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原理,光线透视原理
透视原理,光线透视原理?
透视(Perspective)――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看景物,从面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透视学――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像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离得近的物体,看起来就大,离得远的物体,看起来就小。视线中的物体远到差不多快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在视觉概念上就变成一个点
要素:
① 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脸面。
② 画者瞳孔和物体光线的连线与透明平面的交点汇集成透视图。
两大透视体系的形成及特点:
一,动点透视:(摄影机) 比方:把摄影机的转机和长镜头固定于一点,把镜头推远或拉近,升高或降低,或转动镜头,把多个画面揉和在一起。
特点:
①细腻的笔法描写花鸟画虫饰物图案,博大的胸怀来容纳气魄宏大的山水,营造“咫尺千里图”。
②运用相当轴测投影的方法画出物象,减少透视变形的效果。
③用主观与科学现象相结合处理景深关系。(近大远小,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④用云雾,树木,河流等作为连接过渡,把所得内容相关却不连贯的景象组织在一幅画中。
二 定点透视:(照相机) 照片效果。
V·P (Vanishing Point) (灭点)――透视线消失的点。
G·P (Ground Plan) (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
P·P (Picture Plan) (画面)――垂直于基面的铅垂面。
E·P (Eye Point) (视点)――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C·P (Central Point) (心点)――视点在P·P上的投影。
E·L (Eye Line) (视平线)――通过心点在画面上所引的水平线。
S·P (Standing Point) (立点)――观察者站的位置。
G·L (Ground Line) (基线)――P·P与G·P的交线。
F·L (Foot Line) (足线)――物体与SP的连线。
Fa,Fb, …… (足点)――S·P与物体连线与P·P的交点。
M(测点)――以灭点为圆心,以视点到灭点的距离为半径,所画弧与E·L的交点。
一点透视(室内)
一, 定义:画面与物体任二轴平行。
二, 画法:定后法:
①画后墙(与实际尺寸成比例)作参考画。
②定EL(中点偏高)。
③定VP(中点偏左或右)。
④透视线。
⑤定测点M(在EL上,距VP≥1/2面宽+进深,在VP偏的方向上)。
定前法:①画前干墙(尽量画大)作参考面。
②定EL。
③定VP。
④画透视线。
⑤定M点。(>1/2画宽)
成角透视(室内)
画法:①画墙角线(与实际相关)。
②画GL(定a,b,实际)。
③定EL,M1,M2(a,b,缩进去一点点)。
④定VP(>2倍M与墙角线的距离)。
⑤测量。
成角透视(室外)
一, 45°角画法:
①画EL。
②定出VP1,VP2。
③四等分VP1-VP2。
④得M1,M2,CP。
⑤外墙角线。
⑥(外)上端测量成图。
二, 60°角画法:与人为45°相似。
三点透视
画法:①定E·L(抬高)。
②定VP1,VP2,M1,M2,水平测线。
③定VP3(过CP附近作垂直线,取下端某点)。
④定高度测线(过基点作LVP1-VP3的平行线)。
⑤定M3(水平测线偏上,存在于LVP1-VP3)。
微角透视(室外)
画法:①画主副展开立面。
②分别取1/3副面,去掉1/10~1/5的主面。
③定V·P1完成副面,反推M2。
④定成主面(定M1)。
微角透视(室内)
画法:①室内平行透视成图(定前法)。
②将前墙缩短(1/10~1/5)b。
③精确绘制前墙微角透视。
阴影透视
画法:①在E·L上取方向V·P’(光线灭点)。
②过V·P’作垂线。
③在垂线上取光线角度VP”。
特点:①阴影亦符合透视。
②阴影遇墙体等之阻碍会垂直升高。
扩大透视图
方法:平行扩大:(成角透视图)
要点:
①平行
②放大倍率量(以E·L为界线)
一消点:(一点透视)
要点:
①以V·P发射透视线
②取倍率量
在进行任何绘制作业的时候,创作者都必须把画面看作一个空间,画面中的所有物体都是有体积的。
如果创作者绘制一个房间的图画,那么,在看到这张平面图画的时候,观者可以感觉到这张画面里有一个空间。这就是应用了透视学的原理。
透视碗的原理?
透视碗是一种光学装置,其原理是利用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将物体的底部映射到碗面上,呈现出立体感。
透视碗通常由内向外逐渐倾斜的凹面构成,当物品放在碗底中央时,由于反射和折射作用,底部的图像被放大,并映射到凹面上,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
这种效果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度不同,使得人眼在观察时产生了错觉。
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没有使用透视法则?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是一个美术科普问题。透视是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原始绘画属于平面二维绘画,没有空间立体感。只有长宽高,没有深度和厚度。
不论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经历了从原始绘画,到古代绘画和现代绘画的过程。
虽然绘画起源和成熟的时间不一样,但是,发展阶段的路径是完全一样的。
现代绘画透视,是西方绘画的重要技术支持。如果没有透视,就不会有丰富的空间描绘,我们的感受就会简单很多。
唐代《五牛图》中的俯视选点造型。刻画已经非常准确了。透视绘画技法,在西方也是由一个发展过程的。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虽然有立体感,但是准确度不够。
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证实思维,所以,更愿意在画画中也实现一种逻辑求证。
所以,对画画的透视,进行了科学改造。这确实是一个事实。
他们假设如果以视平线不变的情况下,水平线就没有“面”,只是“一条线”。比如一个圆的硬币,如果在水平线位置,那么,我们只能看见一条线,如果在水平线下,我们就能看见上面,如果在水平线上面,我们就能看见下面。
西方透视绘画原理示意图。中间的黑点是“视点”也叫视中心,需要目不转睛的看。这也是一种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假设性。所以,在画画上,视平线以下的线条向上,消失在视平线中心,叫视点。视平线以上的线条向下,消失在视平线中心 。还有,视平线,左面的线条向右,视平线右面的线条向左。
绘画所有的交点,都要集中在“视点”这个中心。
这就是西画“焦点透视”的原理。
“焦点透视”的原理,确实有很强的逻辑性,也是绘画空间艺术的重要技法。比如,如何选择最合理和最美的视角去刻画人物风景,“视点”的选择非常重要。
摄影作品中的透视感。所以,“焦点透视”不仅仅是一个绘画原理,也是摄影,舞台灯光艺术的重要技术支持
有了“焦点透视”的原理,西方绘画的精确刻画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了人间无比精确传神的绘画艺术。
但是,照相术的发明,彻底颠覆了绘画一统天下的“造型”专利。于是,西方绘画,再也不已“焦点透视”引以为骄了。
不过,“焦点透视”虽然已经失去了绘画的唯一性,但是,他的原理仍然是绘画的基本原路之一,也仍然是影视制作,舞台艺术的基本原理。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走的不是一个理念的路。
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作者拉斐尔。西方求“真”,中国人认为真就是客观存在,你再把他复制出来,有意义吗?比如说,一个桃子,画得非常逼真,在中国人看来,这没有什么意义。
宋代苏东坡就非常直截了当地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所以,中国画以能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个性为最高境界,画得很“真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中国画从宋代就一直在追求个性的解放。
事实上,宋代的中国画,已经有高超的写实能力了。
但是,中国画一直没有严格的透视的逻辑。
中国画采用的是与西方人假设一个人目不转睛看到的现象。
而中国人是不假设画画需要目不转睛的。恰恰相反,是要“游目骋怀”的。
所以,中国画的透视,叫“散点透视”。
中国画家运用“散点透视”这种方法,创造了极富浪漫主义的绘画作品。所以,中国画的绘画自由度更大更多,所以,我们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现代的历史图卷,我们有《江山万里图》这样鸟瞰的宏伟图卷,而这样伟大的浪漫主义绘画,在西方绘画的原理之中,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现代西方绘画,也已经不完全受“焦点透视”的限制了。
例如毕加索著名的作品《格尔尼卡》就没有焦点透视了,而是类似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所以,中西画画,各有各的的长处。
科学也可以与艺术结合,也可以超越科学。
宋徽宗的作品,写实而富有自由的诗意。所以,近代中国画的改良,为什么对人物画的改良比较成功,而对中国的花鸟山水画的改良,并没有多大影响呢?
原因就在于,如果中山水画采用“焦点透视”的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画就只能是一种风景画了。
以上千里马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单向透视玻璃的原理及特点是什么?
单向透视玻璃的原理,之所以能产生单面反光的效果,是由镜子两面所处的环境光的强度不同造成的。
圆柱体透视原理?
圆柱体透视的原理是指,当我们从一个圆柱体的视角去看待物体,会发现物体的近端宽度比远端宽度大,这是因为当物体在视角中越近,它们就会越大,而当物体越远,它们就会越小,从而形成一种透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