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西厂,为什么东西厂首领一个叫厂公
东厂西厂,为什么东西厂首领一个叫厂公?
东厂,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公开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构,其出现在明王朝不是偶然的。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抗衡当时的丞相和六部官吏的权限,以及对于出征在外的诸统军大将的猜忌,而成立了锦衣卫组织以起监视、拿办的作用。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其是通过内战、“非法”攫取的皇位,所以他对于整个政权中各级官吏的不信任感尤甚于洪武朝,故而加强特务机关成为成祖的首选,出于对锦衣卫不能随便出入内廷及对原锦衣卫人员的不信任,明成祖设立了直属于皇帝本人统辖的东厂,由亲信宦官出任机构首领,称之为“东厂掌印太监”,简称厂公。在宦官诸机构任职设置上,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后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的第二位或第三位出掌东厂。又因为是所谓提督东厂,故又称为“督公”。因此题目中提到的厂公和督公是一回事。
至于西厂,在明朝历史上仅仅短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帝)在位时,出于对亲信太监汪直的信任,以及当时京城里出现了一些怪异事件,但东厂、锦衣卫的情报和办事效率不能令宪宗皇帝满意,遂令汪直另组特务机关——西厂,其成员大多从锦衣卫中选拔,由于有皇帝支持,汪直办事积极、蛮横、不择手段,西厂在当时超越了东厂,成为显赫一时、令人闻风丧胆的庞大特务组织,以致百官侧目,加之汪直从中违法乱纪颇多,并被东厂不时密报于皇帝,终于导致宪宗卸磨杀驴,罢免汪直、撤销西厂,其存在时间不过数年。
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帝)时期,太监刘瑾权倾朝野,为了彻底掌握特务机关,故恳请皇帝同意其重组西厂,由谷大用任西厂督公,甚至后来又公开设立了凌驾于东西厂之上、以调解、总裁二者矛盾为职能的内厂。。。。但随着刘瑾飞扬跋扈和角逐权力的失败,正德五年,明武宗正式下诏撤除西厂和内厂,从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这样的名号了。
东厂西厂是广东广西吗?
东厂西厂,是明朝特务机构,而不是广东广西。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东安门北设立,由宦官担任“提督”。
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东厂延续到明末,随明朝灭亡而消亡,著名太监魏忠贤就当过东厂提督。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由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用太监汪直为提督。西厂活动范国遍及京城及各省,三品以上大臣均可逮捕后再奏明皇上,权势在东厂之上。
西厂设立5年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明武宗正德元年短暂复开,5年后又被撤销。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总共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东厂西厂创始人?
明成祖朱棣创东厂,明宪宗朱见深创西厂。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东厂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强中央集权。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其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宪宗命汪直在锦衣卫的校尉中选拔一百多名善于刺探情报的能手,组建特务机构,总部设在灵济宫前,称为西厂,与东厂相区别。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求写东厂和西厂的小说?
你可以看看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个人觉得相当不错。
广东东厂西厂什么意思?
明朝特务组织,领头的都是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