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成书年代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成书年代?
两汉以后学五经,两宋以后学四书。书成“五经”靠的是汉儒经学家,书成“四书”靠的是宋儒理学家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南宋朱熹为儒家弟子按照儒学理论从易入难,逐渐义理精神排序的四本教科书。朱熹为这四本书本别作注,《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称为“集注”——因为注释太多,所以引用了很多前人注释。朱熹是中国儒家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他手中,儒学这件哲学土屋终于开始搞装修,然后可以堂堂正正地住人了。从此,四书成为官书,成为中国文人必读之书。
“五经”是更早的儒学经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这些书都是经过孔子编著,所以在汉代儒学兴起,随着孔子成圣,这些书也就成为经书。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这几本书的儒家圣典地位就确认了。
诗经的代表作?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诗经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
这可是个太大的题目了。
《诗经》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属于奠基之作。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诗经》,不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
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对“古本之《诗》”进行了整理和编定,以作为他教学生的教材,这个本子叫“定本”。
一《诗经》非孔子最早编成。
学者们大多赞成,《诗经》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实,直到秦汉,《诗经》才最终定型。
今本《竹书纪年》说,周康王三年“定乐歌”,这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国语.周语上》载:“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可证,周公此诗,曾在《诗》中。也可证,西周初期已有了《诗》的《颂》《雅》部分。
郑玄《诗谱序》言:“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正经”,指的就是“《诗》之古本”。
二《诗》在西周初期,已经有了“古本”。
这个“古本”,是由周廷的乐官、史官采编而成。乐官、史官“采诗”“辑诗”不绝于书。
周廷的“文本”编成之后,要分发给各个诸侯国。
按照《周礼.天官.司书》和《左传》的说法,诗、书等典册,是分“邦中之版”和“诸侯之策”的。
诸侯们,根据“诸侯之策”来“统一思想”教育吏民。
《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记.内则》又载,周贵族子弟年届十三,即要“学乐、诵《诗》”。
春秋中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乐,所演奏的乐歌顺序是《风》《小雅》《大雅》《颂》。这是在孔子之前。
从宋儒朱熹到清儒朱彝尊,皆认为孔子不可能删诗。
唯一的解释,传下来的《诗》,是孔子教学生的课本——他从“古本”里,只选编了这“三0五首”。
学者们,称这个版本为“定本”。
三西周至春秋,王室和诸侯们,是把《诗》作为“朝廷文件”和“德育课本”看待并使用的。
《国语.楚语上》载,春秋前期,楚庄王的大臣申叔时给太子上课,“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韦昭注云:“导,开也。显德,谓若成汤、文、武、周邵、僖公之属,诸诗所美者也。”
《左传隐公三年》说,“《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这是春秋早期。
孔子极其重视以《诗》教学。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何以如此?
孔老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他认为,他编成的这部《诗》,概括起来,就是让人学过之后能“思想纯正”。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从中整理出一部《诗论》,记载了孔子对《诗》的很多重要观点。其第16号简记载——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氒)初之诗,民眚(性)古(故)然。见其美,必谷反一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蒙棘之古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他从《葛覃》感悟到《诗》初始的“面貌”,这就是人性的表达,人的本性固然如此。人的本性,见到高尚至美的东西,就要追根溯源,《葛覃》就是如此。诗中歌颂“葛”,是因为人们穿了用葛织的绤,就会联想到山谷里生长的葛,由此也会联想自己的本源,那就来自父母呀。自己应当及时归宁父母,以尽孝道。人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给父母增添光辉。后稷那么受人尊敬,靠的就是文王武王身上恪守孝道的品德呢!
孔老师绝非“徒有虚名”,他对《诗》的钻研是蛮下功夫的,感悟也绝不浅薄。
四终于说到《诗经》“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了。
一开始就说过了,《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
其重大影响,再高的评价也不为过。
国内外所有中国文学史的书籍中,都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不再重复。
可以说,后世所有文学体裁中,都有《诗经》的影子,特别是韵文——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追根寻源,都必回到《诗经》。
当然,体裁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从《诗经》开始,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水乳交融的先河,此后的数千年中国文学,无不遵循了这一创造的最高原则。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以现实主义著称,如杜甫,或以浪漫主义出新,如李白,但没有哪一个彪炳史册的文学巨匠,能游离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这一中国文学创作主流之外。
从美学角度说,《诗经》几乎从一开始,就为中国文学定下了极高的标准。这是一个足可傲视世界的极高坐标,是后来历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于此才可以解释,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辞能够达到那么高的艺术水平。在这样的美学标准和思想的推动下,中国文学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在文学创作技法上,亦臻于完美,后代对“赋比兴”的不同理解,不仅说明其创作技法的高超,也证明这是久待挖掘的“富矿”。
《风》《雅》《颂》之区别,既包含了宫廷文学的范式,又囊括了广大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文学,这是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不独为官方所垄断,同时亦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多种流派存在,保证了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百花齐放”。
特别重要的,《诗经》中的诗,就是歌词;“诵”,即“唱”。《诗》与乐,从一开始就紧密相连。《诗经》只存在,也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其后继遗脉。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足够广泛深远,还是那句话,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诗三百成书时间?
《诗三百》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诗”或“诗三百”,本有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称为官学,被尊称为经,始称为《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一、博士
古代有一种官,叫博士。战国秦汉都有。职责就是掌管图书,说小点是图书管理员,说大点是图书馆馆长。不过那可是在皇家的图书馆里工作。而且,这个工作也不好糊弄。为什么呢?比如,某年月日,出现一个天象,皇帝要问是怎么回事儿?象征什么?要怎么应对啊?博士就要说得出道道儿,拿得出依据,而且让皇帝高兴。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文化顾问,那是要通古晓今的。
二、经“经”,本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即经线,它“象天地”。天南地北,经线正是从下往上贯通的。与象征天地的南北纵轴线是相当的。而且,经线有固定布匹的形制,引导续线沿着它形成的结构前行,最终形成布匹的作用。这就像天地用其道构造世界、管理世界一样。所以用“经”来象征天地,象征包含的天地之道。
因此,凡是向人们讲述天地之道,人间正道的书,都被尊称为“经”。讲俗点,就是讲道德思相标准的书,就可以称“经”。当然,这仅于古代典籍中够格的书了。
三、汉初五经汉朝初期,设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五经”。
《诗》就是这个时候起,被称为《诗经》的。当时教授传播《诗》的有四家,齐、鲁、韩、毛。后来只有“毛诗”相对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所以有时《诗经》又叫《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