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是哪里,宋朝健都在什么地方

2023-04-26 01:15:03 95阅读

汴京是哪里,宋朝健都在什么地方?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北宋建都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北宋东京

1、历史悠久。开封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隋朝大运河修成后,开封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五代后梁朱全忠首先在开封建都,此后,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这里建都。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汴梁。由于开封无山川之险,采用城中套城形式,从里向外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见下图。

汴京是哪里,宋朝健都在什么地方

2、交通便利。开封是水陆都会,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渠)、蔡河、汴河(宋称大运河)四条河流穿流而过。开封人口约100万以上,2万多户经商。宋徽宗翰林画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正是开封街头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

3、文化发达。开封设有太学、律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各类专科学校,国家图书馆崇文院有图书数十万卷,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由政府在开封编写。当时先进的仪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武器如较早的火药箭都首先产生于开封。北宋建都开封,历九帝168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攻占开封,城市遭破坏。

南宋临安

1、 按都城的规格,建立宫廷区及中央行政区,增辟宗庙、郊坛及城防等区域。宫廷区的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前朝后寝”之制,其他各区按各自功能结合地形配置在周围。

2、城市中心区有综合商业区、塌房区和各种行业性的专门分区,特别是其中的各种“行业街市”,即按行业特点组成的各种商肆区。如洗浴业的称“香水行”,饮食业的叫“酒行”、“食饭行”,是不是令人神往?

3、城内设有瓦肆勾栏、浴室等,为市民生活提供服务。在江河码头,即江干湖墅一带以及城北白洋湖,建有不少货栈(又称塌房),专供商贾往来贮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宋都城开封又叫汴梁又叫东京?

十九世纪以前,日本的首都一直是京都,当时的东京还叫江户,其名称来自于1457年筑城江户城。

江户城的建造,是由武藏国川越(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办完成的。“江户”即“河口”之意,起源于隅田川流入当时称为“江户湾”的东京湾。

将江户改称为东京的想法,在江户时代后期经世家的佐藤信渊于文政6年(1823年)创作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就已经出现了:将都城移到江户,并命名为东京,将大阪命名为西京,形成东京、西京、京都的三京。

这种观念来自于中国。中国幅员辽阔,在古代交通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设立几个副首都,可以对疆域实行有效管理,就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某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日本的构想则是将日本发展成世界舞台中心,因此效仿中国设立数个都城。

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大久保利通深受佐藤的影响,在明治维新时期终于将佐藤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1868年9月(庆应4年(明治元年)7月),根据颁布的诏书《江戸ヲ称シテ东京ト为スノ诏书》,成立了管辖江户町奉行支配区域的东京府,由此,开始使用东京这个名称。

以上就是日本东京的由来,正因为日本学习中国,因此有了东京的名称,同时日本还有着西京,也就是大阪市,不过后来并没有流行开来。

至于中国东京的称呼则由来已久。

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而丟了国家。周幽王死后,他的儿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因为以前的国都镐京被破坏,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从此时起,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东西二都。

西汉末期,社会动荡,宗室刘秀最终夺得天下,定都洛阳。因为洛阳在西汉首都长安之东,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东京的称呼。

之后很多朝代都出现了几个京都的现象,我整理了一下,历史上曾被叫过东京的城市大概有以下几个。

1.洛阳(河南洛阳):东汉首都、北周陪都——都城长安、隋朝首都、唐朝陪都——都城长安、唐末首都、后唐首都

2.谯城(安徽亳州):曹魏陪都——都城洛阳

3.开封(河南开封):后梁东都——西都洛阳、后晋首都、后汉首都、后周首都、北宋首都

4.江都(江苏扬州):南唐陪都——都城江宁(今江苏南京),后迁都南昌

5.越州(浙江绍兴):吴越陪都——都城杭州,不过吴越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6.龙原(吉林珲春):渤海陪都——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7.辽阳(辽宁辽阳):辽朝陪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金朝陪都——都城中都(北京),辽和金在灭亡末期也都曾将开封作为过都城,不过时间不长

8.兴庆(宁夏银川):西夏首都

题中开封叫东京是因为后晋石敬瑭灭后唐之后从洛阳迁都开封,遂称开封为东京。

知否里面的禹州与汴京是哪里?

禹州就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宋朝时的禹州叫钧州,隶属于开封府。

汴京也曾有汴州、东京和大梁的名称,其地理位置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它曾经是多个王朝的都城。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还有宋朝,它们的都城都是汴京,只是名称不同。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以汴京为首都,那时候称为东京。

汴京之围时东京城的十万禁军呢?

《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一个名词,那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在北宋,禁军是最精锐的部队,在宋仁宗之前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拱卫京畿之地的安全,而自宋仁宗开始,禁军也开始常驻地方,其规模也得到扩大,禁军在宋仁宗在位期间人数达到顶峰,确实有八十万之多,但随着北宋末年朝政的腐败,“冗兵”越来越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安石进行变法时就着手准备裁军,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这一现象,而且“冗兵”的现象开始转化为“吃空饷”,那么到了靖康之耻的时候,曾经的八十万禁军哪里去了呢?答案就是“被吃掉”了。

宋徽宗时期是北宋朝政最为腐败的时候,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地官吏无不沉浸在享乐贪腐之中,而贪腐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吃空饷”,什么是“吃空饷”呢,就是每年部队上都会领满额的军饷,但实际上部队根本没有满额,甚至军中连一半的人都没有,那么北宋末年以童贯等六贼为首的贪官,他们吃空饷吃到什么程度了呢?具体数字这里无法统计,但通过一件事大家就能看出当时的“吃空饷”有多严重。

北宋宣和年间,辽人马植向北宋朝廷谏言联金灭辽,在童贯的极力撮合下,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双方共同围攻辽国,当时的辽国在金人的打击下确实气数已尽了,虽然北宋率先撕毁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有违道义,但此时也确实是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然而令宋徽宗意想不到的是,出兵伐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本来防卫辽国的河北禁军居然无兵可派了,这里所谓的“无兵可派”当然不是说河北禁军真的没有兵了,而是河北禁军缺额实在太严重且宋辽两国多年未曾爆发战争其战斗力非常低下,这就导致了河北禁军根本无法承担伐辽重任。因此北宋君臣经过一番商量决定调集远在陕西防卫西夏的西军火速向河北挺进,而身为伐辽主帅的童贯则从京师开封匆忙组建了一直主要用来摇旗呐喊的所谓的东京禁军一路敲锣打鼓的向北开拔。这支禁军的主要组成是什么呢,大抵就是一群公子哥,富二代等等,他们此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若说这些人去打仗,那肯定没人相信,其实他们此行的目的无他,就是去镀金的,因为当时北宋上下一致认为这次联金伐辽肯定能成功,因为辽国已经奄奄一息了嘛,此时攻入燕京,灭掉辽国就如同碾死一只蚂蚁一样,而假如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又会是北宋开国以来最大的功劳,所以如果能加入伐辽大军,尤其是跟着童贯一路鼓吹呐喊一点危险都没有,如此就能取得天大之功劳,这将会成为日后自己升迁道路上最大的筹码和垫脚石,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虽然朝廷调了西军去伐辽,虽然西军是当时北宋最精锐最能征善战的部队,但由于童贯等人的瞎指挥,再加上宋军支援不利等原因,西军也败了。

伐辽的失败所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金国从这场战争中看出了北宋的腐朽,于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5年),金国第一次南下伐宋,此次伐宋,金军分两路,东路完颜宗望自平州攻燕京,西路完颜宗翰自大同攻太原。西路完颜宗翰在太原遭到张纯孝和王禀的顽强抵抗,无法继续南下,所以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的时候只有东路军的完颜宗望,而此时驰援开封,拱卫京师的依旧是种师道的西军。

当时拱卫京师的西军加上各路援军有近二十万之众,而围攻开封的东路金军则只有六万余人,再加上当时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占据上风,所以第一次京师保卫战能赢也在情理之中。但第二次金国西路军拼死攻下太原,据守潼关,切断了西军驰援开封的道路,之后与东路军合围开封,且此时李纲被罢相,主和派控制了朝政,所以第二次京师保卫战肯定要以失败告终。

那么在金军两次南下的时候,原本驻守东京的禁军又哪里去了呢?其实他们也曾亮过相,就是在第一次金军南下的时候,当时金国东路军一路攻破河北各重镇,兵临黄河,开封就位于黄河南岸,根本无险可守,所以当时能阻止金军包围开封的办法就是据守黄河各渡桥,码头,而这一重任就落在了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身上,结果呢,两人领着两万多禁军一看到金军过河就作鸟兽散,这就是当时拱卫东京的禁军的战斗力,这支所谓的宋朝精锐的表现不仅令当时的宋人大吃一惊,就是连金人过后也连连感叹:“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

当时宋朝军队的表现连对手都不忍直视了,可见其腐败堕落之程度真乃千古未有,还记得北宋立国之初,宋军攻入蜀地,当时十万蜀军闻风而降,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嘲讽道:“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如今看来,北宋末年的禁军比当年的蜀军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如何看待金宣宗将国都由燕京南迁汴梁?

导读:说起金国第八位皇帝金宣宗完颜珣几乎是一无是处,南迁汴梁的结局如同当年的宋徽宗一样被蒙古看清了孱弱的虚实。南迁汴梁不但导致中都失守北部沦丧,而且河北山东等地的豪强也不再受制。虽然金国册封九大势力为公爵,但是依旧无法避免这些山头或自立、或降蒙。南迁后仅仅保留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金宣宗面对强敌,居然和西夏断绝还进攻南宋妄图鸠占鹊巢。这种四面树敌的作死行为很快让破屋更遭连夜雨的金国更加风雨飘摇,在四面楚歌中宣宗去世真有点浪费了宣宗这个庙号。

一直非常纳闷金宣宗这个庙号的由来,按照他的一生昏庸且没有格局的经历本不应该有宣宗这个庙号。因为庙号也有褒贬之意:太祖、太宗这些开国我们不比,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我们也不说;宣宗属于有功有过的庙号,整不明白金宣宗的功劳在哪儿?与历史上唐宣宗李忱、明宣宗朱瞻基这几位宣宗的功绩相比,金宣宗这个庙号的水分是在有点大。南迁都城暴露金国的虚弱、四面树敌失去了结盟抗蒙的机会,北部祖地沦丧、山东河北九公诸侯林立。金国的衰落和灭亡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金宣宗要承担半数责任。

蒙金议和后金宣宗南迁汴梁,明白金国虚实的蒙古直接占领中都燕京;北部祖地国土彻底沦丧,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南迁的金宣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宣宗时期的金国已经饱受蒙古威胁,反复进行拉锯已经让金国捉襟见肘。大定之治的盛世已经远去,金国不得已向蒙古求和初步结束战争。虽然蒙古已经取得对金国的军事优势,但是蒙古对于金国的具体虚实并没有摸透。如同当年崛起的金国看待北宋,同样摸不清虚实。虽然金国吃了败仗,但是金国强悍的反击也让蒙古心有余悸。此时的金国如同黔驴一样凭借自己昔日的高大和决绝让蒙古一时摸不透底细,然而金宣宗没有胆量像历史上明朝帝王那样天子守国门。也就是虽然中都燕京已经处于金蒙交界处,但是燕京处于金国南北要冲位置非常关键。守住燕京金国南北沟通畅通,金国尚且还有一战之力。金宣宗南迁汴梁让金国的虚弱一下子暴露在蒙古面前,蒙军直接攻占中都燕京金国领土被一分为二。北部领土沦丧殆尽:辽东宣抚使叛乱尽力东夏政权,契丹人耶律留哥自称辽王建立东辽政权。曾经南北狭长的金国彻底丧失了东北祖地,这还没完金国南部同样蕴含着危机。

金国都城南迁后北方统治薄弱,河北、山东各路豪强纷纷自立被金国封为“九公”;进一步暴露了金国孱弱的本质

金国都城南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但被看到虚实的蒙古蚕食了大片领土;而且金国虚弱的现实也让河北山东各地的豪强纷纷自立。也就是由于金国南迁汴梁,河北山东一带成为金蒙前线。金国在此地统治力薄弱,乱世之中实力强劲的豪强纷纷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纷纷站队各政权,蒙古、金国乃至南宋力量犬牙交错纷纷在豪强中扶植自己的代理人。蒙古打算扶植豪强渗透蚕食金国领土,南宋幻想着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于是纷纷插手各路豪强势力。蒙古收服了史秉直和张柔等武装,南宋直接宣传红袄军为自己的代理人。腐败的金国此时对河北山东的统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为了表明自己的直辖统治,金国居然册封河北山东九个最大的武装割据势力头目为公爵史称“九公封建”。也就是获得册封的九公可以在各自地盘上合法的任命官吏、征收赋税、设置官府,俨然然割据合法化。对于乱臣贼子的册封让金国彻底扯下了遮羞布,进一步暴露了金国孱弱的本质。连弱宋都敢到这个区域寻找代理人,期待收复故土、还于旧都。所以金国册封各路豪强的行为,绝对是得不偿失。

金宣宗欺软怕硬、畏惧蒙古,在断交西夏后又非常不理智的进攻南宋妄图鸠占鹊巢;结果处处树敌,南宋也在战斗中提升了抗金的信心

金宣宗典型的欺软怕硬,在被蒙古击败后被迫南迁。金宣宗不知道积极发展国力、自力更生,反而把目光放到了他自认为依然在金国军队铁蹄下瑟瑟发抖的南宋。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南宋早就今非昔比,都敢到金国北部去渗透和发展势力。金宣宗的外交政策非常愚蠢,在与西夏断交的同时居然打算进攻南宋鸠占鹊巢实现重新崛起。一个王朝的衰败一定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金国已经腐朽到无可挽回了。依靠河南一省之地,即便金国再穷兵黩武也无可能战胜拥有半壁江山且物阜民丰的南宋的对手。果然在举国南侵依然没有达到预期,苟延残喘的金国逐渐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而南宋在抗金过程中发现此时的金国也不过如此,极大的提升了南宋军队的抗金信心。这为以后南宋联蒙灭金提供了契机,所以金国灭亡说来说去从金宣宗时期就埋下了伏笔。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