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字巨卿,张劭待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范式字巨卿,张劭待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文』
汉张劭、与范式游太学。告归。式曰。后二年某日。过拜尊亲。届期。劭告母。具鸡黍候之。母曰。千里约言。尔何信之审耶。劭曰。巨卿信士。必不失期。是日果至。后劭临终。谓妻曰。范巨卿可托。劭卒。式为营葬。护至临湘。
距千里之遥。积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无怪劭母之未敢信之也。而劭则信之深。可为式之知己。亦由式之信德。足以孚之耳。卒能如其约。省其亲。后复葬其身。护其眷。劭之信知己。可谓至矣尽矣。
『赏析』
张劭和范式,以行动表明了什么叫“朋友有信”。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张劭从小就读《孟子》里面古圣先贤经典的劝诫,做到“朋友有信”在张劭心里就是“大熊掌”,他能果决做出先后取舍;同样是好友范式,他跨越了多少时间、空间,乃至身体的障碍,准时在重阳节这一天履行了两年前口头的一个约定,这是我们后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把我们后人看来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的“信”践行了,并且在信念上从来没有一丝动摇过!
张劭和范式是在“信”这个德行上做到极致的人,他们都是可以终生托付的朋友,他们“朋友有信”的美名也因此流传。
请设馔以候之什么意思?
前一段话是: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氾。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说的是范式和张劭是好朋友,当初范式和元伯约好两年后相见,并且拜访他母亲。元伯是字,说得是张劭。伯母就是张劭母亲。设馔就是准备酒宴的意思。后期方至,就是后来约定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这段话就是,2年前约定的日子即将到来,张劭跟他母亲说明了情况,请母亲准备酒宴招待范式。
八拜之交是哪八拜?
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1、管鲍之交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2、知音之交知音之交,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yīn zhī jiāo,知音也谓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
知音难得,“人生得一知己足亦”。此成语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俞伯牙认定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钟子期死后为钟子期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3、刎颈之交刎颈之交(wěn jǐng zhī jiāo),成语,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来自于“羊左”的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求见楚元王刘交(汉代分封的诸侯国),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
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5、胶漆之交胶漆之交,汉语成语,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之说。语出《鲠直张千替杀妻》。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
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6、鸡黍之交鸡黍之交是一个历史典故,读音为 jī shǔ zhī jiāo。语出《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范式和张劭的事迹,两人因此留下了“鸡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
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
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
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
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
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
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7、忘年之交忘年之交,读音:wàng nián zhī jiāo。汉语成语,释义: 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属于八拜之交之一。出处:《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8、生死之交生死之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g sǐ zhī jiāo,意思是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谊。出自元·郑德辉《绉梅香》。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元伯俱以白母的白是什么意思?
元伯把(所知道的)全部告诉了母亲。“具”通“俱”,是全部的意思。“以白”是“以之白”的省略。白:告诉。
出自《范式字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八拜之交的八个典故?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里的典故“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意思就是春秋时期,伯牙最会弹琴,钟子期最会欣赏他的音乐,能听出伯牙在琴声i的心事。可惜钟子期英年早逝,伯牙知道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把琴弦全部弄断,之后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高超琴技固然令人神往,子期的欣赏才能更是让人赞叹。所谓好的事物需要好的欣赏才能,“对牛弹琴”也是古代自负才华的人最大的悲哀。孟浩然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更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些都是感叹没有知音的内心孤寂;
2、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这个故相信大家都知道,“刎颈之交”就是说的他俩,以赞美他们这对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的朋友。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这个典故稍微冷僻一些。陈重和雷义是汉朝豫章宜春人。两人年轻时很要好,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举荐陈重为“孝廉”。要知道汉代的“孝廉”可是稀缺功名,户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才有一个名额。可陈重却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并且前后十几次向太守申请。直到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当时的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后来两人同时做了尚书郎,雷义人如其名,经常代人受过,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于是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还乡了。
4、鸡黍之交——范式张劭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又叫范汜。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临走前与张劭约定,二年之后来张家拜访。约定的日期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到来。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拜见张劭的母亲,对饮尽欢而别。
后来张劭病危之前,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千里之外的范式梦到了张劭之死,于是骑马赶去奔丧。到了后亲自为张劭扶柩,还住在坟墓旁边,为张劭种植了坟。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战国的时候,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个人相互认识,后来,他们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路上,寒风凌冽,而他俩穿得又都很单薄,身上仅有的吃的也不足两人食用。为了成全朋友,左伯桃将衣服和食物全都给了羊角哀,自己却躲进空树洞里自杀。后来人们将这种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称为“羊左”。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出自《三国演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故事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从前我穷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自己多分给自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很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事,而鲍叔牙反而更加穷困。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主罢斥。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时运不好。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战败退回。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与小白争君位失败。因为我和召忽一同保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我则没死忍辱被囚。对我没自杀,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羞小节,而以功名没显扬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先生啊!’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喜为学,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献帝时,拜将作大匠,和曹操同事。因刚直不阿得罪曹操,曹操上书构陷孔融说:祢衡称赞孔融是“孔子没有死”,孔融应答说自己是“颜回复生”。这是二人交往的侧面资料。《后汉书·祢衡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爱其才。”“(祢)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忘年之交”还有一说,即“范云何逊之交”。据《南史·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范云为广州刺史,颇有地位。因爱何逊之才,与这样一个年龄地位和自己相差甚远的秀才结交为挚友,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