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榷,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2023-04-25 07:05:04 99阅读

国榷,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欢迎大家在底下发出自己的观点。小编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是崇祯皇帝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我们都知道他铲除了宦官魏忠贤。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认为他是对的。其实站在他的角度看,其实这是一个巨大错误。魏忠贤倒台了。受益最大的不是皇帝,而是东林党人。当初魏忠贤为什么得宠?不仅仅是得到皇帝的宠爱。还是为了对抗东林党人?皇权和相权永远都是一个对立面。

国榷,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一旦大臣的权力高过皇帝的权力,皇帝就无法掌控。崇祯皇帝当时面对的就是如此境况。虽然我们看他静静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但是他不仅把魏忠贤拔掉了,而且还害死了袁崇焕。他一下少了两个最得力的助手。然而最得势的却是东林党人。

他们趁机攻击皇上。然而皇帝这个时候对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皇帝只能求着他们捐献点银子。崇祯为什么不强制抄他们的家呢?因为在历史上被朝臣废掉的皇帝也不占少数。关键是当时崇祯皇帝并没有能力去压制当时的东林党人。

如果魏忠贤在的时候可能情况会更好的。当然小编在这里并不是给魏忠贤洗白。我只是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考虑。

其实崇祯皇帝但是面对的困局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他也是迫于无奈。有那么多的偶然性。如果崇祯皇帝不断了的闯王李自成的工作。

闯王李自成也不会去造反。如果他没有杀了袁崇焕,清军也不可能入关。也就没有后面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如果他没有杀了魏忠贤,不,其实应该是他不要这么着急除掉魏忠贤。等他在朝中立稳脚跟。虽然说历史不能假设。我们现在也只能惋惜了!

以上是小编的看法哦,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欢迎大家在底下发出自己的观点。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公元1425年,太子朱瞻基在南京得到父皇归天的密诏,顾不上点齐人马,连夜就往京城赶。

在回京的路上,叔叔朱高煦一路追杀,索性朱瞻基命大,终于平安地回到了皇城脚下。

当他终于来到紫禁城外时,他才发现,宫里居然已经有了一位监国的王爷!

一脸阴郁的朱瞻基穿过满朝文武官员的队伍,大步朝宫内走去。

低气压笼罩整个皇宫,一场血雨腥风一触即发!

受命监国的不是别人,正是朱瞻基的同母弟弟,襄王朱瞻墡。

只见他携户部尚书夏原吉在大殿外等候。

远远见到朱瞻基,便已跪拜下去。

朱瞻基大步流星地来到二人面前,出人意料地,满脸肃杀被一副兄弟情深所取代。

他没有爆发雷霆之怒,而是用一双手还带着血腥味的双手,握住了弟弟,一把将他扶起。

这一扶,代表着朱瞻基对这个监国王爷的态度。

朱瞻墡并没有因为涉足皇权而被哥哥忌惮。

而这才仅仅是开始。

在朱瞻墡的一生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选中,无限接近那张宝座,而他却无比清醒地一次又一次地断然拒绝。

作为王爷,两次监国

在明成祖时期,老爹朱高炽并不得爷爷朱棣的喜爱,所以,才有了皇叔朱高煦对太子职之位的窥觑。

但是,好在哥哥朱瞻基很给力,被爷爷提前立为皇太孙,这也让父亲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能够坐得稍微稳当一些。

这个时期的朱瞻墡就是一个小透明,每天读书学习,天大的事,也轮不到自己。

当爷爷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突然去世后,父亲派大哥朱瞻基去边境接灵。

老爸朱高炽即位,哥哥被立为太子,朱瞻墡和其它皇子一样,被封了王爷。

本来已经成年的王爷需要就藩的,但是吧,毕竟是嫡子,老爸老妈都舍不得,于是,他就继续留在京城。

哥哥朱瞻基被封为太子后,父亲就派他去故都南京去监国了。

好吧,这也没啥不好的。

坏就坏在,老爸太胖,身体不好,当皇帝没有一年,就突然病逝了。

这下,朝廷的那些老臣可就慌做了一批。

怎么办,皇帝突然驾崩,太子远在南京,而隔壁的汉王朱高煦还虎视眈眈,准备找机会造反。

于是,老妈张皇后和大臣们商量一番,发现有三件事刻不容缓:

第一,要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不能让汉王朱高煦等人趁机作乱。第二,派心腹之人去南京,火速迎接太子朱瞻基回京,继承大统。第三,在朱瞻基未到京城之前,找一个人来监国,代替皇帝执行皇权,以防万一。

做好这三点,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汉王朱高煦的造反活动。

但是,前面两条都好执行,这个监国的人到底选谁,就成了问题。

这个人既要足够可靠,又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因为,这时候,皇权就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会将自己杀得片甲不留。

这时候,张皇后提出,让五皇子朱瞻墡临时监国。

一来,朱瞻墡和朱瞻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两人兄弟情深,少有猜忌。

二来,朱瞻墡的个人能力不错,万一朱瞻基真的在路途中出了什么意外,由朱瞻墡转正为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张皇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监国,一个在南京监国,两个监国并行存在,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唯一一次。

而在朱瞻基回京后,张皇后第一时间派人告诉了朱瞻基自己让他弟弟朱瞻墡监国的这件事,这才避免了两兄弟因皇权而兵刃相见。

登基后的第二年,朱瞻基要御驾亲征,平定叔叔朱高煦的叛乱。

这时,朱瞻墡再次被哥哥提到皇权顶端,做起了监国。

这一次,朱瞻墡更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哥哥英勇神武,是和爷爷朱棣上战场跑过马的角色。

自己就一个都留在京城的闲散王爷,有什么能力去和哥哥争这个宝座呢?

就这样,在短短两年内,襄王朱瞻墡以藩王的身份,第二次代皇帝监国。

监国的工作对于朱瞻墡来说,简单无比。

每天只要上班打卡,抱着品茶聊天的态度去混够时辰就好。

有时他去宫里看看老妈,有时去太学听听讲课。

总之,大事小情,有内阁那些人兜着,用不着他多操心。

大的事情,他们会快马加鞭送到哥哥前线去请求批示;小的事情,能放就放着,等哥哥回来在决断,不能放的就按照惯例执行。

而自己,只要当好这个吉祥物,不要让外族以为大明朝中无人,就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了。

等朱瞻基凯旋归来的时候,对这个知道进退的弟弟非常满意,大大地表扬了一番。

而朱瞻墡也清楚,君王的信任,随时可能会翻盘。

于是,借着这机会,麻溜地请求要去封地就藩,以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就这样,两次监国的王爷朱瞻墡在哥哥皇权稳定的情况下,平安地退出了政治中心。

不要说在明朝,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没有几人能够做到。

然而,明朝王爷那么多,皇帝们却总抓着朱瞻墡这个闲散人不放。

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朱瞻墡也没有想到,远在天涯的他会被一次又一次地卷进皇权的漩涡中。

谣言:“兄终弟及”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38岁。

他的太子朱祁镇还只是个9岁的少年。

当时,有人就开始歪歪了,太子年少,为了保证王朝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有监国经验的皇叔朱瞻墡做皇帝。

而这个谣言居然在宫中越传越厉害,因为朱瞻墡是张太后的亲儿子,大家把这件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张太后听说这事后,马上召集群臣到乾清宫。

她指着身边的朱祁镇说:“先帝遗诏,太子即位,大家都准备吧!”

于是,七天后,朱祁镇顺利登基,成为传奇的明英宗,张太后也荣升为“太皇太后”。

而朱瞻墡当时远在封地长沙,因为信息封闭,一个月之后,他才听说了有人要拥立自己当皇帝的传言。

当然,此时,他也自然知道自己的大侄子朱祁镇已经成为新帝。

但是,如果不做些什么,他也害怕以后大侄子长大后会对自己秋后算账。

于是,朱瞻墡赶紧上奏,表示自己绝不敢觊觎皇位。

而朱瞻墡预料的没有错,大侄子果然是对他这个叔叔心有芥蒂的,在第二年,就给他换了个封地住。

正统元年徙襄阳。《明史·诸王传》

而这一年,除了朱瞻墺是因为身体不好,自己要求挪一挪地方,其他几个皇叔都没有动封地。

朱祁镇单单动了朱瞻墡的封地,这不得不说,小皇帝是真的怀疑朱瞻墡在家悄咪咪地搞事情啊。

当然,这也不能怪朱祁镇,毕竟,明朝的皇叔都不是什么善类。

前面有曾祖朱棣杀了自己大侄子自己上位;后面有叔公朱高煦起兵造反未遂;自己这个叔叔,可是监过两次国的人呢,能对皇位没点想法?

不得不说,朱祁镇这看人的眼神,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

这边老实本分的皇叔被他防得死死的,那边兄弟情深的弟弟却在背后给他来了一刀。

公元1449年,朱祁镇在大明1.0版的死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和瓦剌的也先干架。

本想来个降维打击,结果,50万明军却被5万瓦剌军给团灭了。

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成了最高级别的战俘。

这边京城一听说自己皇帝被敌军给抓了,朝廷内外又慌作了一团。

此时,朱祁镇的儿子还是个穿开裆裤的小娃娃,而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没有一个德行兼备的人来主持大局怎么可以呢?

于是,当时的孙皇后想到了小叔子朱瞻墡。

因为他是先帝(朱瞻基)的胞弟,在诸位藩王中素有贤名,在宗室中声望也很高。

所以,孙太后决定,派人取来襄王朱瞻墡的金符,然后派人召朱瞻墡入京。

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明史》

但是,这一次,依然是个误会。

因为,当大明的一众文官吓得脚趴手软准备南迁的时候,兵部一个侍郎站出来说:“我们要守住京城!”

这人名叫于谦。

于是,于谦被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组织人员进行北京保卫战。

而这边,因为远水不解近渴,孙太后也决定让在京中的郕王朱祁钰暂时监国。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将自己的孙子,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

当朱瞻墡收到孙太后入宫的诏书时,这边朱祁钰其实已经监国有一段时间了。

可以想象,如果朱瞻墡就这样满怀对皇位的期许,屁颠颠地跑到京城去,那么,这事情就尴尬了!

还好,“大明好皇叔”朱瞻墡比较靠谱,他就想自己在封地做个安稳王爷。

于是,立马回信,说自己不能做这个皇位,还是让朱见深上位,让朱祁钰监国最好。

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书至,景帝立数日矣。《明史·诸王》

其实,朱瞻墡真的时人间清醒,那边,朱祁钰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明朝的文官都是假斯文的,骂人打架都是行家。

他们要朱祁钰交出太监王振的余党,为了发泄愤慨,在朝堂上对这些本身就身体有残疾的人大打出手,以至于好几人被暴毙在了金銮殿上。

朱祁钰着实被这些如狼似虎的文官给下了一大跳。

但是,这当皇帝,好处还是比坏处多一些的。

所以,在耐着性子让这些文官发泄完后,朱祁钰终于转正了。

他由监国变成了真正的皇帝,成为景泰帝。

而他的哥哥,被也先俘虏的朱祁镇只能被遥尊为太上皇。

也先也不傻,本想着拿着朱祁镇这个肉票捞一笔,结果,人家明朝有的是人做皇帝。

现在,这个朱祁镇就跟烫手的山芋一样,也先不想要,明朝这边,朱祁钰更不想要。

几经波折后,朱祁镇终于被也先送回给了明朝,而他的角色也由俘虏转化成了囚徒,被弟弟朱祁钰关进了破旧的南宫。

得知太上皇朱祁镇被朱祁钰关入南宫的朱瞻墡思前想后,又写了一封奏疏进京。

希望朱祁钰能够善待太上皇,每天去看看他。

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明史·诸王传》

面对这样一封奏疏,朱祁钰虽然不高兴,但是也不能因此制皇叔的罪吧。

而朱瞻墡万万没想到,这封奏疏,在日后,会救他一命。

不要怀疑,皇叔对这宝座真没兴趣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

之前他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自己儿子不争气,刚当一年太子就夭折了。

如今,朱祁钰病重,国本未定,大臣们再次陷入恐慌。

当时,明朝大臣们就建议重立朱见深为太子,被朱祁钰否决。

大家见朱祁钰无意将皇位留给朱见深一脉,朝中又有人提议,让朱瞻墡来做这个皇帝。

朱祁钰依旧不认可。

此时的朱瞻墡已经51岁,还没等他听到京城里的这些传闻,朱祁镇已经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弟弟朱祁钰拉下了皇位。

在朱祁镇再次登上皇位后,和第一次登基时一样,他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位叔父朱瞻墡了。

他将于谦定罪,罪名就是“欲立外藩”。

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孙太后知道自己儿子的这点小心思后,拿着朱瞻墡在土木堡事变后写的两封奏疏给朱祁镇看,朱祁镇才发现,原来自己时时刻刻提防的皇叔居然比自己的弟弟心疼自己多了。

不仅不窥榷自己的皇位,还让弟弟善待自己。

感动之余,朱祁镇决定,招叔叔进宫,亲自感谢。

最得皇帝尊重的王爷

在朱祁镇复位后的四年里,朱瞻墡两次应召入朝。

第一次,他除了祭拜宗庙,几乎都呆在自己的府邸里。

在临行前,朱祁镇问他有什么请求,他所请求的却是开封百姓的民愿,这令朱祁镇对这个皇叔非常敬佩。

在之后,朱祁镇也按照朱瞻墡的要求,“省刑薄敛”,努力做个好皇帝。

第二次来京城的时候,朱祁镇率领文武百官,到皇叔府邸拜见,表示了对这位皇叔最大的尊敬。

在临走时,明英宗亲自骑马跟在朱瞻墡的肩舆之后,送朱瞻墡到卢沟桥。

朱瞻墡惶恐不已,劝明英宗:“以君送臣,不符合礼法。”

可明英宗却说:“王德厚望尊,今日非以君送臣,乃以侄送叔,何乱之有!”

朱祁镇此时,放下君王的架子,以叔侄之礼送朱瞻墡出城,可以说,给了朱瞻墡最大的荣耀。

而朱瞻墡依旧保持着自己一贯的谨慎为人的作风,他让人将自己的肩舆倒过来走,自己脸对着朱祁镇,表示对朱祁镇的恭敬。

之后,朱祁镇又招朱瞻墡进宫,朱祁镇推辞年纪大,再也没有入宫过。

但是,朱祁镇每年给这位叔叔封赏的却是诸位亲王中最多的。

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成化十四年薨。《明史·诸王传》

等到朱瞻墡去世到时候,已经是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在位了,这位一生历经了7朝6位皇帝的明朝最牛皇叔终于寿终正寝,享年73岁。

后记

朱瞻墡的一生能够在73岁的高龄,平安地在家里去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知道自己的本分,从不窥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哥哥朱瞻基的时期,他两次监国,看似离皇位很近,但是,和朱祁钰监国转正不一样。

朱瞻基是朱棣亲自带出来的好皇孙,他有实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久经沙场的汉王朱高煦都刚不过朱瞻基,何况朱瞻墡这个手中没有实权的小弟呢?

所以,本分才是保命的真理。

但凡他有那么一点点的非分之想,朱瞻基分分钟能将他撕碎来。

在朱瞻基去世后,他看似有三次机会礼皇位很近,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京城的局势瞬息万变,根本不能支撑他成为金銮殿的主人。

第一次,虽然有母亲张太皇太后主持大局,但是,作为传统正统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又经历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在朱瞻基友儿子的情况下,张太后是断然不会支持朱瞻墡上位的。第二次,嫂子孙太后虽然一开始给他下了入京的诏书,但是,在几天后,朝中便得出来由朱祁钰监国的新方案,显然,即使朱瞻墡应召入宫,之后也没有他什么事了。第三次,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闻而已,如果不是之前朱瞻墡为人厚道,多次拒绝皇位的召唤还让朱祁钰善待朱祁镇,不要说皇位了,连脑袋都会保不住。

所以,朱瞻墡的一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在皇权敏感的年代,皇权一次次和他搭上线,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处理得不好,随时有可能脑袋搬家。

还好,朱瞻墡比大多数的王爷活得清醒明白,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这些无妄之祸,最终能够在家中安然离世。

正所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作过分的企求、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的人,才是“常足”之人。

朱瞻墡给我们完美地展示了,一个“常足”之人,应当有怎样的毅力,去面对身边种种诱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只可惜,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这样的人太少了。

更多的人,在面对诱惑时,不知不觉就走错了方向,等到想回头时,却发现,不是所有的回头,都能看到一片海阔天空!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古典文献学家?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

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

南宋的郑樵《通志·校雠略》

现代的话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

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解缙(永乐大典)、纪昀(四库全书)

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寿《三国志》,班固《汉书》,谈迁《国榷》

你应该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史学家”:

先秦:孔子、左丘明;

汉: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荀悦;

魏晋南北朝:陈寿、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袁宏、崔鸿、郦道元;

唐: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棻、李延寿、杜佑、刘知几;

宋:欧阳修、郑樵、李焘、李心传、徐梦莘、徐天麟、袁枢、章冲、乐史;

元:马端临;

明:王圻、宋濂、陈邦瞻;

清:毕沅、刘锦藻、谈迁、谷应泰、魏源

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著名是《资治通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定义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类别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明史的史料来源?

来源除了正规的《明史》以外,还有十七位皇帝的《实录》,讲的都是明朝每位皇帝的饮食住行,以及每日的活动。比如《明太祖实录》

除了正史以外,还有很多当时明朝文人自己写的私史和笔记。比如像《国榷》还有《鸿酋录》都属于私人写的历史记录。

最后就是一些野史和一些传说,也能说明一些历史的真相!比如像李自成的藏银洞还有方腊的方腊洞传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