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鹅冤,张驴儿为什么要杀窦娥
逗鹅冤,张驴儿为什么要杀窦娥?
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娥冤出自于?
楚州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楚州。《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窦娥这一人物出自元代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以下简称《窦娥冤》),剧目作者是"曲圣"关汉卿。关汉卿与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金末,成长在颠沛流离之中,所以才能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来源,能抨击黑暗,向往美好。
简介
《窦娥冤》讲述了弱小的寡妇窦娥,被人诬陷,之后屈打成招,成为杀人犯的故事。她在被斩首前愤懑的许下三桩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最终窦娥的冤屈感动天地,三桩愿望一一实现。
作为关汉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这部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政治面貌,讽刺了当权者的残暴统治,塑造一个个小人物,从而反应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在对社会黑暗表示不满的同时,他也表现出了对真善美的赞扬,对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颂,对清明政治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窦娥冤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突出的艺术特色。其中,《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唱词中。作者在剧中用这些深刻的语言展示了窦娥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她的怨与愤。
《窦娥冤》剧中,有不少古代白话,比如“只合”是只应该,“怎生”是怎么的意思,这些古代白话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窦娥冤》剧中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也很好,这些科白配合唱词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不难看出,《窦娥冤》里有很多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它的戏剧语言自然、准确精练,它的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它的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
《窦娥冤》中的曲词“激烈而少蕴籍”,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使剧中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如《窦娥冤》全戏的高峰第三折,是一场唱工戏,原话这样写道: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在第三折开始的这几支曲子里,他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
另外,关汉卿又在《鲍老儿》一曲唱词的个性化特征中,把窦娥和唯一亲人蔡婆生死离别的痛苦心情,表达得准确入微,它既反映出几年来两代寡妇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又写出窦娥对亡夫的深切怀念。
只有经历这种生活和心情的窦娥,她宁死不肯嫁给张驴儿和甘心替婆婆承担全部苦难的行为才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窦娥冤》作者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使“快者掀鬓,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作品真实感人,很好地表达了《窦娥冤》这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如窦娥有一段话是这样说:
可怜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小无娘面。
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窦娥冤》中这些语言使戏曲情绪陡然转化,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窦娥深沉细腻、忠厚善良的性格。《窦娥冤》剧中通过正旦的唱词对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剧中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扣动着人们心扉。《窦娥冤》剧中原话是这样的: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白,负屈衔冤。
从上面这段话中,反映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愤恨心情,也为最后她发出的三桩誓愿作出铺垫。
其次,关汉卿也很重视《窦娥冤》的戏剧效果。在节奏上,《窦娥冤》建立了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它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四折戏,但是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加上巧妙构思,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起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
关汉卿在《窦娥冤》的写作手法上,他很注意用现实主义烘托浪漫主义。关汉卿不是爬行的现实主义者,而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关汉卿为了抒发被压迫妇女感天动地的冤屈,表现被压迫人们宁死不屈的性格和有冤必申的理想,按照自己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作品中窦娥性格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临死前发出了气壮山河的三桩誓愿。
窦娥临死前发出的这三桩誓愿就是:“六月飞雪”、“血飞白练”、“大旱三年”。这虽然看起来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产物,但是却反映了弱女子伸冤复仇的愿望,以及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
窦娥这三桩誓愿的实现,不是上天对窦娥的怜悯,而是正义力量取得的重大胜利。关汉卿通过窦娥这三桩震撼人心的誓愿,让人们心中怒火为之燃烧,精神为之振奋,斗志为之昂扬。
最后,作者在《窦娥冤》剧中设计天从人愿的安排,预示窦娥最后斗争的胜利,她的冤屈得到清洗,正义战胜邪恶,人心大快。
胜利的同时,作者也告诉人们,不是封建主义的天地神权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而是人们不可屈服的斗争精神支配着天地意志。
《窦娥冤》中窦娥最后发出的三桩誓愿,是作者一种大胆的艺术处理,其精神是浪漫主义的。这样处理有利于昭示出悲剧《窦娥冤》深刻的思想内容,传达了作者关汉卿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剧终时作者安排窦天章出现,以及窦天章对案情的重新审理,表现了作者对窦娥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我国古代善恶有报的良好愿望。
关汉卿这一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下层百姓惩恶扬善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精神安慰,反映了平民百姓报仇雪恨的决心。
为了突出《窦娥冤》的悲剧主题,作者不惜笔墨极力渲染它的悲剧气氛。作者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受压迫人们造成的社会悲剧。
窦娥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万千悲剧的真正社会原因,并且激励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窦娥冤》一剧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刻画了像窦娥这样极具代表性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全剧表现窦娥押赴刑场被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元代吏治的残酷,歌颂窦娥善良的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冤》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窦娥冤的三部分内容概括?
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关汉卿的窦娥冤与程砚秋改编的六月雪哪个好?
程砚秋演的《六月雪》也是改编关汉卿的《窦娥冤》,情节略异,好坏当然是看个人喜好了,不过关汉卿的《窦娥冤》到底是经典,而每个艺术家都可能对它有不同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