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人质事件,伊朗向美国索要1000多亿美元赔偿

2023-04-24 17:00:05 111阅读

德黑兰人质事件,伊朗向美国索要1000多亿美元赔偿?

伊朗向美国索要1000多亿美元赔偿,这个还需要什么底气吗?伊朗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正是因为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打压,伊朗经济才遭到了损害。从这一点上来说,伊朗凭什么不能向美国索要赔偿?更何况,伊朗索要的还有巴列维国王带走的伊朗的外汇储备在内。

别把伊朗想的太简单了,就凭“伊朗能够在美国近40年的制裁下,仍能够算是中东强国”这一点来说,伊朗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如果是换做土耳其、沙特等国,只怕伊朗早就姓“美”了。伊朗受美国制裁等因素的影响,其国内出现了“疯狂兑换美元”的现象,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处理手段,绝对称得上高明。比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要靠谱得多,也更管用得多。

德黑兰人质事件,伊朗向美国索要1000多亿美元赔偿

哈梅内伊这个人,绝不简单,特朗普想要对付他,恐怕真没那么容易。美国当然不会给伊朗一毛钱,别说是美伊处于敌对状态,就是美国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5亿美元的会费,只怕美国也不会再掏一毛了。美国的制裁给它国造成损失的,又不只伊朗一个国家,谁见美国赔偿过?美国的制裁不需要理由,只要找个制裁的借口就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让美国讲道理。美国看的是“谁的拳头大”,而不是“谁有道理”——连国际法都能肆意践踏的国家,需要讲道理吗?

伊朗明知美国是不可能给的,为何还要这么做?伊朗这么做当然是有它自己的目的:第一,团结伊朗人民,以求一致对外。向伊朗人民揭露美国的另一面,让他们了解伊朗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这无疑能够让很多伊朗人更加憎恨美国、仇视美国,伊朗的反美情绪本就极高,加之哈梅内伊在伊朗人民心中的地位,这一手无疑会让伊朗人更加团结。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哈梅内伊的号召力、影响力相当大。伊朗能够在美国制裁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团结。

第二,伊朗这么做,也是在挑动那些曾被美国侵略、制裁过的国家百姓的反美情绪。伊朗在中东的那几个“小兄弟”,本就与伊朗穿一条裤子,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反美阵营(或者说是放弃亲美的思想),无疑会给美国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是迫使美国做出让步。宗教领袖的手段确实是不一样,看似毫无用处,实则是别有用心——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国给他们带来的伤害,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唤起对美国的憎恨。宗教与政治大不相同,哈梅内伊以宗教的手段处理政治问题——这老家伙够阴。

第三,占据道德高地,引导国际舆论。伊朗就是一个受害者,美国理应为此赔偿,还有巴列维带走的伊朗外汇储备——伊朗向外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哈梅内伊用的是攻心之术,无疑会引起更多人的深思——遭到美国制裁,受损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利益,更有普通百姓的利益。伊朗的这一招有点意思,美国无论是回应,还是不回应,都是个错。在伊核问题上,伊朗本就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美国制裁伊朗遭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包括美国的盟友。如此一来,恐怕对美国的批评会更多。

第四,伊朗坚持伊核协议,获得了国际上的支持,让伊朗更为主动。特朗普的一系列措施虽然让伊朗的经济遭受了打击,但现在主动权反而是在伊朗手里,美国变得越来越被动。这恐怕是特朗普坚持退出伊核协议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美国对付伊朗的手段,能用的都用了——经济制裁只差最后一步,再有就是军事打击。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是美国的最后一招,现在来看,特朗普还不会用这招——战争可不是“打嘴炮”,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结束语,儒道之主认为:哈梅内伊是一位宗教领袖,从他解决“疯狂兑美元”采取的手段上来看,这个人并不简单,似乎对“人心”看得更透。伊朗向美国索要赔偿,从政治层面来说,根本就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从宗教的角度出发,会看到不一样的问题。哈梅内伊作为宗教领袖对人心、人性的了解,通过这两件事表现的很清楚。难怪总统鲁哈尼只能算是伊朗的第四号人物,相比哈梅内伊而言,确实有差距。

日本首相40年来将首访伊朗安倍想做什么?

安倍晋三是带着使命出访,肯定是怀有诚意。日本是资源奇缺国家,虽然工业发达,却受到能源须要大批从国外引进的制衡。日本国不愿得罪中东产油大国,其真实用心不是多么友善,而是为了一己私利。无论石油来源于何处,通过什么渠道,只要能够保证源源不断提供,就可以使的日本不会因为能源短缺而陷入发展困境。日本并不想随上美国制裁伊朗,那么做对日本没有一点好处。日本是伊朗石油主要买家之一。

但日本的尴尬是许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做主,家中供养着一尊不请自来的大神,神的旨意日本人不能也无法抗拒。日本是拴在美国战车上的驭马,主人让它向东,它自然不敢向西。况且特朗普因为2016大选安倍晋三烧香进错了庙门心中忌恨,对日本的顺从视而不见,稍有抵触马上鞭子加身。安倍晋三是做美国人的说客,自然不敢再有闪失。况且这是两全其美的差事,即可以完成主人的使命,又与伊朗套了交情。内忧外患的伊朗须要外界朋友,尽管来者动机不纯。安倍晋三是美国与伊朗勾通的不二人选,美国人虽然朋友遍天下,却是酒肉朋友最多,有利分享老大就是神一样的地位。无利可图甚至连带自己蒙受损失,老大就会被集体冷落。美国人针对伊朗从制裁到战争威胁空喊了很长时间,甚至自己的航母战斗群都已进入波斯湾,往日热火朝天斗地主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盟友们的冷漠让美国人自己鸣锣还须自己收场。主动认输美国人丢不起人,找回面子还要有人搭台阶,安倍晋三自然乐于效力。一是模糊特朗普对自己的不良印象,二是做一回名利双收的好人,让世界人感恩中东能源危机中解困,安倍晋三才是功不可没。谁知伊朗早已洞察了美国人的用心,安倍晋三还没有出门,伊朗的态度已非常明确。今早有新闻报道说伊朗已拒绝了安倍晋三的到访,谁都明白,安倍晋三只是个中间人,伊朗如此不给面子一定不是冲着日本人去的,因为伊朗与日本并无矛盾,而且还是买家卖家的关糸。和气生财波斯人早已深刻领会,敏感时期自己拒绝敌国说客上门,说明伊朗怀疑美国人又在使用阴谋诡计。安倍晋三虽然没有获得伊朗一游入场卷,但政治目地却已经达到,身为资深政客当然对伊朗的不给面子心领神会。美国人惹下的麻烦让日本人去收场本就欠公道,因为安倍晋三即使顺利成行也只是传声筒的角色,美国人的事情日本人真的做不了主。客随主便,主家闭门谢客与安倍晋三尽不尽力再无关糸,球又踢给了美国人,伊朗人虽然场面上没给日本面子,但内心一定会领安倍晋三这份人情,日本人又成了观众,美伊关系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安倍晋三都是双赢。

两伊战争中谁才是最大赢家?

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两败俱伤,但实际上是有赢家的,除了军火商以外,伊朗的霍梅尼是最大赢家。

伊拉克一战回到解放前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部分国家对西方石油禁运,石油价格暴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石油生产急剧下降,伊朗的石油产量每天下降了200至250万桶,国际油价再次暴涨,冲破35美元。

作为产油大国,伊拉克财源滚滚数钱数到抽筋。1970年伊拉克GDP376亿第纳尔,到了1979年增长到3400亿第纳尔,增加了9.2倍。

两伊战争爆发后,炼油厂、油田频频被炸,产油量大大下降,经济形势恶化。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内总产值跌至4000亿第纳尔,倒退到了20年前。

1980年9月,萨达姆借口航道争议命令伊拉克军队向伊朗发动大举进攻。这场战争打了八年之久,伊拉克伤亡和被俘近50万人。

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尽了伊拉克的国力,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高达3500亿美元。战前伊拉克的外汇储备约有400亿美元,是当时我国外汇储备的240多倍。战后伊拉克外债达到800亿美元,仅欠科威特一国外债就多达140亿美元。

两伊战争让伊拉克内外交困,也让萨达姆威信扫地;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赖账、霸占科威特的石油资源,萨达姆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出兵吞并科威特,被联军赶出去,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

可以说,没有两伊战争,萨达姆就不会走上断头台。所以说,萨达姆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输家。

伊朗经济雪上加霜

两伊战争中伊朗损失也非常惨重,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伤亡人数远远高于伊拉克。

伊朗因为1979发生伊斯兰革命,全国陷入动乱经济停滞不前;接踵而来的两伊战争让伊朗经济雪上加霜。战争造成的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欠下了450亿美元外债。因此,伊朗也是两伊战争的输家。

但是,伊朗输并不代表伊朗的统治者们输,霍梅尼是最大赢家

两伊战争让伊朗伤痕累累,可是霍梅尼却说两伊战争“打得好”!

霍梅尼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从中受益匪浅,让自己的地位更价巩固。

霍梅尼在七零年代初,在宗教界的地位不是那么显赫。

在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斗争中,霍梅尼英勇斗争,受到了人民拥护,建立了伊斯兰革命委员会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并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党。

但是革命后的伊朗并非铁板一块。保守派、自由派、世俗派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曾任总理的伊朗解放同盟的领导人迈赫迪·巴扎尔甘;继任总理、人民圣战者组织领导人拉贾,跟霍梅尼执政理念冲突,;甚至连霍梅尼的私人顾问,首任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 ,也不赞成霍梅尼的对外政策。而巴列维王朝遗留下来的抵抗势力依然活跃在伊朗,企图卷土重来。

不到三年的时间,伊朗更换了5位外交部长后,总理换了两个,总统也被撤职,霍梅尼的地位受到挑战,可以说革命发生后,教士阶层并没有彻底掌控全国局势。

而反对派人民圣战者干脆另立山头,重新开始武装斗争,跟政府军爆发武装冲突。很短时间内,政府方面就有1200名宗教人士和官员被杀。

可以说,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原有的统治秩序彻底瓦解,新的秩序不能建立,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不仅如此,革命后的经济动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伊朗人民对伊斯兰革命的热情开始降温,对霍梅尼也不再盲目崇拜,觉得自己被其欺骗,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怨恨霍梅尼。

除了内部问题外,西方国家还对因为伊朗爆发革命和伊朗在1979年11月扣押美国人质而对其进行经济、军事制裁,国际环境也十分严峻。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伊朗人民可能对霍梅尼说不,伊斯兰革命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霍梅尼政权很有可能被推翻。

就在这时,救星来了,这个救星不是别人,正是萨达姆。

萨达姆发动的两伊战争使伊朗国内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国内人民的怒火变成了爱国热情,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伊拉克的入侵。

就这样,一场危机悄悄化解,霍梅尼通过战争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两伊战争结束后,霍梅尼的个人声望也大大提高,国家进入战争状态,霍梅尼就可以采取非常措施维护稳定,放手打击反对派,教士阶层乱中巩固了政权。

通过战争,霍梅尼轻而易举地建立了终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伊斯兰革命卫队;提拔了一大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将领。

所以说,伊朗政府和霍梅尼本人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赢家。

综上所述,虽然说两伊战争给伊朗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损失,但对霍梅尼来说,这场战争也同时让自己的统治彻底稳固下来,成为了两伊战争最终的胜利者。

伊朗为什么要反美?

最近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也带火了与伊朗相关的话题:什么两伊战争、巴列维王朝、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是谁、哈梅内伊是哪位、神权共和国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成了大热点。这么一挖掘就发现:原来在巴列维王朝时代伊朗和美国的外交关系一度相当亲密。伊朗作为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什叶派国家在中东是典型的少数派:中东国家绝大多数在民族属性上以阿拉伯人为主,在教派属性上以伊斯兰教逊尼派为主。在进入近代以前伊朗与逊尼派阿拉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表现为:夺取中亚和阿富汗,从而取得对当时的伊斯兰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优势。然而形势在19世纪晚期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列强的日渐崛起使当时的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或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或直接被完全占领。在这一过程中伊朗的恺加王朝成为了英国和俄国的争夺的势力范围。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恺加王朝经济萧条,封建统治者专横、残暴,一时间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时英国想趁巴列维王朝立足未稳之机迫使伊朗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从而把伊朗变成保护国。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伊朗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令英国感觉这条道路行不通,于是就转而通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当时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被英国视为拉拢的对象,而礼萨·汗也有借英国人的力量夺取政权的打算。1921年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为实际执掌伊朗军政大权的首相兼国防大臣。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正式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开国之君。礼萨·汗上台这个时间点恰恰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作为老牌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正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美国正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这时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然超过英国,不过美国还并没能在金融、军事以及国际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全面超越英国,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要等到二战后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老霸主英国与作为新兴大国的美国之间其实是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的。

伊朗恰恰是当时英美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舞台。伊朗之所以成为英美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舞台源于石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早期出产的石油是供照明使用的,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就使石油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1918年美国海军计划处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美国准备同英国在商业上展开竞争。油田的重要性使美国人的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这时的美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石油供应。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判断:美国当时以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九年零三个月后耗尽。威尔逊总统承认“缺乏国内外的稳定供应是一个大问题”。为此美国国务院怂恿作为美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的标准石油公司研究“与伊朗政府就在英波石油公司特许权范围之外的伊朗北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礼萨·汗这个人尽管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得以上位的,但他一上台就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使伊朗逐步摆脱英国的控制。显然他并不甘心扮演英国人的傀儡这一角色,而美国也就被他视为是牵制英国的力量。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国王礼萨·汗一人。当时的伊朗报纸上充斥着这样的报道:“英国人和俄国人在波斯的介入已足够深了,他们正不断侵害着这个国家的独立性;美国这个新兴帝国是最好的救星。如果我们的国家能与富裕的美国建立经济联系,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资源上将不会再一无所获,我们将很快脱离贫困的折磨”。当时伊朗全国都把美国视为牵制英、俄的力量,一时间伊朗的宗教界人士、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纷纷对美国投资进入伊朗表示欢迎。伊朗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美国试图以此取代英国在伊朗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美国资本在伊朗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之后两国的蜜月期就戛然而止了。美国从来都不是为帮助伊朗人从英、俄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来帮助伊朗人建设的,美国人之所以来到伊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在一开始美国的确会出于自身利益对英、俄构成一定牵制作用,然而美国与伊朗的利益并不一致,所以双方的蜜月期其实是难以持久的。很快伊朗报纸的态度就变成“美国人和英国人完全就是一回事,他们都是欺负弱小的拜金者,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

1941年9月16日礼萨·汗之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父王之位,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上台时曾宣誓作为立宪君主会将权力下放给议会政府,然而实际上他却在逐渐干预政府事务。他致力于恢复军队并确保军队作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于皇室的控制之下。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当选伊朗首相。这位首相一上台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将外国控制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而英美两国的石油公司就在没收范围。美国中央情报局随即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萨台政府。此后伊朗尽管名义上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实际上已恢复了巴列维王朝的王权统治。这时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已然形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靠美国人的支持才得以坐稳王位的,同时伊朗作为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什叶派国家在中东外交格局中的孤立状态也使其需要寻求外部支持,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巴列维王朝和美国结成了盟友关系。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外交政策上执行亲美的路线方针,与此同时他在国内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以土改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试图按西方模式建立全新的伊朗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被引入伊朗,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同伊朗传统的伊斯兰教义发生了摩擦。由于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激进的土改措施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然而伊朗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却不足以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们的生活需要,一时间伊朗失业人口激增。伊朗底层人民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宗教人士对西方模式的质疑日渐合流形成强大的主张恢复伊斯兰传统的民意基础。1979年对巴列维王朝极端不满的伊朗民众发动了伊斯兰革命运动,推翻了统治伊朗54年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当然会让美国受到损失。然而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外交政策从来都是向前看的:美国和越南不是还经历过战争吗?如今不也关系正常化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建立在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这一基础之上,所以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初两国紧张并一度酿成德黑兰人质事件。可这并不意味着美伊关系会长期持续对立下去。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美伊之间的分歧似乎是意识形态理念的对立,可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各自国家利益的博弈。

巴列维王朝时代与美国结盟是为制衡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然而美国和伊朗结盟其实是为实现对中东这一事关石油美元体系安全的战略要地的控制,而美国要控制中东就不能只拉拢伊朗,实际上与此同时美国也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缔结了盟约。海湾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结盟使伊朗西线面临阿拉伯国家的严重挑战,而美伊同盟的存在又使伊朗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承受着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巴列维王朝的外交路线:伊朗开始积极致力于对外输出什叶派革命理念,试图构建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在内的中东什叶派走廊。伊朗这样做实际上是想在中东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什叶派主导体系,而这是美国所不可能接受的。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最忌惮的就是某一地区出现足以独霸该地区的强势地缘势力,因为这会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进而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在中东这种事关石油美元体系稳定的地区尤其如此,因为这直接涉及美国霸权的核心支柱。偏偏中东地区对美国而言又是地缘关系极为疏远的地区,所以美国必须严防中东出现区域性霸主,否则美国就会生出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担心。

伊朗之所以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本质上就是因为伊朗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的实力。事实上即使是在美伊关系密切的巴列维时代美国同样与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结盟,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伊朗的战略对手。美国与沙特的盟友关系在当时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当然是首先针对苏联的,但事实上也暗含有制衡伊朗的考量。美国对伊朗如此,对伊拉克何尝不是如此?巴列维王朝覆灭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紧张起来,于是美国通过扶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伊朗对抗,由此引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的支持不可谓不大,然而当伊拉克渐渐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的实力后美国就转而开始打击伊拉克。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美国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一手扶持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建设,然而当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霸主地位构成挑战时美国就开始采取遏制打压的政策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曾积极致力于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俄罗斯的战略武器被削减,是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濒于破产,是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北约东扩不断挤压。无论采取亲美立场或是反美立场,只要实力强大到令美国感觉有威胁的程度就一定会成为打击对象,这是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路线所决定的。即使伊朗主动向美国示好,可只要伊朗不放弃自己的什叶派革命理念,不甘心彻底扮演美国依附者的角色,那么美国就不可能对伊朗这个具备成为中东潜在区域霸主势力的国家网开一面。然而伊朗会甘心扮演一个依附者角色吗?伊朗会自我削弱实力吗?显然伊朗人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一镜到底的电影有哪些?

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部是《1917》,另一部叫《摄影机不要停》。

一、《1917》豆瓣评分8.5《1917》

影片背景:《1917》这部作品题材是一战,影片视角围绕男主,从任务开始到结束,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内容,只有22个剪辑点,也可以说是“伪一镜到底”,但是最终的荧幕效果非常的流畅,整部影片看着像一个超长镜头,有兴趣可以多刷几次看看导演的剪辑点在哪。影片拍摄还是不容易的,为了无缝连接,拍摄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因此场景衔接的天气必须一致,遇到不同天气就要停拍做其他准备。

影片光影处理特别帮,镜头语言丰富

故事内容: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两个年轻的士兵接到命令,任务是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个小时,他们要穿越一个个未知的战区,其中有敌人控制的区域,还有遍地战争的痕迹,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两个少年为救上千人的性命,必须完成使命。

视角一直跟随男主,代入感很强

个人评价:这部作品我个人可以给9.5分。无论场景布置、演员表现、画面光影细节都是极其优秀的。我很少看一镜到底类型的影片,这部作品给了我非常大的冲击力。特别是在后半段,小镇逃亡的那一段夜间戏,代入感特别强。虽然一镜到底我看过不多,但是《1917》一定在该类型有相当高的地位。

二、《摄影机不要停》豆瓣评分8.2《摄影机不要停》

影片背景:该片是一个以一镜到底为题材的喜剧片,不是全片的一镜到底。讲述了一个以直播方式拍摄僵尸影片的剧组经历种种意外事件,想尽办法努力完成拍摄的事。本片前半部分就是一镜到底,后半部分才是影片的精髓。

即使发生意外,导演坚持继续拍摄

故事内容:一个电影剧组正在一家废弃工厂拍摄一部粗糙的僵尸片,并且是全程直播。男主是该电影的导演,拍摄期间他不满女主角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大家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经过了30分钟的丧尸屠戮后,电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场面一度很混乱

个人评价:《摄影机不要停》虽然不是完全的一镜到底,但是内容更加有趣,是难得的小众佳作。该片本是一部很冷门的作品,仅靠观众较好的口碑得以相传,影片所表达的内容会给很多人认识到,一部电影的制作真的不容易,个人非常推荐。

以上就是我看过的两部一镜到底的影片,想了解更多精彩、冷门的电影可以关注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