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扫帚,老人都对你说过哪些禁忌
立扫帚,老人都对你说过哪些禁忌?
【1】家中来客,男人吃饭,女人不上桌。(现在已大不同)
【2】正月十九不动刀,怕没有后代。(民间说法:丘处机为了不被红尘侵扰,选择“自宫”,后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燕九节”,所以这一天怕动刀。)
【3】晚上出门,不能说“走”。(比如说“奶奶夜里八点走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奶奶夜里八点去世了。)
【4】不要去人家哭。(民间说法:会给人家带来霉运。)
【5】不要捡地上的帽子戴。(民间说法:帽子上有原主人的气息,戴上它,原来主人就会压着你的气势,让你事事不顺。)
【6】不找络腮胡的男人。(幸好是迷信说法,不然老穆就要打光棍了。)
【7】顺手捉只雀,不死脱成壳。(民间说法:如果你养不活捉来的雀,就会遭到“现世报”。)
【8】不要夸新生儿。(民间说法:如果夸孩子,孩子会朝相反方向发展。)
【9】新生儿最好穿别人穿过的衣服。(迷信做法:有的老人,还会让狗蹭一下衣服。)
【10】新生儿的小名越贱越好养活。(民间说法:起个贱名可以辟邪。)
【11】不能量孩子的脚。
【12】小孩不要穿纯白色的鞋子。(迷信说法:穿白鞋像戴孝,不吉利。)
【13】孩子不会走路前,最好不买鞋。
【14】没事不要拍全家福。(民间说法:月满则亏,人聚齐了就会散去或逝去,不吉利。)
【15】孩子的剩饭,不能让外人吃。(民间说法:孩子的剩饭叫福根,让外人吃了,福气会折损。)
【16】不能睡在正屋的地上。(民间说法:人去世了,会“躺”在地上。)
【17】小孩白天不能玩火,晚上会尿床。
【18】夫妻俩不能睡别人家的主卧。
【19】夫妻俩不能在人家同床睡。
【20】夫妻俩不能在人家同房。(民间说法:夫妻俩同房,身上会有污浊之气,会给主人家带来厄运。)
【21】女儿出嫁那一刻时,不要回头看。
【22】不要把卫生巾借给别人用。
【23】不能捣毁屋檐下的燕子窝。(民间说法:捅了燕子窝,会瞎眼。)
【24】一年不嫁两女,一儿一女不能同年办喜事。
【25】家中来客不扫地。(有扫地出门之嫌)
【26】小孩子不能吃鱼籽。(民间说法:吃了会变笨。)
【27】不要站在桥上撒尿。(民间说法:桥下走的是阴间人,万一尿在他们身上,会有不祥之兆。)
【28】大伯子不能闹洞房。
【29】家蛇不要打,赶走即可。
【30】孩子的名字不能与长辈一样。(且不论民间说法,单生活中叫起来就不方便。)
【31】葬礼不穿红,婚礼不穿白。
【32】已婚女不在娘家长住。
【33】点菜不点七道菜。(民间说法:七道菜是古代祭祀做法。)
【34】男戴观音女戴佛,不可颠倒。
【35】睡觉时,听到衣柜里有动静,不要管。
【36】床上不留多余的空枕头,床头不摆空椅子。
【37】见到黄鼠狼朝你看,不要打骂它。
【38】走夜路时,听到有人喊你名字,不要答应。
【39】已婚女不能做伴娘,伴娘不能做三次。
【40】不要把书坐在屁股上。(一定输)
【41】不穿的衣服,不能扔掉,更不能烧掉。(民间:老人过世时,才会烧衣服。)
【42】不要捡十字路口的硬币!
【43】家中老人去世,一年不结婚,三年不贴对联。如果贴,一年绿,二年紫,三年黄。
【44】早上不借钱,也不退钱。(民间说法:早上一起来就倒贴钱,一天都会不顺。)
【45】中午不要去钓鱼,更不要一个人去野外。(民间说法:午时三刻出去,不吉利。)
【46】晚上不能看望病人。(民间说法:上午为阳,适合看望病人。晚上为阴,不适合去。)
【47】不要偷看、偷听他人的房事。
【48】不要随意剪照片上的人。
【49】女孩子不要吃鸡头。(民间说法:长大后不会梳头。)
【50】做人不能太聪明,留下三分给儿孙。
朋友们,你们还有哪些补充?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你认为曾翔书法水平如何?
1958年出生于湖北随州的曾翔,是当代书坛争议很大的著名先锋书法家之一,人们对他的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他对传统书法不断挑战。
书法有“法”,这里的“法”特指每一种书法字体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隶书有隶书的法度,楷书有楷书的规则,行书有行书的标准,草书有草书的要求。这些法度和规则是经过一代代书法家耗费多年心血,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从古代一直传承到现代,被每一个书法家当作神圣的传统来遵循。
任何漠视传统的书法创作,都会被当作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
而曾翔,身上的头衔非常耀眼,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印社副秘书长,等等,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书法家,但他却不干“正事”,打着“艺术当随时代”的幌子,把书法当作行为艺术来搞,挑战传统书法,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书法作品,由于他的职务高、影响大,所以,不可避免地带坏了书法圈的风气。
二是他标新立异的创作方式。
曾翔的书法创作带有鲜明的行为艺术的特征,他喜欢用大号毛笔或拖把蘸着浓墨,在几米宽,十几米长的超大宣纸上写超级大字。
写字前,曾翔先是大呼小叫一阵,就像举重运动员参加比赛那样,举起眼前的杠铃在气势上首先不能输。曾翔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运气”,这勉强能说得过去,毕竟,拖把蘸上浓墨后重量不轻,不使劲怎么能拿得起?
“运气”完毕,曾翔会双手握起拖把在宣纸上横扫千军,留下一串串谁也看不懂的又宽又大的墨迹。同时,他这种创作方式会让墨汁四处飞溅,经常把自己身上搞得黑乎乎的,一副狼狈相。
那么大一张宣纸至少要数百元到上千元,一桶墨汁和一支大毛笔也不便宜,再加上被墨汁污染的衣服,曾翔创作一副作品的支出成本确实不小,糟蹋这么多东西,卖掉作品不知能不能收回成本?
曾翔这种创作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吼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江湖术士在街头上玩杂耍,糊弄观众。
曾翔留在纸张上的墨迹线条,说它是书法吧却看不出有汉字的身影,说是绘画吧却没有具体形象。
因为汉字是书法的骨架,书法之所以具有美观的造型和结构,离不开汉字作为骨架来支撑,书法若脱离汉字就变成了无根之木。
古人对书法进行变法和创新,都不曾离开汉字本身的结构,不会改变字体的笔画构成和本来面目,如同一种“物理变化”,只在用笔方式上进行变化,在线条形态上进行变化,在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上进行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写出了不同形态和趣味的字体。
而曾翔的创新,更像是一种“化学变化”,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质变”,他的书法线条里已经完全看不到汉字的本来面目,完全成为点、线、面的随意堆砌。
绘画以具体形象来传达诗情画意,曾翔留在纸张上的东西完全看不到具体形象,是花草树木呢还是飞禽走兽,没人能看得出。
因此,曾翔的“书法”非字非画,很难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玩意。
有一个术语叫“书画同源”,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书法和绘画在起源上一致,二是指它们的用笔相同。
在原始社会,文字刚诞生那阵属于“象形文字”,根据世间万物的造型创造而来,既有文字符号的特征,又有绘画图形的特色,此时的文字跟图画混为一体,被称作“文字画”。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根据汉字的笔画结构和使用方法总结出了“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到西周时,“六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汉字完全脱离了图画成为一门独立系统,为书法的出世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是从西周开始,文字和图画正式分道扬镳,字是字,画是画,各发展各的。最终,由汉字催生出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
从历史来看,书法艺术的发展,一直是以“去绘画”的方式在进行,书法距离绘画越远,它的结构、造型、用笔、审美、格调等方面就越突出。
曾翔倒好,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抛弃技巧、法度、结构、章法的限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直截了当、简单粗暴的书写方式,把书法当作抽象绘画来融合与演进,可以明确地说,他对书法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其做法不可避免地让书法艺术倒退了。
他创作的所谓的“现代书法”确实不敢让人恭维,即使没有书法基本功的人,也完全可以像他那样创作。
从创新角度来看,曾翔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他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他的“吼书”,现代书法鼻祖井上有一(1916年——1985年)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发明出来了。
曾翔跟井上有一一样,前半生都在传统书法里开拓,但随着对传统书法理解的加深,突然意识到:古人在书法领域早已创造出登峰造极的境界,现代人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
所以,曾翔刻意避开古人的优势,用夸张的书写来表现书法中的暴力美学和另类趣味,把“审美”变为“审丑”,让书法成为情绪的引线,引爆情绪在纸张上狂欢,宣泄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情,留下喧腾不息的创作瞬间。纸张上夸张的线条,则是情绪的外在映射。
从这个角度说,曾翔的书法创作是一种行为艺术,情绪发泄完就预示着创作结束了,创作内容不是他关心的,他关心的是激情飞扬的过程。
曾翔前半生用心临摹过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从他的临摹作品来看,在结构和章法上,完全没有柳楷的韵味。
要传统没有传统,要创新没有创新,这就是曾翔的真实水平。
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在我10多年的HR从业生涯里,招聘和接触的销售人员少说也有几百上千人了,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单从招聘要求客观来说,销售岗位一般都是一家公司里入职门槛相对较低的岗位。所以不太乐观地说,如果在这个岗位上不能做出一些成绩,那求职道路会比较艰难。
也正因为如此,必须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痛下苦功。就算是有主角光环护体的罗子君,当年想要从头开始进行职场,职场导师贺涵送给她的金玉良言也是“抽筋扒皮才能脱胎换骨,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因此,我接下来要讲的方法,如果没有破釜沉舟、为了今后人生背水一战的决心,看起来简单,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坚持到底,最后也仍然是无法成事的。
重新做一个慎重评估,是否在销售这一行继续做下去四年多销售,换了7、8个行业,每个行业就算只待过一家公司,那也是平均半年就换一次工作的频率,一般来说,这个时间刚好是一个试用期。
勇敢地面对自己:这些工作是都没过试用期,还是其实已经达到通过试用期的条件,但自己主动放弃了?
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工作机会都是未过试用期,那基本就不用再纠结,销售这条路大概率是走不通的,不要再去管谁谁谁初中学历、通过做销售不到40岁就财务自由了之类的成功故事,这肯定不适合你;
如果是自己主动放弃,就需要进一步分析:
每次放弃的原因是什么?
做销售的每一天都觉得很煎熬,所以过一段时间就必须要离职“休养生息”?觉得每一份工作都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领导比较严厉,所以希望找一份整体环境更好的销售工作?觉得现有工作赚钱少,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所以想要换去一个更赚钱的行业?根据我的过往经验,销售频繁离职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上3类。如果是第一条原因,也不用再纠结,你也不适合做销售,趁早换行。
如果是第2和第3条原因,需要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
继续做销售,应该怎么做通过前面第一步的评估,如果结果是继续做销售,那么,前面四年多多行业的从业经验,足够让自己选择出一个自己最适合的行业长期发展下去。
具体选择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考:
1、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2、将过往工作经历所接触过的行业中肯定不会选择的行业去掉,剩下的行业写在白纸上;
3、从“个人感兴趣程度”、“行业平均薪资”、“平均工作时长”、“成单难易程度”、“未来发展潜力”等几个维度对各行业分别打分,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比如一个行业的平均工作时长每周50小时,另一个行业平均工作时长40小时,那么就可以给前者打3分,后者打5分。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对工作最看重的方面,对这些评价维度进行更改;
4、将各个行业的得分进行加总,比较得分前3的行业,最终选择出一个行业作为今后长期发展的目标。
到这一步,我们选择好了最终的行业,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接下来的执行和落地才是关键。在这一步,我将给出方向性更强的建议,因为如果细写,都可以成一本书、甚至一套书。
第一,找到这个行业里相对还不错的公司,提前学习面试技巧并充分准备,力争进入这家公司;
第二,从头开始修炼自己的销售技能,从熟练掌握公司出的标准化话术开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彻底沉下来练好销售基本功,然后逐步进阶到各种销售技巧;
第三,研究这个行业的客户,通过用户画像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并经常做换位练习:想象自己是用户画像中的这样的一个人,每天的所思所想:最关注、期待的是什么,最担忧的是什么?
第四,像公司研发和生产部门的同事一样,了解和熟悉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还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替代品。
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一定是这个行业里都非常优秀的销售人员了。做到这一步,基本上也可以不用再发愁之后的职业发展问题。
从销售转行,应该怎么做如果经过慎重评估,确实不适合做销售,那实际上能供自己选择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可以考虑先谋生,从自己能够找到的机会出发,然后寻求进一步的出路:
1、自己所熟悉行业的售后服务人员
很多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同时也背负着一定的业绩指标,但因为其服务的角色更重,所以常常是一个任务复合但薪资水平却不是很高的岗位。
这类岗位最青睐的候选人,就是有过一定行业销售经验、但销售业绩做得不是特别出色的销售人员。一般来说,这样的候选人懂行业产品和服务,有销售意识,同时对薪资的要求也不会太高,因为不管怎么说,肯定比做销售时业绩不好只拿底薪要高,压力没那么大,工作环境也比销售好。
2、比较缺人的门槛相对较低的岗位
互联网行业的网络客服、快递员等,零售服务行业的促销人员、服务人员等,都是比较缺人,对求职者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
同时,因为这些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等各方面要比一般的白领岗位低,一个学历较高、有自己想法还能够吃苦耐劳的从业者,其实也非常容易从中脱颖而出,能够做到中上层的管理或者有机会加盟,都可能是比持续做压力很大、却常常只能拿底薪的销售更有前途的一种职业发展方向。
3、自己做一个小生意
销售能力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做销售4年多,即便从结果上来看,没有一个很好的业绩,但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耳闻目染以及自己的亲自实践,相信销售能力还是要超过很多完全没有经验的人。
另一方面,销售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一单就有钱进账的感觉,跟在公司里做销售的感觉还是有很大不同,利用自己做销售的经验,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小生意,或者跟其他人合伙,也是一个可选的出路。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实用干货,关注我,一起成长为更具选择权的职场人。你手机里有没有一张拍的特别有家乡韵味的照片?
我来自一个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小省份一一宁夏!我的故乡在宁南六盘山北边的清水河川区,这是家乡一年四季风景照,须弥山石窟,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还有红梅杏,枸杞果,冬季雪景……!
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逊冲锋枪?
在军博馆正厅的油画上,这名战士胸前的钢枪,就是美制汤姆逊冲锋枪。
由于垄断性行业龙头~凯申物流集团CEO、空一格完人—中正公的慷慨馈赠,汤姆逊冲锋枪得以大量装备人民军队。
爱为武器起绰号的国人称之为“四五手提机枪”、“冲锋机关枪”或“汤姆枪”;但都不及其故乡的“芝加哥打字机”之名来得贴切动人。
在禁酒令时代的“贩酒之城”芝加哥,每当民众行走在街头,只要听到熟悉的如打字机般“嗒嗒”的声音,立即会出于本能就地卧倒,然后虔诚祈祷上帝。
待声音消失后,如果发现自己没被漫天飞舞的流弹击中,就会真心感激耶和华他老人家的无私厚爱,绳命是那么的美好和动人。
这便是神技“汤姆逊波纹疾走”的魔力。
生性纯朴的米粒家人素来相信“大就是美,口径即是正义”。
所以当初在选择手枪、冲锋枪子弹时,毫不犹豫地确定胖胖的.45英寸ACP弹。追求的是停止作用强,枪到人倒,近距离杀伤力不逊色于步枪弹的威力。
.45英寸即11.43毫米手枪弹,是一种亚音速、圆钝重弹头的大威力枪弹。
适合手枪及有消音器的枪械上使用。
虽汤姆逊冲锋枪书面上有效射程是200米,但由于枪弹初速低、弹头重,在过100米的距离弹道就开始明显下坠。
实际汤姆逊冲锋枪的弱点就是精度低、射程近。在描写解放战争的经典小说《红日》里说道:汤姆逊冲锋枪只能在50米的近距离杀伤敌人,而且又笨又重。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汤姆逊冲锋枪问世于20年代初,以高达1500发/分钟的射速,一个百发弹鼓只用四秒就被打空而震惊当时世人,堪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自动武器。
由于采用优质胡桃木枪托和精加工部件,因而成本高,价格昂贵;军方不愿意装备,于是转向向民间销售。
各路有活力的社会团体纷纷解囊相购,“芝加哥打字机”开始名震江湖。
因为可以完整地放进提琴盒里进行伪装,又被称作“芝加哥小提琴”。
此枪实乃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不二神器。
绿林好汉们也压根不在乎连发时精度极差的冲锋枪误伤了多少无辜路人。
出于对抗考虑,米国警界也开始争相装备。
汤姆逊冲锋枪威力大、射速快,适于近战。
二战爆发后,各国军方发现缺少趁手武器。当丘吉尔叼着雪茄,手持汤姆逊冲锋枪拍摄的照片公布后,军方向生产商自动武器公司下的定单滚滚而至。
其早期的五十发弹鼓过于沉重,质量也不靠谱。后来改进的M1928A1和M1冲锋枪都采用设计可靠,能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双排双进的20发和30发弹匣。
但其用的.45手枪弹初速低,无法打穿树枝树丛,二战美军的游骑兵会搭配威力强劲的勃朗宁步枪一起行动,担当火力掩护。
因为受当时材料和工艺限制,各类同时期的冲锋枪都存在长期使用后膛线磨损,射程和精度严重下降的问题。
而汤姆逊冲锋枪的由于子弹初速低、弹头重的缘故,问题尤为突出。
有抗战老兵回忆:汤姆逊冲锋枪打得久了,子弹就越打越近,打到最后,甚至子弹会出膛后就掉下来,砸到自己的脚面。
在物资丰富的米帝手里,可以提前维修或更换枪械,自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汤姆逊冲锋枪的优点是:子弹威力大、弹夹容量多、质量可靠、射速快如狂风,而且后座力容易控制,近距离杀伤力不弱于大威力机枪。
缺点是:造价昂贵、射程近、枪重量偏大(空枪质量4.4千克)、全枪尺寸过长而不够轻便灵活。
冲锋枪弹药消耗量大,如果后勤补给跟不上就会演变成灾难性事件。
比如国共内战时的国军来说,内战初期,靠着美援的自动武器,在火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到后期美援断供时,弹药不足就成了致命死穴。
“冲锋枪、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是对冲锋枪使用的最好总结。
横向比较来看,威猛可靠的汤姆逊冲锋枪在近战上是属于二战优秀的自动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