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文化影响有什么

2023-04-22 08:35:03 97阅读

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文化影响有什么?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最深

真正将儒家思想推行的时代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之前的先秦时代虽然有孔在不断的游说恢复礼治,但没有成功,因为单纯的礼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了。孔子宣扬的个人修养而言,调强“仁”,孟子强调义。所以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只能在民间产生一定影响力。需家思想对个人的修为。总体的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

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文化影响有什么

形成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义,可以产生利,但是要以义为前提,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汉武帝时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这倒是跟法家一样。但法家的维护不讲道理,其手段则无非绝对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法家称之为势、术、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家之治为刑治。结果怎么样呢?秦帝国二世而亡。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所以,法家规范的是人民的行为,儒家则是从思想上建立规则。常讲的:“诛心”。

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是在儒家思想熏陶下生活。包括后续的科举考试也必须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和观点。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思想?

与其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思想,不如说是人类的思想意识的提高选择了儒家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时人类的思想意识正在提高,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如百花齐放,儒家思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产生。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二,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打击。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的改革后,日渐强大。此时的儒家思想虽然有了一定的盛行,但是和其他百家一样,在各国纷争战乱面前,并没有被各国所重视。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这时的秦朝,中央集权高度发达,而对于新兴的代表封建文化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的打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反扑。

但是,人类社会毕竟还是不可阻挡的在进步,秦朝虽然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统一了六国,但是却无法阻止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秦朝很快便被另外一个可以代表人们意愿的朝代所代替。

三,儒家思想的盛行和发扬。

汉朝的建立,正式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到来。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对百家思想的容忍度。但是,百家思想毕竟不太有利于帝王的统治,而这里面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等理论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对其他流派采取“焚坑”的方式,而是采用只允许深谙儒家思想的学子考取功名,用引导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致此,儒家思想正式被后代帝王广为推崇,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和发扬。

四,儒家思想的留存

到了近现代,儒家思想里代表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等理论,已经满足不了人类思想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封建社会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人类社会进入了更能体现人类意识提高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时期。而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儒家思想里仍然符合人类思想意识的“仁义礼智信”等理论被得意保留。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儒家思想任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原因,并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

引申的深度思考

地球人毕竟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代表不了全人类。现代社会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近年来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纷争不停。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类的信仰不同,和欲望的贪婪。

我相信,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终归能够摈弃不同和过度的贪婪,形成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到那时,人类才能够真正的开始拥抱宇宙。那也是人类应该走的最终方向。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形式主义吗?

亲,您低估那些道德先生了!

他们要的不止是形式,还有本质,甚至你的灵魂都要HOLD住!

也就是说,在道德先生的眼里,肉体和精神必须组成CP,严丝合缝地“克己复礼”。

这个“礼”就是光芒万丈到刺眼的“周礼”。

周礼,如果戴上眼镜去看,不是法律,只是礼法。如果这个眼镜有些颜色,那么这个礼法,又叫做规矩。

官场的规矩!

比如和领导一起坐车你要坐在哪个位置,比如你不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如你的腰上不能戴什么样的玉器,比如和领导一起出行如果你是副职必须落后半个身位才可以,更比如你想拉屎了也得先请领导先拉一坨才是王道。

这种规矩,渗透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官场,还有职场,各种圈子,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如此。

无规矩不成方圆哦!

这个牌坊很漂亮,并且相当结实,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洗涤仍然颜色如初,让受到规矩所带来的快感的人享受到不要不要的!

尽管我看儒家思想很不顺眼,很想翻来覆去地日它一万遍啊一万遍,但是,对不起,我不能允许题主冤枉这些道德先生。

因为人家倡导的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表里如一,内外双修。

当然,仅仅是要求,仅仅是建议,却不是命令,更不是法律,打一个操蛋的比喻,道德先生倡导家庭和睦,但是如果家庭不睦,他们也没有办法。更操蛋的是,他们对自己家庭的不和睦同样没有办法!

重要的不是做没做,而是说没说!

反正我是号召灵欲合一了,可是世人偏偏只玩形式主义,我有个屁办法?只能“独善其身”喽!

面对这些乌七八糟的真实。

道德先生们会说,“君子不争,必也射乎!”

是呐,他们只是过嘴瘾,用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像唐僧一样叨逼叨个没完没了。

你不听?不听就不听了呗!反正我说了!

至于你说的平等,小可在许多回复里说,翻遍四书五经,我看到过空虚的德操,看到过脆弱的良知,看到过浅薄的正义,唯独看不到哪怕一毫克的正义和公平。

礼是啥?

官呗!

都官了,还公平个屁!

儒家思想又是什么?

谢邀,现在人们所说的所谓儒家文化其实就是朱熹理学。它是东方神学,天理教教材,解放后不叫天理教了,而叫封建礼教。朱熹理学其实就是朱熹所作的四书五经的注释,还收集了其他各家的东西放在里面。比如管子的三纲五常。明清两朝官考标准答案出处。朱熹理学把礼记拆分为三,周礼,大学和中庸,通过注释把四书五经曲解为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教条教旨。比如大学,是要求办学校,可是明清根本不办,只有私塾,直接用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话治国。如果复兴这样的文化必败无疑。儒家思想,如果是朱熹理学思想,就是封建礼教神学思想,很腐朽的。看四书五经原著,孔子及其学生比如曾子和子思,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文精神,讲人道,拒绝神学宗教。这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也是与西方文化根本上的不同。并认为除此之外都可以变革,这一点在礼记那是白纸黑字写着的。特别提到科技革命。中国后世逐渐背离人文精神,搞经学,然后日趋神学,丢失科学,残酷打压科技发明。更有小脚辫子的肉体摧残和跪拜礼仪的精神奴化,学校不办,终于愚昧落后。

思想家,孔子当之无愧。问题是孔子思想几千年下来被弄得面目全非,所以复兴传统文化必须要正本清源。要知道儒家人文精神,人道思想是从人文鼻祖伏羲就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与科学精神吻合,必须发扬光大,是好事。

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有没有促进作用?

世界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东西方同阶段先后产生了大思考者,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重大启蒙!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产生了认识自然和社会及世界的一些思想学识,逐渐形成学说。“经学”、“哲学”同时产生。东方,后来形成了以孔孟经学为主导的影响。而西方同期则产生形成了哲学为主导的影响。

同期东方的哲学思考者是老子,西方的哲学思考者是苏格拉底。那么,何为哲学,何为经学呢?

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

经学:被动意识,读书,尽信书者多,以书为导,深入思考不是太多,开智解惑目的居多,以本本为主,往往把书视为经典,尊崇圣训祖制。这种读书人古代中国称为“书生”、“书呆子”等。

哲学:主动意识,学习研究,甚至著述,不尽信书,不以本本为主,书只是学习的工具。

经学,形成认同,压抑思考。

哲学,形成怀疑,带来思索。

虽然当时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很多哲学,但逐渐被孔孟主导的经学所导向,逐渐被经学压制。《道德经》的通行本也在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被篡改!从后来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对照,比如:

通行本: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五色使人目明”被改成了“五色令人目盲”。

还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被改成“道可道也,非常道也。”这句是大害原意的改动,老子认为道并非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复化中的,有古之道,今之道等,而恒改成常以后,理解是:道是可以言说的道,但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哪种一般的道!

道学最后在汉朝时分道扬镳,形成了独己修身的“仙道”。

经学的一味认同,带来的是压制科技的发展,以致之后的千年,“奇技淫巧”无法出头,“道”也跟“妖”字沾边。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妖道”炼丹时候发现到逐渐发明的。而儒家主导的“经学”,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当官发财,光耀门楣,斥责科技研创为“奇技淫巧”。

哲学,带来的是怀疑和思考。之后,西方的科技慢慢在怀疑和思考中超越东方。而西方,更是着重把《道德经》早早翻译过去,广泛传播,促进他们的思考。

东西方不同的“经学”和“哲学”影响了东西方人的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以此形成的行为习惯又反过来影响思考!

传统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骨子里,不用刻意促进,里面还有很多糟粕,需要时时剔除!引入我们原有的平等,自由思想,这个可以从诗经中去找,在加上现代的民主和科学思想,革新我们的文化,促进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有人大叫恢复传统文化,却不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反而是挥舞儒家那套忽悠人的权术,四处招摇,刻意夸耀,糟拍捆绑着一同袭来,糟粕比精华袭来更甚!以致到这如今,五四运动这么多年后,做惯了奴才的腐儒和犬儒,没有主子,就觉得不自在,给他自主,偏偏要去做奴狗。硬要把一种扭曲的统治之术夸耀成国学或传统文化,严然不知“诸子百家”的光辉已冲破尘埃,照耀也间,那才是真正国学!扭曲统治之术已褪去,真正的果该归还百家了,《诗经》、歌、书等六艺没有一样是儒家专有,让他们沽名钓誉了这么久,该归还它真正的主人,百家、千家,千万民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找回曾经被腐儒、犬儒删减的民众创造的劳动果实结晶。比如《诗经》原来有一千多篇,儒家编纂后只剩三百多篇。还有编修《四库全书》时,被统治者视为禁书所毁去的大部书籍。

要记住,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在“黄老思想”,精华在“诸子百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