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丁原,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的主要内容
吕布丁原,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的主要内容?
朝廷派往西凉领兵的刺史董卓,手下有二十万大军,野心很大。这天,他接到何进的檄文,便令他的女婿李儒先派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说这次出兵是为了惩除宦官,制止逆乱。好让朝廷的大臣不对他产生怀疑。随后便起兵向京城洛阳进发。
张让等听说外地的兵来到,便派五十名刀斧手埋伏在长乐宫嘉德门内,让何太后召何进进宫。何太后不知是计,就派人宣何进进宫。何进刚一进门便被乱刀砍死。
护送何进进宫的袁绍、曹操在宫门外等了很久,不见何进走出,就在门外大声叫喊∶“请大将军上车!”这时,何进的人头被从墙里扔了出来。袁绍、曹操大怒,高叫着杀入宫内.一时皇宫内火光冲天。
张让、段等宦官,慌忙劫拥着少帝和陈留王,从后宫逃跑了。张让自知难逃一死,便投河自杀了。
众人从路边草堆中找到少帝和陈留王,护送回家。行不到几里路,一队大军赶到,为首一员大将正是董卓。董卓将少帝和陈留王送回宫中,便把人马驻扎在城外,天天带着铁甲骑兵入城,横行街市,闹得老百姓惶惶不安。
董卓还带着宝剑出入皇宫。一天,董卓在温明园中大摆筵席请大臣喝酒。突然提出要废了皇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大臣们都不敢出声,荆州刺史丁原将桌子推翻表示反对。董卓拔剑要杀丁原,可他看到丁原身后站着吕布,正用眼睛瞪着他,便不敢下手。
第二天,丁原在城外同董卓打了起来,董卓的人马被吕布杀得大败而逃。
董卓回来后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将李肃挺身而出,说他和吕布是同乡,只要董卓愿让出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给吕布,他一定能叫吕布背叛丁原,投降董卓。董卓便答应了。
吕布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一见那赤兔马浑身上下像火炭一般红,便喜爱得不得了。当夜便将义父丁原杀了,提着丁原的首级投效董卓,拜董卓为干爹。
董卓收了吕布做义子,从此便为所欲为。很快废了少帝,立陈留王为皇帝。九岁的皇帝无力治理国家,相国董卓把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中。
丁原董卓为何都要认名将吕布做干儿子?
一点浅见哈!
他两位若不认的话,则就死有葬身之地了,也就是讲罗公的故事写起来就不顺手啦——
再者说了,世人都有烂毛病,不愿看不刺激的东西,就专爱看散发着“死翘翘、死皮赖脸、死性不改、死变态、死去活来、死要面子、死不要脸、死缠烂打、死乞白赖、死无葬身之地等等”一系列小众的、非主流气息的一些东西……
由此也可看出,罗公真是个吃透人性的大师呀!尽管那时,心理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吕布为人所不齿?
此文以正史为背景,不参考三国演义。
史书没有记载吕布的出身,只知道他是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人,这在东汉时期是边境地区,吕布因为个人勇武而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征为主薄,很难想像吕布这样一个武力过人的猛将,第一份工作居然是当个秘书。
吕布能当主薄,说明他是识字的,当时能识字的家庭大概率都是不差的,吕布虽然当的是主薄,但是丁原一定是看中吕布的勇猛,从吕布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特长是武艺,短处是头脑,丁原应该是打着主薄的幌子让吕布当贴身保镖。
吕布与丁原
其实丁原跟吕布也有些类似,丁原出身贫寒,靠的是个人勇武走上了仕途,凭借勇猛善战的功劳一步步当上并州刺史,之后丁原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丁原手下有三个猛将,分别是吕布、张辽、张杨。
汉灵帝在位时,丁原手下的张辽、张杨被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蹇硕召入洛阳,充实军队,随后张辽和张杨又被蹇硕派到外地去征兵。而吕布始终跟着丁原,可见丁原对吕布的重视,一直带在身边。
汉灵帝去世之后,朝廷由大将军何进掌控,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愿意,于是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征召外军进入京城施压,何进征召了三个人带兵进京,分别是:丁原、董卓、桥瑁。
丁原
丁原是第一个率军进入洛阳的,桥瑁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到,董卓则是最后一个到洛阳的,丁原到了洛阳之后,成为何进的部将,被封为执金吾,掌管京城北军,负责保卫京城与维护治安,这样一来,丁原就成为何进的亲信之一。
丁原进入京城洛阳是带着吕布一起来的,可见他对吕布的信任,但是这个时候吕布仍然还是丁原的主薄,并没有升官,也正是这个时候,朝廷中发生了变故,宦官们不愿意坐以待毙,假借何太后之名,把何进骗到宫中杀死,何进一死,他手下就群龙无首。
接着是袁绍和袁术率领自己的军队杀入皇宫之中,诛杀了所有的宦官,小部分宦官则拥着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一起逃出宫外,结果遇到了董卓,宦官自杀,董卓就迎立皇帝回到了京城洛阳。
董卓
何进的部下吴匡与董旻在要混乱中诛杀了何进的弟弟何苗,他们认为何进是被何苗害死的,之后又一起投降了董卓,另外,车骑将军何苗手下的军队也投靠了董卓,而董卓自己又带了三千士兵进京,所以董卓的势力一下子成为京城最大。
同时,为了投靠焦点,让人畏惧,董卓自编自导一出闹剧,让自己的部队晚上偷偷出城,白天再光明正大进京,以至于让人弄不清楚董卓到底有多少人,这样一来,整个京城各方势力都畏惧董卓。
董卓靠着不异常手段成为京城第一大势力,并接收了何进的部分军队,而其他的势力,比如袁绍、袁术、丁原等人又不团结,即使团结起来,也不足以跟董卓对抗,况且董卓手中还控制了皇帝呢,董卓为了消除自己的对手,开始消灭其他势力。
何进
对于袁绍与袁术,则是直接逃走了,不敢跟董卓在京城对抗,对于丁原,董卓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因为吕布是丁原的心腹手下,在这种形势之下,吕布听从了董卓,私下杀死了丁原,并带着丁原的部下投靠了董卓。
当时张辽和张杨等人外出招兵没有回来,现在的问题是:吕布为什么要杀丁原?
三国演义中说董卓送了吕布赤兔马,这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是虚构的,吕布杀丁原主要有三个原因:
1、吕布为了自己的前途。
当时京城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董卓成为了京城最大的势力,手握兵权,又控制了皇帝,在官职上,董卓被任命为司空,在实际权力上,董卓借兵权控制了朝廷,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明显跟着董卓才有前途。
吕布
而丁原虽然是执金吾,掌控京城北军,但京城并非只有北军,还有南军和西园八校尉以及董卓带入京城的军队,北军已经是势单力薄了,吕布非常清楚跟着谁更有前途,尽管丁原很信任吕布,但吕布始终就是主薄,跟着丁原毫无前途可言。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混得不好,突然有一个公司出大价钱请你过去,而且很有前途,你会不会去?所以吕布就去了,在去之前,吕布必须纳投名状,杀了丁原。
2、吕布不杀丁原自己就得死。
以当时董卓的势力来看,想要消灭丁原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董卓选择了代价最小的办法,就是让吕布去杀丁原,吕布能不能选择呢?很显然不能,吕布不杀丁原,自己就得死,杀了丁原,吕布才能活着,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丁原与吕布
吕布的为人虽然不太好,但历史就是这样,他杀丁原也有被迫的成份在其中,当然了,吕布可以选择自杀或者逃走,但这都不是吕布的选择,因为吕布有野心,想飞黄腾达,所以就把道德抛到脑后,杀了丁原。
3、吕布贪图荣华富贵。
董卓除了胁迫吕布杀丁原之外,一定还有引诱吕布的手段,胡萝卜加大棒通常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然吕布没有动力,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吕布一杀了丁原,就被任命为骑都尉,后来还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同时,董卓与吕布情同父子,这些都是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的“胡萝卜”。
在诸多原因综合之下,吕布选择了杀丁原,投靠董卓,那么丁原该不该杀?
没有谁是应该杀的,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之下,何进被杀后,丁原就失去了依靠,就是牺牲品,他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吕布
一是丁原可以像袁术、袁绍那样从京城逃走。
袁术、袁绍在当时的名气和实力并不比丁原差,而且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袁术与袁绍都不敢跟董卓对抗,丁原也可以这么做,但是丁原反而没有逃,至于原因,他应该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董卓不会把他怎么样,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抗董卓。
另外,丁原没有袁绍、袁术那样的名气与家族,丁原出自贫寒,如果离开了京城,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朝廷的官职,他一旦离开京城,又没势力,又没名声,更没有前途,丁原不愿意放弃他现在的官职与权力地位,所以就留在了京城。
丁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吕布杀了自己,最难防的是身边人,丁原本身也是勇武过人、善于骑射,但是丁原在背后偷袭丁原,丁原到死也不会明白。
董卓
二是丁原可以选择投靠董卓。
只要丁原像吴匡等人一样,投靠了董卓,相信董卓也不会杀丁原,很明显,丁原不愿意投靠董卓,丁原既不逃走,又不投靠董卓,丁原想干什么?只有一个原因:丁原等待时机与董卓对抗,这主要有3个原因:
1、朝廷中有不少人仍然反对董卓。
董卓是以武力威胁来控制朝廷的,朝廷中有不少官员对董卓只是表面的顺从,暗地里很多人想杀董卓,比如荀攸、何颙、议郎郑泰、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人都想刺杀董卓,对于这一点,丁原应该也是知道的。
丁原想等待机会反抗董卓,就得联合这些人,这是丁原的机会,所以他在等待。
2、丁原的老部下张辽和张杨还在外地招兵。
张辽和张杨被何进派出去招兵后就没回来,这两人是丁原的老部下,也是丁原的亲信,只要张辽和张杨带着兵回到洛阳,丁原就有实力与董卓对抗了,所以丁原在等待。
丁原
3、地方诸侯正在联络合力讨伐董卓。
由于董卓残暴、专横,东汉的地方官以及从京城逃到地方的官员都要策划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以东郡太守桥瑁最先倡议讨伐董卓,桥瑁假传朝廷三公诏书,准备联合地方官府一起讨伐董卓,想必丁原也知道一二,所以丁原也在等待,到时候可以里外联合,一起诛杀董卓了。
可惜了,丁原的智商与手段不是董卓的对手,董卓对此也有所察觉,结果先下手为强,引诱吕布杀了丁原,丁原并非没有活命的机会,只是他选择错了,同时又被自己最信任的吕布给杀了,也出乎了丁原的意料之外。
吕布害死张辽的前后两任主公丁原和吕布?
三国演义中,吕布先后杀害丁原、董卓两任“义父”,被燕人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吕布只要听到张飞辱骂自己,羞愧难当,抬不起头来。在正史上,吕布虽然不是丁原和董卓两人的“义子”,也是两人的亲信部将。然而,吕布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却先后杀害丁原和董卓两人。
有人提出疑问,丁原和董卓两人就没有亲信奋起反击吗?如丁原和董卓手下部将张辽,在吕布先后害死自己的两个主公后,他为何没有奋起反击,为他们报仇雪恨?在正史上,张辽没有给前任主公丁原和后任主公董卓报仇雪恨,原因各自不同,分析如下。
吕布斩杀丁原过程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并州刺史张懿在和胡人的交战中,战败被杀。丁原成为新的并州刺史,他发现张辽勇猛过人,大力提拔,召其为从事。随后,丁原又将张辽推荐给大将军何进,给予了他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张辽有知遇之恩。
不久,丁原调入京城,成为执金吾(保护京城军事统帅)。张辽接受何进和丁原的共同领导。不久,何进被宦官所杀,愤怒的将士们攻杀宦官。幸存的宦官劫持汉少帝逃走,正好遇上进京的董卓,董卓也立下了救驾的大功。
董卓回京后,便掌握朝中大权。当时朝中能够和董卓抗衡的就是同样掌握兵权的丁原。两人进行了火并,最后的结果是吕布被董卓诱降,丁原被杀。《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张辽没有给前任主公丁原报仇雪恨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何进和丁原都被杀,张辽没有了领导,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能跟着吕布,归顺汉贼董卓。
其二,张辽和吕布曾是同事,归顺董卓和吕布,也不会受到亏待。两人共事多年,互相信任,张辽放弃为丁原报仇,跟随吕布是最佳选择。
因此,张辽不会给前任主公丁原报仇雪恨。
其三,张辽由于实力不济,即使想为丁原报仇,也无法成功。张辽只是丁原手下的一个普通战将,还被派到何进身边,军队很少,连吕布也无法抗衡,更不用提吕布了。
吕布斩杀董卓过程
丁原死后,董卓收吕布为义子,张辽作为吕布的部将,也就归顺了董卓。由于董卓残暴不仁,得罪的人太多了,他将自己的义子吕布带在身边,以防不测。董卓不知道的是,吕布和他的婢女有染,被王允说服,投靠了王允。
吕布刚开始有点犹豫,认为董卓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父亲(吕布早已忘了自己的第一个义父丁原),怎么能够对其下毒手呢?王允劝说道:“将军您姓吕,而董卓是姓董,又不是您的亲生父亲,只是一个义父而已。
现在董卓连你也可能杀掉,还谈什么父子啊。”吕布听后,深以为然,被成功策反,帮着王允刺杀了董卓。在吕布刺杀董卓后,张辽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跟着吕布混了。《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张辽没有给后任主公董卓报仇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张辽本来就是丁原的部将,归顺董卓是迫于无奈,也就没有给董卓报仇的必要了。董卓被杀,张辽高兴还来不及呢,也就不会给其报仇了。
其二,张辽属于吕布派系,名义上是董卓的部将,实际上唯吕布之命是从。张辽是吕布“八健将”之首,地位仅次于吕布和高顺,受到吕布重用。他是先后担任北地太守、鲁国国相,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属于半独立状态。
其三,张辽由于实力不济,即使想为董卓报仇,也无法成功。张辽虽然有自己的独立军队,可是只是“八健将之一”,无法抗衡吕布,只能跟着吕布混。
结语
张辽的前任和后任两个主公丁原、董卓先后被吕布害死,他没有为他们报仇,各自有三个原因,除了第一个不相同之外,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都相同。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因分别为张辽和吕布关系好、实力不如吕布,决定他只能跟着吕布混,在吕布手下征战沙场。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丁原董卓都是吕布的爹吗?
丁原和董卓都不是吕布的爹,而是义父。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吕布以勇武闻名,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他原为丁原部将,接着归附董卓,后依附袁绍,再依附张杨。199年,因部下叛变,致使兵败城破,吕布被缢杀。
吕布是三国时期具有相当战斗力的猛将,后被荆州刺史丁原看中,被丁原收为义子。并且被丁刺史收到麾下担任主簿一职。
董卓入京,掌握了朝中大权。诱吕布杀丁原,进而吞并丁原的军队,并任命吕布为骑都尉,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