙治理起了占领后的日本。这种情况就有点类似于抗日战争中日本人任用我国的汪精卫等人一样,在占领区任用本地人治理本地人,确实能在无形中消减很多来自于当地人的敌意。
虽然后来麦克阿瑟走了,但是美国的驻军却是留下了。
他们留在日本后一直掌握着日本的军事命脉,把所有治理国家的大权又交还给了日本人,不过这时候的权力却跟日本天皇没有关系了。
麦克阿瑟离开后的日本首相和日本天皇这个时候的日本首相继日本天皇、麦克阿瑟之后,成为了日本最高的权力者。
当时很多日本首相都是由日本曾经的战犯们担任的,而他们如果想成为首相的话,首先得通过日本众议院、参议院两大国会议院的投票才能上任首相之位。
而日本首相的权力虽然高高盖过了日本天皇,但是因为美国人、日本政府有意保留日本天皇高贵性的原因,所以一些繁文缛节却是仍然要进行的。
二战之后,日本每一任首相上任之前都和以前一样有着同样的礼节,那就是必须要经过日本天皇的册封才能上任首相之位。
当然在这个时候,日本天皇可不能凭借着自己的内心喜恶而拒绝为一个他不喜欢的首相册封。
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多么尴尬的处境中,所以他们不会任性地拒绝这些礼节的延续,毕竟从某些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侧面彰显他们高贵的礼节。
从这方面来说,日本天皇是日本首相名义上的上司,但却是一个挂着空名头的上司,他根本无法左右他手下这名掌握着实权的下属。日本天皇的在位时间以及专享福利一般日本天皇是终生制的,不过也有的日本天皇不想担任太长时间的大位。
所以在他们不想当的时候,他们可以向由日本首相、日本皇族成员、日本参众两院的院长、日本的最高法官等人组成的皇室会议申请退位,由自己的儿子来担任天皇,而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还有日本天皇娶妻、日本太子娶妻等重要的大事,也是要通过皇家会议的同意才能进行的,从这方面来说,日本首相也可以说是日本天皇众多管家中的一员。
日本天皇不仅可以保留延长的在位时间,日本政府发给他们的皇室津贴也是非常高昂的。
每年日本天皇可以拿到将近两千万人民币的零花钱,而其他杂七杂八用在其他皇室成员身上、用在外交礼节中、用在皇宫修缮里的钱财更是达到了数亿人民币。
日本首相的接任时间以及工资、退休金而日本首相就显得非常不稳定了,日本首相在位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们业绩以及美国人认可的。
如果既让自己的国民满意、也让美国人认可的话,那他们的在位时间就可以普遍延长,一般可以延长到6、7年,而其他时间比较短的,在位时间只有一两年左右。
日本首相的工资也不是特别高,他们很多人每个月只有四五万人民币左右到十来万人民币左右。
这笔钱虽然在我们看来比较多,但是大家要想想这可是一国权力的巅峰者,一些公司的普通经理人一个月也是这样的工资,他们也是这样的工资,由此可见这份工资是有多低了。
而这种低也是切切实实的低,因为他们在担任首相退位之后,他们除了拿一笔几万到几十万徘徊的退休金之外,他们将沦落得和其他普通人差不多,将再也拿不到其他任何的福利、退休金。所以说这就是日本天皇和日本首相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名义上的上下属、空头领导与实权派下属的关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实际上最大的战犯,日本天皇的下场是有些令人失望的。跟咱们古代王朝有哪些区别?
现代的英国与日本,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体,而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为政治主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时代背景上来看,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诞生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起来的,以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为基础。
从政体功能上来看,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维护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统治,以代议制形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是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进步表现。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维护的是封建帝国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主要为是站在权力巅峰的皇帝服务。
从政体组织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还是英、日的君主立宪,都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是,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皇帝利用分权(尤其是分丞相之权)的形式来实现君主集权;而英日君主立宪则是分散国家的主要权力,有所分工且又彼此牵制,从而有效避免专制现象的出现。
从君主的地位来看,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和日本的国家元首(国王或天皇)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家的行政事务基本由内阁主持,君主名义上是国家最高的领导人,但其实没有多少实权。中国的皇帝,独揽大权,高高在上,其命令(圣旨)具有法律效应,是整个帝国的权力中心。
总而言之,英国和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体,体现着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维护君主专制的制度,两者是不同时代下历史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