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怎么死的,慈安皇太后为什么斗不过慈禧
安德海怎么死的,慈安皇太后为什么斗不过慈禧?
慈安太后定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慈禧太后只不过是个嫔妃,生个儿子同治皇帝。母以子贵才成为太后,两宫皇太后两度垂帘听政,慈安太后母仪天下,军国大事她说了算,慈禧太后只是处理些日常事物,只是突然暴毙成谜。
慈安太后是满清贵族之女,受过严格的教育。慈安太后非受受宠,十六岁时连升四级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咸丰皇帝驾崩时,以祝顺八大臣辅政。清朝历史上辅政大臣大多没有好下场,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鳌拜都没有好下场。
1861年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亦欣发动宫廷政变,祝顺,端华等八大臣或被处死或被充军,大清开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代。慈安称东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太后是正牌皇后,如果她不点头发动政变,大清的历史将改写。
慈安太后受过严格的教育,处理国家大事非常果断正确,慈禧太后只负责日常事物,重大原则问题必须向慈安太后请示批准。慈安太后也非常受朝臣和百姓拥护,当时有"慈安有德,慈禧有才”的说法。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暴毙,这在当时比较轰动,有传说是慈禧太后做的手脚
据说咸丰皇帝死时给慈安皇后一个遗诏,如果慈禧日后行为不端,可拿出遗诏赐死慈禧。慈安太后是一个忠后善良的人,和慈禧太后感情比较融恰,两个人又垂帘听政十几年了,没有发现慈禧有什么品行不端行为,有一天闲聊拿出当年遗诏的事并拿出来当面烧掉。
慈禧太后当时吓得惊慌失措,由其是她宠信的太监安得海让慈安的亲信陈宝箴杀了以后,慈禧太后心里划魂,万一哪一天慈安再拿出一道遗诏怎么办?于是她安排一个太监给慈安太后送去一盒食品,慈安太后吃了以后就死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只能成为历史之谜了。
从前说慈禧太后祸国专权四十八年是不正确的,慈安太后是在1881年暴毙的,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太后说了算,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才实现个人独裁野心。慈禧太后独裁只二十八年。
清朝的灭亡是谁造成的?
大家好,我是梅子雨summer。
在《辛亥革命》电影中林觉民质问张鸣岐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实际上这段话已经明确指出了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集体,造成清朝灭亡的是大清上下君王臣民。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清政府垄断权力的同时垄断了新知识在1681年,紫禁城里已经出现了蒸汽机相关原理的机械,但是这些东西都被康熙视作自己的玩具,紧紧锁在紫禁城里。
据传康熙为了解剖学相关知识,曾经解剖过一头熊。而且康熙非常喜欢数学,在中国人对地球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康熙已经开始研究解析几何了。看得出来,康熙非常热爱自然科学,但他不仅不鼓励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严厉禁止外国译本的流传,尤其是向民间流传。
这就是康熙的态度:“自然科学”,我了解就够了,奴才们不需要,也不能了解。康熙不仅要垄断国家权力,还要垄断自然科学新知!
如果说康熙将“科学知识”束之高阁只是阻碍了科学传播的话,那么康雍乾三朝对于海洋文明的防范就是完全掐断了科学传入中国的可能。
在康雍乾三朝对于海洋文明的防范是一致的,康熙因为台湾郑成功的问题,总是害怕又一个郑成功的出现,所以对于出海渔民的管控非常严格。
到后期完全演变成了对于出海渔民的敌视,清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这一措施,让中国完全错过了海洋文明的红利期,到了乾隆一朝,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世界。
清政府的愚民政策,大兴“文字狱”以塞民智清政府大力推行科举,在乾隆一朝,科举的参加人数、录取人数、考试规模都是空前的。但是清政府的目的并不是普及教育,而是为了笼络人心、致力于培养服务于自身的奴才。而且康雍乾三朝逐步加强了科举命题,将考试范围死死控制在四书五经,导致无数学子穷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一官半职,皓首穷经,碌碌无为。
而对于侥幸通过了科举的士人们,清政府也没有放过他们。
乾隆时期有一个士子写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乾隆斥责为“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心肠?”。乾隆用相似的手段大兴文字狱,动辄流放抄家,给广大士子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的同时,更是将文化创新的路彻底堵死。
在清朝有一部久负盛名的巨著——《四库全书》。可是在这部巨著的背后,是清政府对于千古流传下来的知识的挑挑拣拣,而不是整理。乾隆一朝从民间收缴各种书籍10万余片,销毁4000多种图书,尤其是对自身统治不利的图书。而且销毁范围及其之广,完全沿用了“文字狱”断章取义的标准,凡是有某一段、某一节可以曲解的,都被销毁,并追究来源。
科举、文字狱、《四库全书》彻彻底底地致力于培养服务清政府的“奴才”,百姓不开民智、士子战战兢兢、官员们唯唯诺诺,国家创新与发展的潜力被压榨干净。
固步自封的清政府、愚昧的清朝子民共同毁灭了清王朝赵烈文说清朝是: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清政府由于入关时杀戮太重,所以再往后的300年里,对于底层民众的防范甚至高于对列强的防范,晚清“宁可亡于列强,也不要农民起义军夺得天下”的心态也是来源于此。
提现清政府这种执政思想最明显的就是八旗问题。清政府依赖于八旗子弟,将资源倾斜于八旗,但是骄奢淫逸的生活让八旗在入关后不久就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但是清政府仍然供养着八旗子弟,将枪炮等先进武器优先供给八旗。到了后期,八旗子弟已经成了清政府的痼疾,而清政府又规定旗人不许参加生产,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清政府也养不起他们,八旗成为了社会一大弊政。
除了清政府这种落后的执政思想,更为严重的是民众的愚昧,到了辛亥革命后,还有无数的“清朝遗老”鼓吹清政府。许多民众第一次见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现象都认为是“妖术”、“巫蛊”,他们还是自认为“天朝子民”。
在顽固的清政府与愚昧的民众共同作用下,清朝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灭亡,甚至都没有像历史上的王朝有一段偏安的缓冲期。
根据唯物主义史学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前进和发展的主体,不是历史主导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历史。在清朝晚期,凡是有志之士,无有不思救国,所以一向与群众对立的清政府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慈安不满慈禧所做所为?
从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而言,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的继妻、慈禧太后只是小妾!即便在同治元年成为皇太后之后,慈禧的身份勉强也只能算作类似“平妻”一样的存在。而且,这种类似“平妻”的地位与真正的“平妻”还有所不同,因为它并不“平”。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的宗法地位一直是处于慈安之下的!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年长慈安两岁,却一直称呼慈安为姐姐的原因所在。
休妻、出妾——丈夫的专属权力在中国古代,丈夫纳妾必须征得妻的同意,否则就是“非法纳妾”,但这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经济上严重依附男子,在地位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丈夫要纳妾,恐怕妻就算反对也不见得能起什么作用。帝王之家就更加是如此了,皇帝一言九鼎、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纳妾,皇后就算有意见恐怕也不敢公开表露,不是吗?
但是,请诸君注意,前面说到的是纳妾必须征得妻的同意,但休妻、出妾是丈夫的专属权力,无须征得妻的同意!只要符合中国古代的所谓“七出”或者其他一些条件,丈夫就有权提出休妻、出妾。这是男权社会下的产物,女性只能被动接受,别无选择。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慈安太后的宗法地位虽然在慈禧太后之上,但是出妾的权力是咸丰帝的专属!咸丰帝生前没有废黜慈禧太后的懿贵妃身份,慈安太后是没有权力废掉慈禧的。尤其是在同治元年慈禧成为皇太后之后,理论上她与慈安的身份都是妻,慈安更加没有废掉慈禧的权力了……
两宫皇太后的蜜月期——祺祥政变咸丰帝去世之后,辅政八大臣率先发难,企图架空孤儿寡妇,让两宫皇太后成为他们的“橡皮图章”。慈安太后虽然性格温和,但也不是一个没有权力欲望的人,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很快便与慈禧结成了同盟,两宫皇太后的关系正式进入蜜月期!
不久之后,慈安、慈禧利用责罚宦官安德海为由,将安德海由避暑山庄遣返北京,充当二人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掮客。随后,恭奕訢又拉上了手握蒙古铁骑的僧格林沁,趁着八大臣护送咸丰帝梓宫返京的机会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八大臣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
此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出任议政王并入主军机处。在祺祥政变期间,慈安与慈禧是“最佳拍档”,她们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因此,慈安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搞掉慈禧、自毁长城的。
三驾马车格局——争斗与合作并存祺祥政变之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出任议政王并入主军机处,新的权力格局形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三驾马车格局。出于三方之间的权力平衡需要,彼时的慈安必须留下慈禧,一旦与奕訢联手搞掉慈禧,自己势必独木难支。慈禧亦然,彼时刚刚经历过祺祥政变,奕訢权力鼎盛,离开慈安的支持,慈禧也未见得一定可以斗得过奕訢。反观奕訢,他同样担心慈禧会借机做大,需要慈安来牵制慈禧。
于是,三驾马车之间争斗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三人之间有矛盾、有龃龉,但表面上又都保持着友善的、合作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对另外两方都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慈安不可能、也绝对不会去搞掉慈禧!然而,在这种友善的面具下,其实早已暗潮汹涌……
慈禧率先发难,慈安、奕訢合流三驾马车格局虽然暂时维持了权力平衡,但也给了慈禧发展壮大的机会。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慈禧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最终慈禧首先跳了出来,利用御史言官的弹劾(慈禧授意安德海私下串联御史言官弹劾奕訢)发难,削去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这是慈禧与奕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彼时的奕訢权势熏天,慈禧还无力撼动其地位,这次交锋更多地还是一种试探,既试探了群臣的站队、也试探了奕訢的底线。因为奕訢的权势同样影响到了慈安,慈安在这次交锋中采取了相对中立的态度,这或许也是慈禧能够获胜的原因之一吧。
在成功削去奕訢的议政王头衔之后,慈禧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随之而来对奕訢的打击、排挤也接踵而来。伴随着慈禧的崛起,慈安似乎也感觉到了危机,在权衡利弊之后,慈安私下里与奕訢达成了默契!奕訢掌管着军机处、虽然失去了决策权,手里依然还拥有执行权。而慈安拥有凌驾于慈禧之上的宗法地位,二人的迅速合流给慈禧的进一步弄权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彼时的慈禧虽然权力日盛,却始终无法走得更远。
著名的“安德海事件”背后实际上就是这一权力格局下政治斗争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了安德海,可背后却是慈安、奕訢与慈禧权力的较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慈禧也不得不妥协,最终只能是牺牲安德海了事。换言之,彼时的慈安联手奕訢也只能和慈禧打个平手,已经没有能力废掉慈禧了……所以说,并不是慈安不想推翻慈禧,而是实力不容许,在彼时的实力对比之下,慈安能做的也只有联手奕訢制衡慈禧,仅此而已。
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只手遮天虽然慈安与奕訢的势力在不断萎缩、慈禧的势力在不断增长,但总体上双方依然维持着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慈安和奕訢搞不掉慈禧,慈禧也同样拿不下他们任意一方。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驾崩,长期维持微妙平衡的权力天平也在迅速发生倾斜。不久之后,慈禧将光绪帝的亲生父亲、自己的妹夫兼小叔子醇亲王奕譞推向了前台!他是皇帝的亲生父亲,用他取代奕訢名正言顺,加之慈禧的全力支持,无人敢于提出质疑。光绪十年,慈禧利用“甲申易枢”用奕譞换下了奕訢,对军机处进行了权力重新洗牌,彻底将奕訢踢出了局。奕譞性格懦弱,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完全起不到牵制慈禧的作用!可奕譞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奕訢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认了,没有任何还击的理由。就这样,慈禧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开启了“无冕皇帝”的生涯……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慈安与慈禧之间并不是针尖对麦芒的敌对关系,她们之间有矛盾、也有合作,尤其是最初几年,合作更是多于矛盾,慈安没有任何理由搞掉慈禧。等慈禧慢慢做大,慈安联手恭亲王奕訢想要搞掉慈禧时,他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只能联手奕訢与慈禧形成微妙的权力平衡。所以说,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成立!
光绪七年慈安去世之后,一切也到此结束。失去了慈安的支持,势力日益萎缩的奕訢也只能接受被踢出局的事实。不过,平心而论慈禧对奕訢还是不错的,并没有“痛打落水狗”、赶尽杀绝。在奕訢被踢出军机处之后,慈禧依然保留了他恭亲王的爵位,后来还给予了世袭罔替的许可,让恭亲王成为了清王朝第二顶恩封铁帽子。
对于已故的慈安,慈禧更加不敢怠慢。毕竟地位摆在那里,慈安是咸丰帝的继后、清王朝的皇太后之一。慈禧心中就算再不愿意,也不敢在慈安普祥峪定东陵的形制上做文章!最终也只能是在自己菩陀峪定东陵的细节上下功夫,以期盖过慈安一头。但是,在台面上,慈禧依然不敢僭越,她的宗法地位永远排在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与慈安(孝贞显皇后)之后……
慈禧太后是不是遗臭万年?
前段时间答了个慈禧太后的问题,我说慈禧太后和希特勒差不多,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反人性反人类的,能力越大危害性也就越强。结果遭人一顿喷。
现在想想也是,如果站在爱新觉罗家族考虑,没有慈禧大清也许早就亡了,慈禧为大清续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功劳小吗?难怪有人喷我。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着自私自利的本性。所以我们都是小人物,普通人,认识不到位也很正常。
不过慈禧可不是普通人,她是大清的实际掌权人,控制大清朝长达四十八年。站在中华民族利益上看慈禧,遗臭万年是必然的,没有翻身机会。
在对慈禧的评价中,一般认为她有两点做得比较好,算是功劳吧,一是她任用汉臣,二是她领导洋务运动。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任用汉臣功劳实际是肃顺的。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身受咸丰皇帝宠信,他认为汉臣有能力,于是大胆启用,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晚清名臣都是他提拔起来的,其中左宗棠没有肃顺伸手援救早死了。后来的恭亲王奕訢和慈禧用汉臣,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用这些汉臣大清朝早亡了。包括慈禧后来用丁宝桢和袁世凯,都是没办法,不是慈禧的功劳,丁宝桢杀了安德海,慈禧恨得咬牙切齿,袁世凯后来结束了大清朝,有一点办法她能用这样的人。
说慈禧领导了洋务运动,更是不值一驳。慈禧根本上是个保守派,有马拉火车的笑话,有剿灭百日维新的证据。实际上恭亲王奕訢才是维新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慈禧只是在不危机她的统治情况下被动默许而已。
慈禧不是普通人,她是国家的统治者。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祉,鞠躬尽瘁,慈禧做的恰恰相反,她不管人民的死活,搜刮民脂民膏供她享受,慈禧的奢侈是出了名的,她半月的费用可买一艘吉野舰,两个月的费用可以买一艘主力舰,一年费用可以建一支世界排名六七的舰队。为了办大寿挪用海军经费。要知道慈禧时的大清民不聊生,百姓都起来造反了。这样的掌权者不遭人民唾弃?!
一个被人民唾弃的朝代,应该早灭亡才对。打破一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慈禧阻挡了历史的进步,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是必然结果。
想想希特勒就知道慈禧的结果,不可能流芳千古,只能够遗臭万年!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谁告知一下慈禧太后是怎样上位和控制大权的?
慈禧太后是近代以来形象被民间刻板僵化的比较厉害的人物。她能够从一个普通的秀女,一路走上大清权力的巅峰,有她十分过人之处,善于把握机会,政治才华过人,善于争取利益集团的支持是她一路上位和控制大权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年轻时的慈禧容貌美丽,善解人意,才华过人,很受咸丰皇帝的喜爱。咸丰皇帝即位之初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观其初政,非不思振作有为。曾不数年,晏安如故。”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骤然兴起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彻底摧垮了他本就柔弱的意志,从此日日沉溺于酒色。这就给慈禧掌权提供了最初的机会。
慈禧在宫中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美貌异常,第二是善解人意,第三是聪敏好学,第四是知道进退。
关于美貌,慈禧自己经常对人夸耀,“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如果这只是她自己自夸的话。那么《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慈禧以美貌获得咸丰皇帝的宠幸,这是她获取权力的第一步。
慈禧非常的善解人意,咸丰皇帝面对国势衰败的打击苦闷异常,是她在旁边时时开解,同时因为她表现的很有能力爱学习,咸丰皇帝一开始让她帮忙整理奏折,后来是咸丰口述,她来记录,最后发展到直接代咸丰批阅奏折。逐渐的接近了权力核心。
但是慈禧非常的知进退,并没有因为代替皇帝批阅奏折而得意忘形,由于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咸丰的警惕,咸丰私下里对皇后说过她,“帝浸厌之,尝从容为孝贞后(慈安)言妃机诈”,结果敏锐的慈禧立刻感受到了皇帝心理的变化,收敛自己的行为,更加的小心翼翼,谨言慎行。
但是慈禧最终踏上权力巅峰之路的根本,却是她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善于团结力量,把握形势,辛酉政变初步掌握最高权力咸丰临死前想过要赐死慈禧,但是后来又改变了注意,因为他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布局。八大顾命大臣在外辅政,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在内垂帘,双方互相牵制,小皇帝中间坐。
然而智谋过人的慈禧一下就看出了咸丰这个安排的漏洞。第一是完全忽略了能力活人有极高威望的恭亲王,第二是忽略了手握重兵的将领僧格林沁和胜保。
慈禧一面利用顾命大臣的嚣张跋扈激怒慈安,让她不得不站在自己一边,一面秘密联络恭亲王,给出了完美的拉拢条件“议政王”!通过一场干脆利落的辛酉政变夺取了权力。
忍气吞声,耐心蛰伏,完美应对危局等待机会虽然辛酉政变慈禧一方大获全胜。但是慈禧并没有完全掌握最高权力,在外有恭亲王,在内有慈安太后,这些都对慈禧牵制很大。慈禧并没有盲目出击,而是耐心的等待机会。在这期间,慈禧完美化解了一次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联手攻击,慈禧的应对手段堪称完美,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慈禧权谋手段的高超。
慈安,恭亲王和同治皇帝三人联手,利用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慈禧的心腹大太监安德海。慈禧不但忍气吞声,而且还把安德海抄家,财产充公。再命人把事情经过变成文件,让相关人等学习,以儆效尤。这个举动一下就赢得了满朝称赞。
除了能力,运气也很重要似乎运气一直在青睐慈禧。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引发满朝文武不满,慈禧趁机逼迫恭亲王辞职。
同治皇帝长大后要亲政,慈禧不得不和慈安一起交出了权力,可是没过多久同治皇帝就死了,慈禧重新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
而且没过多久,慈安太后也暴毙,再也没有人能够制约慈禧了。慈禧从此踏上了真正的权力巅峰!
审时度势,善于拉拢人心,长久把持权力慈禧虽然真正踏上权力巅峰,但是还面临着光绪亲政的问题,虽然光绪亲政之后,最高权力还是掌握在慈禧手里,但是时间久了,光绪终究要收回权力。
可是老天爷都帮她,光绪竟然因为改革问题过于急切,搞得满朝文武怨声载道,大失人心。慈禧在保守派的拥护下,“不得不”再次垂帘听政。她在接管政权时,说了一段非常有水平的话。她说,我这次听政,并不是反对维新,而是维新需要慢慢筹划,一件件的来,凡是对国家有益的措施,我都不会废止,而是详细研究之后再逐步推行。一段话,尽收保守和维新两派人士的心。
这次慈禧掌权后直到去世,最高权力一直都掌握在她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