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侯的名人,夏津有哪些历史名人
姓侯的名人,夏津有哪些历史名人?
引用的资料 应该够了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霸州(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宣府(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 马仁�r(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r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r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r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r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大获全胜。马仁�r为官清正,执法如山,其侄曾因杀人被判死罪,有人替他开脱罪责,马仁�r不允,说:“我为长史,而兄子杀人,此怙势耳,岂敢以私亲乱国法哉!”,于是按律斩首。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以后,升为辽州知府,曾随宋太宗征太原,因军功擢迁为朔州观察使。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水四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人祸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栗祁(1537―1578)字子登,号东岩。城东栗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嘉靖壬戌科进士。致仕于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栗祁天资聪颖,幼年丧父,得其伯父栗科接济,抚育,母肖氏课其识字。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登进士第,授徽州推官。当时徽州民俗粗劣,狱讼叠积,有达十余年而不决者。栗祁到任,循循教化,积压狱案得以剖理,社会风尚日渐淳朴。同年严嵩坐罪,栗祁曾奉南京御使林润之命,缉拿严嵩党羽林龙文归案。1567年(明隆庆元年)迁南京户部主事,不久升为郎中,专管杭州税务。栗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吏民所称颂。后调湖州知府,到湖州上任临行时,差役欲将一铜盆拿到船上,准备路上用。栗祁坚执不允,言道:“衙中之物,并非私有,不可妄动”。到任后,“轻徭平赋,废除苛条,劝事农桑”,“郡饶谷钱”,后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专任整饬怀隆兵备。其“缮治亭障,秣马训兵,居三年,虏不敢进塞”,复拜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不久卒于任所。后其子扶柩回故里,葬于夏津县城东南,人称“栗兵备墓”。 许宗海(1861―1941)字潮升,号岱东,又号文珊,城西韩桥村(现属白马湖镇)人。自幼读书,18岁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岁贡,授试用训导。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宣统三年(1911年)任长清县劝学员长,在职创修劝学所,创办官立初等小学、模范小学、女子小学、初届单级养成分所、城区公立初等小学、简字学塾、半日学塾各一处。此后,在夏津县二屯、韩桥、武城县闫庄、清平县马佛寺(现属临清市)等村执鞭任教,学生遍及四方。许宗海擅长书法,行草、楷书造诣颇深,墨迹流传于世颇丰。1942年,适值许宗海逝世一周年忌日,他的100多名学生集资为他立碑一通,记述他的治学业绩;碑额题字“一方泰斗”[2]。 范步瀛(1876―1960)原名煜坦,字蓬洲,号阆仙。城西李堂村(现属双庙镇)人。幼读村塾。清光绪年间,范赴童子试,中秀才。此后,读书益加刻苦,炎夏汗湿衣衫,隆冬手冻成疮,仍然秉烛达旦。1910年,入山东优级师范文史科,三年毕业,成绩优异,赏以举人资格,选任山东省会慈善公所秘书。他所拟文稿,意理明晰,言辞峭洁,为同僚所推崇。1919年,在临清筹建省立第十一中学,范步瀛受聘为该校第一任校长。他广聘饱学文士,到校任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当时曾在该校任教。他本人在主持校政期间,仍亲授文史课,博采古今,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趣谐,教学成绩卓然,颇受师生敬重。十一中学建校历史虽短,却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1933年,编纂《夏津县志》,范应聘任总校,为续编县志成书,宵旰操劳。1938年,日军南侵,范誓死不任伪职,遂弃官闲居。 新中国成立后,范步瀛仍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年,应夏津县人民委员会的聘请,出任王堂完全小学名誉校长。1958年1月,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至195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范步瀛一生酷爱收藏古籍,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兼习书法。曾著诗集二卷名《野老庵集》,惜均散佚
褚氏十大名人?
一是褚飞燕,又名张燕,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剽悍,敏捷过人,军中人称飞燕,官渡之战投降曹操,任命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候。
二是褚遂良,杭州钱塘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后受大宗遗命与长孙无忌共同辅政。
三是褚少孙,西汉经学家,西汉中后期做过博士
候大力刑侦笔记人物介绍?
16年为爱追凶,几次直面生死,侯大利把大脑磨炼成电脑,把眼睛淬炼成显微镜,逐一锁定案发现场和尸检中的关键信息。
凭借变态级的观察力,他往往透过庞杂的社会关系,率先圈定凶手的行为特征和成长环境,将其缉拿归案。怀着命案必破的信念,侯大利从一个菜鸟迅速成长为行走的刑侦教科书。
红楼梦四大家族的排序是贾?
只要看过脂批,对《红楼梦》的原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沉迷。目前,红学界有考据派,索隐派,探佚派,无论哪一派,都有自己的粉丝群。
贾(公)史(候)王(伯)薛(子)原型,有说是明末朱氏家族的,也有说是明珠家事的,还有说是曹李两家的,本人更倾向于曹寅、李煦两家的故事,加上作者根据时事,妙笔生花衍生出一段亦真亦幻的故事。
《红楼梦》和曹寅、李煦家族的关系明写林家,暗写曹、李两家
林如海是游离于四大家族之外的一个家族,但林如海是幻笔,扬州,盐政,对应的是曹寅、李煦两家,因为曹、李两家在康熙朝都管过两淮盐政。用林如海,影曹、李两家,应是实笔。贾府世代国公,出过贵妃,只看正面,写的确是明珠家族,但贾府中关于江南风物和纺织品的描写,还是实写曹、李两家。
“实”写薛家,“虚”写曹、李两家
在“葫芦僧错判葫芦案”一回中,介绍薛蟠的一段文字,暗示了曹寅死后,曹顒、曹頫两个少年接替江宁织造一事。其实江宁织造隶属内务府,除了织布外,也兼为皇室采办物品,销售人参等事,和介绍薛蟠文字非常相似。
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曹顒、曹頫接替织造时都不足弱冠之年,这在曹寅、李煦和康熙往来的奏折里可以看出,那织造事务,应该都是由老家人打理,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只是康熙对曹寅的感情及南巡时曹寅造成的亏空,才让他们做上了这个位置。
写薛蟠如何浮奢,应该指李煦的两个儿子,李煦夫妻曾一再向康熙请求,给他的两个儿子,尤其是长子一个职务,但康熙始终没有答应,其实李煦和康熙的关系也非常亲密,他曾当过畅春园主管,畅春园是康熙非常喜欢的一处园林,很多时候在畅春园办公,另外两人奏折也能看出,但康熙一直没给李煦儿子任何官职,说明李煦的这个儿子身上应该有康熙不能接受的问题。
贾母应该是曹寅、李煦两人母亲的化身
按书中内容,贾母出身史候家,这样显赫的出身,贾母不可能不识字,可史湘云大观园设螃蟹宴时,看见柱子上的对子,是史湘云念出来的。
贾母……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母: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如果贾母有原型,应该是曹寅、李煦两人的母亲,这两位老太太都做过康熙幼年时的保姆,她们的不识字,应该是指不认识汉字,但应该识满文。
其他暗示
宝玉过生日,探春抽到的花签,显示她必得贵婿,李纨说了一句: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曹寅的大女儿由康熙指婚,嫁给平郡王纳尔苏,二女儿嫁给一个宫廷侍卫,据说这个侍卫是一位蒙古王子,这句玩笑,暗合曹寅两个女儿的实际情况。
关于《红楼梦》和曹、李两家有关系的资料,不一一列举。
曹、李在雍正继位后都遭到了清算,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一样康熙晚年,九子夺谪,江宁、苏州织造,都是内务府旗下的肥缺,自然少不了和康熙的众皇子打交道,从史料上看,李煦曾给八阿哥送过江南女子,曹寅给八阿哥铸过两个镀金狮子,这都表明,曹、李两家和八阿哥亲近。雍正继位后,对八爷党进行清算,曹、李两家自然在劫难逃劫。李家在雍正元年即被抄没,李煦及儿子李鼎均入狱,家中人口在杭州发卖一年,无人敢买,后雍正下旨,分给年羹尧,可年羹尧在雍正二年,同样获罪,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年羹尧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可以想见当年发到年羹尧府中的李家人,应该被再度发卖,或赏赐到功臣之家。李煦本人后来被发配到打牲乌拉,并死于当地。
曹寅比李煦下场好点,因为没活到雍正朝,但过继来的曹頫及家人,没能逃过抄家的厄运,只是幸得留下北京一处房子,可以生活。
史家应该是写李家,王家应该指雍正朝权臣隆科多贾母的的两个侄子,史鼎、史鼐和李煦两个儿子同名,王子腾家,从京营节度使这个官职来看,应该指雍正朝的权臣隆科多。隆科多在康熙五十年,被授为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雍正继位,多得隆科多之力,曾一度以舅舅称之,但雍正五年,隆科多由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被雍正抓到罪证,一样难逃逮捕、抄家结局局。雍正六年,隆科多死于幽禁他的畅春园,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被撤职,一个被发配黑龙江。
关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原型的讨论,几百年一直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看法,以上为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古代姓史的名人有谁?
古代史姓历史名人
史佚:[周]文王时史官。文王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驺虞,白质玄章,驯于灵囿,佚乃错综其体而为虎书。及武王观兵盟津,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命佚纪瑞,作为鱼书。又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至武王复感丹鸟流室,佚又纪此二瑞,作为鸟书,势若翔羽。
史籀: 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恭:汉宣帝时是宣帝舅公,凉洲刺史、赠杜陵侯抚 养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十几人获封候。赠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谱始祖。东汉溧阳侯。
史高:乐陵侯、车骑大将军、辅佐汉元帝有功。
史浩:溧阳侯之35世孙,南宋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
史夔:溧阳侯之51世孙,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主笔。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晋国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鲁国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鲁国人,徙杜陵。著名汉朝大臣。
史伦:(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汉人。著名西汉书法家。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万岁-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
史贻直:溧阳侯之52世孙,清文源阁大学士 宰相,军机大臣。
史佚:[周]文王时史官。文王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驺虞,白质玄章,驯于灵囿,佚乃错综其体而为虎书。及武王观兵盟津,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命佚纪瑞,作为鱼书。又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至武王复感丹鸟流室,佚又纪此二瑞,作为鸟书,势若翔羽。
史伯:西周末期人。中国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
史游:西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时官黄门令。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精字学,善书法。曾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作《急就章》,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
史朝义:(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长子;楼烦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乱叛将。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郑州荣泽人(今河南郑州)。著名五代后汉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崇:字伯勤。汉朝政治人物。史习之子。先世是鲁郡济北人,至高祖史恭时,自鲁(今山东曲阜)迁居杜陵(陕西西安市东南)史恭之妹生汉宣帝。曾祖父是史元。史崇早年学习军旅事务,投效光武军,建武二年(27年),攻破王寻。授右将军,官右将军青州、冀州二州刺史,封溧阳侯。
史大奈,突厥人,阿史那氏,唐代武将。原为西突厥特勒,随处罗可汗入隋,后以功拜金紫光禄大夫。李渊太原起兵后,史大奈率部归顺后与隋将桑显和对峙于饮马泉,史大奈率骑兵数百攻击敌背部,大破隋军。跟从李渊平定长安,赐史姓。之后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太宗即位后,累进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死后,赠位辅国大将军。
史务滋:宣州溧阳人。累至内史。天授中,雅州刺史刘行实及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感,并兄子左鹰扬将军虔通,并为侍御史来子珣诬以谋反诛。又于盱眙毁其父左监门大将军伯英棺柩。初,务滋素与行感周密,意俗寝其反状。则天怒,令来俊臣鞫之,务滋恐被陷刑,乃自杀。
史思明:(703—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临漳西)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
史天泽:溧阳侯之36世孙,元朝著名军事家、宰相、枢秘使 金紫光录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忠武镇阳王。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际:(生卒年待考),江苏溧阳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冈;江苏金坛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生卒年待考),字荫堂;直隶大兴人(今北京大兴区)。著名清朝抗英将领。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南宋权臣。字同叔。明州鄞县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及第。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於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後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
史嵩之(1189年—1257年),南宋大臣。字子由,一作子申,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官至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京湖军马(两淮、四川、京湖是当时南宋三大军区,集中了南宋最精锐的部队),在位时联合蒙古灭掉金国。史料认为史嵩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功勋显赫,但同时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权力、专横独断之人。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后世褒贬不一。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