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萧何,解释歇后语萧何月下追韩信
成也萧何败萧何,解释歇后语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
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
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
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主要是说明人不得志。
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萧何是秦末起事诸侯和诸侯臣子中,独具慧眼的传承者,也是中华的功臣。
楚汉之争,项羽所率领的楚军一次次胜利,但楚军的军事优势却一点点地被削弱。
到最后,曾在巨鹿和彭城上演惊天逆袭的项羽,竟沦落到兵少食尽垓下自刎的地步。
短短的五年,攻守之势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原因何在?
我以为,有一个几乎不曾出现在楚汉之争前线的人,甚是关键,这个人便是萧何。
楚汉之争中,刘邦在第一战场和项羽面对面,韩信在第二战场与不愿归顺的诸侯作战,而萧何则留守关中侍太子。
关中和巴蜀,是刘邦的基本盘,自还定三秦以后,基本盘一直稳固,并且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粮草和兵源,是以刘邦虽有败仗也有减员,但总能原地满血复活。
可以说,萧何治下的汉政府,具有远超其他诸侯政府的运转能力。得益于高效的、持久的运转能力,无论是在楚汉之争还是在平定异姓王叛乱的过程中,汉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萧何的成果,当然和萧何的能力分不开,更和萧何曾经的一个举动分不开。
秦二世三年,只当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脖子上系了白丝带,坐着白马拉的白车,捧着秦始皇帝特制的传国玉玺,在轵道旁,向时号沛公的刘邦投降。
沛公刘邦顺利进入秦的首都咸阳。
刘邦等人进入咸阳后,一把手的刘邦闯入皇宫,意欲长留宫中;诸将涌入秦的府库,争抢金银珠宝,意欲分而享之;张良和樊哙等少数清醒者力劝刘邦提高警惕,准备战斗。
正在大家乱作一团时,二把手萧何直入府库,搬走秦丞相和御史管理的律令图书,妥善收藏。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重逢府库,萧何也没把自己收藏的律令图书交出来。
鸿门宴后,诸侯西入咸阳,项羽和众诸侯都打起了货宝和女人的主意,却没人想到,秦的律令图书已入萧何之手,更没有人像萧何一样,寻找秦的律令图书。
后来,萧何所收藏的律令图书,在楚汉之争和汉政府的运作上,帮了大忙: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我们常说的「汉承秦制」和「萧规曹随」都指向了一个基本事实:萧何依据自己收藏的律令图书,为汉拷贝了秦的制度,也为汉拷贝了秦政府的运转能力。
为什么在秦末各诸侯和诸侯的臣子中,独独萧何一人有如此独到的眼光,能够做出如此正确的选择呢?
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独特的工作经历。秦末起事的诸侯和谋臣中,萧何的人生经历是少有的,他曾在秦政府中担任要值且工作成绩突出。
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椽。早在沛县时,萧何就在县政府工作,是县里的二把手,文书、法令方面,无人能及。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在萧何担任沛县主吏椽期间,曾跟着来到泗水郡的督察工作的御史办事,办事过程中,萧何的表现非常优异,远朝泗水郡其他官吏。
从咸阳远道而来的御史非常欣赏萧何,跟萧何商量,要举荐萧何到咸阳去工作。
仅凭这两条记载,我们便可断定,萧何是难得的干吏,个人能力、工作方法都非常地出色。用现在的流行词汇来说,萧何就是秦末的「政治新星」啊。
在刘邦自号沛公后,萧何也成功进入领导集体,被任命为「丞」,事实上的二把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作为汉军中的二把手,除了辅助刘邦处理一些军机要务,更要保证汉军可以高效运转,在秦政府中锻炼的出色的组织动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也使萧何对秦政府强大的、高效的组织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萧何认为,秦政府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一定跟秦政府完备的律令有关,一定跟秦政府对天下的了解有关。
因此,在汉军进入咸阳后,萧何第一时间扑向秦丞相、御史的所掌管的律令、地图、档案等各种宝贵的资料。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强烈的责任感。在楚汉之争中,萧何的表现明显异于常人。
刘邦即皇帝位后,诸臣争功,刘邦怼诸臣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很明显,为了汉社稷,萧何不但押上了自己,还押上了整个家族,为了汉能赢,萧何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了。
为了君臣能够一心兴汉,萧何曾主动派子侄到前线为人质,更在晚年自污己身。
客有说相国曰:“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萧何对汉社稷的高度责任感,在韩信身上得到了更完美的体现。
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而后又向刘邦举荐了韩信,举荐韩信时,萧何说得很明白: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如果想偏居一隅,汉没必要重用韩信;如要确保在争天下的战争中胜利,则必须启用韩信这样的人才。
至于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成就韩信,只是捎带脚。
多年以后,吕后接到举报,韩信要跟陈豨里应外合,谋反关中。为了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萧何配合吕后诱捕了韩信:
国相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这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成也萧何败萧何」,由始至终,萧何考虑的,都是汉社稷,而非韩信。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萧何随军进入咸阳时,已经为汉社稷的谋划开来,加上自己独特的工作经历,萧何深深地意识到,秦府库中的律令图书,方是无价之宝,所以: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如果没有萧何,哪来的汉承秦制,哪来的萧规曹随?
如果没有汉承秦制,刘邦未必能在短短的五年里,取得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更未必能在楚汉之争后对其他诸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楚汉之争没有这么快地结束,如果刘邦没有对其他诸侯压倒性的优势,恐怕会有是三倍五倍的中国人在秦末死于连绵不断的战争。
萧何,着实是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传承者,他既继承了秦制优秀的一面,又没用严刑峻法奴役天下百姓。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也萧何?
上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何?
下联:生亦项王,死亦项王,霸王!
欢迎爱好文学、原创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猜一肖?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肖应该是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说的是汉朝名将韩信和萧何的故事。韩信投奔刘邦,没受到重用出走了,萧何知道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得到消息立即骑马就追,“萧何月下追韩信”,终于使得刘邦得到了韩信,韩信得以投奔明主,获得重用,这是“成也萧何”;
建立汉朝以后,刘邦的皇后吕后欲除掉韩信,令萧何前去说服韩信进宫,韩信听信萧何劝告进宫,被吕后所杀,这是败也萧何。
韩信死前感叹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以这一肖应该是兔。
生死两妇人是指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人尽知晓的历史,生死两妇人,一个是救韩信的妇人,一个是杀死韩信的妇人,吕后在未央宫杀死韩信,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救韩信的妇人是个洗衣服的老太太,人几天不吃饭就会饿死,韩信没饭辙的时候,天天到老太太那蹭饭,没有那洗衣服的老太太,饿死八回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