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大地懒,为什么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2023-04-24 09:55:03 85阅读

草原大地懒,为什么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在生物进化史上,出现过多次生物体型庞大的时期,比如石炭纪的“巨虫时代”,在这一时期昆虫是整个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还有恐龙时代,这个时期的动物平均体型也是生命史上最大的。即使到了早期人类出现的年代,也有体型庞大的猛犸象、剑齿虎、大地懒等大型的动物。但是,这些动物清一色的都已经灭绝。

因此,有人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草原大地懒,为什么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大型史前生物的灭绝原因

我们以巨虫时代和猛犸象、剑齿虎等生物为例,来简单的看一下它们灭绝的原因。

巨虫时代

巨虫时代是对石炭纪生物的描述,在距今约3.6亿年前,地球上温暖湿润,为陆地上的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所以在这个时期大量的蕨类森林覆盖了地球的陆地。有了足够的植物,就给昆虫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同时大量的植被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这让石炭纪的后期成为了地球史上氧气浓度最高的时期(35%),再加上这一时期陆地是缺少食虫类的动物,所以这一时期的昆虫体型变大越来越大,出现了翼展1米的巨脉蜻蜓、体长可达70公分的蝎子等超过500种大型的昆虫。

因此,巨虫时代的形成与氧气浓度、昆虫缺少天敌以及有足够的食物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距今约3.05亿年前,这些巨虫们竟然纷纷的灭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根据石炭纪的地质层中岩石的变化找到原因,因为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事:大火和小冰河时期。在距今约3.0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一次短暂的小冰河时期,适应了温暖、潮湿环境的生物被突如其来的冰河期打的一脸懵,由于冰河时期的到来,植物枯萎,昆虫们也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大多数昆虫都被冻死。第二是大火,由于当时的石炭纪有大量的森林,而森林最不缺少的就是落叶和枯枝,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较为激烈,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导致了森林的大火。

因此,在冰火两重天下,巨虫时代划上了句号。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猛犸象和剑齿虎

猛犸象和剑齿虎几乎是同时期的动物,从出现时间上看,剑齿虎比猛犸象早了约20万年(剑齿虎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20万年前,而猛犸象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00万年前),不过从灭绝时间上看,猛犸象比剑齿虎在地球上多活了约7000多年(剑齿虎距今约1.1万年前灭绝,猛犸象则是在距今约3700年前完全灭绝)。

剑齿虎是整个剑齿虎亚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毁灭刃齿虎、短剑剑齿虎、副剑齿虎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剑齿虎都体型庞大,其中副剑齿虎作为最古老的剑齿虎仅与现存的花豹体型相反,而毁灭刃齿虎则有着平均超过400公斤的体重,并且它有着总长长达30公分大的上犬齿,即使露在嘴巴外面的部分都有17公分左右,因此,无论是从体型上还是犬齿长度上看,毁灭刃齿虎都是是整个猫科进化史上之最。

猛犸象也是一样,在整个的猛犸象家族中,大多数的猛犸象与现存的亚洲象体型相近,但是从目前发现的猛犸象化石看,它们最大的个体体重在8吨左右,超过了现存最大的大象非洲草原象,而且根据生物学家的推断,这类体型庞大的猛犸象的体重极限应该超过了10吨。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猛犸象的灭绝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温度变化、近亲繁殖以及人为的猎杀。由于猛犸象生活的时期恰逢冰河时期末期,此时的温度逐渐的回暖,但是身披长毛体型庞大的猛犸象保温的能力很强,却缺乏散热的能力,这导致了猛犸象不得不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继续向北迁移(向更冷的地方),但是尽管如此,许多猛犸象还是倒在了迁徙的路上。这导致了猛犸象族群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之后到了北极圈附近之后,这里的温度倒是适宜了。但是,庞大的体型无疑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北极圈内的冰层下的植物少得可怜,这让猛犸象的几乎进入了绝境。

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近亲繁殖的不可避免,再加上当时的人类活跃频繁,对猛犸象的猎杀,终于在距今约3700年前,猛犸象彻底灭绝了。

剑齿虎的灭绝与猛犸象也有着相似之处。首先由于剑齿虎的犬齿太长,在捕猎时,它们的犬齿非常容易折断,所以它们的猎物只能局限于奔跑速度较慢,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上,其中就有猛犸象。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原本为了适应环境才进化出一些御寒特征的食草动物纷纷迁徙或者灭绝,造成了剑齿虎食物的短缺。再加上较大的体型显然需要更多的食物作为支撑,最终导致了剑齿虎的数量骤减。

之后,在剑齿虎生存的时期,正值人类的高速进化期,随着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生态位越来越高,而作为对人类有巨大的威胁的剑齿虎就成为了原始人类的捕杀对象,这与当年华南虎的野外灭绝过程如出一辙。

最终,看似威风且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的剑齿虎家族正式画上了句号。

从以上这几个时期的大型动物的灭绝来看,它们的灭绝确实与体型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些动物的大体型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环境造就的。它们大都是在一个时期的结束后才慢慢形成的,因为只有一个时期结束,才有足够的生态位空缺、竞争也相对较少。

而作为一些动物来说,它们完全吻合了“柯普定律”,简单的说就是“越吃越大,越大对自己越有利”。

为什么说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

从古至今,陆地上大多数的大型动物都灭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体型大需求量大

上面我们提了一下“柯普定律”,对于不同时期的动物来说,它们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呢?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体型更大的动物。这才有了巨虫时代,体重过百吨的恐龙等等巨型动物。但是,更大的体型就意味着对食物的稳定性更加的依赖。一旦环境发生改变,食物减少,它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体型由大变小,最后只能是饿死。

第二,过度的依赖当时的环境

巨虫时代是因为当时气候温暖、植被覆盖面积大,而整个的恐龙时代也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到了猛犸象和剑齿虎时期,则是长期的冰河时期。也就是说这些动物都是当时环境的产物,它们过度的依赖于当时的环境。一旦环境变化,比如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冰河期,或者从冰河期进入温暖的环境,这些动物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环境中整个身体的特征已经高度契合当时的环境,无法及时的做出改变,最终只能被淘汰掉。

我们反观那些与恐龙同时期到现在依然存在的动物,比如鳄鱼、原始的哺乳动物,它们要么有极强的忍饥挨饿的能力,要么体型足够小(原始的哺乳动物与恐龙同行,但是只有老鼠大小)对资源的需要不高,才能在环境的改变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的方式,从而存活下来。

总结

从整个地球的生命进化史上看,确实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这是因为这些动物一般都是极端的,它们以巨大的体型抢占了主要的生态位,又由于缺乏竞争对手,越吃越大,最终丧失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改变能力,只能成为一代“霸主”。相比较而言,人类的进化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去追求庞大的体型,而是选择了看起来最为鸡肋的大脑进化,正是人类的这个选择,让人类从出现到“霸主”仅用了200多万年。

一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我是河北省邯郸武安市一个农村的,我们这里的房子是北方典型建筑四合院。这里有一个传统文化赛戏和北方特有的绣花门帘。

为什么地球上对人类有致命威胁的大型生物很多都灭绝了?

很久很久以前,2吨重的袋熊笨重地穿过澳大利亚内陆。大约在同一时间,恐鸟和剑齿虎统治着美洲的海岸线。在这些动物存在的几百万年前,霸王龙和其他巨大的恐龙统治世界。如果我们的祖先碰到它们,活命的机会是很小的,这些动物对于原始人类威胁巨大,但却早已灭绝。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在地球上行走过的最大最神奇的生物早已消失,成为大型动物大规模灭绝的受害者。由于人们不太了解的原因,相比之下,填充空隙的动物通常很小。

科学家普遍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事件,最终导致了恐龙灭绝。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幸存了下来,科学家不能确定恐龙为什么没有。

由于较大的动物无法在受保护的小洞穴中躲避,也许它们是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活的。或者可能有这么多植物濒临灭绝,大型食草动物根本没有东西可吃,当它们灭绝时,大型食草动物也是如此。

或者,尽管压力很大,恐龙还是无法快速繁殖以跟上性敏捷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很快数量就超过了它们。

与哺乳动物一样,海龟和鳄鱼一次能产数百个卵,它们设法在大规模灭绝中幸存下来。此外,因为它们可以在水中避难,所以这些爬行动物可能不会与陆地哺乳动物争夺资源。

然后哺乳动物变大了。最终它们也付出了代价。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在更新世/全新世灭绝事件中死亡,该事件始于大约50000年前,一直持续到大约一万年前冰川时代结束。

科学家说,今天的大型哺乳动物——通常数量少,妊娠期长,断奶年龄晚——同样容易突然大规模灭绝。对于大型动物来说,照顾后代通常是一个时间的消耗和能量的消耗,整个环境使得幼体极易被捕食。

大型哺乳动物也很难达到性成熟,而且死亡率在此之前年龄一般都很高。种群中增加新个体的缓慢速度对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艰难时期提出了明显的挑战。

从长远来看,大规模灭绝以惊人的规律发生。在过去的2.5亿年里,大约每2600万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死亡。物种灭绝有时可能不是由气候变化或太空撞击造成的,而是由超级捕食造成的。大多数时候,“中等效率”的捕食者在虚拟世界中徘徊,它们的数量随着猎物数量的变化而轻微波动。

但是每隔一段时间,突变会导致超级掠食者的进化,快速吞噬整个猎物群体,进而导致自身灭绝。

在“掠夺性启示录”中幸存下来的动物逐渐变异,以填补新的生态位,循环重新开始。

人类应该照照镜子,这就是是今天所说的超级掠食者。

我们卷入了猛犸象、各种剑齿猫和巨猿的灭绝,以及最近的灭绝渡渡鸟,倭黑猩猩,和野马。是否人类狩猎压力,气候变化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仍然有争议。

与此同时,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压力,一些鲸鱼物种,包括有史以来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数量已经下降到只有几千头。科学家估计只有大约300头北大西洋露脊鲸存在,其中大部分伤亡归因于与大型船只的碰撞。

在过去的30年里,非法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将非洲象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达到60万头。科学家们已经确定,非洲狮的历史分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减少了82 %,野生数量估计只有数万头。尽管美国佛罗里达海牛在过去的15年里,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三倍,种群徘徊在3000头左右。

人类也可能无意中引发灭绝。55000至45000年前,人类首次踏上澳大利亚。当时,像鸸鹋一样的大型陆地鸟类和超大袋熊在这片大陆上漫游。但是当人类开始生火清理土地或从灌木丛中驱赶猎物时,他们也夺走了大动物喜欢的许多植物。

许多适应吃剩余植物的小动物今天存活了下来,而两吨重的袋熊已经不在了。人类才是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对人类有威胁的物种大部分已经被干掉,剩下的也是苟延残喘,人类终将独孤求败,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是怎么灭绝的?

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这个名字,大家听上去一定觉得很陌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残暴狮。是有的时候美洲拟狮也称为美洲狮,这个美洲狮可不是今天生活在北美洲的美洲狮哦。

图注:拟狮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拟狮的基本结构与狮子和老虎相似,图片来自网络

美洲拟狮可是有史以来在美洲出现过的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其体长超过2米,肩高1.2米,体重在230至520公斤之间。美洲拟狮的外形看上去与狮子很像,因为两者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体型上美洲拟狮要比狮子大25%至50%。

图注:狮子(左)与拟狮(右)的头骨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美洲拟狮非常强壮,它们善于猎杀大型猎物,比如今天依然生活在北美洲的野牛、驼鹿,还有已经灭绝马、骆驼和猛犸象等。美洲拟狮的生活方式与狮子不同,它们平时独自生活,就像今天的老虎一样。

图注:拟狮有能力单独杀死强壮的北美野牛,图片来自网络

美洲拟狮是除了短命熊之外,更新世美洲最顶级的掠食者,其体型超过了著名的刃齿虎、锯齿虎、恐狼等大型食肉动物。从生存年代上看,美洲拟狮出现于距今34万年前,至距今1.1万年前最终消失。

图注:美洲灭绝和现存的猫科动物,拟狮最大,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拟狮生存的环境,背景有猛犸象、马和长角野牛,它们都灭绝了,图片来自网络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洲拟狮的灭绝呢?这要与晚更新世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事件联系起来。距今大约1万年前,美洲出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的大规模灭绝,灭绝的动物之中就包括了著名猛犸象、短面熊、刃齿虎、恐狼、大地懒、雕齿兽等等,当然还有美洲拟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大型动物的灭绝与人类的猎杀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来自于亚洲的人类可能携带有新型病毒,而这些病毒对于美洲动物的打击很大,大批动物染病死亡。

可以想象,在更新世晚期的北美洲,美洲拟狮不仅面对着人类的竞争和猎杀,它的猎物也大量减少。对于这样一种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其本来就很稀少的数量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及食物的减少时,很容易出现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以至于无法继续延续,因此导致了最终的灭绝。

图注:拟狮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人类的猎杀和竞争,还是食物的减少,又或是受到疾病的侵袭,美洲拟狮的灭绝肯定是与人类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地懒真实存在吗?

大地懒是真实存在的。

草原大地懒不同于生活在丛林中的丛林地懒,与它的远亲树懒差别更大,草原大地懒更多的继承了地懒的祖先“冰河大地懒”的特性,体型格外的大,主要以肉食为生,很少在阳光下活动,最喜欢捕食大蝙蝠,大地鼠,蟒蛇等生活在地下的动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