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师有几个旅,班连排营团哪个大

2023-04-22 15:05:03 78阅读

一个师有几个旅,班连排营团哪个大?

团最大。

世界上各国军队的编制基本上沿用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体制,团级是师的下级战术单位,营的上级。团下属若干个营级单位,团长一般由上校军街的军官担任,属于军队中中级指挥军官,现在不少国家取消了团一级,由旅直接领导指挥若干个营,连。

一个师有几个旅,班连排营团哪个大

晋国楚国齐国各有多少乘兵车?

春秋时期列国兵力都是不停变化的,那些能维持到春秋中晚期的诸侯国,兵力都比春秋初期时要大幅提高了。春秋初的战争规模,大多是数百乘;可到了春秋中晚期,战事动辄上千乘。那么,一乘到底有多少兵力?

《司马法》说,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但这应该是战国以后改良的军队编制,未必合于春秋时制度。按《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所言,一军总人数为12500人,以一千乘计算,车兵三千人,每乘的徒兵刚好约十人左右。春秋列国承周制,大致也是保持这样的兵制:在赤狄入侵邢、卫之际,齐桓公曾派公子无亏率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保护曹国;城濮大胜之后,晋文公派驷介百乘、徒兵一千到周王室献楚捷;公元前484年鲁正卿季孙肥派出甲士七千人去抵抗入侵的齐国军队,这七千人大致是由500乘车兵(1500人)、徒兵5200人(另有300人是主将子路亲兵)组成。足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一乘兵车大致就是三名车兵配十名徒兵。

那么具体到晋国、楚国、齐国这三国各有多少乘兵力?

在曲沃代晋之后,晋武公得到了周王室的正式承认,当时周王室允许晋国保持一军的规模。如果这一军是指《周礼》中的一军,那么就是千乘兵力。到晋献公时期,为了方便征讨他国,建立起上、下两军。这是否意味着晋国总兵力达到了两千乘的规模?

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关键在于前后两个“军”的含义其实并不同。

历史上晋人多次增设军队编制,常常是为了赏赐那些贡献良多的大臣,提拔他们成为卿士。晋国每军究竟有多少乘兵力,却不一定:城濮之战时,晋人出三军,总兵力不过七百乘;鞍之战时,晋人同样是出三军,却有八百乘兵马。

由此可见,虽然晋献公虽然建立了上、下两军,但每军兵力应该不过两三百乘。否则,城濮之战晋国出动三军、不就应该有三千乘兵马了吗?所以,晋献公之前虽然有千乘之国的名头,但其国力无法长期维系这么多的军队。千乘之国,不过是描述其战争潜力罢了。

但到了晋文公时,晋国国力已超过了千乘。城濮之战晋人七百乘军队分成三军,大致是中军三百乘、上下军各两百乘。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最多时设立了五军,那么总兵力在900乘上下。此外,晋人还拥有抵御狄人的“三行”之兵,虽然“三行”可能为徒兵,但晋国总兵力超过千乘是绰绰有余的了。

邲之战失去霸主地位后,晋人专心向赤狄发起进攻,把领土扩张到上党盆地。由此,晋国兵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所以,在鞍之战时,晋人虽然同样是派出三军,但总兵力已提升至八百乘。八百乘兵马,大约是中军三百乘,上下军各二百五十乘。

鞍之战结束后,晋人就把军队扩充至六军。按照鞍之战的配置,六军大约是一千五百五十乘。如果“三行”还保留着,那么晋国军队规模已超两千乘。虽然不久后,晋国又将兵力缩编到四军,但晋可组成两千乘军队是毫无疑问的。

此后,晋国实力继续增强。

公元前529年,晋人组织平丘会盟,为恐吓诸侯,晋国三军毕出,兵力达四千乘,中军、上军、下军兵力都在千乘之上!考虑到国内还需要留足够的兵力防御强秦及各个方向上的戎狄,那么晋人实际兵力应该到了五、六千乘,也就是七、八万人左右。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晋人的军队体系下还有戎狄之兵。崤之战、鞍之战时,戎狄之兵都曾参战。如果包含戎狄之兵,晋国实际兵力应该是多少,就不好估算了。

齐国军制在管仲改革后,军队组成与周制不同。齐国每一军是一万人,如果以每乘车兵三人、徒兵十人计算,约合700乘。管仲总共设立了三军,那么齐军在齐桓公时代总兵力为两千一百乘。考虑到国内防务也需要预留军队,齐国实力在三千乘上下。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其国力到春秋晚期也没能增加多少。艾陵之战中,齐国派出三军对战吴、鲁二国。吴国三军兵力约三万,共约两千一百乘,鲁国可能派出了五百乘兵马。为了与吴、鲁二国对抗,齐国总兵力也应该在两千六百乘上下。为防止夫差故技重施、再派出军队海上偷袭,齐国国内应该还留有千乘兵马。也就是说,到春秋晚期齐国军队规模最大也就四千乘。对比齐桓公时代,军队数量增加实在不算多。

这是齐国在春秋时期的状况,战国时代自然不比春秋了。

楚国在春秋初时大量吞并周边小国,不断灭国为县,使得楚国实力异常强大。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率郑、宋、卫、鲁、许、曹、陈等等诸侯国伐楚,可却不敢深入南阳盆地,最终只是在召陵与楚人达成了一个聊胜于无的和平协定。这次伐楚,齐国应该是三军毕出,共两千一百乘兵马;郑、宋、卫、鲁、陈都是千乘之国,大约各出三百乘(后世齐景公在与鲁定公结盟时,曾要求齐出兵、鲁必出三百乘);许、曹二国实力稍逊,大约各出两百乘兵马。这样诸侯之军总兵力达四千乘左右。而楚人却毫不畏惧地与诸侯联军对抗了数月,足见当时楚国至少已达四千乘实力了。

从楚成王到楚灵王,期间楚国又吞并了不少诸侯国。所以,楚灵王曾经夸下海口:“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楚灵王将陈、蔡、东不羹、西不羹都灭为县,征兵潜力就陡然增加了三千乘,那么楚成王之后历任楚王所灭的那些诸侯国其征兵潜力又有多大?

以此而推算,如果不算陈、蔡等在楚平王时复国的诸侯国,春秋中期以后,楚国真实军力达五、六千乘以上其实是相当保守的估计。这一规模,与另一“超级大国”晋国基本相当。当然在进入战国后,楚国通过更加肆无忌惮的吞并、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成为万乘之国。而晋国却遭遇“三家分晋”,从此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以上就是晋、楚、齐三国的具体兵力情况。

此外,晋、楚、秦、齐号称匹敌之国,顺便推测一下秦国的兵力状况。公元前541年,秦景公之弟秦后子逃亡晋国,携带千乘车马跟随。虽然这千乘车马并非战车,也可推测秦国战争实力也在两、三千乘之上。考虑到自秦穆公时起秦国就与强晋长期抗衡,那么秦国此时应该不会弱于晋国太多。晋国此时约五六千乘兵力,那么秦国大致也在四千乘兵力左右。

整体上,除了楚国,春秋时期没有诸侯国能达到万乘之国的实力。

海南步兵132师的来历是什么?

1947年3月组建成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为独立第3师,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1师。

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该师基础为新四军老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该师部队前身部队有新四军3师特务第1团、第2团和嫩江军区警卫团。

1952年10月,44军番号撤消,132师调归海南军区兼第43军建制,同时129师385团编入该师改番号为396团。

1961年8月称海南军区陆军第132师。

1985年整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归海南军区领导。

1998年该师增编高炮团,396团改装为装甲团。

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2旅。

115师教导3旅前后有两任旅长?

115师教导3旅,首任旅长杨勇是开国上将,第二任旅长是王秉璋,是开国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王秉璋(1914年1月-2005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曾任一军团教导营副营长、军团司令部教育科代理科长,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先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三旅(三四三旅)副旅长,代旅长,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六、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琼崖纵队最后的结果?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这么一支特别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海南岛上坚持斗争23年,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说到这大家肯定很熟悉了,这支队伍就是大名鼎鼎的琼崖纵队。

从1927年7月起,我党就在海南岛上组建农民武装,1927年9月正式成立海南讨逆革命军,到1928年初已经拥有一万人枪,占领了陵水、藤桥、三亚、蛟塘、和舍等城镇。可惜的是,1928年夏,国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讨逆革命军失败,残余人员被迫撤到母瑞山区。

1930年,幸存的我党党员趁海南岛空虚的机会再次起义,组建了琼崖红军独立师,到1932年初,海南岛上红军已经扩编为两个独立师、四千人枪。然而,从1932年7月起,国军出动一个师加一个旅的正规军清剿,琼崖红军第二次遭受重点损失,余部转移到琼山、文昌一带坚持斗争。

1936年5月,冯白驹等人收拢第二独立师残部60多人,组建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抗战爆发后,经过漫长的谈判,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辖3个中队及1个特务小队,共300余人。

1938年底,日军侵占海南岛,琼崖游击队转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辖三个纵队共一千人。到1940年12月,独立总队发展到三千多人,1944年秋天进一步扩编为独立纵队,兵力达五千人,游击活动遍及11个县,建立了3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独立纵队发展到5个支队7700余人,根据地人口达100万以上,面积占全岛面积的一半。

解放战争初期,独立纵队正式改番号为琼崖纵队,粉碎了国军46军和广东省4个保安团的联合清剿。1948年6月—1949年7月,琼崖纵队发动两次夏季攻势,一次春季攻势、一次秋季攻势,连克保亭、乐东、白沙、儋县、昌江、东方等县。

1950年3月,琼崖纵队为配合四野40、43军登陆作战,出动5个团的兵力进攻澄迈,接应渡海作战第一批3个加强团登陆。我四野主力强渡成功后,琼崖纵队又配合登岛部队追歼国民党军,于5月1日解放海南岛。解放战争中,琼崖纵队共歼灭国民党军1.6万余人,部队发展到3个总队、1个独立支队、1个独立团,总计3万余人。

那么,驰骋海南岛23年的琼崖纵队,在海南岛解放后,去哪了?

海南岛解放一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半年后,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国人民掀起了保家卫国的热潮,海南岛也不例外,琼崖纵队老战士纷纷写信要求赴朝参战。1950年11月,广东军区从3万琼崖纵队老战士中挑出3600人,先编组为暂编第四团,由琼崖纵队名将符志行任团长。

部队先开赴广州进行一个月的军事训练。1950年12月乘火车经粤汉、平汉、北宁、沈丹线抵达丹东,1950年12月22日编入志愿军39军序列。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动三次战役,暂编第四团跟随39军突破临津江,打到三八线以南40公里。四次战役第一阶段,我军取得横城反击战大捷后挥师砥平里,激战三天没拿下来。各部向后方转移。暂编第4团奉命在三八线南北阻击北上的美军第二师。

敌军飞机大炮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并出动大量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进攻,暂编第4团的官兵在缺少反坦克武器和炮兵支援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不少老战士背着炸药包和敌人坦克同归于尽。经过一个月的运动防御,胜利完成了任务,暂编第4团伤亡2000人。

五次战役,暂编第4团再次打过临津江,然而在第三阶段,志愿军全线撤退,暂编第4团被孤立在北江南岸,面临美军第7师、第24师和李承晚第6师的夹攻,1951年5月25日,暂编第4团北渡临津江回撤,遭到敌人几面猛攻,团长符志行指挥部队边打边撤,到1951年6月,全团只剩下200多名没受伤的战士和400多名伤员。之后奉命回国休整,编入防空军。

其他没入朝的部队共2.7万人,于1950年7月改编为海南军区,原三个总队中,第五总队和独立支队、纵队直属独立团撤销番号,保留3751人安置在各县,编成县大队,其他战士分散编入一、三总队。

原第一、第三两个总队不变,团级番号打乱:第一总队辖第四、第五、第六团,第三总队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军区直辖独立团、警卫营、各海防炮队等17个团营单位。军区总人数为23367人。

1951年1月进行第二次整编,一、三两个总队撤销,所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团依次改为独立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第三十一团;军区独立团一部改为公安部队,一部改为炮兵营。炮兵营于1956年撤销番号。

1952年7月,独立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团合编为林业工程第一师,在海南岛从事橡胶种植,1954年2月集体转业。独立第二十九团改为海南军区独立炮兵团,后撤编。独立第三十团编入公安部队,独立三十一团编入海军海南基地,后缩编为广州军区榆林要塞区守备第150团一个营,1970年转隶为广州军区海防第十团。

经过多次裁军、整编,目前,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英勇善战连”是琼崖纵队留下的唯一一支红军连,即原海南讨逆革命军机枪连。

1955年底,原42军军长吴瑞林就任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特地争取230亿元(旧币)用于琼崖纵队老红军干部的善后工作。1956年1月,朱老总到海南岛视察,提出对于已经转业的部分琼崖纵队老战士,在不影响橡胶园工作的情况下,依其意愿,30岁以下的可以到43军等野战部队,30—45岁的可以到县区武装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