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负者歌于途,一个出过轨的女生
至于负者歌于途,一个出过轨的女生?
一个出过轨的女生,值不值得挽留,我觉得还是视情况而定。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出轨就是对感情的不忠。感情首先是专一的,更是纯粹的。如果两个人彼此相爱,那么一定是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同时在他们的心里各自都没有别人。爱情是专一的,爱情中不能三心二意。俗话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感情也是如此。不能是一个人同时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相爱。三个人的爱情或者多个人的爱情,那不是乱套了吗?那就不是称之为专一的爱,而称之为滥爱。一个出轨过的女生,说明她对感情不忠,不能专一的爱一人。尽管她在你面前下跪求饶,说她以后一定改。但此话能不能相信,又有多少水分存在?再有你们的感情如何,你心里是最清楚,她爱不爱你,你也是最清楚的。如果平时她就是个滥情的人,经常和许多男人纠缠不清。那么你发现她有一次出轨肯定不能原谅。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她下一次还会不会再出轨。
其次出过轨的女人难保还有下一次和以后的若干次。一次出轨和出轨若干次性质是等同的。都是对感情的不忠和对婚姻和爱情的背叛。为什么女人要出轨?这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可能是她不够爱对方吗;可能贪图别人的物质享受和金钱;可能她受到外界情感上的诱惑;可能是双方异地出于寂寞。以上这几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女人情感的出轨。有的女人是一时糊涂出轨了一次,事后她也向另一半进行了忏悔。如果是女人一时受到诱惑出了轨。至于有没有以后出轨,这关键在于她,看她内心里是怎么想的。她顾不顾及这个家以及老公。如果她为出轨这件事感到忏悔,觉得以后再也不能出轨了,应该给她机会改正。
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小文在单位里是一名销售经理。既漂亮又年轻能干。老公王强人老实,什么都听老婆小文的。一次小文和单位同事里一起出差到外地,然后谈成了一笔数额很大的生意,小文和同事很高兴,两个人就喝了很多的酒庆祝。因为酒精的原因,一时的意乱情迷小文出轨了那个男同事。事后她非常后悔。回到家后,她一直心事重重。她害怕告诉老公王强,王强会接受不了。但她想这件事不能隐瞒他一辈子,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强。王强听完怒气冲冲。不相信他一直疼爱的妻子小文会出轨。小文冷静的说,如果你接受不了我这次出轨咱们就离婚吧。如果你能接受,我保证没有下一次,以后我们俩好好过日子。老公王强静静地思索了好几天,觉得妻子出轨就是一时间做了糊涂事,所以他最后还是原谅了小文。现在两个人过得挺好,小文又生了二胎。所以在女人出轨这个问题上,应该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出轨,女人出轨后还能不能改正。这是最重要的。总结:一个女人出轨值不值得挽留,我觉得还要是情况而定。如果她平日就是一个滥情的人,那么就没有必要挽留。如果你们平日感情非常不错,她只有一次因为酒精或一时失误出轨,那要问问你自己能不能原谅她?能原谅她就挽留她,如果不能原谅,那么就轻轻放下,就比分手结束。
近代史中浙江有哪些名人?
浙江,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界于东经118°01'~123°10',北纬27°02'~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
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浙江省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5850万人。这里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浙江省历史上知名的几个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呢?
1.徐志摩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蔡元培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3.鲁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他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其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4.钱三强钱三强,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5.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6.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
7.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8.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9.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钱君陶(1907—1998)祖籍浙江海宁,生于浙江桐乡屠甸镇。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山馆、抱华精舍。著名艺术家、音乐出版家。 鲁迅之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
10.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1.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12.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浙江嵊县浦口镇人。
13.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我国现代的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14.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15.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印学学者、书法篆刻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村。
前车双黄实线掉头?
前车违章对本次事故的责任划分没有丝毫影响,违章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后车是属于追尾,没有和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负本次事故的全责。
打个比方:哪儿要是站着几个人,你也要选择开上去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有谁会眼睁睁的开上去呢?除非距离短暂,没能在撞上人之前刹住车,避让不及时才撞上去的。那么同样的道理,后车要和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以便观察前车的动态,根据前车的情况来选择避让或者平稳停车,也不会造成本次事故的发生。
这句话到底怎么讲?
【苏联解体是美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美国上兵伐谋的经典是海湾战争。】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孙子兵法》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中国2500年前的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西方称为东方兵学之祖;西方德国200多年前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西方兵家之祖。《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早2000多年,谁先谁后不言而喻,客观的说,《战争论》是在《孙子兵法》基础上发展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无论成书时间的早晚,还是内容的继承发展,《孙子兵法》无愧是世界的兵家鼻祖。
对于战争的含义和表述,《孙子兵法》高度概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论》用了八个章节,三万多字叙述“战争”的含义,其中只有一句话准确而概括:“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孙子兵法》中“兵者”的“兵”,就是指战争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死亡或者生存所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战争论》用三万字解释战争,谁能够有耐心记得住呢?
战争是人类生存竞争的产物,战争是优胜劣汰进化的组成部分,战争也是有规律的,战争也是有交战法则的,这就产生了研究战争规律的人,由此诞生了诸多的兵法。《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谋”,“谋”必须有所依托,用两个字表达就是“势”。简单的说,“谋”就是策划、运筹,谋的是“势”,“势”就是力量、实力。
战争的目的就是战胜对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那你怎么才能战胜对方呢?这就是兵法研究的内容。《孙子兵法•谋攻》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或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前一句话,不打仗而让敌人屈服,是政治家、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后一句话,是统帅、兵家的纵横捭阖,是战争的制胜法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是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说的,打一百场战争都胜利,并非最好的战略结果,战争总是会死人的,还会大量的死人,歼灭敌人三千,自己也会损失八百人。不使用战争的手段,而通过非战争手段:政治较量、军事对抗、经济制裁、外交斗争、舆论宣传、策反瓦解等等,让敌人、敌军、敌国最终崩溃,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以往的解释是:“用兵的上策是和敌人比拼谋略,其次是和敌人进行外交斗争,再其次是对敌人发动战争,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市。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自古以来,大多都是这样解释的,今天的很多军事理论家也是这样解释的。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就是错误的,但是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在《孙子兵法》中,“谋”字在不同章节、段落中有不同的含义,战略、谋略、战术、计谋等等。冷清先生个人认为,上兵伐谋的“谋”,在这里是战略部署的意思,并非通常人们认为的对敌谋略。当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国家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等等,都得围绕打赢战争而部署动员,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而孤立敌对国家,战略部署完成后对敌国展开全面军事打击,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必须攻打敌人坚固的城市。战争中攻打敌人的城市,也是不得不进行的军事行动。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家层面全方位的冷战对抗,时间漫长资源消耗巨大,策反和瓦解对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最终将敌国、对手拖垮、耗死;上兵伐谋,是军事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军事打击,歼灭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用战争的手段达到某种战略目标。现代或者当代,《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现代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伟人毛泽东,并且还有独创性的发展;当代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最成功的是美国人,以往我们都小瞧了他们。美苏冷战、苏联解体,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应用“上兵伐谋”的典范。
【美苏冷战45年苏联解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
二战结束伊始,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国组织,就开始了全方位的对抗,这就是后来历史定义的“冷战”。三八线、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地缘性标志,根据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雅尔塔宣言”“波斯坦公告”,剥夺了德、意、日轴心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法获得的利益,划定了美苏两大集团的势力范围。在西方,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德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首都虽然是苏联独自攻克的,根据协议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东方以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为界,划定了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日宣战后遵守了协议规定,进军到三八线就终止了,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两个国家“北朝”和“南韩”。
两大阵营对抗的两个领导者美国和苏联,他们一开始制定的整体战略是相似的,尽可能地避免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战争,以免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影响力、意识形态、势力范围等等诸多方面。尽管美苏两个核大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代理人战争却贯穿冷战全程。代理人战争的实质,是两大阵营维护各自的势力范围,渗透蚕食对方的势力范围而爆发的。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1965年的越南战争,四次中东战争,1980年的两伊战争,1981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军备竞赛是美苏冷战的一大特点,双方生产、储备大量的军事装备,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超越对方的军事力量,以期达到威慑压制对方的效果。美苏两霸都是“核武器”大国,谁也不敢轻易地和对方开战,因为核武器是毁灭性的。军备竞赛的结果演变成“核武器竞赛”,美苏两霸生产装备的“核弹头”均在万枚以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的触角,升入到太空领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就是引诱苏联跟风,拉垮苏联的经济。
《孙子兵法》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注解是这样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文眼要点,不使用战争的手段,全方位的和对手敌国冷战,这才是正确的战略方法呀!美苏冷战当然也就少不了间谍战、舆论战,美国有中央情报局,苏联有克格勃,他们是干什么的,就是偷取敌人的情报,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民心,瓦解策反敌人中立场不坚定者,从而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
美苏拼国力民心的全面对抗,真的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拉力赛,就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是不容许出现重大失误的。美国苏联都出现过失误,美国的失误较少而苏联的失误较多。朝鲜战争中国参战后,美国被中国打回三八线,战争打了三年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美国总统杜鲁门突然醒悟,中美打成这个样子,苏联还没有出手,决定结束战争。一个美国将军说了著名的那句话:“在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同样的,1975年,美国终止了打不赢的越战,1979年美国和中国建交,卸下了两线为敌的包袱。
反观苏联,赫鲁晓夫主导“中苏交恶”,把自己的盟友变成对手。“古巴导弹危机”虎头蛇尾,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让同一阵线的小兄弟们很不满意,波兰统一工会上台,意味着华沙条约解体。出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军备竞赛搞垮了国家经济,政治腐败导致意识形态垮塌,戈尔巴乔夫的“休克疗法”,直接把苏联政治、经济都搞崩溃了。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戈尔巴乔夫竟然默许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为苏联全面解体开创了先例。1991年苏联轰然垮塌了,美国取得全面的胜利,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海湾战争是美国学习《孙子兵法》,使用上兵伐谋的取胜的典范】
两伊战争以前的伊拉克面积43.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盛产石油。海湾战争以前的伊拉克,在中东、中亚地区绝对是一个强国。拥有常备军一百多万,民兵接近二百万,军用飞机2000多架,其中战机700多架,坦克一万多辆。伊拉克也是久经战阵的国家,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之久,当然两伊战争也可以称为代理人战争,正是因为两伊战争的缘故,伊拉克从富庶国家变成了债务国家,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主要债权国。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债务谈判破裂,萨达姆借口科威特一百年前是伊拉克的附属国,悍然发动对科威特的入侵,20多万军队、2000多辆坦克开进科威特,占领了科威特全境。第二天,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发表声明:“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赤裸裸的侵略”,第一时间表明了美国的态度。既然是侵略,美国警察就要管这个事情,很快美国高层就确定了美国的国家战略,维护石油美元、维护石油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是美国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必须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美国针对伊拉克的国家战略确定以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舆论全方位的国家战略部署、动员即刻展开,核心任务是全面的军事动员和部署。政治、外交层面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用成熟、详实的报告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安理会通过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以及达成一致谴责和制裁的11个决议。美国动议通过第668号决议,确定了对伊拉克动武,规定1991年1月15号,是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众多的联合国决议,让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美国动员并部署军队的同时,凭借联合国的多个合法决议,动员了37个国家出兵,组成38国组成的“多国部队”。美国及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部署了100万军队,其中美军73万之多,10个航母战斗群、9个两栖打击大队,数百艘舰船,一万多架作战飞机,数百万吨军事物资。美国白宫任命美军四星上将“施瓦茨科谱夫”,为海湾战争前线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在制定具体作战计划的同时,紧急印刷了一万多本《孙子兵法》,参战美军连级以上军官“人手一册”。
由于美国的科技太强大,美军的装备优势太明显,战后人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海湾战争还是《孙子兵法》的胜利。美军在五个月时间的部署当中,从来没有间断对伊拉克的侦查和轰炸,而萨达姆在五个月当中,也从来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反突击,从而打乱美军的军事部署,判断美军将来发起进攻的方向。五个月时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有条不紊的部署,美军在小规模的侦查活动中,只有一名女兵被伊拉克方面俘虏。
1991年1月17日,由于伊拉克拒绝从科威特撤军,美军主导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每天出动两三千架战机,对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伊拉克军队则消极防御,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隐藏在地下,并用萨姆导弹攻击以色列,试图引诱以色列反击,从而争取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色列为配合美国表现的相当克制。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伊拉克军队完全是消极防御,没有组织任何大规模的地面反击行动。
1991年2月23日,美军及多国部队展开“沙漠盾牌”行动,出动了战机十万架次,投掷了十万吨炸弹,发射战斧导弹288枚,发射空射巡航导弹35枚。24日4时,美军及多国部队在5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从沙科、沙伊边界发起进攻。其实,美军和多国部队正面攻击,只是美军为了吸引伊拉克的注意力。施瓦茨科普夫按照《孙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思想,命令美军精锐的第十军团十几万人,上万辆装甲车辆,秘密的横穿在沙伊沙漠地带,横跨300多公里的伊拉克沙漠,意图包抄伊拉克前沿巴士拉地区,切断伊拉克驻守科威特的30万军队的后路。
26日,苏联间谍卫星发现了美军横穿沙漠的行动,苏联方面通知给萨达姆,萨达姆命令驻扎在伊叙边境的伊拉克第三军司令,紧急出动堵截美国横穿沙漠的第十军,这一切都已经晚了,第三军团距离巴士拉近千公里,远水解解不了近渴,萨达姆宣布停火,命令科威特的伊军全线撤退。20多万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拥挤在伊科公路上,完全成为美军和多国部队空军的靶子,几百公里的公路上留下数不清的伊军车辆和装备,28日,美军停止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完败。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崭新的历史军事史实,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文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扩展资料:
1、中心思想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
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
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赏析
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
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
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
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与民同乐)伏了一笔。
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
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
此外,《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这不仅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而且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