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怎么死的,周瑜的死为何如此蹊跷
周瑜怎么死的,周瑜的死为何如此蹊跷?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
周瑜出身宦官世家,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才情出众,相貌堂堂,志向远大。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建安三年,孙策封周瑜为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战骑五十匹。此外,还给周瑜修建庭院,赏赐无人能比。
建安四年,孙策又封周瑜为中护军,随军征讨,大败袁术。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给孙权。孙权年幼,周瑜等一心辅佐孙权成就霸业。
建安十三年,周瑜联合刘备大军在赤壁大败曹操,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于南郡和曹仁对峙,并大败曹仁!使得曹仁弃城而逃。
建安十五年,周瑜行至巴丘突然病死!
周瑜的死因在史书中没有过多记载,后世也是众说纷纭。
据史料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酒后,弹奏者只要有很小的差错,他都能察觉到。唐人李端更有《听筝》诗来描述他:“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皆因周瑜相貌俊美,弹奏者又多为女子,为了能引起周瑜的注意,故意弹错曲子。
可见周瑜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把周瑜和诸葛亮描述成一对明争暗斗的政治敌人,并把周瑜描写成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气量狭小,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留下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中,周瑜次次都输给诸葛亮。更有在迎娶孙尚香,巧施美人计中,被诸葛亮识破。不但迎娶了孙尚香,还让周瑜损兵折将。刘备士兵又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的周瑜当场吐血!
这只是罗贯中为了渲染《三国演义》的艺术色彩所做的描述,具体的事实还有待考证。
史书上说,周瑜行至巴丘突然病亡,有可能是他旧病复发。周瑜在大战曹仁时,身受重伤,此时旧病复发也不是没可能。
再一个就是心脏猝死也不是没可能!
周瑜先后辅助孙策、孙权两位君主精竭虑,操碎了心,心源性猝死也是有可能的。
再一个,史料记载,周瑜性格宽厚,和程普不睦,他都能主动示好!可见他心胸宽广,并非小肚鸡肠之人!气死之说,可能是罗贯中的臆想罢了
所以周瑜之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瑜是好人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人本是复杂的,就像先秦时期讨论的“人恶论”和“人善论”类同,这是探讨不清的,就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杀了不少六国兵勇贵胄,能说秦始皇是坏人吗?对于任何人同样如此,这里讨论周公瑾,也只能这样说,周瑜是个有本事的人!
如果根据罗贯中先生写的《三国演义》来说的话,周瑜本性气量狭小,而且行军论战有所偏颇,并且和武侯诸葛作对比更是显得不足挂齿。但是真正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又是否被诸葛亮气死?和诸葛亮又有没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我们慢慢来分析:
既然要了解这个,我们就要先分析三气周瑜在真正历史上是否存在。《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是因赤壁之战拉开序幕的。那我们就从赤壁之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孙权问计群臣,此时江东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而且主降派以“内事不决问张昭”为主的占大多数,也不会太理会刚坐上江东权位的孙权小儿。(当时除周瑜,鲁肃外皆称孙权为将军而非主公)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然后看看“外事不决问周瑜”是怎么说的?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客观分析,曹军必败江东必胜,一方面使得孙权下定决心主战抗曹,另一方面将新主子的威望重新树立或者说巩固。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无暇南顾,刘备根基浅薄,刘璋暗弱,孙权军则在东南无敌,所以此时周瑜便提出西吞蜀,图刘璋,连马超的“二分天下”之策!并且提议孙权除刘备,以免养虎为患。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只不过该策略最终没能实现,直接原因是周瑜的突然病逝,和其继任者鲁肃的政策颠覆(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共抗曹操,三分天下)可惜啊!若非天妒英才......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周瑜这个人的性格是否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气量狭小之人?
这其中有一个典故,赤壁之战时,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后来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另外还有当时人对周公瑾的评价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是刘备和孙权说的话,说周瑜气量广大,不为人臣,也存在挑拨君臣关系之意。
确定周瑜气量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和诸葛亮关系如何?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备被曹操追到夏口以后,诸葛亮献策与孙权联合。诸葛亮亲往江东说服孙权,但没有记载他是否指挥了作战,但想必为后勤,战策,地形做出了一定贡献。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汉魏之时暂时还没有帆船的使用,所以东风的重要性便没有了。借东风恐怕是后人附会罢了。所以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应该是认识,但是不熟。更谈不上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这个是客观条件。
那么周瑜究竟是如何去世的?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六岁。
后世对周瑜评价颇高,不是折服于他的气量宏大,就是折服于他高超的军事才能。此外,周瑜文学艺术方面也有很多过人之处。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瑜琴艺高超。
周瑜也在唐朝时期被选入武庙64名将之列,所以周公瑾为人如何?建业如何?胸襟气魄又如何?想必不用多说了。
我是历史兴趣研究者@执笔布袋侠
以上内容皆为个人论述,不可作为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希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真的是周瑜和诸葛亮故意放走的吗?
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曹操丧失了统一天下最好时机,同时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侥幸逃脱,真的是周瑜和诸葛亮放走的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通过诸葛亮答刘备之口阐释了出来,即曹操若死,局势与他们不利,至于怎么个不利法,我们先来解说一下。
曹操在败退逃亡的路上,东吴孙权方面把击杀曹操的任务留给了刘备,诸葛亮分别安排赵云、张飞、关羽在三个要点进行设伏,最后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诸葛亮给刘备的解释是,曹操不能杀,杀曹操于我们而言有两大不利。
第一,曹操若死,北方将会无主,继而陷入混战的局面,东吴便可以趁此时机各个击破,收拾残局,而我们此时力量薄弱,不足与进军北方以图天下,如此一来,孙权将会成为获利最大的一方。
第二,曹操若是死于我们之手,势必会引来北方的仇视,继而成为众矢之的,招来曹操势力的强力报复,面对北方的攻击,我们自保尚且难说,争霸中原更是痴人说梦,那样只会便宜了孙权,所以,不管怎样,曹操都不能死,尤其是不能死于我们之手。
关羽义释曹操虽然是演义情节,但是曹操败走华容道确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诸葛亮当时如果穷尽所有力量对曹操进行斩首行动,未必不能成功,但是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
因为当时诸葛亮、周瑜、鲁肃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可谓是出奇的一致,对于东吴方面,杀死曹操对他们利大于弊,但是曹操又不能死于他们之手,所以这个皮球自然就踢给了刘备,意图借刘备之手除掉曹操,然后趁北方无主混乱之际,矛头对焦刘备之时,坐收渔利。
对于刘备方面来说,曹操不能死,尤其不能死在自己这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东吴把这个难题扔给了他们,所以诸葛亮干脆揉起了太极。这就是诸葛亮应对东吴的策略,将来东吴问罪于他们时,诸葛亮也有充足的理由:你们东吴没有做成的事,我们怎么可能做的成呢!
进退之间给自己留足了将来盘旋的余地,诸葛亮的决策简直英明到无以复加, 有的时候,除掉对手是为了活得更好,但如果除掉对手,是给自己掘了一坟墓,那这个对手除掉还有何意义可言呢?
对于刘备方面,曹操得除,但绝不是现在,因为他们得集中优势兵力争夺真空地带的荆襄九郡,而不是把矛头对准曹操,所以,对于孙刘两家,一个想杀曹操却不能自己动手,一个不能杀曹操却又得假装动手,双方利益的不一致,致使孙刘绝不会追击曹操。
口水三国周瑜第几集死的?
三国演义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孔明送书周瑜,瑜览毕长叹而死,停丧巴丘。死前上书孙权荐鲁肃。诸葛亮吊丧为由,实为寻庞统(凤雏)。亮乃与赵云巴丘吊丧。于路探得灵柩已回柴桑,二人径至柴桑。亮读罢祭文,伏地大哭。宴罢孔明辞回,江边遇庞统,乃留书一封荐庞统去荆州辅佐刘备。鲁肃荐庞统于孙权,孙权嫌其狂傲,遂不用。肃作书荐庞统投刘备。玄德见庞统亦不悦,命其做耒阳县县令。统到耒阳不理政事终日饮酒,备怒命张飞巡视。统不到半日尽断百日之事,飞大惊。飞回荆州,孔明亦回,具言庞统之才。备遂拜其为副军师中郎将。
有人报与曹操备招军买马,积草屯粮,荀攸献计招西凉马腾征南。曹命门下侍郎黄奎接马腾二人商议来日刺曹。不料,奎妻弟苗泽报与曹操。来日,马腾父子被围,与黄奎家小一同遇害。马岱一人扮作客商逃回西凉。
三国鼎立的时代可以支撑下去吗?
当初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徐庶就曾对他推荐了诸葛亮此人。后来刘备也是通过自己的诚意,让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当时刘备他曾三次去到茅屋看望诸葛亮,最后诸葛亮也是被刘备给打动了,表示自己愿意出山去帮助刘备夺得天下,之后才是有了让天下都知道的隆中对发展策略。
事实上,那时能够知晓天下大势,并且给自己主公策划计谋方案的谋士,并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好比说在东吴的鲁肃,他就曾在见到孙权之后,也是提出了榻上论这个策略。而不但是鲁肃,大都督周瑜也是对孙权提出过这样的战略发展方案,而且也是在得到了孙权认可之后,周瑜也是开始去这样做的。
在三国那时公元208年,曹操在稳定了北方局面之后,就带着军队南下作战,刘琮因为害怕再加上蔡瑁等人的极力劝说,就选择了出城投降,刘备为了保命只能是和孙权联手抵抗曹军。当时在周瑜的主动出击之下,孙刘两家的联军也是在赤壁击败了有着三十多万兵力的曹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荆州被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家给瓜分了。可以说刘备在这一场战斗中出力最小,但是获得的战果却是最大的,他那时是抢走了荆州南边四郡,而曹操只能是让曹仁驻守在江陵。
因为荆州这个地方是各个势力都想要争夺的地方,所以周瑜也是不愿意看到刘备拥有着南边四大郡。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瑜就开始对孙权进言,为东吴的未来发展着想,他就提出了两个发展方针,第一个就是以和刘备和亲为理由,把刘备给骗到东吴来,从此以后把刘备给软禁起来,然后再去分食他手中的势力,同时也是可以用刘备当做人质,解除以后刘备会带给东吴的危险。
毕竟在周瑜的心中,刘备这个人不但是有着很大的野心,而且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都是那时的猛将,因此刘备他日后绝对会是自己东吴的大敌,那么还不如趁着刘备没能站稳脚跟的时候,就把刘备给软禁起来。
但孙权认为两家正处于联盟的关系,如果突然的软禁刘备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东吴的声誉。在那样的情况下,周瑜就又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希望让自己和孙权的堂哥孙瑜一起去出兵,攻打益州和汉中,随后再和关中的马超结盟。这样一来的话,东吴就能拥有东部和南部大部分的地盘,那时也是完全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的。
虽然孙权是同意了周瑜第二条计策,但是周瑜在回江陵去集结大军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最后也是让这天方案胎死腹中。我们不妨大胆的想象一下如果周瑜那时候没有死的话,那么在刘备还没能在荆州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东吴就可以攻占汉中和益州,那样的话刘备就算发展起来了,也是没有机会占领益州了。而再看东吴有着益州,汉中荆州和江东六郡,到了那个时候东吴也就不再弱小了,等到曹丕成为了帝王之后,孙权也是可以登基称帝,带军攻打魏国的。
在我看来,对于东吴来说,周瑜的眼光是非常独到,而且他也是对事情有着合理的规划,但是他的去世也是让人们感到非常的遗憾,如果周瑜那时候还活着的话,恐怕东吴就能一直保持和曹魏一战的实力,而孙权也可能在周瑜的帮助下提前称帝的,甚至是有很大的可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