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谋士,为何那么多人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
刘邦的谋士,为何那么多人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
贾诩的能力如何,为何那么多人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一提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大多数人会认为诸葛亮、司马懿、庞统等人是当时最具智慧的谋士,尤其是诸葛亮被后人评价为智者的化身,甚至被传为神人。其中,在这些谋士当中还有一人,无论计谋、眼界还是兵法都不输于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他就是贾诩,虽被后人评价为“毒士”,但其智谋绝对不低于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
但世人皆知诸葛亮、司马懿、庞统等名气大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贾诩,他到底有多大能力,被人评为三国第一谋士呢?
三国时期有很多谋士,但每个谋事多少都有过失,如诸葛亮的街亭之失,周瑜的荆襄之失,唯独贾诩用谋,从未有失,他的一生就是“听我者胜,逆我者败”。且看贾诩的能力之强。
一是具有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贾诩少年时并不出名,最先是被汉阳郡阎忠赏识,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因此被举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与同行的几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不慌不忙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驻守边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后被官府全部剿灭,由此可见,贾诩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多强。
二是阅历丰富,胆识过人。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害,当时董卓的心腹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并建议造谣、煽动西凉民众造反,这一招很有效,西凉距离长安较远,消息闭塞,几个月就煽动十多万人跟上李傕造反,一路浩浩荡荡,杀进长安,又逼使献帝杀掉王允,并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两人都假节钺,辅佐朝政。李郭张樊四人从一伙逃犯,摇身一变,成了掌控国家的高官,这才有了之后的李傕郭汜再乱朝纲之事。
三是为人老道,时人莫能及之。贾诩为李傕、郭汜等立下功劳,后者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意思是: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 后纵观所言,其一方面助纣为虐,一方面又成功的躲过千夫所指。
四是能够在乱世之中淡定分析局势,算无遗策。贾诩最让人称道的是劝说张绣在先投曹又叛曹情况下,再一次投曹,并被重用之事。
据记载,在张绣第一次投曹后,曹操强占了张绣的婶娘,他打算反曹操,贾诩让张绣先给曹操说,招募的新兵逃亡,想把军营移动到中军周围,曹操大意,答应了要求,张绣先派胡车儿,偷走典韦铁戟,又请典韦赴宴,把典韦灌醉,然后凌晨举事,一下子把曹操打了措手不及,典韦战死,曹操儿子,侄子都死于逃亡途中,损失惨重。
一年之后,袁绍派人想要招降张绣,但是贾诩却让张绣拒绝他。张绣觉得很奇怪。贾诩给了建议:“不如归顺曹操。”张绣顿时不淡定了,曹操可是自己的仇人,可是贾诩却说道:“就是因为有仇,才去投奔曹操。” 张绣理解不了,于是贾诩给了解释:“其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归顺曹操就是归顺朝廷;其二,袁绍势大,投奔不受重视,曹操力微,必善待于我;其三,有志称霸天下者,无不抛去私怨,以彰其德。”就这样,张绣归顺了曹操,并获得了对方的重视。
五是看破时局,参透人心。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之前,曾问计于贾诩,贾诩回答说:您有四胜,精明、勇敢、决断、识人,只要抓住机会,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果然,没多久曹操就趁机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六是擅长离间计。在曹操攻打韩遂马超之时,当时韩遂马超联军铁板一块,让曹操无处着手,贾诩说:不如用离间计吧!于是曹操便采用他的计策,写信给马超和韩遂,从而导致两人内战,为曹操占领关中地区打下了胜利的第一枪。
七是韬光养晦,收敛光芒。自从贾诩在曹操手下做谋士后,轻易不发一言,少有出谋献策,一直韬光养晦。晚年的贾诩更是收敛光芒,闭门不出,为了明哲保身,消除曹操猜疑,杜绝了与权贵的往来,在儿女的婚事上,绝不攀附名门,避免自己功高震主,在权术争斗中被猜忌。
在曹操晚年立储之时,拿不定主要,专门咨询贾诩,曹丕、曹植该选哪个?贾诩故意装哑巴,曹操忍不住,耐着性子再问一句,贾诩回答说,刚才正在想事情,所以没有及时回答,曹操说啥事这么重要,连吾问话都敢耽搁?贾诩说正在想刘景升、袁本初父子耳!曹操大笑,立即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不久就立曹丕为接班人。
八是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自家。贾诩作为一个纯粹的谋士,不是拿什么“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来要求自己的,他追求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很明白:不是建功立业,不是扬名立万,而是要自己和家人好好活下去。曹丕称帝后对贾诩十分尊敬,委任贾诩为曹魏的太尉,位极人臣,于77岁时才去世。最终活过了诸葛亮你、司马懿等人,他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不愧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历史上,所谓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平时的工作也就是在幕后给领导出出主意,不参与其它事务,我们熟知的范增、张良就是纯粹的谋士。贾诩机敏过人,眼光独到,往往能摸透人心,看破局势,他似乎天生就是干这行的人。
所以,在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谋士如云的年代,贾诩一贯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可谓计谋百出、算无遗策,往往遇事能机敏通变,分析到位并做出正确的决定。最难能可贵的是,贾诩不参与党争、不进谗言、不结高门、不附权贵,夹缝中求生存,游刃有余,无论何种时局,都能明哲保身,不愧为三国第一谋士。
刘邦分封西汉一百多位开国功臣?
汉书-卷十六记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 ,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刘邦立国后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按《史记-高祖功臣年表》的排名来看,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高居第一,韩信位居第21,张良位居第62。
刘邦曾直言不讳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这三个人功劳最大,那么为何一方面刘邦对他们赞赏有加,另外一方面分封功臣时除了众望所归的萧何位居第一,韩信和张良的排名却如此靠后?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会如此悬殊?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功臣大都来自丰县和沛县,比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夏侯婴等人,或者来自丰沛周边比如灌婴、周苛、周昌、柴武等人,这两部分人是支撑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也是刘邦的元从嫡系,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一而终、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和张良功劳虽大,但是一则他们不属于丰沛元从集团,二则他们在投奔刘邦之前都曾效力于其他诸侯麾下,比如韩信效力过项羽,还曾差点离开过刘邦;张良则先是辅佐过韩王。
韩信还好说战功赫赫,张良是典型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排在功臣榜前面的除了出自丰沛元从集团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以军功封侯,如果没有战功的张良位居前列,很多人会不服。
第二,既然韩信战功显赫,那为何他的排名仅仅第二十一?这就不得不提到韩信自身的原因了,从前198年张耳之子张敖由赵王降封为宣平侯来看,《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应该是在此之后,此时的韩信已经由楚王被降为淮阴侯了(张敖在此表中是宣平侯而非赵王)。
韩信功高震主,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虽然仍免不了被清算的后果,但是他虽无谋反之举却有谋反之意给了刘邦和吕后对付他的借口,由王爵降为侯爵只是开始,杀韩信是迟早的事,否则以韩信之功当可居萧何之下位居第二。
第三,具体到张良,除了他不是丰沛元从集团和无显赫战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良不愧是谋圣,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于是选择了功成身退,比如刘邦原本赐予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结果张良回答:“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此举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之心。
汉初三杰中,结局最惨的是韩信,不仅被杀还被夷灭三族,最好的是张良,云游四海一心修道却得以善终,至于萧何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刘邦猜忌活得战战兢兢,不惜自污名节才得以自保。
刘邦身边的功臣?
刘邦手下3大功臣,史称“汉初三杰”。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以及韩信三位帮助汉高祖打下江山的三位开国功臣。
1、张良
兴汉第一谋臣张良辅助高祖刘邦筚路蓝缕,南征北战,迭献奇谋,顿挫强敌;特别是他与韩信文武合璧,相得益彰。垓下决战,他发挥了无人替代的"智囊"作用,毕其功于一役,杀得西楚军队片甲不留分崩离析,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四面楚歌穷途末路,最终自刎乌江。
张良从始至终安心当一个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却从不要军权,他深谙帝王心理,刻意选择与权力保持距离。皇帝对这样的人放心,自然也就不会苦苦相逼了。所以,张良得以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2、萧何
在刘邦建立大汉的功臣中,萧何的功劳排在第一位,又被封为丞相,是一代名相。萧何的名声太好,在沛县的时候声望己经比刘邦高,尽管萧何和他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但刘邦绝不是一个轻信之人,萧何很得民心这一点让他很是忌惮。
3、韩信
在楚河汉界的疆场上,韩信一身传奇,战功无数: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正是这些战功,为刘邦称帝、汉朝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刘邦称他“人杰”,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正是这样1位功绩卓然的战将最终于公元前196年在长乐宫被吕后给诱杀。
张良献计?
张良一生为刘邦提供了无数计谋,具备战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项:
第一,妙计进关中。公元前207年6月,进军关中途中,面对退守宛城的南阳郡守,心急的刘邦一度计划绕道而行;张良则及时点出了这种“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队伍掉入被前后夹击的危险。抵达崤关后,面临扼守险要地形的秦军,张良攻心为上,首先利诱秦将;其后却趁对方松懈之际、绕道后方,大破敌军,用最高效的方式,彻底击碎了关中的抵抗意志;
第二,鸿门宴上力挽狂澜。面对起初铁了心要除掉刘邦的范增,张良利用自己与项伯的交情,帮助刘邦在项羽面前争取到了更正面的印象;鸿门宴上,当范增、项庄咄咄逼人、形势骑虎难下时,张良及时召进看似鲁莽、却吻合项羽脾性的樊哙,巧妙化解了危机,帮助刘邦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大难关。
第三,仗义施才,为刘邦争取汉中地。项羽分封诸侯时,原本只是分给刘邦巴、蜀两地。若这一格局定型,那么刘邦的政治形象只能变成一个偏远地区的蛮夷之君,毕竟这两大地区那时还处于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带。张良则把刘邦送给自己金银全部送给项伯,替刘邦在项氏身前争取扭转局面的机会。其后,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加大投资,成功让项羽把汉中地区一同封给了自己,为将来杀出西南奠定了实力、地利、舆论基础。
其四,拨乱反正,扭转了刘邦的错误战略选择。公元前204年,彭城之败后的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面对儒生郦食其提出的复立六国之后、分散项羽力量的主意,刘邦病急乱投医、欣然同意,甚至连印章都刻好。关键时刻,张良赶到,他列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以不容辩驳的逻辑,指出郦食其思路只对六国贵族后裔有利,对出身草根的刘邦而言反而是放大弱点、自毁长城,让回过神来的刘邦惊出一身冷汗:“竖儒几败而公事!
他手下人是不是当时最顶级的人才?
刘邦在沛县是一位亭长,一天游手好闲的也不干啥正事,开点工资也都和狐朋狗友们胡花了。不过,正所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当然了,刘邦经常在酒馆赊账,其实刘邦也是干了活的,不是白白吃酒馆白食。刘邦身为泗水亭长,他作为当时的派出所长,还是有一定本事的
在刘邦的这群朋友当中,你可以挨个看个去,他们的性格迥异,职业五花八门,贫富也不均衡,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围绕在了刘邦身边,认可刘邦这个人。
樊哙是杀狗的屠夫,但是樊哙力大无穷,能征善战,他是一个勇武的莽夫,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听话,更是忠义,没有自己的私下的理想和目标,他的人物形象更像是李逵,一心对刘邦好,生死与共。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史记》萧何是秦朝沛县的主吏掾,县吏相当于现在县里的办事员头,在这群人里可能是属于有文化的那种了,至少萧何是个文化人,而且有稳定工作。
周勃是丧事上的吹鼓手,就是谁家有什么婚娶丧失的时候,他就去吹喇叭赚钱,但是周勃还过日子是一把好手,家里还经营编制和养蚕的生意,过的小日子还不错。
灌婴是布贩,平时卖点针织品啥的,。
夏侯婴是车夫,这小子喜欢刘邦,总喜欢和刘邦聊天,每次他驾车送完客人,没啥事了就去找刘邦扯淡,一来二去就和刘邦处的特别好了。
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史记》曹参是管理监狱的小吏。说是小吏,其实比刘邦牛,刘邦押送犯人的时候还是曹参的下属呢,曹参和萧何关系好,他们又与刘邦关系好。
为啥都成了王侯将相
这个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们能力有多强,而是刘邦太厉害了。
刘邦喜欢重用身边人
刘邦和这些人都是平时的好友,他很信任他们,所以他在办一些重要的事情时,首先就会想到这群人,重用他们,使他们有更多的成名机会。
刘邦用人不疑
刘邦要么不用,要么不疑,他不会用一个人,然后再去怀疑一个人,正是这样的信任,让刘邦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对刘邦死心塌地。
同时,在刘邦放权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人获得了历练的机会,放手大干,最终成就了每个人的功绩。
刘邦敢于用人
敢于用人这一点, 在刘邦使用韩信的身上就体现的很充分,。
好在萧何慧眼识人,认为韩信是个人物,又好在刘邦对萧何很信任,他认为萧何认可的人不会错,于是给了韩信大权,不要小瞧这个做法,换成你我都做不到,项羽也做不到。
综上,与其说是王侯将相汇聚刘邦身边,不如说“狐朋狗友”跟着刘邦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