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怎么死的,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
安禄山怎么死的,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
中、日两个国家共有四座杨贵妃墓杨贵妃共有四座陵墓,两座在中国,两座在日本,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的两座杨贵妃墓,一座在陕西兴平市马嵬坡 ;另一座在贵州。马嵬坡墓只是个衣冠冢,而贵州的那座墓里是否真就埋有杨贵妃?日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说杨贵妃当初并没有死,而是秘密到了日本,并坚称杨贵妃就埋在了山口县。
一身都是谜团的杨贵妃,除了生死之谜,名字和其藉贯也多有争议。藉贯地包括 : 河南、陕西、四川、广西、山西,且各有各的说法和依据。
杨贵妃是如何躲过一劫到了日本?日本学者渡边龙策,详细给出了一个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路线图 : 马嵬坡兵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先秘密被转送至襄阳,从襄阳再到武昌,最后到达扬州,并找到日本遣唐使团,在团长藤原刷雄的帮助下,坐上日本使团的船只,成功到达日本山口县久津。
在日本,对于杨贵妃是如何到达日本也有多种说法。但相同的,都认为杨贵妃确实没有死,而是秘密到了日本。
为何在中国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在日本却有另一番说法?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发生后,结果不外乎只有生或死两种。无论是《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资治通鉴·唐纪》或《唐国史补》都明白无误记载,杨贵妃是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在唐朝,民间已经有传杨贵妃没死。虽说日本能拿出手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可若撇开史料记载,以常理来进行分析的话,又仿彿并非是空穴来风。
其一, 唐朝有众多的名人,为何日本偏偏挑上了杨贵妃?
如果说杨贵妃没死,最后藏身日本的这种说法,只是日本国内某一民族内部流传的传说,这样的说法倒不必当真。可日本就只有一个大和民族,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说仰慕大唐盛世,那么多的名人不挑,却非得挑一个被冠上“红颜祸水”的杨贵妃?
其二、日本出现众多的所谓“杨贵妃”后代
唐朝时,整个东亚都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何日本有如此多的人,去承认一个外国人是自己的祖宗,且得到举国的支持?
在汉文化里,没个好祖宗脸上是不光彩的,为何日本偏要反其道而为之?
其三,日本影星山口百惠提供的家谱又该如何解释?
日本的姓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照搬地名而来的。山口百惠的姓,就是取自山口县,而山口县就是据传杨贵妃在日本的藏身之地。
日本曾有两人,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公开过族谱,以证实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代,而其中一人就是山口百惠。
后经三门县外事办及县志办比对确认后,于1998年2月,日本古坚和山口家族重入三门县沙柳镇溪头杨《石林杨氏宗谱》正式认祖归宗。
2002年,山口百惠对外公开承认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代。
其四,日本山囗的久津院内供奉的两尊唐朝佛像,是否真如日本方面所说的,是唐玄宗赐给远在日本的杨贵妃?
按日本的说法,杨贵妃就葬在山口的久津院内,里面供奉有两尊唐朝佛像。据说这是唐玄宗在得知杨贵妃安全到达日本后,派方士出海亲自交给杨贵妃,而杨贵妃则还赠玉簪。
马嵬坡兵变的经过据《旧唐书》记载,眼看潼关将被叛军攻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连夜出逃。到了第三天的中午来到马嵬坡,随同出逃的,还有皇宫禁卫军及部分文武大臣。此时,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等见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时,终于按捺不住,部分士兵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
到傍晚时,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大批士兵聚集并包围唐玄宗和杨贵妃所在的驿站,要求立刻处死杨贵妃。
随后,高力士亲手将杨贵妃缢死。尸体后经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确认无误。
若杨贵妃想要生还,必须要满足什么条件?一,要找一个身形与杨贵妃相差无几的人,这样的人不难找到。皇帝与贵妃出逃,身边总会带上一批贴身侍女丫环一类的。至于相貌,倒没什么要求,只要不丑就行。首先,就算是禁军将领平常也未必就见过杨贵妃本人 ;其次,缢死的人死后的模样基本会发生扭曲,面容甚至还带点恐怖 ;最后,哗变的将领并非反叛,碍于君臣之礼不会太过靠近及检视。
二,唐玄宗收买禁军的几个将领,并私下许以承诺秘密放逐杨贵妃。
三,有合适的线路及藏匿地点。
因此,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杨贵妃或许能在马嵬坡兵变中存活下来。
【以上只是自己对杨贵妃生死之谜的一点个人观点,并不涉及其它因素】
安史之乱如果没有弑父夺权?
这个三千字的长回答,将从军队数量、单兵素质、战争形势几个角度分析,安史之乱的演进节奏,以此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就算安禄山、史思明没有分别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也没戏。这种没戏,还不是那种努力挣扎一下,说不定有机会,而是干脆彻底的一点希望都没有。
至于为什么安、史一点戏都没有,听我给您给您分析分析。很多人对安禄山的认识是这样的,丫是个胡人、是个二百多斤大胖纸、是个灵活柔软的大胖纸还能跳街舞,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娘俩还曾愉快的洗过澡。
但这些,都不是他能起兵叛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宠爱,坐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精兵。
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在唐朝节度使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手中的军队也并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
中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府兵制的崩坏,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汇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以拱卫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庐、陇右、剑南9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上表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整理出的十节度军镇的驻军数量。从此表可以看出,唐军在西北、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设置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拥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剑南节度使,军力稳超六成以上。
这些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唐庭认为的最大威胁吐蕃和突厥的,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这从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赴太原假称献俘,将副留守杨光翔劫走,便可见一斑。
因此,安史叛军的主要组成,就是两镇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落游骑,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
关于唐朝军队的战略重心以及东北边镇和安禄山的地位,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清晰的论述。既然安禄山掌控的军队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那如果个个都身经百战也行呀!可惜,在这点上安禄山也一样没优势。
公元713(开元初年)—755(天宝十四年)年间,唐庭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的用兵则只有9次和2次。唐军在西部地区军事行动的数量占比高达80%,可见吐蕃和突厥对唐庭的巨大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军事多为大战,唐军多有战将殒命。因此从军卒素质来说,朔方、河西、拢右、北庭、安西的唐军至少不弱于安禄山的叛军。
关于上述两点,安禄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他才会努力拉拢哥舒翰(时任拢右节度使),称二人“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但哥舒翰一直反应冷淡。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能所向披靡,直入长安呢?叛军之所以初期能有如此声势,有以下三个原因;
1、唐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中原兵备实在太差;
3、有人献上了神助攻。
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方向的安禄山确实没有防备之心。
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
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军队渡河的原因,安禄山也确实事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以使军队便于横渡河流。
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宝十年(751)四月,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但经安思顺的运作,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职,不想在京城中风,一直病废在家修养。
安西北庭续任节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刚刚抵达西安。
因此,安禄山起兵时,对其威胁最大的几员悍将,都不可能马上带领部下援助唐庭。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只有河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但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兄,当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不熟悉的军队连败于叛军之手,而安思顺则蒙冤被杀,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顺部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边军和安史叛军整军而战,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军与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随后,唐军又于十月间,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由此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在回纥骑兵协助下,是有能力在野战中击溃叛军主力的。
那为什么大家都有一种印象,安史叛军南下时,河南、河东等道守军望风披靡,不堪一击呢?这就要说到唐朝中心地带的兵备实在太烂,安史叛军和西部边军能打个五五开,但对中央驻军就是毫无意外的碾压优势。
随着唐高宗时期,中原土地兼并日渐激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早已崩坏殆尽。中原地区的驻军都是些混饭吃的混混儿,已经数代不闻战鼓之声。叛军到来时,个个浑身筛糠不能束甲,这种素质指望他们上阵打仗,还不如直接上吊干脆点。
这也是当封常青入朝后,听闻安史作乱,玄宗有意命其带兵平叛,他能夸下海口:“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的原因。
他是以西北边军的战斗力来估计战场形势的,哪知中央军备已经烂成这般田地?
这也是他抵达洛阳后,带领六万市井之徒,衣甲朽烂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认清了形势的封常清,对赶来援助的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退入潼关,据叛军于陕州。
其实,当时的战略形势已经稳定下来。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叛军西进关中之路,朔方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又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随即,朔方军北上兵围云中(大同)、南下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颜杲卿、颜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举起归唐义旗,与朔方军声势相连。
安禄山得知河北形势后,几近昏厥,大骂身边谋士重臣,“怒不可解”。大将田乾真甚至劝其效仿袁绍割据河北,称至少可以坚持15年。由此可见,包括安禄山在内的叛军将领根本没有灭亡唐朝的把握。
这时候,安禄山一生最大的贵人出现了,他先是诛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有严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关与叛军野战。最终招致,唐军全军覆没,潼关陷落,关中门户大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儿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禄山别说灭亡唐朝,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
所以,不论安禄山、史思明有没有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都没戏,一点戏都没有!竟然生吃了丈夫身上的一块肉?
该公主叫溧阳公主,后梁简文帝之女,梁武帝之孙女,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侯景。侯景篡夺后梁政权,改国号为“汉”。不过,第二年他就被陈霸先、王僧辩打败,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杀死。
侯景的尸体被运到建康后,《梁书》记载:“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及景首至江陵,世祖命枭之于市,然后煮而漆之,付武库。”
也就是说,侯景的肉,被老百姓吃光了,骨灰都被和在酒里喝光了,惟独留下一颗头颅,被制成漆器,存放于武器库。
那么,溧阳公主真的吃了丈夫的肉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美女与野兽的恩怨关于溧阳公主生吃侯景肉的描写,蔡东藩描写得最具体,也最骇人,《南北史演义》记载:“众将景阳物割下,界与公主,公主亦囫囵吞入,嚼尽无余。上下倒置,太要朵颐。”
这种吃相,完全是动物性的,放在娇小的公主身上,完全是人性变态,况且吃的还不是一般的肉,竟然是侯景的那东西!
而在《南史》的记载中,则点到为止:“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并溧阳主亦预食例。”更含蓄文雅一点。
不管蔡先生描述的变态食法,还是《南史》的含蓄吃法,结果都一样,溧阳公主吃了丈夫的肉!假如侯景地下有知,会死不瞑目,他对溧阳公主的爱,那可真是天日可鉴:
“景纳帝女溧阳公主,公主有美色,景惑之,妨于政事,王伟每以为言,景以告主,主出恶言。伟知之,惧见谗。”侯景这头政治野兽,竟然被溧阳公主的美色所诱,整天跟她腻歪在一起,连政务都耽误了。侯景的心腹王伟有进言,侯景掉头就告诉公主,公主对王伟口出恶言,弄得王伟怕得要死。
搂着小娇妻,侯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宝贝得不得了。奈何侯景献出的是一颗火热的心,溧阳公主看到的是腥臭的一团肉!
原来,侯景这头豺狼,害死了溧阳公主众多族人,包括爷爷(梁武帝)和父亲(简文帝),及众多叔伯兄弟,最后还篡夺了后梁政权。用国仇家恨来形容溧阳公主对侯景的态度,一点不过分。纵然侯景对她有多宠爱,她的每一丝笑容都是挤出来的!
梁武帝引狼入室侯景本是一条羯族丧家犬,他是东魏叛将。在与东魏撕破脸后,侯景本想拿手中的土地上,换取西魏的保护,可是西魏把侯景看得透透的,不予接纳,他只好改投后梁。
梁武帝老迈昏庸,被侯景手上的土地所诱惑,无视侯景“豺狼”的本性,接纳了他。侯景归梁后,惹怒了东魏,偏偏后梁日暮西山,被东魏一顿猛尅,不光把侯景献过来的土地丢光了,还让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做了俘虏!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后来结果表明,何止是一把米,萧家整个大粮仓都亏进去了!
后梁打不过东魏,就准备跟东魏媾和。这条消息把侯景吓个半死,万一东魏提出,拿他做两国和解的砝码,那个咋整呐!于是,侯景拼命反对和解,梁武帝拿侯景的话当屁,理都不理。
侯景惊恐之下,做了小测试,他让人假冒东魏使臣,给梁武帝去了封国书,提出两国和解可以,必须拿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上当了,挥笔写下:小事一桩,随时把侯景给你们送过去!
侯景的心拔凉拔凉,于是抓紧时间准备反叛。梁武帝年老昏庸,明明准备拿侯景做交易筹码,又不加任何防备,对侯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还特自信地说,侯景在他掌握之中。结果,正是在梁武帝的纵容下,侯景很快兵强马壮。
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台城!溧阳公主的父亲,被侯景立为皇帝。可惜也就三四个月,野心勃勃的侯景就毒杀了傀儡简文帝。
侯景迎娶溧阳公主,就是在简文帝即位后。不过,用“迎娶”二字,显然是一种侮辱,“霸占”或者“强占”,才更能准确形容他与溧阳公主的关系。
侯景复仇的快感侯景娶溧阳公主时,年仅五旬,按古代女子十五岁出嫁的上限来看,溧阳公主顶多十五岁,两人差了至少三十三岁,几乎是两代人。
侯景的尊荣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景长不满七尺,长上短下,眉目疏秀,广颡高颧,色赤少鬓,低视屡顾,声散,识者曰:‘此谓豺狼之声,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小矬个,细短腿,稀拉拉的眉毛,大脑门高颧骨,再加几根鬓发。跟人交谈,两眼盯着地下,贼溜溜地乱转,声音沙哑发散,一副豺狼模样。
这种人,别说公主,就是公主身边的老妈子都不愿意嫁!
事实上,侯景娶溧阳公主,就是抱着复仇的快感而来。当年他叛逃东魏后,想试图融入后梁的贵族圈,就请梁武帝帮他与王、谢高祖通婚。
“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景恚曰:‘会将吴儿女以配奴!’”梁武帝满心鄙视,就你一个异族狼崽子,还想跟王、谢高门攀亲,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勉强试试朱姓和张姓家族,有没有愿意牺牲自己的姑娘吧!
侯景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不是高门大户吗,我让你们的女儿配给奴隶!不是瞧不起我吗?我非要娶个比王、谢门户还要高的姑娘,就要你们萧家姑娘!
溧阳公主的悲催了,家族都被侯景砍得七零八落,她一个小姑娘,还不是待宰的羔羊!侯景怀着扭曲的心理,抱着小溧阳公主进了洞房。
你说,这是婚姻吗?比山大王抢亲还要可恶!所以,蔡东藩的描写虽然很夸张,乃至变态,其实溧阳公主内心的愤恨,恐怕一点不比蔡先生描述的弱!
辽宁出过哪些名人?
1、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其名与字的对应当是取自"圭瓒"一词,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2、韩当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黄武五年(226年),韩当去世。
3、慕容垂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396年6月2日),字道明,原名霸,字道业,一说字叔仁,鲜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鲜卑族人。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
在前燕时屡有战功,更加曾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然而因为受到当政的慕容评排挤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坚的宠信。淝水之战后慕容垂乘时而起,复建燕国,建立后燕,后又灭了同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参合陂之战战败后率军再攻北魏,在期间发病病重,并在退军时去世。 前燕时,慕容垂屡立战功却郁郁不得志。369年,枋头之战中领导前燕军大败桓温,反遭受当政的慕容评排挤,无奈携子出奔前秦。在前秦,前秦天王苻坚对其极为赏识,亲授冠军将军。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他护驾北返。384年,自称燕王,建立后燕。394年,台壁之战取胜吞并西燕。395年,后燕、北魏参合陂之战,太子慕容宝惨败。随后慕容垂率军再攻北魏,在此期间发病加重,在退军时去世,时年七十一岁。
4、李密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5、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 ,字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人 ,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从此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 开元初年,逃离突厥,成为幽州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和义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迁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天宝年间,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天宝十四载(755年),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两京。建立伪燕政权,年号圣武。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
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6、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
7、张三丰
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汉族,张姓,名通,字君宝,号三丰。道号三丰,宋末元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民族英雄 、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故常自称为天师后裔。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
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对抗元朝、打击贼寇,在武林声名显赫。丹道上,完成炼虚合道修持,形神俱妙。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1280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 ,也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 ,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8、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9、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10、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1、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12、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13、于永波
于永波(1931年9月-),满族,满洲正黄旗后裔。生于辽宁复县人,曾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7日晋升上将军衔。
14、谷善庆
谷善庆,1931年生,辽宁瓦房店市人。1947年12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参加了砬子山战斗和塔山阻击战,在平津战役中,参加了解放康庄、怀来、张家口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军区政委、成都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15、固辉
固辉(1930—2013),辽宁盖州人。1947年8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豫西剿匪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师长、副军长、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什么叛变?
其实历史,你看了就很好解释,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可以这样说,这是他的性格问题,很早就有造反的心。但是因为唐朝那时比较腐败,很多人得到安禄山的好处。为什么安禄山与史思明得不到天下呢?
因为,安禄山那不顺应民心,造反滥杀平民。
安禄山被儿子杀死,是因为他打算另立继承人。安庆绪受手下人挑动所致。
史思明被儿子所杀,是因为他逼他的儿子史朝义建一个军事据点,明明不可能完成。但史思明说如果完不成就要杀史朝义。所以史朝义杀史思明。
这两对父子中,史朝义人比较温和,人也不坏。其他三个都是凶残之徒。死得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