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仿古农村的黄泥墙该怎么做

2023-04-26 11:35:03 90阅读

生土建筑,仿古农村的黄泥墙该怎么做?

仿古农村的黄泥墙该怎么做?黄泥墙,我的理解就是农村土墙,在笔者所在的四川,以前在农村土墙房子是很常见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墙房子大部分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只在少数偏僻的村子和川西藏区还有一些土墙房子还在使用

在农村呆过的人都知道,土墙房子高大结实,冬暖夏凉,在农村有一部分老人就住不惯钢筋水泥房,只喜欢住土墙房子

生土建筑,仿古农村的黄泥墙该怎么做

那么土墙是怎样建造的呢?考古发现表明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夯土造屋传到现代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正所谓“砌墙先打基,吃蛋先养鸡”,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打土墙,首先就是打基础,土墙墙脚一般用卵石或大块块石干砌以防雨水浸泡,高度根据地势可高可低

农村建造土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选择夯土墙的用料是一门学问,土墙既然以土为材料,那么土质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又称"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这样的泥土夯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

如果是地主家庭或是稍微有钱点的还会使用三合土来筑土墙,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糯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经验掌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平常老百姓用不起那么昂贵的材料,要想土墙结实耐用,还会在土墙内加筋,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约3-4厘米)的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约10-13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6至7寸(约20-24厘米),也有用苦竹或者油茶条的,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了增加土墙的强度,使之经久耐用

修筑土墙是离不开模板的,模板通常在两米左右长,40公分高,使用时用一个卡子支撑,成"H"形,

边倒土边用夯杵进行夯筑,夯筑时要讲究力道,不要有遗漏的地方,不要慌张,逐层加高,

北宋匠作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就系统总结了当时夯土版筑技术的成就。其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可见当时就已经有了土墙建造的具体标准了

关于乡村的记忆总是在我们的心底挥之不去,它是一把种在你心底的富有记忆力和生命力的种子,会随着时间而茁壮成长;它是一根轻盈丝线,一头拴着故土一头拴在你的心头;它是心底一坛用时光和往事勾兑的醇香烈酒,总在你失落时带来一丝温暖的慰藉…… 时代的变迁正在快速改变着乡村的面貌:现代科技代替了传统技艺,水泥路代替了羊肠小道,楼房替代了瓦房和土墙房,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一些农村也变成了城市,一些曾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的传统村落正走向凋敝……希望我们的土墙房子,能够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保存下去

中学教学楼应具备哪些?

中学校舍建筑标准: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筑标准,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学校使用功能和城市建设规划要求确定,并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校舍应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符合办学要求和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校舍。

建筑层数:

中小学校的教学、办公用房宜设计成多层建筑。小学的普通教室宜在四层以下,不宜超过四层;中学的普通教室宜在五层以下,不宜超过五层。其他教学、办公用房可根据使用要求设计。

层高:系指上下两层楼面之间的距离。坡屋顶,系指楼面或地面至屋架下弦的距离。

一、普通教室的层高,小学不宜低于3600mm;中学不宜低于3800mm。

二、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进深若大于7200mm,层高不宜低于3900mm。

三、行政办公用房的层高不宜低于3000mm。

四、多功能教室、合班教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的层高可根据使用要求确定。梯教室最后一排的地面到棚顶的净高不应小于2200mm。

耐火等级:

楼到不低于二级,平房不低于三级。

建筑结构:

应根据校舍的使用功能、平面和空间可以改变的要求,以及保障安全和抗御较大自然灾害的要求,采用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其中,教学用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校舍不得采用空斗砖墙、空心砖墙和生土墙体作为承重结构。易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应按当地的地震裂度、抗风或抗洪要求进行设防。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品种、规格、型号、标号、质量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屋面:

应根据各地雨雪量等气象条件和建材供应情况,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面或坡屋面。上述屋面均应有可靠的防水、隔热、保温措施。上人屋面,应设置安全防护栏,其净高不应低于1100mm。

楼地面:

普通教室和各种专用教室、门厅、走道、楼梯,均宜采用防尘易清洁、耐磨的楼地面。化学实验室宜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楼地面。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体育活动室等宜采用软性(如木地板等)楼地面。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需要埋设管线的部位,楼地面的做法要有利于管线维修。计算机教室地面还宜采用能导出静电的材料。厕所等用房宜做防滑易清洁的楼地面,应有可靠的防水和排水设施。

火焰山在新疆哪里?

火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北部,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

西游记的神话传说,让这座不算高的小山脉远近闻名,所以一说起火焰山,很多人都会想起孙悟空,铁扇公主,芭蕉扇,牛魔王这些角色。火焰山因此成为几乎所有到吐鲁番的旅游团队必经的一处热门旅游景点。

从吐鲁番出来沿火焰山北麓走,第一眼看到的火焰山是一座沙土山包,山顶是严重风化的岩石。继续向东走,山上的岩石多了起来,靠近山顶部分呈现规则排列的几何图形。

继续向东,山体中间是起伏荒凉的山坡略显黄色,山体更高的地方呈现大波浪状的纹理,展现着地质变迁的痕迹和大自然鬼斧神功般的巨大创造力。

从地质学角度讲,火焰山是一条年轻的褶皱低山,资料显示火焰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跨越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三个地质年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由于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

沿着火焰山北麓折转向南有一条横穿火焰山的峡谷。公路两边全是风化的红色岩石和沙土,荒芜的地貌,像到了火星 。

火焰山并不高,泛红色的岩石和沙土像一道墙挡在北面,陡峭的山坡被水冲出一道道鸡爪似的沟痕。

吐鲁番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被天山阻隔。吐鲁番盆地地势低,天山与吐鲁番盆地在较短距离内形成超过5600米的落差,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由于没有植被覆盖,山地裸露,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增温迅速,盆地地形使得热空气不易散失,因此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如何看待34岁名校女博士放弃高薪在地震山区改建土房子?

有爱心又有能力的小姐姐

——————————————————————————

当别人都在追求情怀美时

她却和农民一起

在苦难中孕育建筑之美

-- 乡派X万丽 --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有点特别

她叫万丽,贵州人,34岁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毕业

按理说,如此金光闪闪的学历

和颇有前景的专业

能让她轻轻松松在大都市里拿高薪挣大钱

然而她却画风跑偏

跑去农村和村民一起改造危房

最后还因为获得了联合国大奖

自从大学学建筑设计那一刻起

万丽的人生就和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以为会和多数建筑师一样

一辈子待在设计院画图纸、做模型

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那个戴草帽的“农人”

后来有幸参加了

一个农村建造的志愿者活动

才发现建筑师的打开方式原来还能这样:

『去偏远农村,专门造抗震的夯土房子』

在地震山区改建土房子

当时她去志愿建筑的第一个村子

是四川攀枝花附近的马鞍桥

村民原来的房子就是土房子

但2008年地震以后

土房子坍塌得非常严重

再加上这里交通不便

重建的运输成本和造价都很高

堪忧的建筑条件现状

着实让志愿团队发愁

建筑首要作用是实用性

“农村的房子嘛

房前屋后种点菜、种点树就挺好了

难道还要做个日本庭院枯山水吗?”

所以当时万丽和团队想出来的法子是

就地取材,就地改造

把危房的土坯砖打碎,回收这些土料

再调整土里沙子、石头等的配比让材料更抗震

同时因为土料无任何有害添加剂

墙体拆迁后可直接恢复成耕地更环保

因为建在地震高发区

抗震性能是必备的

那么这个新式的土坯房抗震效果到底如何?

2015年时他们做了个实验

结果房子的第一层可以抵御9度地震

第二层可以抵御8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们把这个建造技术直接传授给当地村民

大概只用了3到4个月的时间

就完成了33户重建(全村总共34户)

后来这个低成本高抗震性能的环保建筑项目

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2016年,Terra国际生土建筑大奖

在云南给老夫妻改建土房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历

万丽在后来的震区房改建中

慢慢积攒了一些经验

同时也在用这个技术帮助了更多的人

云南鲁甸的光明村

是万丽去的第二个村子

当时村里大部分人已经建好了砖房

但只有一对老夫妻

没有钱也没人帮忙造

就一直挤在很破的小棚子里生活

在万丽的帮助下

这对老夫妻的房子重新焕发新貌

依旧是简单实用的土房子

没有太多装饰很朴素

但让人惊喜的是

新房的设计老夫妻也有参与其中

院子还是他们自己设计的

通透的屋顶

使得屋内的采光超级好

中庭是半室外空间,通风很好

老爷爷很喜欢在这里做手工活

编竹子篮子出去卖

最想做的是工匠培训

从最初的马鞍桥改建开始

到如今的第9年

万丽已经亲自改造了4个村子里的8栋房子

现在,她更是专心在做“一专一村”的项目

专门研究偏远山村抗震性能更好的夯土房

“我最想做的是工匠培训

让当地人可以自己掌握这个技术

就可以在附近找到工作”

或者和在大都市做建筑师的同学相比

她现在的工作真的可以用

“灰头土脸”来形容

但在她看来

不管是建摩天大楼还是土房子

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的

看着村民在重建好的房子里

开心快乐地生活着

这就是万丽心中最大的安慰

建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独特的设计?优美的线条?

还是多功能分区?

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最好的建筑往往是能和人、自然

和谐相处的一种关系

将毕生所学完美融入人的生活

谁能否定它的伟大和动人呢?

土楼的工艺特点?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南靖县、华安县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福建客家土楼萌芽于11—12世纪,13—14世纪产生雏型,经过15—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进入成熟期。土楼营建技艺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的地势和当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非常节约、异常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2011年5月23日,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28。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