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怎么死的,安史之乱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2023-04-25 09:55:03 125阅读

杨玉环怎么死的,安史之乱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杨贵妃与山口百惠有什么关系?

杨玉环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因为后来她被册封为贵妃,人们通常也称其为杨贵妃,对于她死于自杀的说法,历来就有人加以怀疑,那么,杨贵妃真的没有死于马嵬驿吗?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但是不久军队就发生了哗变,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不仅有正史的记载一些诗词歌赋、官野史和戏剧传奇也认可和采用这种说法。

如:唐人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说:

杨玉环怎么死的,安史之乱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前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的记录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虽然正史对杨贵妃的死记载确之凿凿,但是早在唐代就有传闻说杨贵妃没有自杀,死的只是她的替身,她被调包计所救后逃跑了。至于杨贵妃逃脱后的去向,有些人认为杨贵妃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

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时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寓。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逃脱后,辗转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众军士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时,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据说,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找。在久津找到杨贵妃后,方士还将唐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作为答礼。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杨贵妃最终死于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内。至今当地还保存着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传说已久,但是都没有确切的根据。实际上,杨贵妃极有可能死于马嵬驿。

《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士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而且从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难交待的。杨贵妃自缢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记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驿,历史记载应该是准确的。流落民间和流落海外只不过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李渊的妃子都是什么下场?

李渊有二十二子、十九女,不由要感慨一句,李渊生殖能力超强啊!而且其中17个皇子都是他当了皇帝以后生的,这样推算他的嫔妃肯定不少。

前面五个儿子分别是他的结发妻子窦氏和万贵妃所生。

窦氏生了太子建成、秦王李世民、卫王玄霸,齐王元吉,另外一个皇子是万贵妃所生。

窦氏在李渊做皇帝之前就去世了。后来追封为“太穆皇后”。李渊做了皇帝后,中宫之位始终空着,没再立皇后,估计顾虑三个成年皇子的感受吧。

北朝几个朝代更迭之时,常有先朝诸帝后妃或公主为新朝皇帝所纳。李渊也是好色君王,他继承了北朝传下来的好传统,来者不拒。据史料记载:

尝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及高祖起义,又“进宫女五百人”。

可知李渊在隋朝时就曾私纳宫人,待天下平定,隋朝后妃、公主、宗女有不少为李渊父子所得。下面会讲到。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李渊无奈做了太上皇,估计这位太上皇太闲了,然后就专门造人。李世民登基后,对他及他的嫔妃还是比较仁慈的,李渊后妃许多都是活到60多岁才自然去世的。

上面提起,窦皇后在李渊称帝前就去世了。

当时还有一个莫贵嫔,第六子荆王元景生母,在李渊当皇帝第一年十一月,就死掉了,才32岁。李渊追赠为“贵嫔”,十二月十四日葬于長安福阳乡。

除了窦皇后与莫贵嫔早早去世外,当时他的后宫品阶最高的非万贵妃莫属了。

下面我就按照他的嫔妃在宫中的品阶高低,从高到低一一介绍她们的归宿。

(一)万贵妃,第五子楚王智云生母。

万贵妃是李渊嫔妃中品阶最高者,史书评价很高。

“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咨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

可知在中宫位虚的情况下,万贵妃一直是后宫事务的实际主事者。万贵妃在太宗朝晋为楚国太妃,死后陪葬献陵,也是史料所载唯一陪葬献陵的高祖后妃。其实不止她一人,还有其他后妃陪葬献陵。

(二)尹德妃,第八子酆王元亨生母。

在李渊嫔妃中以尹德妃与张婕妤最为得宠。尹德妃与张婕妤恃宠生骄,与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走的特别近,这两个皇子曲意逢迎这两个后妈,让她们为他们说好话。他们互为表里,针对秦王,李世民与太子争斗中多了一层后宫阻力就来自这两人。她们的谗言不断加重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嫌隙。

关于她的结果,史书未见记载,估计不会善终。

(三)宇文昭仪(韩国太妃),第十一子韩王元嘉、十九子鲁王灵夔生母。

宇文昭仪,家世显赫,父为隋朝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兄弟三人,其中之一为宇文化及。

宇文昭仪也比较受宠。韩王也因“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李渊刚登基时,便有意立宇文昭仪为皇后,昭仪“固辞不受”。宇文昭仪在太宗朝随子晋封“韩国太妃”,死于贞观七年(633)左右。

(四)杨贵嫔,无子嗣。

杨贵嫔,她是隋朝宗族人,从兄是隋朝楚国公杨素。史书对她评价很高,温柔顺从,娴静端庄。贞观八年八月四日,杨贵嫔死于太安宫,李渊晚年一直住在太安宫,可知杨贵嫔是伴随李渊晚年身侧的嫔妃。因为李渊就崩于贞观九年。杨贵嫔八月九日葬于长安县义阳乡。

(五)杨嫔,(江国太妃),第二十子江王元祥生母。

父亲为杨素,与上面提到的杨贵嫔为姑侄关系,姑侄同嫁李渊。所以胡族风俗和汉族大不一样。

杨氏原来是杨广妃子,后来李渊看其美貌,纳为妃子。

显庆(唐高宗年号)二年(657)十二月二十八日,杨太妃死于邓州官舍,五十六岁。后来,也陪葬献陵。

(六)孙嫔,(汉王太妃),第七子汉王元昌生母。孙嫔贞观十七年(643)时尚在,应该是自然死亡。

下面这几位,(七)——(十),史书未见记载结局,根据“母以子贵”理论,应该是自然老去居多。

(七)崔嫔,第十七子邓王元裕生母。

(八)小杨嫔,第十八子舒王元名生母。

推测小杨嫔、杨美人(见十四)等杨姓嫔妃可能也出身弘农杨氏大族,甚至可能为隋宗室后人。

(九)郭婕妤,第十子徐王元礼生母。

(十)刘婕妤(道王太妃),第十六子道王元庆生母。刘婕妤太宗时尚在,应随子晋封为太妃。

(十一)张婕妤

张婕妤虽然品阶不是很高,但不妨碍她得宠。她是李渊宠妃之一,是太子、齐王的后宫主要支援者。史料未记载她的结局,她和尹德妃不遗余力为李世民添堵,猜测结局不妙。

(十二)薛婕妤=河东郡夫人=宝乘尼

薛婕妤,出身河东大族薛氏。薛婕妤以“博学知礼”出名,常为李渊代写文书。她还做过高宗李治幼年启蒙老师,高宗继位后,感念恩情,封河东郡夫人,在宫中奉养。

显庆元年(656)二月,薛夫人出家为尼,出家是大概已近50岁。

高宗在宫中为她建造鹤林寺,法号为“宝乘”。

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因受上官仪事件牵连,薛氏削夺旧封邑号,幽禁于静安宫。

她的家族非常显赫,后代族人中好多都娶了公主。比如:薛瓘尚太宗女城阳公主(李治亲姐姐),子薛绍尚高宗女太平公主等;

(十三)张美人,第十四子霍王元轨生母。未见记载结局。(十四)杨美人(虢国太妃),第十五子虢王元凤生母。随子晋封太妃,大约卒于贞观十八年(644)。(十五)王才人(彭国太妃),第十二子彭王元则生母,太原人。

这个太妃是有福之人,662年八月十三日,她卒于雍州长安县新昌乡,年六十七。十一月五日陪葬献陵。

以下(十六)——(二十),史料未见记载,名号也低,有的还没名号,估计都是普通宫女,绝大多数生子宫人多湮没于深宫、一生无闻。估计自然死亡。

(十六)鲁才人,第二十一子貞王元晓生母。

(十七)张宝林,第十三子郑王元懿生母。

(十八)柳宝林,第二十二子(李渊最小儿子)滕王元婴生母。

(十九)张氏,第九子周王元方生母。无名号。

(二十)辛处俭妻

姓氏、名号不知。一听名字就知道李渊夺人之妻。辛处俭,隋太子舍人,后来李渊还让辛处俭当了县丞。此事《贞观政要》上有记载。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回答,欢迎关注点赞!

为什么日本文学侧重杨贵妃的死?

他们是想说杨贵妃是死在他们那里

殷桃演的是不是太死版了?

杨贵妃秘史演的确实不怎么样,不是都说黄秋生是最洋的李隆基,殷桃是最土的杨玉环么。

还有最近也在热播的《大唐芙蓉园》范冰冰和赵文瑄演的,这是在和殷桃他们PK么?但是范演的确实比殷演的要入木三分。

历史上的杨玉环究竟是哪里人?

杨玉环出生宦门世家,她的高祖父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最有意思的是最后被李世民所杀;父亲曾担任过蜀州司户,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家。

杨玉环死因,据史书记载死于马嵬坡。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这一年杨贵妃38岁。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另一种说法,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偷渡去了日本。当时日本与唐朝往里甚密杨贵妃偷渡日本后,盼望着唐玄宗有朝一日迎回。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失去绝对权力,安心做起了太上皇。杨贵妃客死日本,再也没有下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