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嵬军,可关宁铁骑不是明末组建的吗

2023-04-24 03:45:04 112阅读

背嵬军,可关宁铁骑不是明末组建的吗?

关宁铁骑与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并称明末三大军,出现在《大明风华》中显然是不对的。所谓关宁铁骑,其实就是指祖大寿麾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其中“关”指山海关, “宁”指宁远。这支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悍,乃是明末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绝对精锐。

“关宁铁骑”的由来,祖大寿组建的可能性更高

关于“关宁铁骑”的由来,目前还有一定争议,其中有说法认为是祖大寿一手组建,另有说法认为是孙承宗所建,成型于袁崇焕时期,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背嵬军,可关宁铁骑不是明末组建的吗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前后,大约有十万多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安置在锦州附近,辽东的将领于是从中招募了大批精壮充做家丁,时任锦州总兵的祖大寿更是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从而组成了一支由祖大寿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人数3000人左右,所谓的“关宁铁骑”便是以这支部队为核心组建的。

此外,《明季北略》也明确记载了祖大寿收降夷为家丁,组成军队的事情。《明季北略》还明确给出了降夷的定义:“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夹处两国间,故辽东呼为夹道之人,近为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

结合关宁铁骑最终的归属,个人认为关宁铁骑应该就是以降夷家丁为主要战斗力的一支家族化军队,而袁崇焕在担任蓟辽督师后,并没有来得及对关宁军队进行调整,因而这支军队一直都是以祖大寿为首,而吴三桂手中之所以也会有关宁铁骑,则源于其父吴襄与祖大寿的姻亲关系。

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皇太极曾给予高度评价

关宁铁骑与普通骑兵的作战方式略有不同,其冲锋时会先使用三眼铳进行射击,接战之后则将三眼铳作为狼牙棒进行抡砸。如此一来,敌人会因远程打击而难以维持阵型,进而被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散。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则有以下两次:

1、宁锦之战。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率兵发动宁锦之战,一方面是为了替努尔哈赤复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破坏袁崇焕经略辽东的计划。面对后金的进攻,明军故技重施,以城墙上的大炮轰击敌军,阻止敌军贴近城墙。就在后金军队冲过开阔地,即将进入大炮死角的时候,炮火硝烟中突然杀出一支骑兵,马上士兵手持三眼铁铳,离八旗军百八十米就开始射击,铅弹如狂风般向八旗军扫来。八旗军还没等明白过来,明军已经冲到近前,把三眼铁铳调过来,抡起如铁锤似的枪把便向后金军头上砸来。经过一天激战,皇太极见清军损失惨重,只得下令撤军,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见识到关宁铁骑的威力。

2、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秋,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一路势如破竹杀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督祖大寿、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对北京城发动进攻,而广渠门外便是袁崇焕、祖大寿等率领的关宁铁骑。双方在广渠门外激战四个时辰,八旗兵最终因支撑不住而退却,皇太极再一次败在了关宁铁骑手中。后来,后金退兵时,皇太极命堂兄阿敏善后,但随即被祖大寿击败,关内四城尽复,史称“遵永大捷”。

之后便是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的大凌河之战,此战祖大寿虽然战败,但对于关宁铁骑,皇太极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文老档》记载,“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

关宁铁骑的结局,一分为三大部降清

崇祯八年(1635年),祖宽、祖大乐带领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祖家军的善战之名至此开始在关内流传,到崇祯九年(1636年)时,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率领的祖家军。

袁崇焕死后,由于关宁铁骑是属于祖大寿的私人军队,皇帝和朝廷很难指挥的动,于是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分依旧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划归吴三桂指挥,另一部分则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

1、祖大寿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被任命为辽镇总兵官,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此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驰骋在了辽东战场。直到大凌河之战与松锦之战之后,祖氏家族大部投降清朝,祖大寿率领的这支家族式军队也就此归顺了清廷,成为了汉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吴三桂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祖大寿乃是姻亲关系,因此同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属下同样有部分关宁铁骑。但在李自成诱降吴三桂不成后,这支部队随同吴三桂一起降清,并一直在吴三桂麾下效力,是吴三桂的主要战力。

3、第三部分。这部分关宁军队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支部队最终被消耗殆尽,消失在了历史当中。

不过,由于史料繁杂,目前关于“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争议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明末军队腐朽严重的情况下,关宁铁骑即使战绩不佳,但与其他明军比起来,战斗力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岳飞大破金兵的著名战役是?

郾城和颍昌和大捷: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金兀术为统帅南侵,宋军奋勇反击,岳飞趁时北伐岳家军连番大捷,收复大量失地。金朝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指挥的主力部队,经过一个半月的休整,并增添了由盖天大王完颜赛里(汉名宗贤)等所率领的生力援军后,倾巢而出,直扑郾城。在此之前,完颜兀术(宗弼)还发付金军家属渡河北上,预作撤退的准备。总之,完颜兀术(宗弼)在屡战失利后,虽心虚胆怯,却仍不甘心失败,他利用闰六月后的“弓劲马肥”有利时节,企图作孤注一掷。

八日,有探事人报告岳飞,完颜兀术(宗弼)督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统领精锐马军一万五千多骑,披挂着鲜明的衣甲,自北方赶来,距郾城县只有二十多宋里路。显然,这一万五千人既是十几万大军的前锋,又是其精华,金军中充当步兵的汉人签军,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当时岳飞麾下只有背嵬军和一部分游奕军,游奕军的另一部分则随统制姚政驻守颍昌府。完颜兀术(宗弼)应是得到郾城兵少的情报,故亲率主力进行突击,企图一举摧毁对方的司令部。

岳飞深知将会有一场前所未遇的恶战,以寡敌众的硬仗,也坚信自己的将士能够承受严酷的考验。他首先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和游奕马军,出城迎击。岳飞神色严毅,对儿子说:

“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

当天下午,岳云舞动两杆铁锥枪,挥军直贯敌阵。双方的骑兵开始激烈的鏖战。岳家军主要依靠缴获的战马,装备了相当规模的骑兵。其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胜过其他各支宋军,能够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骑兵单独周旋。在平原旷野上驰突,正是女真骑兵的长技。岳家军不可能依托山险,也没有凭借城垣,却是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地形,进行骑兵会战。这在宋金战争中尚属首次,也是郾城之战不同于和尚原、仙人关、顺昌等战的特点。

金方的后续部队源源不绝地拥来。岳云的马军经过一个回合的战斗,打败敌骑的一次冲锋后,又招致更多的敌骑进行第二次冲锋,举行两军第二回合的战斗。形势逐步发展到与完颜兀术(宗弼)“全军接战”的地步,金方十余万大军先后开进战场。杨再兴要活捉完颜兀术(宗弼),单骑冲入敌阵,杀金军将士近百名。他自己也身中数十枪,遍体创伤,仍然战斗不止。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黄尘蔽天,杀声动地,岳飞亲率四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

“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

岳飞用马鞭抽了一下霍坚的手,说:

“非尔所知!”

他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将士们看到统帅亲自出马,士气增倍。

女真骑兵的擅长是弓箭,然而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至于白刃近战,更是女真骑兵之所短。女真骑兵能够坚忍不拔地进行韧性战斗,然而岳家军持续交锋了几十个回合,也毫无倦色和馁意。金军惯用左、右翼骑兵,进行迂回侧击。按宋时行阵术语,左、右翼骑兵称 “拐子马”。岳飞也指挥军队,运用巧妙的战术,对付敌之两翼拐子马,“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

完颜兀术(宗弼)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焦躁万分,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也称铁塔兵,形容重甲骑士装束得如同铁塔一般,都是完颜兀术(宗弼)麾下精练的亲兵。“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堵墙而进”,进行正面冲击。由于金军一反以左、右翼拐子马迂回侧击的惯技,“自谓奇计”。完颜兀术(宗弼)希图以严整的密集的骑 兵编队,击溃对方较为散乱的骑兵。岳飞当即令步兵上阵,他们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类以步击骑的利器,专劈马足。只要-—匹马仆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奔驰,“铁浮图”军乱作一团。岳家军步兵与敌骑“手拽厮劈”,杀得尸横遍野。天色业已昏黑,金军一败涂地,狼狈溃逃。岳家军在此战中“戕其酋领”,还夺得二百余匹战马。

在此次大战中,不仅梁吉等一大批武将,还有宣抚司干办公事韩之美,准备差遣杨光凝、吴师中等幕僚,都立有战功。

完颜兀术(宗弼)经历此次失败,仍不甘心,试图反扑。十日下午,巡绰马军飞报宣抚司,有金军骑兵一千多人,径来进犯郾城县北的五里店。在这支金军的后面,征尘滚滚,更不知有多少军马。岳飞当即率领军马出城,并差背嵬军将官王刚,带背嵬使臣五十多骑,组成一支精悍的军官队,前往侦察。

王刚等到达五里店,只见金军已摆布一字阵,其间有个敌将,身穿紫袍,当是头领无疑。于是王刚根据擒贼先擒王的原则,率使臣们闪击敌军,大家挥舞兵刃,一拥而上,先把这名金将砍死。 一千多名敌骑惊慌失措,如鸟兽散。岳家军在敌尸和马鬃上,分别摘到两个红漆牌,上面写有“阿李朵孛堇”字样,证明是敌方 一个悍将。王刚以五十多骑杀退金军一千多骑后,还乘胜追赶了二十多宋里,凯旋而归。完颜兀术(宗弼)惨败之余,虽不敢再窥伺郾城县,却仍想作一番挣扎。他以大军插入郾城县和颍昌府之间的临颍县(今河南临颍县),妄图切断岳飞和王贵两军的联系。

岳飞兵力不多,不能立即向临颍县发动进攻。他估计完颜兀术(宗弼)可能会调转兵锋,攻打颍昌府,命岳云率领一部背嵬骑兵,绕道急驰,前往增援。岳飞一方面加速调集兵力,另一方面还向顺昌府的刘锜写信求援,请求他的军队北上,参加会战。

张宪等统制大约先后从淮宁府等地率部前来郾城县。十三日,张宪奉命率领背嵬军、游奕军、前军,还有其他一些军组成的雄厚兵力,挺进临颍县,寻求和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决战。

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罗彦、姚侑、李德等以三百骑为前哨。他们抵达临颍县南的小商桥时,与金方大军猝然相遇。金军进行包抄围掩。尽管众寡悬殊,杨再兴也毫无惧色,率三百骑士奋不顾身地进行殊死战。最后,杨再兴和三百将士全部牺牲。金军也支付了更惨重的代价,光被杀的即有二干余人,其中包括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人。当时恰值大雨滂沱,溪涧里都注满了血水。

完颜兀术(宗弼)再无勇气同张宪的大军较量,他留下八千金兵守临颍县,自己带领主力军转攻颍昌府。

十四日天明,张宪指挥的大部队直逼临颍县,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金军,一直追过县城三十多宋里。敌人或往颍昌府方向,或往开封府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方向逃跑。岳家军获得杨再兴的战尸,焚化以后,竟得箭镞两升,足见当日战事之惨烈,捐躯之英勇。岳飞和将士们都痛悼不已,对三百猛士深致敬意。岳 飞特地上奏,要求宋廷对杨再兴、高林、王兰等将追赠七官或六官。

在张宪军轻易取胜的当天上午,颍昌府也展开了大会战。完颜兀术(宗弼)、镇国大王和韩常,另有四个万夫长,以骑兵三万多骑,在城西列阵。接着,十万名步兵也陆续到达战场,大约由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宗贤)等率领。金军在舞阳桥以南摆开阵势,横亘十多宋里,金鼓震天。

戍守颍昌府的共有五个军,然而除踏白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的一部分又在郾城县和临颍县,都不是全军。王贵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中军、游奕军、背嵬军出城决战。显然,这又是一场以少击众的硬仗与恶战。

二十二岁的虎将岳云抡枪纵马,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首先 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翼蔽马军,与敌军左、右 拐子马搏战。一方面依仗兵多势大,另一方面凭借士气勇锐,愈 斗愈烈。两军苦战了整整几十个回合,依然难分高低胜负。岳云 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和骑兵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在最艰难的时刻,连宿将王贵也不免有些气馁怯战,岳云以自己的坚定,制止了王贵的动摇,终于使全军“无一人肯回顾者”。

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别率领踏白军和选锋军两支生力军,出城增援,战局才很快得以扭转。完颜兀术(宗弼)全军溃败。

颍昌大捷战果辉煌,岳家军杀敌五千多人,俘敌二干多人,马三千多匹、金、鼓、旗、枪、器甲之类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完颜兀术(宗弼)的女婿、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夏姓万夫长当阵被杀。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府后死去。岳家军还杀死金军千夫长五人,活捉渤海、汉儿都提点、千夫长王松寿,女真、汉儿都提点、千夫长张来孙,千夫长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敌将。

没空写抄王曾瑜的《岳飞传》两次大捷,战场都是在平原,能发挥出女真骑兵的优势。时间也是在盛夏以后,金兵既占天时又有地利,而且兵力也都占优势,当均被杀的大败。以至于兀术不得不发出“憾山易,憾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常说的直达黄龙的黄龙是哪里?

岳飞可从来没有说过“直达黄龙”“直捣黄龙”。

岳飞当时说的是:“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朱仙镇大捷之前,岳飞率领岳家军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积少成多,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甚至就连投降金国的大将韩常,也秘密向岳飞请降。

在这捷报频传,有望报仇雪耻的时刻,岳飞非常的高兴说出了“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黄龙府是什么地方?

黄龙府在现代的吉林省长春市,金国建立之初曾经是金国的首都,后来金国灭亡辽国以后,也一直是金国的重要城市,龙兴之地。后来金国俘虏徽钦二帝,曾经将徽钦二帝囚禁在黄龙府。

表达了岳飞一直打到敌人金国的老巢,救回徽钦二帝的迫切期望。

后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成语“直捣黄龙”,就是从岳飞的这一句话演变出来的。

岳飞既然能够说出这句话,也代表着岳飞真的看到了进军中原的希望。

不久之后,岳飞就取得了非常著名的朱仙镇大捷,可以说报仇雪恨有望,全军沸腾。

只可惜,岳飞得到的却是“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在朝廷的命令、圣旨之下,岳飞只能班师回朝。抗金将士付出了血的代价,收复的河南再次被金国夺回,南宋彻底失去了北伐的希望。

在此之后,岳飞就已经心灰意冷,想要“卸甲归田”,但是赵构却又说“未有息戈之期”苦苦的挽留。

最后,岳飞得到的只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被后人称为“千古奇冤”。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你的城市还有哪些古建筑值得一游一看?

感谢邀请。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要看古建筑,当然要去山西。抱着一种探索精神,我去了我们的近邻,山西。没有做过于详细的攻略,仅仅是把前几站定了一下,大同浑源县-大同市-应县(山西北部),行程大概四到五天,自驾游,路上遇到什么好的地方就停下来游一游,自由无比。

第一站:大同浑源县悬空寺

第一印象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整座寺院修建在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好似浮在空中一般,真称得上“悬空的寺庙”。据说悬空寺修建于北魏时期,当时的道教天师道长去世后其弟子遵循遗嘱建一座空中楼阁,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目的。整座建筑采用半插横梁为基础,利用柱托扶来维持其稳定性,实在是天下奇观。

景区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

第二站:大同市华严寺

我来之前咨询了一下我们领导,因为他之前在山西呆了好久,故问之。领导说大同市里华严寺一定要去。上下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古城内,始建于辽,重修于金,其中上华严寺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其正脊琉璃鸱吻(全国最大,高度四米多)。爱好古建的朋友可以注意大雄宝殿门板为壶门。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结构方形木塔,内供高僧舍利。

景区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古城内西南隅。

第三站: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加上后世几十年几代人的扩建开凿,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宝库”。

早期石窟:昙曜五窟。佛像高大,面相圆润,风格劲健、浑厚质朴。是当时五大帝王象征。

中期石窟:中心塔柱、上下重层、二佛并坐、内容繁复、造型多样、雕饰精美。

晚期石窟:面型消瘦、秀骨清像、佛像汉化。是迁都洛阳后个人出资修建的小型石窟。

可以这样说,云冈石窟就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的兴衰史。

景区位置: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第四站:大同土林

土林是一种地貌,黏土、砂砾石收到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形成,被切割的千沟万壑。某些层位中。铁质胶结物富集风化后形成质地坚硬的铁帽,下部的黏土及砂砾层得到保护,形成的当地奇特的景观。天气晴好、夕阳西下的时候景色美,带着你的爱人,看看夕阳西下,落日余晖。

景区位置: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杜庄村

第五站: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代,是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顶八角攒尖,上立铁刹,每层装有风铃,塔身材质红松木。塔内供奉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乃国之宝物。目前宝塔只开放了一层,考虑到结构安全稳定,目前不允许登临。

景区位置: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

第六站:雁门关

雁门关是长城山西段的一个重要关隘,自古的军事要地,以“险”著称。去雁门关玩主要是爬长城,也可以爬爬野山,当然是在自己体力以及各方面条件允许范围内,不可毫无准备贸然爬山。

景区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雁门山

第七站:佛光寺、南禅寺

爱好古建的人绕不开这两个地方,不知道的人却不知所云。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保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其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称为“四绝”,单檐庑殿顶,建筑家梁思成称其为“国宝”。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架构建筑,比东大殿早75年,保存较好,单檐歇山顶,但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规格和形制比南禅寺大殿要高,不过这两者均为中国古建筑史上不可跨越的里程碑。值得走进山里,克服路途遥远,亲自去体会。

结语

山西的文物古建筑众多,我所说的只不过我去过一些地方,远不能代表其古建筑之丰沛,要想体验山西古建还要亲自去游览,探访,找寻。

感谢阅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交流。

为何在受封为异姓王的当夜气得病发身亡?

最近《满江红》在热映,观影者多为没杀死秦桧而为之感慨,那么真实的秦桧又是什么样子?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秦桧独相十七年是南宋初期最为黑暗的时期,对于秦桧的擅权专政,赵构作为其政治盟友是了然于胸的,但是为了维持对金的和议,他还离不开这个与他狼狈为奸的奸臣,更不敢违背金人提出的“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的条件,同时赵构也对秦桧尾大不掉之势也无可奈何,只能是对其善加抚慰又提防猜忌。

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赵构亲临相府探病,明表恩宠实则暗探虚实,在得知秦桧病入膏肓而不可活时,次日即晋秦桧为建康君王、养子秦熺为少师,并勒令致仕,虽说诏书之意是考虑秦桧父子健康为由,但秦桧却有刺骨之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没死,赵构已经撕破脸皮,在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岳飞收归军权之后,还要罢黜自己回收相权,下一步是不是会对秦桧这些年的恶行要彻底清算呢?秦桧不得而知,他是又气又怕,当夜竟吓得病情加重,可谓是被活活吓死。

天下人无不“酌酒相庆”,此时离秦桧害死岳飞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就连宋高宗赵构也松了一口气,对杨存中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帝王畏惧宰相如此,在宋朝恐怕是独一份。

独相十七年,南宋最黑暗的时期众所周知,为了“绍兴和议”赵构不惜借秦桧之手酿出“风波亭”一案,以“莫须有”之罪将岳飞杀害。一代名将死于自家君相之手,可谓是讽刺之极,岳飞作为南渡大将中唯一一名进攻型将领,他的死更让“北伐”成为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梦想,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也让他们君臣二人成为后世唾弃的对象。

但总体来说,赵构和秦桧无论在杀岳飞的目的上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对于秦桧来说,岳飞三番五次反对于他,并明着骂他“谋国不藏,恐贻后世讥”,所以秦桧杀岳飞一是公报私仇,二是因为岳飞是宋金议和的最大障碍,不杀岳飞,难以完成和议的任务。

可对赵构而言,杀岳飞不仅仅是为了和议,主要是所谓的“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更是因为岳飞“议迎二帝,不专于己”,站在赵构的立场上,这个举动对加强皇权来说利大于弊,不仅可以顺利将岳飞手中精兵强将掌控在“三衙”和枢密院,同时还能震慑其他武将以促进“和谈”的进行。这样一来,这一对君臣玩弄着“交相用而曲相成”的把戏,那么岳飞是非死不可了。

而“绍兴和议”后,秦桧为了排挤枢密使张俊,让御史将其旧部比作大小儿子来弹劾他道:“大男杨存中握兵于行在,小男田师中用兵于上流,他日变生,祸不可测”。尽管张俊也在朝中颇有势力,但对于这样的弹劾毫无招架之功,只好乖乖提出辞官。

赵构冷眼旁观多时,直到张俊辞职的那一天,他才出来表态,说张俊有复辟之功,绝无谋反之意,随之同意了他的辞呈。秦桧完成了排挤张俊的图谋,而赵构也再次完成了削兵权之举,从此南宋重新进入“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的旧轨道,南宋兵战斗力再次下降,回到了北宋的老路上。更严重的是,朝中再无人能与秦桧相对抗,开启了十七年的独相黑暗时期。

秦桧卖国之过自不必说,他在打击政敌方面也是完全不择手段,赵鼎、李光、胡铨等高官皆被其流放过海,他恨起来就连自己人也不放过,比如说同乡巫伋晋升执政,由于没有通知秦桧得知,很快遭到台谏弹劾而罢官。再如秦桧最忠实的走狗万俟卨在“绍兴和议”后当上了参知政事,秦桧有一次要他任命一批亲党为官,但万以“皇帝无旨”为名婉拒,秦桧自此与他“不交一语”,很快让台谏弹劾他“黩货营私,窥摇国是”将其贬到归州。

秦桧做了这么多,高宗赵构为何任他为所欲为呢?在开始的时候,二人还属于互相利用阶段,但在满朝皆是秦桧门人的时候,就连赵构都开始自顾不暇了,因为当时秦桧已经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将赵构控制在手中。

第一、控制台谏,干预经筵。秦桧当过御史中丞,深知控制舆论的重要性,所以他在为相之后,第一时间便将台谏收入囊中,让其成为自己的喉舌,此后秦桧用人的关键也是“择人为台谏”,以至金人再次背约南下时,竟无一台谏发声。

此后秦桧竟公开破坏台谏不能兼任经筵官的规定,让台谏兼职经筵,以达到堵塞言路和窥探君主的双重目的,其兄秦梓、子秦熺就曾先后担任经筵官。

第二、联姻外戚,收买内臣。“绍兴和议”后,韦太后南归带来高宗原配邢氏的死讯,秦桧得知迅速联络诸大臣上书立吴氏为后。吴氏乃秦桧妻子王氏的闺蜜,吴氏被立为皇后自然对秦桧感激万分,秦桧趁机将孙女嫁给吴氏弟弟吴益,从而与外戚有了姻亲之谊,故而秦桧死后其子孙虽皆被罢黜,但无一流放贬谪,其中就有着吴皇后的庇护。

同时,秦桧收买了宫中内侍省的都知张去为,此人原本是韦太后近臣,随着韦太后回宫,其身价见涨,在秦桧的操作下,张去为终于成为宫中内侍省都知,为了报答秦桧,张去为承担起了全面监视赵构的工作,“凡高宗大小事皆秘告于桧”。

第三、借御医窥探高宗隐私。“绍兴和议”后,赵构觉得天下大定,于是想方设法琢磨自己不能生育之事,经多方打听,民间有医名唤王继先者在男科方面素有盛名,遂被赵构聘为御医。经其治疗虽未能使嫔妃怀孕,但已能人道,故深得其宠信。

秦桧得知此消息后,将其请入家中,让妻王氏与王继先认为兄妹,用他窥探皇帝是否有立储之心等。赵构或许知道二人勾结,曾对着二人道:“桧乃国之司命,继先乃朕之司命!”看似夸赞之语,又映射二人勾结。但此时的赵构也无可奈何,秦桧对自己的动向了如指掌,更是完全掌控了朝堂,自己再不委曲求全,或许秦桧再以自己“不能延肆皇脉”之由另立新君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这样,秦桧、王继先、张去为三人联合起来将赵构吃的死死的,赵构意识到这点后,秦桧已经尾大不掉,虽有怨气但无处撒,动辄问杨存中:“长此以往,何以安身?”以至于后来有人问高宗对秦桧的评价,他沉默半天道:“初奇桧,复恶桧,后爱桧,晚复畏桧。”可见,赵构在后期是很惧怕秦桧的。

很快,一件事的发生给了赵构可以操控自己命运的灵感,那就是发生在绍兴二十年的“施全刺秦案”。

秦桧惊魂,小人物的反抗从“绍兴和议”成功签署开始,南宋百姓的赋税便悄悄开始提升,至绍兴十九年,百姓的赋税已超和议前六成,在既没动刀兵又没遭遇大荒大灾的情况下,为何赋税增长如此之多?

这些钱,既没有进入南宋国库,也没进入赵构私人的“左藏库”,而是大多流入秦桧及其党羽手中,这个情况赵构完全清楚,但又能如何呢?秦桧宅院就占据了临安望仙桥绝大部分土地,“别筑大第,穷土木之丽”,赵构为了庆祝秦桧乔迁至此,凡宫内御用之物必赐秦桧一份。更将年收三万石的皇庄永丰圩赏赐给了秦桧,并命“江东发四郡民三万修筑”,由始,秦桧富可敌国,权倾天下。

南宋绍兴二十年正月,“风波亭”一案已经过去了九年,奸相秦桧已经是气焰滔天,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在其阴影下小心翼翼的活着。

这一天早朝,官员们从四面八方向皇宫汇集,但到了宫门前都未进门,在等秦桧先行。秦桧也从望仙桥的巨宅出门,一如往常,直到众安桥时,一个人影从桥下桥下跳出,持刀砍向秦桧的坐轿,即便周围有许多护卫,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制止。

只可以,此人这一刀只砍断了一根轿杆,秦桧却毫发未损,护卫们这才一拥而上将刺客擒获。秦桧虽未受伤,但受到的惊吓却不轻,连早朝也没上带刺客转身回家私设公堂加以审讯。

据审,刺客乃殿前司武官施全,其言语被载入史书:“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也就是说他和秦桧并不是什么私仇,为的是民族大义。

秦桧大怒,遂在闹市处斩了施全。赵构随之也以皇帝之名严厉谴责了行凶之人,说他置国家王法于不顾,刺杀国家肱骨之臣…但施全的行为却在民间得到一片称颂之声,此事越传越神,甚至有人说他是岳飞部将,之所以刺杀秦桧是为岳飞报仇云云,后来给岳飞塑像时,施全也被塑于旁侧。

其实从现在来分析,施全是殿前司武官,其上司是杨存中,而杨存中是秦桧独相十七年间为数不多的赵构亲信,所以说施全与杨存中或者赵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这次的刺杀就颇有些耐人寻味了。

但是不管出于各种目的,施全作为黑暗中的一束光,能将利刃勇敢的砍向秦桧,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在古代,示范的作用是强大的,一般出现第一个刺客,那么正义之士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往往有绵绵不绝之势,但是施全刺杀秦桧之后竟难得的打破了这种规律,尽管秦桧为了防止刺杀,却到死也没有等来第二次刺杀。

有的人说,宋人的脊梁已经被秦桧压断了,我们不能否定这个答案,或许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答案。

同时施全的刺杀却给赵构提供了一丝可掌控自己命运的办法,那就是时时在靴中藏有利刃,在这个皇宫中,也唯有利刃可以给赵构一丝慰籍,有利刃在手,即便掌控不了怎样生,但却可以选择怎样死,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做的。

秦桧之死施全那一刀虽然没有砍在秦桧的身上,但却深深地刻在了秦桧的心里。施全刺杀未果后,秦桧的身体便江河日下,以至于时时需要其子孙们搀扶。

绍兴二十四年,秦桧的势力已经是如日中天,“天下皆知秦相而不知高宗名讳,士大夫之有名望者,悉屏之远方”,但唯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是他与党羽策划了一个大行动,想要将所有政敌一网打尽,好给秦熺继承相位扫清道路。

绍兴二十五年八月,秦桧捏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大逆”案。他指示台谏上书称前宰相赵鼎之子赵汾有“奸谋密计”,将其逮捕入狱,严刑逼供,勒令其承认与胡寅、李光等“谋大逆”,以张浚为谋主,涉案共五十三人,皆是秦桧视为眼中钉的“贤士”。

到十月下旬时,张浚、张光、胡寅、赵汾等五十三人皆被判处叛国罪,甚至刑部、大理寺的流程都已走完,唯独剩下秦桧签字。

说来也奇怪,就在秦桧拿到伪造的供状签字时,竟因喜不自胜而动弹不得,随后又昏死过去,数天卧床不得起,秦府随即有操办丧事的迹象。

赵构听说此消息后觉得夺权时机已到,但他并没有轻举妄动,因为一个应对错误将会满盘皆输,朝中唯秦桧独大不是白说的。毕竟耳听为虚,他决定借探病为由去秦府以探虚实。

十月二十一日,赵构来到秦府探病。秦桧挣扎着穿上朝服与赵构相见,一时间无法辨别其病真伪。但是没等一会,秦桧就汗出如浆,气喘如牛,秦桧也知道自己无法装作常人,遂悲从心来,老泪纵横。

赵构与其君臣二十多年,也是颇有伤感,遂拿出一条红色手帕递给了秦桧,这一幕让旁边的秦熺看到,平日骄横放肆之态复萌,上前问赵构道:“代居宰相者为谁?”赵构看着他冷冷道:“此事卿不当与!”

旁边的秦桧虽不能言语,但早已被这个儿子气的不轻,这话问的哪有一点政治智慧?自己挣扎着穿上朝服见皇帝,这副病入膏肓的样子想瞒都瞒不住,你个猪头将我用眼泪骗来点好感荡然无存…

果然,皇帝翻了脸,明确表态你秦熺并非宰相人选,更严重的是赵构再不看秦桧一言,甚至连一句话也没有再说,直接扬长而去。秦桧失魂落魄的只等大限来到,可秦熺却不甘心,他召集了台谏官员们,决定让他们上书保荐自己为宰相。

趁着秦桧还没咽气,这是最后的机会!

但是赵构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当天晚上便召见直学士写了罢官制,让秦家祖孙全部滚蛋。

秦桧加封为建康郡王,致仕;秦熺升为少师,致仕;秦熺的儿子秦埙、秦堪并任提举九江、太平兴国宫…是夜,桧卒。

也就是说这封诏书是正儿八经的催命符,秦家当时是实际上的江南之王,给个郡王的空衔有什么意义?难不成这是皇帝要清算自己?要知道,自古以来做权臣从来没有好下场,更何况自己是个奸权臣,更不可能会落下什么好下场。尤其他深知赵构是个腹黑之辈,极有可能利用铲除秦家而增加其皇帝威望。

所以,秦桧又气又怕中咽了气。气是气秦熺这个白痴让皇帝下了铲除秦家的决心,气是气高宗赵构竟不念多年的君臣之情,自己还没死就勒令致仕;同时他更怕秦家家族遭受灭顶之灾,所以说秦桧被吓死的也不为过。

高宗赵构熬出了头,终于再也不用在靴中置刀,在秦桧死后他对台谏进行了“换血”,像秦桧一样将言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由于对相权的忌惮,他在秦桧死后很长时间没有任命过新宰相,后又用沈该、万俟卨为并相,从此再无独相主政。

众所周知,沈该、万俟卨、汤思退等人皆是秦桧时期重用之人,赵构也明白他们的关系,之所以还用秦系官员主政,实际上是不想改变秦桧时期的对金政策,就连南宋官员都评价“桧之身虽死,而桧之心未尝不存。秦桧死后,有官员声讨秦桧投降卖国,赵构竟还替秦桧辩解,下诏强调道:“讲和之策,断自朕志”。

所以说,在清楚秦桧影响和维持苟安的这条路上,赵构的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

后话“当罪恶滋生时,同流合污和漠然视之都是原罪。”秦桧无论是卖国求荣还是操弄权术,除了岳飞、胡铨和施全以外,竟再无一人出头,文武官员和皇帝的膝盖被生生按在了地上摩擦,让当时的整个汉民族精气尽失,从此南宋军民脊梁被打断,只能苟安一隅喘着粗气,对北方故土再不留恋,这直接导致南宋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隆兴北伐”倾全南宋之力结果被一万金兵击败就是例证。

从一般逻辑来看,坏人做了坏事一般都会有坏的下场,其结果不过是来的早或者来的晚而已,秦桧也不例外。仅仅过了五十年,宋宁宗便开始对秦桧秋后算账,不仅追夺了秦桧的王爵,还给封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谥号——缪丑。

更大的报应在后面,明成化九年,江宁一座宋墓被盗墓贼明目张胆的掘开,当官府勘察现场时居然发现墓主人棺材中灌满水银,棺中尸体尚且完好,再看墓志铭方知此乃秦桧夫妇墓,于是,在场愤怒的人们将其尸体拖出焚烧,又将灰烬丢到粪坑中,秦桧的肉体永远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奴性却给满清人统治中原提供了思路…最为搞笑的是,按照大明律盗墓是死罪,但这几个盗墓贼由于盗掘的是秦桧墓,居然被官府免于处罚,可见世人对秦桧是多么痛恨。

成化十一年,浙江布政使周木大修岳飞墓,用生铁铸秦桧、王氏二跪相立于墓旁,后人又铸万俟卨、张俊二人同跪于侧,遗臭万年,秦桧等人终于做到了…

参考资料:《岳飞传》、《南宋史》、《官宦王朝》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