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耕不欺,一世衣食无须愁的意思

2023-04-22 17:15:03 88阅读

力耕不欺,一世衣食无须愁的意思?

一辈子荣华富贵,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简单来说就是富二代。“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移居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②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③农务:农活儿。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④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⑤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⑥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译文】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

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边十首是其中比较著名的田园诗。

力耕不欺,一世衣食无须愁的意思

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杂诗(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5,杂诗(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6,拟挽歌辞(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7,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8,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9,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0,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奇文共欣赏的下句是?

奇文共欣赏下一句:疑义相与析

原文:

移居二首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组诗写于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当时作者46岁。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与郭维森《陶渊明年谱》,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不久所作。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去世后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我国文学史中“田园诗派之鼻祖”。也是一位芳名流传千古的隐士。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就有记载陶渊明自号的来历。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他为“靖节”。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在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祖父、父亲先后离世,家道从此中落。他的母亲无力养活他和妹妹,就寄居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家有许多藏书。陶渊明由此读过很多书。

东晋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与陶渊明品行高洁、不慕虚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陶渊明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肯定是个别类,也是个被淘汰的对象。按照当时“九品中正制”推举法,公元393年,29岁陶渊明接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今九江)祭酒(管教育的官员)。由于他不会投机钻营、又不会溜须拍马,所以没有多久就辞官归隐。公元398年,陶渊明又先后在大将军桓玄、建威将军刘敬宜、镇军将军刘裕(刘寄奴)手下做过参军(幕僚官)。尽管他们对陶渊明还算不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陶渊明很是不满。所以,他又选择了归隐。后来,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刘裕建立南朝刘宋,为宋武帝。据说陶渊明听说桓玄篡夺了东晋政权,随口吟诗道:“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刘裕当了皇帝,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借此不愿谈及与他们的关系。

公元405年,丁忧母亲结束后,41岁的陶渊明在叔叔陶逵推荐下,为彭泽(今属九江)县令。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得知后,想招他为车骑将军,统领各州军事,他没有答应。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亩公田一半种成酿酒的秫谷,一半种上稻米,以保证常有酒喝,有饭吃。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职八十一天,郡里的督邮(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守的重要属吏)来到彭泽,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一种屈辱,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愤然辞官而去。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后,陶渊明寄情田园,穷困潦倒:“寒馁常糟糠”,“寒夜无被眠”。饥寒交迫,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意志。饱尝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生活、生产、感情有了深切地了解和体验。他的思想也有了升华,明白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这期间,他除了喝酒,还写下了大量田园诗作和优美的散文。晚年,他写下了自己的自传体小品《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今保存下来有《陶渊明文集》。

陶渊明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逃避事外,借酒浇愁。治国、平天下他做不到,也做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修身齐家,著书作诗。他向往的是安宁和平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淡泊、平和、悠远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向往生活的情趣和写照,《桃花源记》是他对安宁和平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的追求、寄托。他是个外表恬淡静穆、内心热情济世的人。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随着时间流逝,现实的残酷让他感到失望,所以选择退隐归耕。他在《桃花源诗并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高度,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进步影响。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原文:

移居 其二

魏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赏析: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

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