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怎么死的,王安石秦桧高俅他们见过吗
高俅怎么死的,王安石秦桧高俅他们见过吗?
王安石和秦桧与高俅没有见过,但是秦桧和高俅见过,他两个同朝为官。
王安石于1086年逝世,而秦桧在王安石死后的第四年才出生,也就四秦桧生于1090年,而高俅生于1071年,也就是说高俅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王安石已经被拜为宰相,主持变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高俅22岁的时候还只是苏轼身边的书童,一个书童是不会有机会见到贵为宰相的,再说1093年王安石已经逝世了,更别说,高俅之前有机会见到王安石了。
王安石,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从历任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颇有政绩。
1069年,出任知政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对社会进行改革,1070年被拜为宰相。后因司马光等守旧派团体的反对,于1074年被罢黜宰相职位。到了1075年,宋神宗又起用王安石,之后又罢黜。
1085年,一直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驾崩,皇太后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保守派势力恢复后,王安石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被罢官后,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他很忧郁,变法破产,大宋王朝还好积贫积弱,他更多的时担心国家,1086年5月王安石病逝于南京钟山。王安石死后被追赠为太傅,1094年,获谥“文”,人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是,短短的16年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重疾,他的变法主要内容总结起来可以用6个字概括“增税收、整军队”。
增税收方面他有6项改革内容,分别从农田水利、交易买卖、兵役运输进行变革,主要的改革思想就是为国家的税收创收,税收方式多样化,税收更精准。
整军队方面他有5大内容。分别从马匹武器、士兵将军、作战训练方面进行改革,主要的思想就是从这5大方面进行重整,革新弊旧,为北宋的军事制度得到优化,使军队的训练质量和士兵素质大大的提高,让武器的制造质量都得为提高。
任何一种社会改革都会触及记得利益者,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虽然他的变法也有不得当之处,也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变法总归利大于弊,为北宋晚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奈碍于保守派势力,变法最终失败。
第二部分 秦桧秦桧,黄州人,生于1090年,死于1155年,终年66岁,谥忠献,他是继王安石之后的一个宰相,但是最让他出名的莫过于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有争议的奸臣),是南宋主和派的代表性人物。
1127年,“靖康之耻”后,赵构在南京当时的江宁府)建立南宋。赵构即位之初,有抗金的信心,因此重用主战派李纲、宗泽等人。初期还多次打败金兵,让南宋的社会稍有为稳定。但是,后来听信秦桧等主和派的建议,高宗丧失了对抗金朝的信心,因而罢免了主战派李纲、宗泽等人。之后,金兵不断地南侵,赵构仓皇逃往扬州,不久之后宗泽也忧愤而死,南宋也失去了以为得力的战将。
秦桧1115年中进士及第。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之耻”时随着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后来秦桧回到临安,就力主宋金议和。1131年,秦桧第一次拜为宰相,但是1132年被罢免,之后于1138年第二次被拜为宰相,前后主政南宋达19年之久,深为赵构的宠信。
秦桧在南宋赵构时期属主和派,对金主张割地赔款、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在第二次拜相期间,秦桧极力地打压抗金将士,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不仅如此,秦桧在朝内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虽然秦桧生前很是得意,也发明了“宋体”字,但是在死后他的铜像永远的跪在岳飞墓前,永世赎罪,永遭世人唾骂糟蹋!
第三部分 高俅高俅,生于1071,死于1126年,少年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登徒浪,玩物丧志,整天就喜欢足球,然后和一帮地痞流氓厮混。高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文武兼备,但都是半吊子。
1093年,苏轼觉得他的人品太差,不是说继续待在他的身边,就一封推荐信大发了出去,后来就因此而发迹。
"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靖康要录》后来的高俅掌管禁军。在禁军的训练上他大胆的为自己谋私利,有的人不想训练,不接受校阅可花钱逃避;高俅为自己家盖房子也动用禁军的士兵为他营建私宅,把那些军队里有手艺的人都拱自己使唤,作为一个掌管禁军的人,这样的作为一方面是高俅的营私舞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赵构对他的宠信。
1126年,高俅病死于开封。历史上的高俅记载并不多,我们所熟知的高俅多半来源于施耐庵的《水浒传》,在这里面,高俅因为好踢球而被端王赏识,后来端王登基为宋徽宗,他提拔后官居太尉,后罢免禁军教头林冲,逼迫其上梁山。至于高俅的结局,至今没有找到他的相关资料在此不做叙述。
王安石、秦桧、高俅这三个人,在宋朝的不同时期,对历史进程或多或少都有影响,王安石尽职尽责的变法,秦桧奸佞当道,高俅小人得志,都是历史上精彩的一幕幕,要是这三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秦桧会不会支持王安石变法,高俅可能一辈子就踢球了吧!
水浒传里谁是最终赢家?
最终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其实是一个我们都小看的人物,或者是我们都不怎么了解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梁山排名第二十六位的天寿星,混江龙李俊,这个人真是太低调了,低调的居然悄悄的做了泰国的国王!!!
李俊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梁山好汉最后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激流勇退了,那几个退的人是真正的退了,退的干净利索。
李俊不一样,在宋江带领人马打完方腊,凯旋而归的时候,就在苏州,李俊装病,要留在苏州养病,其实他已经悄悄找了好几个人一块行事了。
首先李俊要求童威童猛留下照顾自己,等宋江大队人马走后,李俊三人又去找来在太湖结义的兄弟四人,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瘦脸熊狄成,他们七个人打造船只出海去了。
结果这七人就从苏州到了泰国,然后经过发展,最后李俊居然做了泰国的国王。
纵观水浒传,比李俊强的人不少,比李俊弱的人也不少,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李俊这样辉煌的人生了。
李俊才是真的是人生的大赢家啊,整个水浒传里,最羡慕的也是李俊了。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王进真的是个影儿
多少人读水浒一直认为王进这个人物要么是多余的,要么是个无足轻重的引子,要么是作者要隐藏什么意图,也有诸多猜测推论臆想,不一而足,俗人初读也有同感,但还是觉得王进这个人物的勾画其实就是一个影儿。
其一,王进是个社会影儿,王进大小也算个“官二代”,从家境看也是个混日子的三流教官,军备松懈时干脆写个请假条赋闲在家,说他假病证据有三,一是点名不到喊叫到;二是病后挑担行千里;三是一招打翻九纹龙。说他害病也是真,是社会病,麻木到大帐易帅尚不知,事后抬头才知道,逃出帅府到边关就为保全性命, 老爸与人家切蹉个武艺竟打得高二哥三四个月不起,也是斗狠之徒。王进此一去,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其实王进的麻木、逃亡、无奈、消逝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影儿啊。
其二,王进是个好汉影儿,王进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员,想必武功还是可以的,从一招打翻九纹龙来看,武功应该不输于林冲,也算得上一位好汉,这位好汉在蒙受高俅打压残害之时,一是选择了远走他乡,避开祸乱,二是选择了投靠边庭的部队,这也是其他一些好汉的刚开始的选择,连宋江还劝武松将来到边庭立功呢,众人最后不都成了进行征战的工具吗?虽说后文未见王进建功立业,也或许老死军中,也或许归隐山林,总之应该是善终的,较之于林冲,真是有靠山谁还上梁山,有活路谁还寻死路,林冲虽说在梁山活了下来,但自从上了梁山,实在成了杀伐工具,全然没有了一点人性色彩,虽生尤死啊。
其三,王进是个结局影儿,王进消失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众人的结局啊,虽说是轰轰烈烈,但始终也融不进朝廷的格局,无论如何表现,你宋三哥脸上的金印都在,你造反的档案都不会抹去,你挂上了忠义大旗,也是一伙打着忠义旗号的贼,不会也不可能有好下场的,也必将消亡贻尽。
史进没有找到师傅,他是永远也找不到的,因为王进从一开始就是个影儿,而且是个消亡的影儿。
水浒传怎么结局的?
1、宋 江——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2、卢俊义——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3、吴 用——闻宋江死后,缢死在宋江墓前
4、公孙胜——在宋江受招安后回蓟州出家
5、关 胜——平方腊后,被朝廷封为左将大名府正兵马总管,酒后落马而死
6、林 冲——平方腊后得了中风,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7、秦 明——在宋江征讨方腊时,被方腊的侄子方杰一戟刺到马下,死于非命
8、呼延灼——平方腊后,朝廷封其为御营兵马指挥使,破金时战死
9、花 荣——宋江被毒死后,花荣到楚州看视,和吴用一起上吊死在宋江、李逵墓前
10、柴 进——为免受奸臣之辱,推称风疾病患,纳还官诰,回沧州为民,无疾而终
11、李 应——受招安后,李应被封为中山府郓城都统制
12、朱 仝——受招安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
13、鲁智深——平方腊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后焚香打座圆寂而逝
14、武 松——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和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到八十岁死去
15、董 平——攻打方腊时被炮火伤了左臂,为救张清,被方腊部将张韬一刀剁成两段
16、张 清——征讨方腊时攻打独松关,被厉天闰一枪刺中腹部而死
17、杨 志——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18、徐 宁——征讨方腊时,兵马走到杭州城东新桥时,徐宁去救郝思文被毒箭射死
19、索 超——征讨方腊时,攻打杭州城,被南军元帅石宝一锤打落马下死于非命
20、戴 宗——受招安后被封兖州府都统制,戴宗不接受,到泰安岳庙陪堂,了此一生
21、刘 唐——征讨方腊时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阵亡
22、李 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
23、史 进——受招安后随大军南攻方腊,于睦州昱岭关死于小养由基庞万春之箭下
24、穆 弘——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死
25、雷 横——征讨方腊时战亡
26、李 俊——征讨方腊得胜回京途经苏州城外时假装中风,随后投奔了暹罗国
27、阮小二——征讨方腊时遭南军火排袭击被挂钩搭住,他不愿受辱,自刎而亡
28、张 横——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29、阮小五——征讨方腊时战死
30、张 顺——攻打方腊时被滚石和擂木砸死在湖底
31、阮小七——受招安后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龙袍戏耍被削职为民,阮小七就和老母亲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
32、杨 雄——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死
33、石 秀——征讨方腊时战死
34、解 珍——攻打方腊南军时被南军挠钩搭住发髻,解珍割断发髻坠崖身亡
35、解 宝——征讨方腊时,哥哥解珍坠崖身亡,解宝见状,急退下山去,不料山上滚石乱箭齐下,解宝被活活砸死在乱山丛中
36、燕 青——受招安后,预感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37、朱 武——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方腊,为生还的十五员偏将之一,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38、黄 信——受招安后,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后被授武奕郎
39、孙 立——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40、宣 赞——征讨方腊时阵亡
41、郝思文——征讨方腊攻打杭州城时,忽被绳索套住,拖进城斩首
42、韩 滔——征讨方腊攻打常州城时,不幸被南军冷箭射死
43、彭 玘——征讨方腊时阵亡
44、单廷珪——征讨方腊时阵亡
45、魏定国——征讨方腊时阵亡
46、萧 让——文官,宋江征讨方腊时,萧让未出征,留在京师
47、裴 宣——受招安后被授武奕郎兼都统领
48、欧 鹏——征讨方腊时阵亡
49、邓 飞——征讨方腊时阵亡
50、燕 顺——在征讨方腊时战死
51、杨 林——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
52、凌 振——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
53、蒋 敬——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
54、吕 方——征讨方腊时,被南军滚石砸死
55、郭 盛——征讨方腊时,同吕方一起被南军滚石砸死
56、安道全——神医,宋江征讨方腊时,皇帝诏安道全进宫治病未能出征,梁山好汉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伤亡严重
57、皇甫端——治马兽医,征讨方腊时,皇甫端被留在京城未能出征
58、王 英——征讨方腊时阵亡
59、扈三娘——征讨方腊时阵亡
60、鲍 旭——征讨方腊时阵亡
61、樊 瑞——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兼都统领,后拜公孙胜为师,学习道法修成正果
62、孔 明——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63、孔 亮——征讨方腊时阵亡
64、项 充——征讨方腊时阵亡
65、李 衮——征讨方腊时阵亡
66、金大坚——文官,在征讨方腊时被圣旨召回御前听用
67、马 麟——征讨方腊时阵亡
68、童 威——跟随宋江征讨方腊返回时,因不愿做官,同李俊一起,从太仓港乘船到日本国去了
69、童 猛——童威之弟,随宋江征讨方腊返回时,因不愿做官,同李俊与其兄,从太仓港乘船到日本国去了
70、孟 康——征讨方腊时阵亡
71、侯 健——征讨方腊时阵亡
72、陈 达——征讨方腊时阵亡
73、杨 春——征讨方腊时阵亡
74、郑天寿——征讨方腊时阵亡
75、陶宗旺——征讨方腊时阵亡
76、宋 清——宋江之弟,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77、乐 和——宋江征讨方腊正要出征,乐和被五都尉指名要走,留守京都
78、龚 旺——在征讨方腊时阵亡
79、丁得孙——在征讨方腊时在山路草中,被毒蛇咬了脚,毒气入腹而死
80、穆 春——征讨方腊时阵亡
81、曹 正——征讨方腊时阵亡
82、宋 万——征讨方腊时阵亡
83、杜 迁——征讨方腊时阵亡
84、薛 永——征讨方腊时阵亡
85、施 恩——征讨方腊时阵亡
86、周 通——征讨方腊时阵亡
87、李 忠——征讨方腊时阵亡
88、杜 兴——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89、汤 隆——征讨方腊时阵亡
90、邹 润——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91、邹 渊——邹润之弟,征讨方腊时阵亡
92、朱 富——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93、朱 贵——朱富之兄,征讨方腊时阵亡
94、蔡 福——征讨方腊时阵亡
95、蔡 庆——蔡福之弟,征方腊后返乡为民
96、李 立——征讨方腊时阵亡
97、李 云——征讨方腊时阵亡
98、焦 挺——征讨方腊时阵亡
99、石 勇——征讨方腊时阵亡
100、孙 新——受招安后被封为武奕郎
101、顾大嫂——孙新之妻,受招安后被封为东源县君
102、张 青——征讨方腊时阵亡
103、孙二娘——征讨方腊时阵亡
104、王定六——征讨方腊时阵亡
105、郁保四——征讨方腊时阵亡
106、白 胜——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107、时 迁——征讨方腊时病死途中
108、段景住——征讨方腊时阵亡
卢俊义的命运悲剧原因50字?
卢俊义命运悲剧固然有客观原因,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自身问题,理由如下:
其一,软弱。
更具体的看,可以说是欺软怕硬。卢俊义面对当时的官府人员时表现的十分软弱。当时,卢俊义回家后以谋反的罪名被逮捕,但是一点也没有反抗,只是高喊自己冤枉。在审讯时,他又为自己辩解,表示只是因为迷信,害怕有血光之灾才会跟人上山,“小的并没有对朝廷不忠,希望大人明察”。不过他的身边并没有用,审讯的官员没有打算放过卢俊义,可卢俊义最后直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然而当时的官员依然对他进行了迫害,卢俊义对此也“照单全收”,配合签字画押。
反观石秀,他前去营救卢俊义的时候,在大唐公然对灌云进行辱骂,但最后却仅仅被收押。在这件事情上,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卢俊义的懦弱与石秀的聪明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自负。
小说中的卢俊义虽然武功高强,但是过于自负,认为自己的武功天下无敌。最开始被劝上梁山的时候还对梁山好汉表现出了不屑,最后吃了亏。还有一次就是,在出兵之前,与之关系甚好的燕青嘱咐他不要亲自上前迎敌,以免遇到危险,但卢俊义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武功足够高强,最后若不是被人搭救,恐怕早就“领盒饭”了。卢俊义身上的这种盲目自信带来的隐患也是难以估量的。
其三,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迷信的卢俊义先是听信别人的谎言被带上梁山,深陷宋江的圈套之中;后来,与他相交甚密的燕青对他的苦苦叮嘱他也不听,只知道一意孤行,让自己陷入陷阱之中。在招安之后,卢俊义本可以重新选择人生,但他依然不听意见,最后被高俅等人陷害,落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