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1928到1937年是苏联什么时期

2023-04-24 18:25:03 103阅读

斯大林模式,1928到1937年是苏联什么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建立起来最为集中的体现,体现在当时著名的两大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开始于1925年,结束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斯大林模式,1928到1937年是苏联什么时期

第一个特征,高速度。高速度的迫切需求来自于"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自从苏维埃俄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处于"红色孤岛"的地位,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其不仅完全没有任何的好感,而且曾经先后采用经济封锁、武装干涉、政治孤立等手段对付苏联。

20世纪30年代之后,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更是在东西两翼磨刀霍霍,并且双方还签有明显针对苏联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苏联的国际处境极为艰难。实力是国家强大的根基。为了苏联政权的巩固,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

正如斯大林所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到100年,我们必须用10年的时间赶上这一差距",否则我们必然会被西方国家所摧毁。在斯大林的心目中,高速度的工业化和苏联的死亡是两个对应的选项,为了生存,高速度发展重工业成为唯一的选择

德军如何进攻才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如果抛开战争的非正义性不谈,仅从战术角度来分析,德军在兵力占优、开局顺利的情况下,一再错失良机,既没有向苏军深远纵深实施迂回兜击,也没有进一步合围聚歼苏军战略预备队,使原本攻势凌厉的闪击战,演变为久拖不决的阵地战,其失利原因令人扼腕叹息。如果说1942年4月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是因为天公不作美、气温骤降所致,那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则完全是自上而下层层决策失误的必然结果。

慕什塔戈认为,德军统帅部在制定1942年夏季的“蓝色行动”作战方案时,如果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定能拿下斯大林格勒:

一是换将。保卢斯是一名优秀的参谋,却不是合格的指挥员。鉴于他在攻占波兰、法国战役,以及基辅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希特勒于1941年12月任命保卢斯为第六集团军司令,并在半年后的“蓝色行动”中继续对他委以重任,由他统辖33个师、近47万人的重兵集团进攻斯大林格勒,从而酿成了希特勒在苏德战争期间最严重的一次用人失察之错。1942年8月中旬,保卢斯在已经突破苏军外层围廓防线的情况下,不去发挥装甲集群的快速突击优势,对苏军实施穿插分割,而是沿袭自己在波兰战役中拿手的平推重压战术,使德军宝贵的装甲集群陷于街垒巷战之中。此外,保卢斯缺乏主见、犹豫不决、一味盲从上级的性格缺陷,也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一再失去战机。如果第六集团军司令一职由曼斯坦因担任,甚至由保卢斯的前任赖歇瑙回来担任,情况都会完全不同。

二是合围。苏军并不畏惧德军的重兵围城,相反,却对德军装甲集群的纵深突贯与合围行动感到束手无策,战争初期的明斯克和基辅战役,都反映了德军合围行动的巨大威力。德军本应一以贯之地采用战略合围行动,对斯大林格勒守军实施迂回和封堵,却以极其有限的兵力对该城实施单面攻击,被动地消耗了进攻资源,结果把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1942年7月哈尔科夫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胜利,使东线德军弥漫着轻敌情绪,上至元首下至军长、师长,都相信仅凭B集团军群的100万兵力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殊不知苏军有116万兵力正位于伏尔加河西岸及城内严阵以待。因此,德军应集中A、B两个集团军群的大部兵力,以绝对优势兵力从南北两翼对斯大林格勒以东深远纵深实施战略合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围歼城内守军。

三是阻援。1942年6月德军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直取高加索油田,其目的就在于夺取石油及粮食资源,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然而,德军仅仅做到了从战略上重视对苏军实施阻援,却忽视了战役战术上的阻援。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之所以能够坚守长达5个月之久,甚至在市区80%以上面积均已落入德军之手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核心据点,就是因为伏尔加河西岸码头仍掌握在苏军手中,守城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东岸得到兵力支援和后勤补给。可见,1942年9月初,德军统帅部命令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和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从西部及西南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动钳形攻击,是整个战役期间德军战术决策的最大败笔。此时,德军应集中第四装甲集团军主力,或从A集团军群抽调第一装甲集团军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这部分装甲突击兵力应越过城内苏军,尽量不与之缠斗,集中力量夺占伏尔加河渡口,使城内苏军变成孤立无援之敌。

苏联文化?

苏联,最早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最初阶段受到外敌和内部匪徒的阻挠,但最终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最终成为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但到最后由于其体制的僵硬,与共产主义贵族的腐败(高级军官可有特权),最终解体。苏联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沙皇俄国,使伏特加练就了苏联人豪迈的性格,还有苏联的武器理念:不要精准,但一定要耐用。例如ak47

戈尔巴乔夫几人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如果斯大林健在,赫鲁晓夫仍旧充当跟屁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默默无闻。时势造英雄。天不亡前苏联,让斯大林打败了凶恶德国法西斯,并帮助建国不久的中国,打击了狂妄的美国,让贫穷落后的中国让世人刮目相看。我们也要看到斯大林功劳太大,人民敬仰,不免落入权力独霸,家天人的境地,是人为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能随便评价斯大林之后怎样,和戈尔巴乔夫的无能,让前苏联解体,是社会深层原因,也有人民的意愿,找到适合人民能幸福生活的制度。勃列日涅夫去世,安东罗波夫等又相继离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改革伤筋动骨,弄不好会革了自己的命,缺乏革命斗争经验的戈尔巴乔夫,使前苏联万劫不复。前车之鉴,发人深思。

苏联模式又叫什么?

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别说这模式也曾相当成功,但后期明显显现出不合潮流了,为东欧各卫星国和中国所摒弃。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