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为何禁止百姓杀猪

2023-04-24 06:25:03 112阅读

正德皇帝,为何禁止百姓杀猪?

(明皇宫蜡像馆里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十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蛋的统治者之一,他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精力旺盛,性情怪异,心理变态,精神失常,在位十六年,善政屈指可数,恶行罄竹难书。

正德皇帝,为何禁止百姓杀猪

禁止百姓杀猪,只是他短暂而变态的一生中的无数件变态举动中的一件而已。

那时候,朱厚照的一个叔叔、宁王朱宸濠造反。朱厚照听闻消息,欣喜若狂,自封钦差、兼太师、兼总督、兼镇国公、兼威武大将军、兼总兵官,带着大军亲自征讨。这一路上,硬仗没有打一个,荒唐事儿倒是干了不少。

(京剧《游龙戏凤》中调戏李凤姐的正德皇帝)

公元1520年1月9日,如果按农历算,应该是农历1519年腊月十九,那一天,朱厚照带着兵马来到江苏仪征,他身为皇帝,却以“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厚照”的名义,向全国老百姓发布了这么一道通知: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这道通知载于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第一卷,可以用白话文翻译如下:

养猪宰猪,本来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俺属猪啊!而且俺还姓朱啊!而且中医不是说嘛?吃猪肉会长疮流脓啊!所以俺要昭告天下,以后禁止养猪,更禁止宰猪。谁敢不听从,全家发配边疆充军,永远永远不能回来!

《万历野获编》是笔记体文献,不属于正史,有没有可能是胡编乱造,故意诬蔑朱厚照呢?没这个可能,因为明朝最正统最严格最权威最详细的官修文献《明实录》也记载了这件事。

在《明武宗毅宗皇帝实录》的第一百八十一卷,原文记载如下:

上至仪真时,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坄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朱厚照的亲征大军抵达仪征后,禁止民间养猪,仪征城中及其附近饲养的猪迅速被宰杀一空。农民家里的老母猪生下小猪,不敢饲养,也不敢吃掉,全部扔到了长江里,差点儿把长江变成珠(猪)江。这一年仪征官方祭祀孔子,本来要用猪头,有关部门怕触犯禁令,改用羊头。

(故宫里的《明武宗真像》,据说朱厚照本人就长这个样子,这个变态其实蛮帅的)

朱厚照干嘛要禁止养猪和宰猪呢?他那篇通告中写得明白:

一、他属猪。

二、他姓猪(朱)。

像他这种自幼生长深宫、没有受过完善教育、天生又极端自私的奇葩皇帝,不信佛,不信道,更不信儒家,只信巫术。在他那极其愚蠢的内心世界里,他既然属猪又姓猪,那么一定跟天蓬元帅是近亲,谁跟二师兄过不去,就是跟他过不去。

朱厚照的《实录》里毫不忌讳地记载了他的滔天罪行,例如说他亲征时派出亲信太监,四处抢掠民女,选入行宫,供他淫乐;再比如说他有严重的恋童癖,命令督抚采购和抢掠幼女,成车的成车的运到北京,养在他的娱乐场所“豹房”和宫廷服务机构“浣衣局”内,因为人数太多,竟然有很多女孩活活饿死在里面。

大家如果不信,我随手从《明武宗毅皇帝实录》里抄两段,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

工部奏,浣衣局寄养幼女甚众,岁用柴炭至十六万斤,宜增给,许之。

时诸近幸多以幼女为献,又累年巡幸所过,阅选民间妇女载归者,皆留浣衣局,至不能容,饔飱不继,日有死者,上亦不问也。

为何正德皇帝却要被黑?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位比较聪慧并极度崇尚自由的皇帝,崇尚自由到什么程度呢?自由到不像皇帝,做了很多比较荒唐的决定,其在位期间有过两次御驾亲征。一次是应州之战,另一次是宁王造反。

- 应州之战(应州大捷)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再率五万人进犯明朝边境,与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武宗朱厚照调集的长城一线军队作战。整个战事持续了五天,最终以蒙古鞑靼部小王子败退告终。

这一战役也颇有争议,在《武宗实录》和《明史.鞑靼列传》中对其记载很少,战果也是一笔带过。实录一百五十四卷中记载“蒙古军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个内容的记录就很让人值得推敲了,按照战后回来的武宗对自己的老师杨廷和所说,此战大捷并且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明月也在书中对此战做了推测,认为应州之战以及周厚照被抹黑了。在明朝的诸多战役中,本来不起眼的应州之战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更加可有可无,就这毫不起眼的战争,成了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个人认为这场战役,没有史书中描述的那样打败了,也没有朱厚照战后吹嘘的那样大捷,应该算是击退了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的进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并抑制了蒙古鞑靼部落的气势并且有所忌惮,在此后十年间对明朝边境未有大规模深入进犯。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1. 结合史书记载推测,此战对蒙古鞑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击

就书中记载,战斗约持续五日。朱厚照召集了大量的周边军队前来会合决战,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阳和王勋和来援的"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先是第一批与蒙古鞑靼决战等待大部队到来。然而实力使然,王勋部很快便被包围了,可能运气好吧,第二天早晨下了大雾,王勋等人居然钻出了包围圈溜进了应州。期间第二批的援军陆续到了,王勋部看到胜利曙光,意图同援军夹击蒙古鞑靼,然而,蒙古鞑靼小王子久负盛名,分兵击之,两批明军再次被分割包围。这样一日又过,次日一早,大雾依旧,朱厚照也等来了宣州总兵朱振等第三批援军。与此同时,蒙古鞑靼小王子也列好阵准备雾散后出击。这次则到了最后的决战时刻,朱厚照在这最后的决战中应该也是在多重保护下冲上了火线与敌人厮杀的,在三批军队同时出击的情况在击退了敌人。

2. 在此战之后蒙古鞑靼进犯的情况看,这场战役是起了作用的

我们先看一下此战之前蒙古鞑靼小王子的记录:

正德六年三月,小王子侵河套。……十月,小王子侵犯陕西,……。十二月,小王子攻宣府,杀守备赵瑛、都指挥王继。

正德七年五月,小王子攻大同,陷白羊口。

正德九年九月,小王子攻宣府,破怀安、蔚州。

本次小王子进犯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而鞑靼再次进犯则是十年后了,不得不说这次战斗对当时明朝的边境安稳是有积极影响的。

3. 为什么要抹黑这一场战役

一方面,这和朱厚照这位皇帝的极度崇尚自由并不时的付诸行动而往往做出让人感到荒唐的事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位皇帝做的好多事情是与大臣心中的皇帝形象不符的,也不是一位皇帝应该做的,在他们看来,朱厚照做的事情像是一个顽童。就是说,在诸多大臣心中不认同这位皇帝同时又不得不认可这个皇帝的存在,毕竟血脉在那儿呢。

另一方面就要具体到这场战役本身了。自开始,这位顽童一般的皇帝就没有像朱棣亲征那般的流程,就是说朱厚照的御驾亲征是有违体制的,没有按照流程走,参杂着胡闹的成份在里面。

视察长城的御史被朱厚照被解除职务,而后又不得任何文官出关,进而导致应州之战时朱厚照身边没有能记载当时具体战况和战果的文官,皇帝不能自己亲自记录,身边的武官基本指望不上。要记载当时的情况只能回京城后,想想当时的情况,朱厚照回京后激动的向老师杨廷和孩子般炫耀自己干掉了一个鞑靼军官。然而不久之后,京城就流传出应州之战败了,皇帝撒谎吹牛。这肯定有大臣在参与传播,随后,朱厚照就下诏称自己要休息,辍朝十天。这分明就是在报复大臣。由此可见,当时朱厚照和大臣是有很大的矛盾的,再加上应州之战实际情况缺乏实时记录,在史料记载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也就顺理成章了。

应州之战后还发生了一件宁王造反的事情,从这件事情看这位正德皇帝的表现,比较起应州之战来,更加荒唐,完全像是对上次应州之战没有被大臣心中认可而肆意胡闹以报复大臣的举措。

- 宁王造反

正德十四年(1519年),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在六月十四日这天在南昌兴兵造反。这里提到的这个宁王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要造反的宁王,想象电影中的宁王充满了喜感,电影中唐伯虎干掉了夺命书生,历史中唐伯虎还是去给宁王朱宸濠做了幕僚。而现实中的宁王则更多的是充满故事性,其实从更深的因素来讲,宁王朱宸濠造反这个种子还是来自于朱棣。怎么回事呢?早年间朱棣起兵造反时力量远远不及建文帝,以燕王所辖的一隅之地的兵力对抗全国兵力没有胜算。所以在起兵之前通过胁迫加利诱手段联合了当时节制北方沿边兵马、驻守大宁(今赤峰市宁城县)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即朱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出兵相助,同时许诺说攻下国都南京后,与其分天下而治。由此开始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武力争夺,朱棣最终打败建文帝,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然而,朱棣即位之后,对起兵之初提到的分治天下的事情似乎忘记的一干二净,只字不提,还将朱权徙迁至江西南昌,并夺其兵权。这事儿成祖朱棣办的不地道,宁王朱宸濠乃是朱权后裔,对于祖上朱权与成祖朱棣的这些事肯定都是知道的,同时从祖上传下来的还有对于这件事的愤恨与不甘,这就把一颗造反的种子也代代传了下来。到了宁王朱宸濠这代,有了好时机,造反也就必然了。

宁王朱宸濠的这一造反,成就了一位大牛人,这个人就是王守仁(也就是现在比较火的王阳明)。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北部及安徽南部),未来得及进一步扩大,就被时任赣南巡抚的牛人王守仁平定,其时距离宁王朱宸濠造反不过仅仅过了四十三天。

正德皇帝得知宁王朱宸濠造反后,应该是十分兴奋的,崇尚自由的他恨不得立即离京赶去平叛,终于,在八月,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自称还是朱寿,这里在威武大将军后面多了个镇国公,也算是朱厚照对自己应州大捷的自我肯定吧。大明凡封侯皆是来于军功,朱厚照对自己的好倒是真的一点也不含糊。当月二十二日率兵南下“亲征”。当到达涿州时,王守仁平叛捷报就传到了。相比这位正德皇帝十分不甘心吧,“亲征”一回寸功未建就回朝,简直是岂有此理,装做没收到捷报,继续南征。

一路走走停停、玩玩乐乐,没有一点出兵平叛的样子,这样折腾了几个月,到了次年闰八月时,才到南京,此时,王守仁已经早在六个月前就把宁王朱宸濠押到了南京。献浮当日,正德皇帝与诸位近侍身着戎装,摆开阵势,将俘虏朱宸濠除去束缚,在军队的包围圈中重新伐鼓鸣金而生擒之,然后重新戴上枷锁,列队于前,凯旋而归。

《明史》中对明武宗朱厚照给了评价:

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明朝正德辛巳进士余锓袓籍?

1、福建人 2、 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521年)的年号,是明孝宗嫡长子,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1521年为辛巳年 3、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六·少卿谢维盛先生蕡》:谢蕡,字维盛,闽县人。正徳十六年进士。选礼科给事中,敢言事。肃皇初御极,虚懐求谏,而杨廷和为首辅,拥掖言者。每言官上封事率优诏荅之。时有乳媪滥封爵赏,具疏谏,因劝上节恩泽、戢内侍;已又论救翰林吕柟等,上懽然聼纳。嘉靖三年,大礼议起,张璁时方为主事,与相廷和论不合,蕡同诸给舎力争,上怒,诏杖阙下。无何,复论璁、桂萼辈憸邪不可用,复夺俸三月。其明年,使粤东西。蕡疾在外诸司刑憯酷,非上好生意,具疏乞戒止。天子感焉,为下诏榜谕天下。寻擢太平守。未上,卒于途。蕡在言路号知大体。隆庆改元,录世庙言事诸臣,赠太常寺少卿。(越章录) 余锓 - 叶逢阳 - 刘道 - 高仙 - 焦昪 - 杨麒 - 姚鸣鸾 - 王朝用 - 赵永淳 - 朱鸿渐 洪万立 - 刘恩 - 李春芳 - 吴文之 - 朱子和 - 侯缄 .

郑少秋演皇帝的电影电视剧?

1977《江山美人》饰正德皇帝1976《书剑恩仇录》一人分饰陈家洛/乾隆/福康安1991《戏说乾隆-1》

1993《戏说乾隆-2》

1997《江湖奇侠传》饰雍正2008《书剑恩仇录》饰乾隆

应州大捷十万人大战一天?

应州大捷,应该说是一场真相被历史淹没的战役。

武宗皇帝朱厚照虽然沉湎玩乐,不思朝政,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荒唐行径,但若客观评价的话,朱厚照先生玩归玩,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相对靠谱的。他能够明辨忠奸,对于大臣的逆耳忠言,虽然听不进去,但也不滥杀这些忠良之辈;能够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不是治国理政的料,明智地将国家交给忠心耿耿又有治世之才的大臣来打理,正是在这些大臣的苦苦支撑下,那几年间,国家运转也还算平稳,先后发生两次藩王叛乱,国家也没出什么乱子;弹指一挥间,就将权倾天下的权监刘瑾处决,体现了朱厚照刚毅果决的一面。同时,明武宗朱厚照还有相当的军事造诣,“应州大捷”就是在他的指挥之下取得胜利的,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这场战役的真相已经被历史淹没了。

应州大捷之始末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皇帝朱厚照第二次奔逃出关,来到前线阳和,相较于第一次奔逃(没成功)纯属寻求刺激新鲜所不同的是,此次出关,他除了寻求刺激新鲜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会一会闻名已久的宿敌——鞑靼小王子,他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定了俸禄和级别,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到阳和后,他即刻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开始着手部署军事布防,一切准备就绪后,枕戈待旦,静待小王子的到来。

十月,鞑靼如期而来,首领小王子率领5万精锐骑兵,向大同进犯,得到消息后,朱厚照异常兴奋,他终于可以一尝先祖横刀立马、挥斥方遒的滋味了,此时,他早已褪去了那贪玩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副久经沙场、运筹帷幄的将军本色,在下属的一片狐疑中,开始调兵遣将。

敌军进犯后,朱厚照决定采用添油战术,先是命令大同总兵王勋即刻北上,主动迎敌,对此,王总兵也是只能苦笑,自己本来就是兵力微弱、势单力薄,能守住就不错了,还要主动进攻,无异于自找死路,可皇命难违,忐忑不安的王总兵还是如期北上。

北上的王勋部队在应州如期遭遇鞑靼军队,应州之战正式打响。战斗伊始,王勋率手上仅有的部队发起猛烈攻击,反复冲杀,明军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成功使小王子对战局做出了错误判断,他误以为遇到的是明军主力,不敢轻举妄动,转而以守代攻,而明军在小王子的迟疑中终于等到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到来,第二天,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也趁着大雾,绕过鞑靼军队,成功与大部队会合,明军实力得到极大加强。

看到明军陆续赶来的部队,小王子大呼上当,同时他也正确地意识到,明军依然实力不足,因此,他下令部队将明军团团包围,并亲自指挥猛攻,明军再次陷入苦战,损失惨重,就这样,鞑靼猛攻,明军死守,战局进入胶着状态,对此,深在包围圈内的王勋也是无可奈何,该来的部队也来了,战局还是得不到改观,照此下去,还是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

可王总兵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照的部署此时才刚刚完成,他秘密部署的最后一支军队——张永、魏彬、张忠所率领的军队也正式集结完毕,如约到来。部队集结后,朱厚照即刻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到达应州后,部队未做片刻休息,即刻投入战斗,成功将被包围的王勋救出,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三路大军会合后,明军实力达到顶峰,兵力也达到了5万左右,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

第二天,决战正式开始,明军首先玩命地冲锋,鞑靼军队殊死抵抗,双方近十万兵力你来我往、来回冲杀,朱厚照确实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战场上,他亲自督战,来回奔走,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在皇帝的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个个以一敌百,反复冲杀,始终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战斗打到下午,鞑靼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小王子只能绝望地撤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明史称“应州大捷”。

存在的疑点

“应州大捷”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朱厚照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对明朝北方边境的稳固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是一次了不起的战役,但纵观明朝史料,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我们不难从中发现诸多的疑点。

《明史•武宗实录》记载:

"......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明史•鞑靼列传》也对此次战役作了详细的记载:

“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疑点就在其中。按照记载来看,此战明军阵亡五十二人,鞑靼军队阵亡十六人,双方阵亡人数就是最大的疑点。要知道,交战双方近10万人,都是真刀真枪、短兵相接,并且殊死拼杀了一整天,虽然具体伤亡多少人,我们已无从得知,但记载上双方死亡还不足百人,这是严重违背常理的。另外,根据《明史•鞑靼列传》记载,对此次战役造成的结果做出了表述:“......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久经沙场、能征善战、兵强马壮的鞑靼小王子,竟然因为在一次战役中损失了五十二人,就久久不敢深入进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他具体损失了多少人我们也已无法具体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此次战役中必定损失惨重,才导致曾经不可一世的他“......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也间接佐证了史料关于阵亡人数记载的严重失实。

存在疑点的原因分析

为何史料对于“应州大捷”双方阵亡人数的记载严重失实?本人认为,无外乎以下两点。

一种可能是没有史官跟随,修史缺乏第一手资料。一般来说,历朝历代,每逢皇帝外出,除了有众多大臣和侍卫跟随之外,还需要有一批肩负特殊使命的人随行,那就是史官,这些史官的责任就是记录皇帝在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事宜,包括皇帝的一言一行,他们都要详细的记录下来,这也成了后世修史的第一手材料。

可众所周知,朱厚照先生此番到军事前线是瞒着大臣偷偷溜出来的,只带了江彬等寥寥数人,根本就不可能带上史官随行,要知道,那个年代义务教育还未普及,军中的人基本上都是大老粗,要指望这些人来履行史官的职责,详细记录整个战斗的过程,显然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讲,即便部队中有识字之人,等到战役结束后,人家早就抢人头邀功去了(按斩获的人头奖励战功),哪有功夫去记录这些事情?因此,整场战役也就失去了第一手史学材料。

另一种可能是史官刻意抹黑。在大臣们看来,做皇帝就得有做皇帝的样,即便你什么事都不干,那也得规规矩矩地在朝中按时上下班、按时接见大臣,这才是做皇帝该有的样子,可朱厚照先生生来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墨守成规的规矩,他需要的是新鲜与刺激,这就必然会导致大臣与皇帝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朱厚照此次奔逃出关,更是触碰到了大臣们的底线,平时贪玩顽劣一点也就算了,作为皇帝,竟然不与大臣们商量,就偷偷跑出去打仗,成何体统!这让大臣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欺骗感,也对他们那并不脆弱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是私愤。再加上此时距离“土木堡之变”的发生还不足百年,正统年间的那幕悲剧还历历在目,皇帝这样冒冒失失地去和敌人打仗,万一有个闪失,再发生一次正德版的“土木堡之变”,你妈(太后)怎么办?国家怎么办?这是公愤。

虽然朱厚照在此次战役当中凭着他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获得了大胜,使鞑靼小王子“......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但正是基于这样的私愤和公愤,使得当时的史官们在补录这部分史料时,刻意歪曲事实,将此次战役描绘成是一次一个顽劣成性、不理国事的皇帝所主导的一次军事恶作剧,战果平平,还劳民伤财,朱厚照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可惜,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记录的战争阵亡人数与战争所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剧烈矛盾早就将他们出卖!

不管是出于以上哪种原因,抑或是二者兼有之,都是对此次战役事实的一种歪曲,或许关于这场战役的更多具体细节,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真相被历史淹没的战役。

透过历史的风沙,我们所能知道的是,五百年前,一名名叫朱厚照的皇帝,秉承先祖尚武的血性,凭着自己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了一场经典的战役,成功将敌军击溃,史称“应州大捷”,致使敌军之后几年不敢再深入进犯,为大明北方边境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