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陵,乾隆和康熙的地宫都被盗了
清朝皇陵,乾隆和康熙的地宫都被盗了?
皇陵历来是被盗窃的重灾区,由于中国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皇帝在执政期间,就会耗巨资为自己修建陵墓,而且在陵墓中还放置有大量的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要不是皇帝生前最喜爱的宝贝,要不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古玩,还有金银珠宝,总之皇陵的地宫之中就是一个小型的宝物储藏室。而就会这些东西引来了各方盗墓者的疯狂盗掘。
清八旗
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而近代时期各路军阀混战,国内动荡不安,再加上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这更加造成了国内形势的不安,而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清朝的皇陵逐渐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重点,盗墓者、军阀、日本帝国主义等等。于是清东陵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格局之中,遭遇了疯狂盗掘。这其中就包括康熙大帝的景陵和乾隆帝的裕陵,其中最著名的盗掘活动主要有孙殿英,1928年7月,孙殿英带领部队对清东陵进行了疯狂的盗掘,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陵墓均遭到巨大的破坏,宝物被抢劫一空,在这之后,孙殿英又进行了第二次的疯狂盗掘。在这其后,又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盗掘,以及国民党有关势力的疯狂盗掘,1945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了300余人对景陵开展盗掘,将尘封200多年景陵地宫打开,珠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4后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而且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才封堵住盗口。
而如题所问,康熙大帝和乾隆帝的地宫全都被盗掘,为何只有乾隆帝的地宫对外开放,康熙帝的地宫为何没有开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清东陵
【1】从清东陵两座陵墓的代表意义上看。清东陵一共有皇陵五座,分别是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以及慈安、慈禧陵墓。从五位皇帝陵墓来看,顺治帝的孝陵始终没有被盗掘,地宫保存完好,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是不可能主动开启的,所以孝陵排除。而咸丰帝、同治帝的陵墓都是处于清朝的晚期,他们陵墓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无法与之前皇帝相比,他们的地宫开启不具有代表性。而康熙和乾隆是将清朝推向顶峰的两位代表人物,而康熙帝的景陵和乾隆帝的裕陵相比,从史书上关于两者记载来看,他的地宫藏品、规模、建设上面能够代表着大清王朝的顶峰,尤其是乾隆地宫墙面全部是石雕图案,包括各种经文以及佛像,精美绝伦,而康熙帝的景陵地宫中是没有的。而且乾隆地宫中共计有6个人物,除了乾隆本人,还有其他5位妃嫔,他的地宫文化历史价值与景陵相比是最大的,作为展示大清王朝一个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乾隆的地宫更加具有代表性。
康熙景陵
【2】康熙帝景陵地宫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康熙帝景陵在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时候就被打开过,但因为当时景陵的地宫中全部是水,再加上孙殿英当时毕竟是盗掘,所以时间非常紧迫,所以鉴于地宫中全是水,不利于盗掘,于是放弃了对康熙地宫的盗掘。而在这之后景陵被盗后,康熙帝的地宫之中仍然全部是水,康熙帝及皇后妃嫔的尸骨散落其中,而且到盗洞一直开放了七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一定会有人进入地宫之内。当1952年文物管理者进入地宫时,发现里面全部是积水,而当时文物管理所刚刚成立,在技术上、资金方面不具备对地宫进行清理的条件,于是当即就把盗洞封死。而后国家文物部门对万历皇帝定陵发掘惨痛的失败教训,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停止对帝王陵墓的发掘工作,再加上当时的条件也不具备,所以康熙景陵地宫一直处于为清理封死的状态至今。
尼克松访华
【3】当时文化外交的需要。乾隆的裕陵之所以能够于1975年开始进行清理,这还要归功于当时国家外交发展的需要。在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受到限制,中国一些文物古迹很多都处于关门状态,尤其是故宫,在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努力下,故宫于1971年重新对外开放,而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我国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特意安排了几个小时时间对故宫进行参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于后来尼克松访华时,大多数时间都安排了很多参观中国历史文化古迹,对促进两国外交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外交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中国历史文物对外展示交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最后依旧是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对清东陵进行了摸底,而东陵会计谢久增也一直想推动乾隆地宫清理工作,他当面向王冶秋局长提出建议,因乾隆地宫已经被盗,对地宫清理符合国家政策,况且乾隆地宫在东陵的几座陵墓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为研究清朝的葬制、习俗、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为日文化外交做出重要的贡献,后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决定自1975年开始乾隆裕陵地宫的清理工作。
裕陵地宫
所以,在面对究竟是开启清理康熙景陵地宫还是乾隆裕陵地宫时,最终还是决定清理乾隆地宫,就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而清理乾隆地宫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乾隆裕陵地宫确实向我们展示出了非凡的技艺和艺术。
保定的清西陵怎么样?
雪后漫步 乾坤聚秀清西陵
一直期望能在某个雪后的清晨,伴着咯吱咯吱那美妙的音乐,来一次清朝历史回顾之旅。今年北京的雪来的比往年晚了很多,本已放弃愿望之际,却又意外实现。一直密切这天气预报,预计周日华北有雪,所以,就早早的做好了准备。如若,周日清晨向窗外望去,下雪了!立即出门,顶着北京漫天飞舞的雪花出门,马路上的车不多,但路面湿滑,挂上在城市里很难用上的四驱,以着每小时40公里左右的速度,平稳前行。上了高速之后雪渐渐小了,天空也慢慢变亮,到了易县的时候基本放晴了。走京港澳高速,出涿州走廊涿高速,在涞水出口下到,然后顺着G112国道再走40公里,沿途有很明显的路标,可以顺利的找到清西陵的入口-大红门。
清西陵,这是一个山水组成的梦幻之地,无论山形地貌抑或气脉云势,都达到了风水学上要求的美好与吉祥。而镶嵌其中的营造了近两个世纪的四百多个陵寝建筑,则最大限度的融入了人的精神,表达了崇高永恒又恢宏精美的皇权意象。
相较于清东陵的熙熙攘攘,我跟喜欢清西陵,这里更贴近人心的平静与安和。事实上清朝的各处陵寝,从沈阳的北陵、到遵化境内的清东陵、再到易县的清西陵,其设计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可以从寝陵的外观与院落布局上评判出这里安葬是一朝天子还是后宫佳丽。
雪后的清西陵,淡淡的有些寒意,环绕园区的河水,更是似乎恬静地睡着了,只展示给人们冰封的冷峻。清西陵的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 蜂飞蝶舞 ,没有夏天壮观的暴风骤雨,没有秋天沁人的金桂飘香,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清西陵冬天的树木是枯瘦的,陵宫是冷硬的,行走的人,是孤寂的。曾经翠绿的柳枝也失去了往日的柔美,在瑟瑟的冷风中摇摇摆摆,但是依然从从容容,傲立于枝干上,怒放着生命的赞歌。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完工于1915年,历时185年,占地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的14座陵寝中,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她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距今最近,保存最原始,集清代皇家建筑之大成的帝王陵墓群。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碧水长流,如此山水风光为清西陵增添了几分悠美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
这是一个乾坤聚秀的全美之境,永宁山屏立于后,如巨龙横卧中原,是陵寝的靠山。南面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天然陵口东西华盖山。东西两侧有九龙山九凤山作为环护左右的低岭,无数山岗,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北易水河四季长流,如弯弓似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顾恋盘旋,充分体现出水对帝穴的留恋之情。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数以万计的苍松翠柏形成了一望无垠的林海。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陵区一山一水皆有情,一草一木总关情。可谓是“集天下秀美之大成,合阴阳适宜之形制 ”的完美佳境。
今天的清西陵游人寥寥,皑皑白雪覆盖了红墙碧瓦,阳光下的屋檐不时滴落融化的雪水,散落在那古老的青石板上,将那无限的晶莹剔透降临在人间。我在通往陵寝的路上留下串串脚印,体会着几百年前大清王朝的荣辱兴衰。
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雍正皇帝,一位扳倒天下第一贪官和珅的嘉庆皇帝,一位处于鸦片战争的泥潭中苦苦挣扎的道光皇帝,一位希冀通过变法革新富国强民而最终却被囚禁至死的光绪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都长眠于此。清西陵的很多地方都有超乎规制之外的创意,比如雍正皇帝的泰陵大红门前那雄伟浩然的三架石牌坊,比如道光皇帝的慕陵香气馥郁的楠木大殿,又比如嘉庆昌陵的有“满堂宝玉”之称精美绝伦的紫花石墁地,还有孝和皇后昌西陵的神奇的回音石和回音壁,以及永福寺、行宫和亲王、公主园寝这些清陵建筑珍品的完好保存等等。当然还不能忘记那环绕陵区的古松林海等等,最真实的西陵,使您深陷在山水的梦幻以及历史的烟云里。使您有种与历史真实对话的感觉。
西陵漫步,树上的雪,淡淡的,簌簌的,轻轻的,随风舞动,就像是等待千年的精灵,迫不及待的,纷纷扬扬的飘落凡间,风儿为雪儿伴奏,洁白的舞裙,衣袂飘飘,舞动着千年的爱恋,那一份柔情与独特的魅力,让千千万万的人痴迷,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这里红青碧瓦,同时又银装素裹。纷纷扬扬像漫天的梨花,洒落在一片红墙碧瓦,停留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有忧郁的铜鹤立于世间,雪落清西陵,和落在寻常百姓家一样,想来世上诸多事物,无不如此。可最终,都会像雪花一样,消失无踪,回归平静。
清西陵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男性的王权主导,女性的屈辱荣忍,即便在其死后都要体现的淋漓尽致。皇帝的寝陵总是高贵宏大,三道碑林,院落层层叠叠;而嫔妃们则二十几人合葬于旁,我想没有几人能道的出她们的名字吧。所谓生命,不知可有高低贵贱之分,哪怕一株小草,生长在王侯将相家与山野村外亦是有别。
风,吹散了天空的阴暗,微蓝之中蕴含着云的身影。这样一个临近初春的时节,赏着冬之雪,迎着春之暖,品味着历史的味道,更是心灵的一种沉淀。于是我开始期待,能在某一个桃花盛开的清晨,在薄雾之中,记录下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这里醉人一幕……
飞侠小提示:
1. 清西陵景区各景点较分散,游客相对较少,内部道路路面条件较好,适合自驾游。而且如果只是拍片不进某个陵园内参观,就不需要买票。个人感觉没有必要,门票价格不菲啊!
2. 从北京出发去清西陵,可以走京石高速加上112国道,也可以走京石高速加上京昆高速。前者路程稍短;后者路况更好,车少,时间短。往返路程约330公里,加上景区各个景点间的距离,总路程约360公里。
3. 112国道路线:沿京石高速南行,从廊涿高速/廊坊/涿州南 出口,前往廊涿高速,行驶至 涞水/高碑店 出口,前往112国道,按照沿路指示牌西行可达到清西陵。
4. 京昆高速路线:沿京石高速南行,过涿州后继续南行,见京昆高速提示牌后西行上廊涿高速,至京昆高速入口后大北城出口下高速,按照沿路指示牌西行可达到清西陵。
5. 清西陵建筑宏大,一个大广角镜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突出对天空和云彩的体现,一块CPL滤镜更是必要。
6.景区内有些路段有较大的坡度和急弯,所以在雪天或者道路湿滑条件下,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
清朝最坚固的官员墓穴?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李鸿章精通洋务、善于外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曾代表清廷,与各国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后,清末怪杰辜鸿铭骂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也。
李鸿章听后,当场吐血。
1901年11月7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李鸿章这位在晚清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撒手人寰,享年78岁。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如今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之后,慈禧太后派恭亲王溥伟前往祭奠,追谥为“文忠”,赏赐白银五千两治丧;派专使护送灵柩运回家乡合肥安葬。
李鸿章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群治村)。他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于合肥东乡大兴镇夏小郢(大兴集)。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去世后也埋葬于此。
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十分仰慕包青天。大兴集一带安葬着宋代名臣包拯。李鸿章的墓址比邻包公墓。
李鸿章的墓地离包拯墓约300米。但李鸿章并没有长久地安眠在此。
李鸿章入土为安半个世纪后,全国掀起了“全民炼钢铁、建钢厂”的运动。
当地钢厂建起来后,有人提议说,李鸿章的陵墓占地很大,可以划进厂区。于是,李鸿章的墓地变为钢厂的一部分。
1958年,又有人提出,李鸿章是“卖国贼”,要求组织人力挖掘李鸿章墓。
这个提议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之后,李鸿章墓所在地的高级生产合作社抽调了三十二个生产队的队长,对李鸿章墓进行发掘,高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胡正清是总负责人。
挖掘李鸿章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胡正清带人清理完地上的土堆后,露出了一个密封的墓室。墓室是用进口的耐火砖砌成的,非常坚固,一铁锤砸下去,没有丝毫反应。
于是,有人提议:用几十斤炸药,将墓室炸开!
一声巨响后,墓室基本完好无损,炸药对墓室不起作用。
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从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挖一条地道,从下面钻进墓室,把棺材给拖了出来。
这个办法行之有效。最终,李鸿章墓被成功发掘。李鸿章和夫人赵小莲的两口棺材被拖了出来。
两口棺材在地下埋葬了50多年,但依然漆黑锃亮。
打开棺材后,赵小莲的遗体保存完好。赵小莲身着华贵的衣服,像是睡着了一样。棺材里的棉被,特别是那条皇太后特赐陪葬的陀罗经被完好无损,一个村民将陀罗经被拿回家拆洗后,仍用来当盖被。
赵小莲棺柩里有一个小箱子里,小箱子里还有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打开木盒,里面放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有人用秤称了一下,近三十斤重。大家都很高兴,认为这两块“金砖”一定是金子做成的,但经银行鉴定,却发现是铜制成的。后来,胡正清将这两块“金砖”送到县里保管。
李鸿章的棺材里已经进水,穿戴黄马褂的尸骨已经腐化。尸骨身旁放着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个拐杖,身下垫着七颗金币,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摆放着。
陪葬品中还有一把宝剑,后来,这把宝剑被省剧团借去充当演戏道具。
李鸿章墓被成功挖掘后,大家都很高兴。有人提议,干脆用绳子拴着李鸿章的尸骨游街示众。于是,人们找来绳子,拴着李鸿章的尸骸,挂在一辆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骸骨散尽。
李鸿章墓被挖以后,一位村民将棺材拉回家,用棺材板做了一张桌子。
四十多年后,当地部门复制了一座李鸿章墓。但这座李鸿章墓里只有一块当年李鸿章睡过的棺材板,是从当地村民家找来的。
近代历史有多少冷知识?
毛主席在井冈山还和敌军玩过“空城计”?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来自现代军事指挥理论,而是来自《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1927年7月29日,已经步入中年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深夜,毛泽东借住在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在他要睡觉的时候,忽然发现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籍,一生都喜爱看书的毛泽东心中一喜,准备取下来看看,一看,好家伙,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这可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籍之一,于是毛泽东就向店主借了这套书籍,在空余闲暇时间,有事没事翻出来读一读。根据当时长期呆在毛泽东身边的同志回忆:“1929年前后,那时候属于井冈山最为艰苦的时期,读书也许是他(指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时间空闲就拿出来看看。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特意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还曾经派人到农村各地寻找《三国演义》这本书。10年后毛泽东到了延安,讲起农民当时的回答,仍然感觉有趣。当时一位农民老乡的回答是:“没有了,没有了,昨天平均了。”就当时偏僻且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讲,不会有太多的书籍可供毛泽东在战争中选择和阅读。能够在农村搜得几本《三国演义》已经很让当时的毛泽东格外高兴的了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典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胜负得失,都在军事上有借鉴意义。当时有人甚至因为毛泽东喜欢读《三国演义》用《三国演义》的原因,嘲讽毛泽东只有农民式的狡黠,丝毫没有工人的立场,指责其军事才能低下,把古代小说而不是近代军事教材当成了近代战争战术的教科书,从而脱离了初衷,脱离了工人,走向传统的农民起义,认为毛泽东上井冈山是错误的战术路线。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战争艺术,为什么不能用于革命战争呢?比如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都让人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的北面,扼守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易守难攻。
留守井冈山的是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残部,加起来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在警卫队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凭借险要据守要塞,连续打退敌军多达四个团的多次猛烈攻击。
当天下午,正当敌军准备重新组织进攻的时候,将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敌军。
致使敌军指挥官误判红军第四军主力已经回援,当天连夜撤退。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军第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有力条件。
这也是毛泽东和朱德最为惊险的一次战役,也是他们活用“空城计”的一个战例。
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的庆祝晚会上,有人根据这一战绩的情节,编演一出耳熟能详的京剧《毛泽东空山计》。这其中有一段唱词为:“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红米,红米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颂毛泽东的文艺作品了,也表达了将士们对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赞赏。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我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现代理论的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古典书籍上都或多或少的讲过打仗,但是一旦真打起仗来,自己却脑子一片空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然后找出敌人弱点,一举击溃。”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和在不同时期对《三国》里面的知识的使用,很能反映毛泽东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思想策略的能力。
毛泽东不但从战争的视角来看《三国》,也从《三国演义》中看其他领域的学问和组织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对一位身边的同志说过,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和外交。看看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上的士绅打交道,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毛泽东的意思就是外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同地方的工作人员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毛泽东还讲过,曹操下江东,东吴谁当统帅成了问题,结果找了个“青年工作人员”周瑜,29岁就当上了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大都督,大家不服,后来加以说服,还是由周瑜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借这件事说明选拔人才,不能唯资历论,要在必要时以能力论人才。1936年9月8日,在写给当时担任陕西省最高行政长官的邵力子的信中,毛泽东还特意用《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吴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内容这来说明两党派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景。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某会议的讲话中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说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重要性。同一年,也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某代表会议上发言说:“我们的组织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有生命力,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没有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帮助,刘备也只是一个小摊贩子,所以我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的更远。”为什么古代皇帝不挖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为何人?千古一帝!乃秦国最后一任大王,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者,号称祖龙。秦始皇在先人们的历代积累下,横扫六国,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开创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封建制度,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皆属于继承者。在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迷信天,信仰天,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不可触犯的,即便是死了,依然是神圣。历代统治者也都知道秦始皇墓肯定是金银财宝应有尽有,可为什么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却没有出现盗挖秦始皇的陵墓呢?
秦始皇陵墓在经历两千年没有被盗,其实是历代统治者也是进行了保护的,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不可能仅仅因为缺钱就去盗墓,这个于情于理也是说不过去的,皇家盗墓,是属于政治性质事件,一旦开创了先例,未来自己的陵墓也一定会被盗,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历代封建王朝不但不敢盗墓,而且要进行各种保护,以彰显自己得以正统,是上天授予的使命,才成为了天子。
盗墓事件的发生,一般也是出现在战争年代或各种动荡年代,朝代更替是封建王朝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如果真的是要盗墓,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但盗墓是一件非常缺德的事情,别说是皇家陵墓,就是正常人家的陵墓被人盗了,都会让人噗之一鼻,何况是皇家,仅仅因为钱而去盗墓,这样不但不能得民心,反而让民众觉得统治者德行不好,这样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带领大家富裕的,一个连德行都不讲的王朝,一个连民心都得不到的王朝,他能长久吗?作为历代开国皇帝,不可能想不到这层厉害关系。
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想,当时项羽得到了天下,对秦王朝是恨之入骨,阿芳宫如此豪华大气,也是一把火就烧了它,没有当做自己的行宫用。当时也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足以说明了当时秦国和楚国之间的仇恨,暂且假设项羽会对秦始皇陵墓进行盗挖,其实也不需要盗挖,传说项羽是名正言顺开挖过,并且带走很多金银珠宝,在后来楚汉争霸中,刘邦就项羽开挖秦始皇陵作为一条罪状列在了项羽头上。历史不能考究是否开挖过,不管如何,我们来了解下秦始皇陵墓的面积和里面相传的机关。
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对于面积,不做过多解释。秦始皇陵墓机关重重,人根本就不可能进去,即使可以进去,也出不来。传闻秦始皇陵墓有一条水银河环绕,水银本身是剧毒重金属,而水银本身也是会不断蒸发变成气体,也就是说,人一旦进去陵墓相当于进入了一个毒库,很容易就毙命了。加上秦代有殉葬的习俗,秦始皇死后,必然有大量的殉葬者,这些人的尸体在陵墓腐烂变质,在消耗仅有的氧气,产生各种有毒气体,这也造成人员进入陵墓会因为缺氧或直接感染毒气而身亡。再者,秦始皇时代,当时代表先进的科技技术,各类刀枪剑奴都是世界顶级,可以配合设置各种陷进,秦朝当时最强大的弓弩,可以直接穿透人体,造成最直接的死亡,种种条件都不允许人员进行盗墓,项羽心里很明白,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如果因为开挖秦始皇陵墓只是为了泄气或获取更多的珍宝,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话,那他和秦始皇又有何区别呢?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存在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相信作为楚国统帅,不会傻到连这些道理都不知道吧?况且当时还有作为天下第一谋士范增在其身边辅佐呢。
梁一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没有被盗,真正原因是历朝历代为了笼络人心,出于政治上的目的,不能去盗取陵墓的珍宝,因为得不偿失,财宝只是一时,而一旦触怒民心,那会触及统治阶级的基础;而且秦始皇作为封建王朝开创者,称为祖龙,在政治上也需要得到认可,如果连秦始皇陵墓都盗,那就是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政治身份,公然站在天道的反面,这样是极其不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保护秦始皇陵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保护自己的未来的陵墓。所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和陵墓设置上来讲,作为统治者或个人都不会去冒险,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利润太毛了,性价比极低以至于为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此权衡下,大家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古代皇帝不挖秦始皇陵墓了。