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怎么死的,最后的失败者还会是项羽吗
范增怎么死的,最后的失败者还会是项羽吗?
楚汉相争最关键时,刘邦的高级参谋陈平献上一计,该计是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
刘邦君臣就是靠着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霸王项羽和臣子的关系,更恐怖的是,这条反间计直接断了楚军的「头脑」——楚军最重要也可能是唯一有本事的谋臣范增,挂掉了。
事情说起来也是巧合得很,虽然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的信任少了一点点,范增的职权被削掉了一点点,结果,气性很大的范增不乐意了,便以辞职相威胁,让范增没想到的是,项羽这个混小子,竟然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反正越想越气,没等回到彭城,就气死了,当然,《史记》中记载的范增死因是「疽发背」,也就是后背生了毒疮。
范增死后,项羽所率的楚军便开始走下坡路,待到淮阴侯韩信取了齐地,楚军则陷入彻底的被动,除了跟汉军议和,保留半壁江山外,已回天乏力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范增不死,楚汉之争中,项羽是否还会败给刘邦?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看看范增没死时,楚军的所作所为。
从咸阳分封开始,以项羽、范增、龙且等人为领导核心的楚军,就陷于被齐军、汉军、赵军反叛包围的境地,而原本应当是楚军最强大盟友的淮南王英布,却摆出一副作壁上观的模样。
反观刘邦所率领的汉军,在迅速解决了三秦王后,便逐渐地拉拢了燕王、淮南王、衡山王,甚至一度拉拢了齐国为盟友。
为什么原本军事实力第一的楚军会逐渐失去所有的盟友,而原本军事实力第二的汉军却把盟友搞得越来越多呢?这难道不是楚军和汉军所采用的不同思路所导致的吗?
难道为楚军制定战略思路的,不是项羽和范增等人吗?
可是,大家看到没有,项羽和范增为楚军所制定的战略,不是一个字,「打」吗?谁不服打谁,把谁打趴下后顺便把谁的地盘占了。
项羽和范增当初之所以把都城选在彭城,一方面是因为彭城是他们昔日的大本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彭城是四战之地,从彭城出兵,打谁都方便。
也就是说,从选都城的那天开始,范增和项羽,就没考虑过战争以外的其他手段,所以,当项羽回到彭城,东边的齐地和西边的秦地同时出事时,项羽并没想到用外交和战争的双重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选择开战,项羽估计,刘邦顶多收了三秦,便不会东来,而近在咫尺的齐地,始终是最大的威胁,所以要尽快解决,解决掉齐国,没有后顾之忧后,项羽就可以腾出手来,和刘邦开战了。
如果项羽和范增不错估自己的能力和天下大势,项羽不放弃章邯这个可能的盟友,在章邯退守废丘时,及时援助章邯,并不会遭受后来的困境。
正因为范增这个首席谋臣没有张良、韩信、刘邦等人的战略眼光,才眼睁睁地看着汉王刘邦做大,并逐渐地拉拢了那么多的盟友。
好了,就算汉王刘邦开始拉盟友的时候,其实项羽也是可以拉盟友的,但项羽和范增的选择,依旧是死盯着刘邦不放,如果韩信率兵攻打陈馀的时候,楚国和赵国、燕国、齐国结成盟友,韩信和刘邦纵使再能,也无法成功打通燕赵并让郦食其摇唇鼓舌说动齐国加入汉王的阵营。
我说了这么多,行文这么碎,无非是想说,范增的战略眼光其实是不够的,比刘邦等人差一个档次,所以,即便范增在,也无法改变项羽被诸侯军包围的事实,最终的项羽,还是会被刘邦和诸侯军击垮。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五大将最终的命运如何了?
项羽,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为西楚霸王,秦朝末年天下动乱,项羽也成了那时起义反秦军的重要人物。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将章邯带领的秦朝主力军,秦军在巨鹿之战中的失利,不仅让秦朝无力再战、名存实亡,同时也奠定了项羽在诸侯间的霸主地位。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自称为西楚霸王。虽然那时他没有称帝,但却有犹如皇帝一样的权利。虽然后来在楚汉相争中,项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不能否定他在反秦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和起到的作用。
项羽其人还是一个勇猛过人的勇将,他的勇武深受后世的推崇,亦被称为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当然项羽有这么高的成就和地位,除了他的个人的能力突出外,还有就是他手下有一批勇猛的将领和智慧过人的谋士,比如龙且、钟离昧、范增等。
对于项羽账下的大将,有一种说法有五大名将,那这五大名将的最终命运如何呢?
其实,关于项羽账下五大将的说法,只是在《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小说中,将里面的龙且、季布、钟离昧、英布四人和《西汉通俗演义》小说中杜撰的人物虞子期并称为项羽账下五大将,也就是说,在历史正史中,并没有给项羽账下的将领进行评价五大将之说,毕竟虞子期只是杜撰的人物。
当然既然问的是项羽账下五大将最终的命运,就把历史人物龙且、季布、钟离昧、英布和杜撰的人物虞子期简单的说下。
龙且,他是一员猛将,并且还可谓是项羽账下第一猛将,曾在项羽的楚军中为楚军大司马。当然龙且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关系也很好,在加上他的能力,所以深受项羽的器重,在项羽反秦的过程中,龙且是立下不少战功的。
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当时英布因功被封为九江王,亦曾深受项羽的重用。然而在进入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时,英布却叛楚归汉,当时项羽很生气,于是就让龙且带兵去攻打九江王英布,结果英布被打败。
随着楚汉相争的时间推荐,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强弱优势也发生了转变,刘邦虽然在开始时多次败给项羽,但他却总能东山再起,后来他又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用兵如神,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韩信大破齐国、赵国后,韩信对项羽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当项羽知道韩信要准备攻打楚军时,项羽就派他信任、器重的龙且带领二十万兵马迎战韩信。
不过龙且虽然勇猛,但论用兵计谋终是稍逊于韩信,结果韩信以水淹之计,大败龙且军。龙且本人亦战死。龙且是项羽账下第一猛将,当他知道龙且战死后,他悲伤的同时,心中也是很惊粟的。
季布,本是项羽账下的大将,其为人信守承诺和仗义,故而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言,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一诺千金。曾作为楚将的季布,他是忠于项羽的,所以在楚汉相争时,季布也曾多次让刘邦陷入苦难,故而刘邦在心中开始时也是很痛恨季布的。
所为在项羽兵败自刎后,刘邦得到天下登基为帝,他就曾下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不过虽然如此,季布的结局却是不错的。
因为后来季布得到了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说情,夏侯婴也是一个仗义的人,他知道季布是一个有贤能才能的人,所在在夏侯婴的努力下,最终刘邦就赦免了季布。同时还让季布做了官。
到汉惠帝刘盈时期,季布则做了中郎将。当时因为匈奴曾写信侮辱吕雉,吕雉很生气,所以就和将领们商量,樊哙当时就说要带兵横扫匈奴,那时很多人也支持对匈奴用兵,但这时季布却力劝此事反对用兵,因为有季布的劝阻,才得以让吕后没有派兵攻打匈奴,也让刚建立不久的汉朝有了修养生息的机会。直到汉文帝的时候,季布还曾做了河东郡守。
作为曾经为项羽账下的将军,能有这样的拮据,还是不错的。
钟离昧,也曾是项羽账下的大将,在项羽和刘邦相争时,钟离昧亦曾多次让刘邦陷入危难。但是后来刘邦在陈平的献计下而对楚营实施离间计,结果项羽中计,从而猜忌身边的将领,导致不少人因为被项羽猜忌而离开。其中就有钟离昧,他因为被猜忌故而不被重用,在之后的垓下之战时,钟离昧就离开了楚营。
项羽在垓下之战兵败自刎后,刘邦得到天下,韩信因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就被封为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可谓是名震天下。韩信和钟离昧本来相识。
虽然钟离昧在垓下之战时离开了楚营,但他曾经毕竟是楚军将领,所以刘邦对钟离昧还是不放心。那时钟离昧就逃到了韩信那里。而韩信虽然立下大功,但也因功高而震主,受到了刘邦的猜忌。
当刘邦知道钟离昧去了韩信那里,他就让韩信抓住钟离昧,但韩信却让人保护钟离昧。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于是以出游为名去抓韩信,韩信本想反抗,但他又不想把事情闹大,毕竟他还没有真的谋反。所以这时就有人对韩信说,让他杀了钟离昧,以取得刘邦的信任。
结果钟离昧就无奈自尽而亡,之后韩信虽然被赦免,但却由楚王的爵位降为了淮阴侯。
英布,英布也是项羽账下的将领,在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那时英布被封为九江王,但后来他在楚汉相争时,却叛楚而归汉。在之后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的过程中立下功劳,在加上其本来就是一个诸侯王,所以刘邦建立汉朝后,英布被封为淮南王,成为当时异姓诸侯王之一。在当时英布和彭越、韩信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然而后来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却新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而受到朝廷得到猜忌,直到后来韩信、彭越又相继被杀,作为同为异姓诸侯的英布非常担心自己的处境,于是他就起兵造反,而结果是英布兵败被杀。
虞子期,至于这个人,正史并无有关他的记载,只是《西汉通俗演义》中的人物,这就不多言了。
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交战,连战连败,项羽则是连战连胜,然而最终取得优势的却是刘邦。正如项羽所说,他的战败“非战之罪”,而失败在了战略全局方面。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在正面战场连续获胜,然而实际却未获得任何实际优势,而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屡战败,却通过游说、拉拢、攻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并通过离间等手段分化项羽集团,最终取得决定性优势。从关中封王时期项羽统兵40万而刘邦仅有10万兵马,到彭城之战项羽仅凭3万骑兵大败刘邦56万大军,虽说项羽赢了,可从战略全局上讲,此时的项羽已经全面落入了下风。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刘邦采取了以下正确的措施:
剑走偏锋,不断扩充实力彭城战败后,楚汉双方开始进入长期的对峙阶段。刘邦也充分认识到了和项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并没有在正面和项羽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剑走偏锋,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豹以探视父母为由返回魏地,随即反汉归楚,刘邦在劝说无果后,派遣韩信攻打魏豹,将魏豹俘虏,重新平定了魏地,并设立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彻底将魏地纳入统治。
(韩信、张耳灭赵降燕)
攻占魏地后,刘邦随即命令张耳和韩信率兵攻取井陉,并由此攻打赵国,先后击杀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次年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灭齐)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 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导致使者郦食其被烹杀。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随后又击败田广、楚将龙且联军,杀死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后韩信自请立为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逐封韩信为齐王。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击败陈馀后,听从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劝降吴苪、英布)
同时,刘邦派遣张良为使者,劝降衡山王吴苪。随后又派遣随何为使者拜访九江王英布,随和在和项羽使者的交锋中胜出,用计使九江王英布降汉。
开辟敌后战场,牵制项羽除正面战场对峙外,刘邦则用彭越在梁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不断破坏项羽后勤补给线,导致项羽多次出现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而项羽也由于背后彭越的牵制,即无法在正面对刘邦发动大规模攻击,更使其对刘邦吞并、拉拢其他诸侯的做法无法做出反应。
充分利用舆论攻势,赢取支持在楚汉相持阶段,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历数项羽背信弃义、杀死宋义、坑杀秦军、谋杀义帝等十大罪状。气的项羽用弓箭射杀刘邦,刘邦胸部中箭却假装被射中脚趾,并在张良建议下带伤巡视军队,鼓励军心。伤好后,刘邦西行入关,慰问当地父老,摆设酒宴,并杀了关中百姓憎恨的原塞王司马欣。此举赢得了秦地百姓支持,出关参军作战的百姓逐渐增多。
(萧何、刘邦)
离间项羽阵营,削弱楚军项羽手下人才本就不多,谋士更是只有范增一人堪称大才。而刘邦则采取陈平之计,在项羽使者面前假装说漏嘴,引起项羽疑心,最终导致项羽和亚父范增关系破裂。范增随后请求高老,项羽批准,然而范增还未到达彭城就死了。失去范增,可以说是断了项羽一条臂膀。
(范增)
流氓本性玩阴的在彭越多次袭击楚军粮道,且韩信率军从齐地袭击楚地之后,项羽选择了跟刘邦和谈,双方约定平分天下,刘邦同意了。随后项羽送还了刘邦家室。然而在项羽领军东去的时候,刘邦甚至放虎归山的危险,因此立马撕毁合约,率领人马从后追杀,并联络齐地韩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项羽。最终将项羽逼上了绝路,在城固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动用一切手段使彭越、张耳、韩信、英布从各地出兵,围剿项羽,最终击败了项羽。
(垓下之战)
范增最后留下一计是什么?
范增没有留下过所谓的最后一记,即使有也是现在影视剧瞎编乱造的。
因为依据史书记载,范增在汉高帝三年(前204年),被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从此不再受重用。
于是范增辞官回乡,范增在回乡途中背疮发作而死,这就是范增最后的结局。
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
项羽如果在大战略上听从范增的话,当时天下事未可定矣!范增当时年过七旬,长的是松型鹤骨,皓首童颜,其避乱于薛县郊区,闻项梁立楚王一事,于是找到项梁陈说方略,被项梁收留军中,其计谋深妙,项梁甚奇,令项羽以父事之,所以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一直认为刘邦是项羽的战略对手,而几次至于该先打谁的战争,总是错过了机会,攻打别的诸侯,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鸿门宴的幕后者就是范增,可惜项羽没有听从,成就了汉高祖。在项羽屡次争战中听从范增的计谋绝大多数都会大胜,可惜荥阳之战后期被陈平百金离间了,范增赌气东归,触景生情,病死在路上,项羽悔之晚矣。范增寿七十一岁。个人认为范增其计谋绝不会在陈平和张良之下。谢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